成语关于李的成语

有关李的成语

有关李的成语共收录7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桃李春风 比喻学生受到良师的谆谆教诲。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宋·杨万里《送刘童子》诗:“长成来奏三千牍,桃李春风冠集英。”
门墙桃李 门墙:指师长之门;桃李:比喻后进者或学生。称他人的学生。偏正式;作宾语;比喻他人所栽培的后辈或所教的学生。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
桃李遍天下 比喻学生很多,各地都有。同“桃李满天下”。作宾语、分句;指教师。明·焦竑《玉堂丛语·荐举》:“爱乐贤士大夫,与共功名,朝有所知,夕即登荐,以是桃李遍天下。”
李郭同舟 以之比喻知已相处。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后汉书·郭太传》:“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贫贱……乃游于洛阳。始见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相友善,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望之,以为神仙焉。”
桃僵李代 同“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友爱相助,后转用为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清·伤时子《苍鹰击·株连》:“伤心极,恁桃僵李代,渔网鸿罹。”
李郭仙舟 《后汉书·郭太传》载,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故称“李郭仙舟”。后常用为友人相亲之典。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后汉书·郭太传》载,李膺与郭泰同舟而济,从宾望之,以为神仙,故称“李郭仙舟”。
道边苦李 比喻庸才,无用之才。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庸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以桃代李 比喻以自身去顶替别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再生缘》第三二回:“咳,且慢些笑他的失节,或者刘燕玉也是以桃代李的机关,亦未可定。”
正冠李下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谓在李树下不整帽子,以避免偷李的嫌疑。后以“正冠李下”比喻做容易引起怀疑的事。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七·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瓜李之嫌 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
浮瓜沈李 亦作“浮瓜沉李”。语出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谓以寒泉洗瓜果解渴。后因以“浮瓜沈李”代指消夏乐事。语出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亦作“浮瓜沉李”。
投桃报李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诗经 大雅 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李郭同船 见“李郭同舟”。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吕渭老《水调歌头·陈性孺不相见十年》词:“闻道山阴回棹,相去都无百里,李郭可同船。”
桃李之馈 《诗·大雅·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原谓互赠礼品,后引申指送礼,贿赂。作主语、宾语;指送礼。《诗·大雅·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张王李赵 ①四大姓氏。②四者皆最常见的姓,连用泛指一般人。作宾语、定语;泛指一般人。《梁书·儒林传·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桑中生李 桑树上长李树。比喻少见多怪。作宾语、定语;指少见多怪。
张甲李乙 犹言张三李四。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汉·张奂《诫兄弟书》:“不自克责,反云张甲谤我,李乙怨我,我无是过,尔亦已矣。”三国·魏·曹操《与王修书》:“张甲李乙,尚犹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
夭桃秾李 比喻年少美貌。多用为对人婚娶的颂辞。作主语、宾语;多用为对人婚娶的颂辞。《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艳如桃李,冷若冰霜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女子容貌艳丽。清 伤时子《苍鹰击 割爱》:“敢道艳如桃李,冷若冰霜,芝兰其馨,金石其操,故是青楼贱质,红粉庸姿。”
李下瓜田 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作主语、宾语;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北史 袁翻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公门桃李 公:对人的尊称。尊称某人引进的后辈、栽培的学生。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资治通鉴·唐纪则天顺圣皇后久视元年》:“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瓜皮搭李树 根本搭不上。指强认亲族。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 韦君安《梅磵诗话》中:“盖俗云:以强认亲族者,为瓜皮搭李树云。”
夭桃襛李 亦作“夭桃秾李”。①《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又《召南·何彼禯矣》:“何彼襛矣,华如桃李。”两诗以桃李之花兴新人之美。后多以“夭桃襛李”为赞颂新人年少俊美之辞。②茂盛艳丽的桃花、李花。作宾语;多用来祝颂婚嫁。《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召南·何彼秾矣》:“何彼秾矣,华如桃李。”
张冠李戴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道傍苦李 同“道边苦李”。唐·许浑《和淮南王相公与宾僚同游瓜洲别业,题旧书斋》诗 :“道傍苦李犹垂实,城外甘棠已布阴。”
桃李门墙 谓生徒众多的师门。作宾语、定语;用于教师。明·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你待打、打这哇哇,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唬煞。”
李代桃僵 僵:枯死。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后转用来比喻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兼语式;作宾语;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鸡鸣》:“桃在露井上,李树在桃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兄弟还相忘!”
避李嫌瓜 以之表示避免嫌疑。作宾语、定语;指避免嫌疑。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夭桃穠李 比喻年少美貌。多用为对人婚娶的颂辞。同“夭桃秾李”。
桃夭李艳 桃李盛开。泛指春日美景。作定语;用于景物描写。唐·罗邺《东归》诗:“桃夭李艳清明近、惆怅当年意尽违。”
李广不侯 见“李广未封”。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徐夤《赠杨著》:“李广不侯身渐老,子山操赋恨何深!”
比张比李 比喻多方面打比方。作谓语、定语;指打比方。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一折:“豫让,你不替我展江山、夺社稷,到来比张比李的说我!”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张公吃酒李公醉 比喻由于误会而代人受过。复句式;作宾语;含贬义。唐 张鷟《朝野佥载》第一卷:“天后时,谣言曰:‘张公吃酒李公醉。’张公者,斥易之兄弟也;李公者,言李氏大盛也。”
艳如桃李,冷如霜雪 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子容貌艳丽。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女子得非嫌吾贫乎?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
张三李四 假设的名字,泛指某人或某些人。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泛指某人或某些人。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百丈恒禅师法嗣》:“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四。’”
报李投桃 意思是他送给我桃儿,我以李子回赠他。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作谓语、定语;指互相赠送东西。《诗经 大雅 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指李推张 谓相互推委,逃避责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临期听比,无指李推张之弊。”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比喻避嫌疑。同“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作宾语、定语;用于避嫌。《艺文类聚》卷四一引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浮瓜沉李 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联合式;作补语、定语;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三国 魏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冰。”
李白桃红 桃花红,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作宾语、定语;用于描写春天。唐·羊士谔《山阁闻笛》诗:“李白桃红满城郭,马融闲卧望京师。”
桃李精神 形容妖艳娇媚的神态。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五代·和凝《和满子》词:“正是破瓜年口,含情惯得人饶。桃李精神鹦鹉舌,可堪虚度良宵。”
满城桃李 桃李:比喻学生。城中到处都有自己的学生。比喻学生很多。作宾语、定语;用于教师。唐·刘禹锡《宣上人远寄贺礼部王侍郎放榜后》:“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张王赵李 泛指一些人。也指寻常之辈。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泛指一些人。《梁书 儒林传 范缜》:“亦可张甲之情,寄王乙之躯,李丙之性,托赵丁之体。”
桃李争妍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作谓语、定语;指春天。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8回:“四时赏玩,各有风光;春赏燕游堂,桃李争妍。”
桃李争辉 桃花与李花竞媚比妍。形容春日景色美不胜收。作谓语、定语;指春天。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花也则为你不与那繁花争媚,花也则为你不同他桃李争辉。”
张公吃酒李公颠 后有移花接木或顶缸之义。同“张公吃酒李公醉”。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 李棨《北里志 张住住》:“曲中唱曰:张公吃酒李公颠,盛六生儿郑九怜。”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作宾语、分句;指实至名归。宋 辛弃疾《一剪梅 独立苍茫醉不归》词:“多情山鸟不须啼,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艳如桃李 容颜像成熟的桃李那样娇艳。作谓语、定语;用于女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侠女》:“为人不言亦不笑,艳如桃李,而冷如霜雪,奇人也。”
凡桃俗李 平凡、普通的桃花和李花。比喻庸俗的人或平常的事物。作主语、宾语;指平常的事物。明·王冕《题墨梅图》:“凡桃俗李争芬芳,只有老梅心自常。”
桃李成蹊 “桃李不言,不自成蹊”的省语。作宾语、分句;指实至名归。金·元好问《南乡子》词:“迟日惠风柔,桃李成蹊绿渐稠。”
浓桃艳李 桃花浓丽,李花鲜艳。比喻人容貌俊美,神采焕发。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容貌。明·高濂《玉簪记·词媾》:“谁承望今宵牛女,银河咫尺间,巧一似穿针会,两下里青春浓桃艳李。”
僵桃代李 见“僵李代桃”。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代人受过。清·赢宗季女《六月霜·对簿》:“僵桃代李诚无与,摧花斫柳夫何取?”
方桃譬李 形容姿质之美有如桃李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等。南朝·梁·简文帝《筝赋》:“乃有燕馀丽妾,方桃譬李,本住南城,经居东里。”
李广未封 汉名将李广部下因军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广本人抗击匈奴,战功显赫,却不见封侯。后因以“李广未封”、“李广不侯”、“李广难封”慨叹功高不爵,命运乖舛。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唐·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僵李代桃 比喻代人受罪过或以此代彼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代人受过。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胭脂》:“彼逾墙钻隙,固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诚难消其冤气。”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时不要弯腰提鞋跟;走过李子树下不要举手整理帽子;免得有偷瓜、偷李子的嫌疑。比喻容易发生嫌疑的地方。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同瓜李之嫌。晋 干宝《搜神记》第15卷:“惧获瓜田李下之讥。”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作宾语、分句;指实至名归。晋 潘岳《太宰鲁武公诔》:“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没能弥彰。”
将李代桃 喻代人受罪或彼此顶替。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清·孔尚任《桃花扇·守楼》:“贞丽从良,香君守节,雪了阮兄之恨,全了马舅之威,将李代桃,一举四得,倒也是个妙计。”
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 经过瓜田,不可弯腰提鞋;经过李树下不要举起手来整理帽子。比喻避嫌疑。复句式;作分句;比喻避嫌。三国 魏 曹植《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
卖李钻核 先钻李核,然后出卖,免得别人得到良种。形容极端自私。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
张家长李家短 说张家的长,李家的短。比喻与己无关的闲话作宾语、定语;指闲话。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1回:“那婆子吃了许多酒,口里只管夹七带八嘈,正在那里,张家长,李家短,说白道绿。”
桃李之教 指老师的教诲。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
桃来李答 语本《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桃来李答”比喻互相酬赠。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语出《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桃李满天下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复句式;作谓语;含褒义。唐 白居易《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李广难封 见“李广未封”。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唐·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沉李浮瓜 吃在冷水里浸过的瓜果。形容暑天消夏的生活。联合式;作宾语;形容夏季消暑的情形。三国 魏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
道旁苦李 比喻不被重视的人。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艳如桃李,凛若冰霜 凛:严冷可畏。形容女子容貌艳丽而态度严肃。作谓语、定语;形容女子容貌艳丽。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又是两个绝代女子,一个艳如桃李,凛若冰霜;一个裙布钗荆,端庄俏丽。”
避瓜防李 表示避免嫌疑。作宾语、定语;指避免嫌疑。见“避李嫌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