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河的成语

有关河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河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辨如悬河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作谓语、定语;指人能言善辩。金 王若虚《<道学发源>后序》:“故士有读书万卷,辨如悬河,而不免为陋儒……唯其不合于大公至正之道故也。”
担雪填河 见“担雪塞井”。作谓语、定语;比喻徒劳无功。《全元散曲·普天乐·嘲风情》:“姐姐每钻冰取火,婆婆每指山卖磨,哥哥每担雪填河。”
大好河山 河山: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大地。作主语、宾语;指国土。清 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彼乃举其防家贼、媚异族之手段,送我大好河山。”
气吞山河 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元 金仁杰《追韩信》第二折:“背楚投江,气吞山河,知音未遇,弹琴空歌。”
气吞河山 吞:吞掉。气势可以吞没高山和大河。形容气势、气魄很大。作谓语、定语;指气势雄伟。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1章:“称颂他如何在战场上横刀跃马,气吞河山,大旗指处,悍贼披靡。”
恒河之沙 恒河:南亚大河,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佛教语,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而无法计算。作宾语、定语;形容数量很多而无法计算。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夫死生转毂,因果循环,如恒河之沙,积数不可以测算。”
河落海干 比喻一点不剩。联合式;作定语、宾语;比喻穷尽、彻底,不留余地。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们就弄了这些吃的,我乐得吃个河落海干睡觉。”
过河拆桥 自己过了河;就把桥拆掉。比喻达到目的后就把借以成功的人或事物一脚踢开。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元 康进之《李逵负棘》:“你休得顺水推船,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河溓海夷 犹言河清海晏。作宾语、定语;用于局势等。《宋书·礼志三》:“故精纬上灵,动殖下端,诸侯轨道,河溓海夷。”
水牛过河 指出露头角,出头露面。作宾语、定语;指出头露面。
九江八河 泛指所有的江河。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江河。《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当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龙会,会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宫龙王赴会迎雨。’”
江河日下 日:一天天;下:低处。江河一天天流向低处;比喻事物日益衰落或局势越来越糟。主谓式;作谓语、宾语、补语;指事业精力等每况愈下。清 顾炎武《答徐甥公肃书》:“昊天不吊,大命忽焉,山岳崩颓,江河日下,三风不儆,六逆弥臻。”
香象渡河 佛教用语。比喻悟道精深。也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宋 严羽《沧浪诗话 诗评》:“李杜数公,如金鴙擘海,香象渡河。”
悬河注水 见“悬河泻水”。作宾语、定语;指写文章或说话。《旧唐书·杨炯传》:“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
悬河泻水 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晋书 郭象传》:“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
河伯为患 指歪门邪恶的风气。作谓语、定语;指水灾。
河清人寿 古时传说黄河水千年一清,因以“河清人寿”极言人之长寿。作宾语、定语;用于祝寿等。清·顾贞观《金缕曲·寄吴汉槎宁古塔以词代书》词之二:“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
口似悬河 见“口若悬河”。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口才很好。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
一虎不河 《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原谓空手搏虎,徒步渡河,喻有勇无谋,冒险行事。后在元剧中以“一虎不河”比喻不顾一切。《诗·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泥船渡河 坐泥土做的船过河。比喻非常危险。主谓式;作宾语、补语;比喻非常危险。《三慧经》:“人在世间,譬如乘泥船渡河,当浮渡船且坏,人身如泥船不可久。”
笑比河清 形容态度严肃,难见笑容。偏正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形容态度严肃。《宋史 包拯传》:“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
三兽渡河 佛教以兔、马、象三兽渡河入水之深浅,喻小、中、大三乘证道之高下。后泛指修行。《优婆塞戒经·三种菩提品》:“善男子,如恒河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河也。声闻渡时,犹如彼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犹如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
河鱼之疾 河鱼:腹疾的隐称,因鱼腐烂是从腹中开始而得名。指腹泻。作宾语;指腹泻。《左传 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奈何?”
河奔海聚 比喻思路开阔,文辞畅达。作宾语;指文辞畅达。元 刘壎《隐居通议 理学二》:“与朱文公往复辩论,每书辄倾竭浩荡,河奔海聚。”
河鱼天雁 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河鱼天雁”借指传送书信者。作宾语、定语;用于信史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
口如悬河 见“口若悬河”。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口才很好。唐·韩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德称口如悬河,宾主颇也得合。”
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比喻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无穷力量。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邓拓《英雄的路》:“人们常说的‘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奇迹,在宝成路上真正实现了。”
河倾月落 表示夜将尽。作宾语、定语;用于深夜。元·陈樵《月放过赋》:“河倾月落,馀欢未歇。”
投河奔井 谓投水自杀。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动不动神头鬼脸,投河奔井,拽巷逻街,张舌骗口,花言巧语,指皂为白。”
河目海口 河目: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海口:像大海一样的嘴,又大又深。比喻相貌非凡。联合式;作定语;比喻相貌非凡。《诗经 大雅 生民》:“后稷呱矣。”唐 孔颖达疏:“若孔子之河目海口,文王之四乳龙颜之类。”
河同水密 比喻彼此关系密切。作谓语、定语;用于两者的关系。《警世通言·况太守断死孩儿》:“邵氏故意欲责秀姑,却教秀姑引得贵以塞其口。彼此河同水密,各不相瞒。”
河出伏流 语出《淮南子·地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后用“河出伏流”比喻潜在力量爆发,其势猛不可挡。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语出《淮南子·坠形训》“河出积石”汉高诱注:“河源出昆仑,伏流地中方三千里,禹导而通之,故出积石。”
饮河鼹鼠 比喻指所需求或所得极有限的人。语本《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语出《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洞天花烛记》:“饮河鼹鼠愧盈腹,止鲁鶢鶋惭厚享。”
气盖山河 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中国现在记》第六回:“怎当得一个是气冲牛斗,一个是气盖山河。”
砺岳盟河 同“砺带河山”。作宾语、分句;比喻时间久远。宋·王禹偁《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夷凶勘难,尔既立于殊庸;砺岳盟河,予岂忘于丰报。”
涓滴成河 涓滴:小水珠。一点一滴的水珠汇集起来就可以成为河流。形容积少成多。作宾语、定语;同“积少成多”。唐·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量乍有无。”
西河之痛 痛:悲伤。指丧子之痛。作宾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其子死,哭之失明。”
河决鱼烂 比喻事物坏到极点,不可收拾。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王夫之《读通监论·晋武帝》:“孰如近在汾晋之间,使我不轨之士民,教猱伥虎,河决鱼烂于腹心乎?”
信口开河 随口乱说一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指说话时嘴唇张合。兼语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你那里休聒,不当一个信口开合知。”
临河羡鱼 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连动式;作宾语;含贬义。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
河带山砺 河:黄河;带:衣带;山:泰山;砺:磨刀石。黄河像条衣带,泰山像块磨刀石。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作宾语、定语;比喻时间久远。北周·宇文道《庾信集序》:“河带山砺,贻厥于后。”
济河焚舟 济:渡过;焚:烧。渡过河就把渡船烧了。形容断绝退路;准备决一死战。连动式;作谓语、宾语;表示决心死战。左丘明《左传 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
河汉斯言 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斯:这。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
渡河香象 渡:横渡江河。大象过河,脚踏河底。形容评论文字精辟透彻。作宾语、定语;指评论文章等。《优婆塞戒经》第一卷:“如恒河水。三兽俱渡,兔、马、香象。兔不能至底,浮水而过;马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
河不出图 河:指黄河。黄河当中没有出现河图。古代相传每当圣明之世时,黄河便出现河图。因此黄河不出河图时则不是圣明之世。指时当乱世。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井水不犯河水 指互不干扰;界限分明;不相联系。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界限分明。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冲了他?”
辨若悬河 辨,通“辩”。犹言口若悬河。作谓语、定语;指人能言善辩。明 张居正《翰林院读书说》:“吾见一人焉,辨若悬河,藻若春工;含吐邹枚,方驾陆谢。”
临河欲鱼 临:面对;欲:想要。比喻空有愿望,而无实际行动,仍不能如愿以偿。作谓语、定语;用于空想。《文子·上德》:“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织网。”
涓涓不壅,终为江河 壅:堵塞。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堵塞,终将汇合成为大江大河。比喻对细小或刚刚萌芽的问题不加注意或纠正,就会酿成大的问题。作宾语、分句;指从小入手防治。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观周》:“涓涓不壅,终为江河,绵绵不绝,或成网罗。”
山河表里 语出《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后以“山河表里”形容形势险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师背酅而舍。晋侯患之,听舆人之诵曰:‘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公疑焉。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河沙世界 指多如恒河沙数的佛世界。语本《金刚经·一体同观分》:“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作宾语、定语;用于佛家语。语出《金刚经·一体同观分》:“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南汉·张瀛《赠琴棋僧歌》:“河沙世界尽空空,一存寒灰冷灯畔。”
凭河暴虎 凭:从水中走过去;暴:空手搏斗;暴虎:空手打虎。比喻冒险行事,有勇无谋。也比喻勇猛果敢。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蟠桃记·洞宾问答>》:“漫夸他陆地行舟,也何用凌空举鼎,凭河暴虎皆亡命,蝇头蜗角纷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河海不择细流 比喻不论大小,一律收容。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李斯列传》:“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百二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作宾语;指边防稳固的国家。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海沸河翻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清 洪昇《长生殿 合围》:“抵多少雷轰电转,可正是海沸河翻。”
半壁山河 指国土的一部或大部分。作主语、宾语;指保存丧失的部分国土。李光《集诗述感》:“半壁山河话战争,布衣空负鲁连名。”
河汉无极 河汉:银河;极:尽头,边际。银河广阔,无边无际。比喻言论荒诞不经,难以置信。亦比喻恩泽广大,使人难以报答。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庄子 逍遥游》:“吾闻言于接舆,大而无当,往而不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无极。”
阻山带河 靠山环河。指形势险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书 项籍传》:“秦民失望。于是韩生说羽曰:‘关中阻山带河,四塞之地,肥饶,可都以伯。’”
河清社鸣 《文选·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刘良注:“里社,神祠也。”后以“河清社鸣”为太平祥瑞的象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文选·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刘良注:“里社,神祠也。”
海晏河清 黄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静。比喻太平盛世。河:黄河;晏:平静。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比喻太平盛世。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潭州水西南台道遵和尚》:“一言启口,振动乾坤,山河大地,海宴河清。”
三豕渡河 比喻文字传写或刊印讹误。作宾语、定语;指文字刊印讹误。汉·蔡邕《月令问答》:“书有转误,三豕渡河之类也。”
不废江河 赞扬作家或其著作流传不朽。动宾式;作谓语;形容好作品流传广,多用于书面语。唐 杜甫《戏为六绝句》之二:“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河山之德 《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后以《河山之德》形容妇人德容之美。作宾语;多用于女性。《诗·墉风·君子偕老》:“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陆德明释文:“《韩诗》云:德之美貌。”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如山凝然而重,如河渊然而深,皆以状德容之美。”
河东狮子吼 河东:古郡名。比喻嫉妒心强剽悍的妻子发怒,对丈夫大吵大闹。一般借此嘲笑惧内的男人。作宾语、定语;借以讥讽惧内的人。宋 洪迈《容斋三笔 陈季常》:“陈慥字季常……自称‘龙丘先生’,又曰‘方山子’。好宾客,喜畜声妓,然其妻柳氏绝凶妒,故东坡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言类悬河 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齐·王僧虔《诫子书》:“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
溃敌如决河 溃:散,乱。溃败的敌人像河水冲决堤坝一样。作宾语、定语;用于战争等。唐·许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尊彼前茅,追奔若顺海,乘兹破竹,溃敌如决河。”
锦绣山河 高山和河流就像精美鲜艳的丝织品一样。形容美好的国土。作主语、宾语;指美丽的江山。清 曾朴《孽海花》第一回:“正是华丽境域,锦绣山河,好不动人歆羡呀!”
气壮河山 同“气壮山河”。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概。唐·张说《<洛州张司马集>序》:“族高辰象,气壮河山,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俟河之清 俟:等待。等待黄河变清。比喻期望的事情不能实现。紧缩式;作谓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八年》:“周诗有之曰:‘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跳在黄河也洗不清
河汉予言 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孙中山《心理建设》第六章:“倘革命党当时不河汉予言,则后天民国之进行,亦如先天组党之手续,凡归顺之官吏,新进之国民,必当于民国为正心诚意之宣誓。”
带河厉山 带:衣带;河:黄河;厉:通“砺”,磨刀石;山:泰山。黄河细得像条衣带,泰山小得像块磨刀石。比喻国基久远,国祚长久。作宾语、定语;指国土。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气壮山河 气:气概;壮:雄壮;宏伟。形容气势之大;比山河还要雄壮。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唐 张说《孔补阙集市》:“族高辰象,气壮山河,神作铜钩,天开金印。”
跳到黄河洗不清 比喻无法摆脱嫌疑。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处境等。清·无名氏《刘公案》第27回:“武姑子也已全招认,你叫我跳到黄河洗不清。”
河水不洗船 比喻不相干或相安无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6回:“你还问声大姐姐去,我落得河水不洗船。”
河东狮吼 河东:古郡名。比喻嫉妒心强剽悍的妻子发怒,对丈夫大吵大闹。一般借此嘲笑惧内的男人。偏正式;作宾语、状语;借以讥讽惧内的人。明 无名氏《四贤记 挑斗》:“鹭鸶行状黄昏后,也曾闻河东狮吼。”
河海清宴 见“河清海晏”。作宾语、定语;比喻天下太平。清·纳兰性德《金山歌》:“河海清宴,中外乐康。”
以指测河 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荀子·劝学》:“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
大好山河 山河:指国土。无限美好的祖国国土作主语、宾语;指国土。曹靖华《安得一饮贡河水,九泉长眠愿亦足!》:“云山万里,遥望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黑天幕遮得连一丝微光也不透。”
河梁之谊 河梁:桥,指送别之地。指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作宾语;指送别时依依不舍的情谊。汉·李陵《与苏武》:“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得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
邈若河汉 形容奇异怪诞之极。作谓语、定语;指怪异。明·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序》:“墨憨氏补辑《新平妖传》,奇奇怪怪,邈若河汉,海内惊为异书。”
百二山河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山河险固的地方。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砺带河山 黄河细得像衣带,泰山小得像磨刀石。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
江水不犯河水 比喻彼此互不相干,没有关系。
气压山河 气:气势。气势宏大,可以压倒山河。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元·王实甫《丽春堂》第一折:“可正是气压山河百二雄……”
鼷鼠饮河 比喻欲望有限。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先河后海 谓分清源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
楚界汉河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作宾语;比喻战争的前线。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饮河满腹 比喻人应知足,贪多无益。偏正式;作宾语;用于劝诫人。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比喻人或事物的永恒、伟大。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可分开使用。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冯衍传上》:“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河海带地,不足以比。”
锦绣河山 像锦绣一样美丽无比的祖国河山。形容美好的国土。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唐 杜甫《清明二首》:“秦城数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言若悬河 见“言类悬河”。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史·裴蕴传》:“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参见“口若悬河”。
河斜月落 见“河倾月落”。作宾语、定语;用于深夜。清·洪昇《长生殿·偷曲》:“你看河斜月落,斗转参横,不免回去罢。”
河清海竭 黄河水清,大海干涸。比喻难得遇到的事情。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西京杂记》卷四引汉·枚乘《柳赋》:“小臣莫效于鸿毛,穿街鲜而嗽醪。虽复河清海竭,终无增景于边撩。”
河清难俟 俟:等待。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主谓式;作谓语、补语;比喻时间太久,难以等待。左丘明《左传 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后海先河 语本《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比喻做事要先本后末。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语出《礼记·学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
冯河暴虎 犹言暴虎冯河。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有勇无谋。清·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抱头鼠窜者胆裂之不暇,冯河暴虎者虚骄而无实。”
鱼烂河决 鱼肉腐烂,黄河溃决。比喻因自身原因溃败灭亡而不可挽救。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附录汉班固曰:“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史记·秦始皇本纪论》附录汉班固曰:“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
河清海晏 河:黄河;晏:平静。黄河水清了,大海没有浪了。比喻天下太平。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天下太平。唐 顾况《八月五日歌》:“率土普天无不乐,河清海晏穷寥廓。”

描写四季的成语

十二生肖的成语

描写数字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