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二的成语

有关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二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三平二满 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生活过得去,很满足。宋 黄庭坚《四休居士诗序》:“粗茶淡饭饱即休,被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
一山不藏二虎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作定语、宾语;指不能相容。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哼哈二将 佛教守护庙门的两个金刚力士。比喻有权势者手下的干将。作宾语、定语;指得力助手。曾朴《孽海花》第32回:“曹梦兰三字,比四金刚还要响亮,和琴楼梦的女主人花翠琴齐名,当时号称‘哼哈二将’。”
百二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边防稳固的国家。作主语、宾语;指河山。唐·温庭筠《老君庙》:“百二关山扶玉座,五千文字闭瑶缄。”
狐不二雄 喻两雄不可并存。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淮南子·说林训》:“日月不并出,狐不二雄,神友不匹,锰库不群,鸷鸟不双。”
接二连三 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断。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形容连续不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9回:“家中事情接二连三,也无暇及此。”
二三其意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作定语、补语;形容三心二意。《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
有一无二 指事物独特,极难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难得。明 姚子翼《遍地锦 劝主》:“似这等才调,也算得有一无二的了。”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盘。指死去活来。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盘,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一干二净 形容非常干净;也表示一点儿也不剩。联合式;作补语;形容十分彻底。清 李汝珍《镜花缘》:“他是‘一毛不拔’,我们是‘无毛不拔’,把他拔的一干二净,看他如何?”
二分明月 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偏正式;作宾语;表示美好的风光。唐 徐凝《忆扬州》诗:“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一雷二闪 形容躲避迅速。
曾无与二 独一无二,没有比得上的。作谓语、定语;指独一无二。晋 刘琨《劝进表》:“亿兆攸归,曾无与二。”《晋书 解系孙旂等传论》:“于是武皇之胤,惟有建兴,众望攸归,曾无与二。”
一而二,二而三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便可解释这段悲伤。”
二五耦 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比喻狼狈为奸。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春秋 鲁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二五耦。”
金钗十二 原形容妇女头上首饰多。后指人姬妾多。作宾语;指人妻妾多。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君命无二 指君主的命令不可更改。形容君命有绝对的权威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君命无二,古之制也。”
二者必居其一 居:占。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两种选其一。战国 邹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前日之不受是,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居一于此矣。”
连二赶三 急忙;赶快。作定语、状语;用于匆忙时。姚雪垠《长夜》三二:“菊生不敢怠慢,连二赶三地穿好衣服,跳下床来。”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作状语;用于书面语。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三:“合家见防御说得伤心,一齐号哭起来。直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连崔生也不知陪下了多少眼泪。”
蜀鄙二僧 蜀:四川;鄙:边境;僧:和尚。比喻穷与富不是事业成功的关键条件。作宾语、定语;指不同条件的人。《白鹤堂时文集》:“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朝三暮二 比喻主意多变。
誓无二志 二志:二心。立誓决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倘蒙矜厄之仁,退师三十里,寡君愿以国从,誓无二志。”
闻一知二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一长二短 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清 李渔《凰求凤 假病》:“若有一长二短,叫我怎生舍得。”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不顾一切。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左手交银,右手交人,若三日没有来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天无二日,民无二主 日:太阳。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等。《元史·太祖本纪》:“吾闻东方有称帝者,天无二日,民岂有二主耶?”
二而一 一演化为二,二合成为一。指同一事物可以演化为对立的两种现象,对立的两种现象可以找到同一根源。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物。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0章:“我回答说:‘这是二而一的事情,并不矛盾。’”
二仙传道 两位神仙共同传授道法。比喻两人秘密地配合做某件事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56回:“貂鼠皮道:‘二仙传道去罢!’珍珠串瞅了一眼,笑的去讫。”
国无二君 一个国家不能有两个皇帝。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礼记·丧服四制》:“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日:太阳。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王。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等。战国·邹·孟轲《孟子·万章》:“孔子曰:‘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三言二语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作主语、宾语、状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朱自清《论朗诵诗》:“或者三言二语,或者长篇大套。”
三心二意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不可无一,不能有二 形容独一无二或唯一的。作谓语、定语;指唯一的。清·张岱《周宛委墓志铭》:“如此异才,求之天下,真不可无一,不能有二也。”
二人同心 比喻只要两个人齐心协力,就会无往不胜。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诗经·小雅·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一分为二 哲学用语,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相互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通常指全面看待人或事物,看到积极方面,也看到消极方面。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客观看待问题。宋·邵雍《皇极经世绪言》第七卷:“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一清二白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指非常清白;没有污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清 李绿园《歧路灯》:“贾李魁道:‘王紫泥,张绳祖他俩个,现在二门外看审官司哩。老爷只叫这二个到案,便一清二白。”
誓死不二 誓死:立下志愿,至死不变。至死也不变心。形容意志坚定专一。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至死也不变心。鲁迅《华盖集 夏三虫》:“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
不问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顾一切。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
一模二样 犹言一模一样。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又或有将金银珠宝首饰来解的,他看得金子有十分成数,便一模二样,暗地里打造来换了。”
二帝三王 二帝:唐尧、虞舜;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指古代帝王。作主语、定语;指古代的帝王。东汉 班固《汉书 扬雄传》:“昔在二帝三王……财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佛家称生为“出世”,死为“涅槃”。指死去活来。作状语;指死去活来。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开肉绽,鲜血淋漓。”
见其一未见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诗经 小雅 小旻》:“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
百二河山 百二:以二敌百。指山河险固,可以二敌百。后指国力强盛,边防稳固的国家。作宾语;指边防稳固的国家。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二八佳人 二八:指十六岁:佳人:美女。十五六岁的美女。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年轻女子。宋·苏轼《李铃辖座上分题戴花》诗:“二八佳人细马驮,十千美酒渭城歌。”
二三其节 二三:指不专一。三心二意,没有一定的操守。形容心意不专,反复无常。作定语、补语;形容三心二意。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曰:“语曰弈者举棋不定犹不胜其偶,况量君之才否二三其节,可以推服强邻,囊括四海者乎?”
尊无二上 ①犹言国无二君。②引申为至高无上。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二旬九食 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二三其德 二三:不专一。形容三心二意。偏正式;作定语、补语;形容三心二意。《诗经 卫风 氓》:“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十二金牌 金牌:宋代敕书及紧急军命,用金字牌,由内侍省派人速送。比喻紧急的命令。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紧急的命令。《宋史 岳飞传》:“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
矢心不二 矢:通“誓”;二:二心。誓死不怀二心。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我待年之滕,例不登诸策简,徒以矢心不二,故仲尼有是特笔。”
丁一卯二 丁:通“钉”,这里指榫头;卯:器物上接榫头的孔眼。丁卯合位,一丝不差。形容确实、牢靠。联合式;作定语;指确实。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要说个丁一卯二,不许你差三错四。”
天无二日 日:太阳,比喻君王。天上没有两个太阳。旧喻一国不能同时有两个国君。比喻凡事应统于一,不能两大并存。主谓式;作宾语;指只能有一个主宰力量。西汉 戴圣《礼记 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一清二楚 十分明白、清楚。联合式;作补语;含褒义。老舍《四世同堂》:“小顺儿样样事情都要闹个一清二楚,不然怎幺能当好妈妈的保镖呢。”
一石二鸟 一块石头投出去;打中两只鸟;比喻一举两得。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形容一举两得。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这是个一石二鸟的好办法。”
说一不二 指说话算数;说了就不更改。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40回:“褚一官平日在他泰山眼前还有个东闪西挪,到了在他娘子跟前却是从来说一不二。”
独一无二 只有这一个;而没有别的可与其相比。形容非常突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延寿《宗镜录》第31卷:“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一不做,二不休 原意是要么不做,做了就索兴做到底。指事情既然做了开头,就索兴做到底。复句式;作主语、分句;形容下最后的决心。唐 赵元一《奉天录》第四卷:“光晟临死而言曰:‘传语后人,第一莫作,第二莫休。’”
一般无二 完全一样,没有一点儿不同。作谓语、定语;指完全一样。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五回:“纵是一根藤上结的,也有个大小不同,偏正不一,却怎么一般无二?”
二桃杀三士 将两个桃子赐给三个壮士,三壮士因相争而死。比喻借刀杀人。主谓式;作分句;比喻借刀杀人。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二缶钟惑 二:疑,不明确;缶、钟:指古代量器。弄不清缶与钟的容量。比喻弄不清普通的是非道理。作宾语、补语;指人分不清是非。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天地》:“以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
一齐二整 齐齐整整。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3回:“作速走,不必一齐二整。”
贵贱无二 对高贵和卑贱的人态度一样。作谓语、定语;指对人的态度。周·吕尚《金匮》:“敬遇宾客,贵贱无二。”
一推六二五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作谓语、宾语;指推卸责任,用于口语。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过关去,办不到!”
一家无二 谓一家之人没有两样。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一折:“这个女孩儿,也是有缘,我认了做义女,她自到我家来,倒也亲热,一家无二。”
一则一,二则二 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同“一是一,二是二”。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元 无名氏《抱妆盒》第三折:“则要你一则一,二则二。”
一来二去 指一回又一回,经过一段时间。表示逐渐的意思。联合式;作状语;表示逐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8回:“一来二去,眼大心肥,那里还能够有长进呢?”
五男二女 《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后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
二者不可得兼 两项之中只能得其一,不能兼而有之。作谓语、定语;用于选择。《孟子 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不二门 指平等而无差异之至道或独一无二的门径、方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姚合《寄不疑上人》:“是法修行遍,方栖不二门。”
矢忠不二 立誓忠心到底决不改变。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清 吴应逵《书钟锡明》:“妾今日归,为君守贞,矢死不二,君果有灵,当饮此。”
一来二往 来来往往次数多。作状语、分句;用于口语。刘斯奋《白门柳·鸡鸣风雨》第一章:“只因路上种种劳苦波折,常需互相照应,一来二往,也就近乎起来。”
连三接二 犹言接连不断。作定语、状语;形容连续不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六回:“王夫人不免暗里落泪,悲女哭弟,又为宝玉耽忧.如此连三接二,都是不随意的事,那里搁得住?”
一身二任 任:职务,责任。一个人担任两项职务或同时承担两项任务。亦作“一身而二任”。《汉书·王吉传》:“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
市不二价 指买卖公道,不相欺诈。形容社会风气好。同“市无二价”。作宾语、定语;指社会风气好。《三国志 魏志 王烈传》“卒于海表”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烈居之历年,未尝有患。使辽东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商贾之人,市不二价。”
连二并三 同“连三接二”。作定语、状语;形容连续不断。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只见两边铺面排山也似价开着,大小客店也是连二并三。”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口不二价 谓卖物者不说两种价钱。作谓语、宾语;用于买卖等。《后汉书·逸民传·韩康》:“常采药名山,卖于长安市,口不二价,三十余年。”
二把刀 称对某项工作知识不足、技术不高的人。作宾语、定语;指水平不高。老舍《四世同堂》:“我只会搭棚这点手艺,我的拳脚不过是二把刀。”
二虎相斗,必有一伤 两只凶恶的老虎争斗起来,其中必有一只受伤。比喻敌对双方实力都很强,激烈斗争的结果,必有一方吃亏。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两派对立斗争。明·烟霞散人《斩鬼传》第四回:“这叫做二虎相斗,必有一伤,待他伤了一个,便容易了。”
言不二价 见“言无二价”。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艾芜《人生哲学的一课》:“货在商人店里,贵得如同宝贝,真是言不二价的。”
二三君子 犹二三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汉书·楚元王传》:“故下明诏,试《左氏》可立不,遣近臣奉指衔命,将以辅弱扶微,与二三君子比意同力,冀得废遗。”
一心无二 指一心一意地做某种事情,没有杂念。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旧唐书 张巡传》:“诸公为国家戮力守城,一心无二,经年乏食,忠义不衰。”
一差二错 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差错。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7回:“孩子也大了,倘或你父亲有个一差二错,又耽搁住了,或者有个门当户对的来说亲。”
尺二秀才 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尽”字的俗体“尽”字。作宾语、定语;用于讥讽。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声画押韵贵乎审》:“诚斋先生杨公考校湖南漕试,……先生见卷子上书‘盡’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乃上庠人,力争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竟黜之。”
数一数二 不数第一;也数第二。形容突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元 戴善夫《风光好》第三折:“学士,此乃金陵数一数二的歌者,与学士递一杯。”
知其一不达其二 只了解事物的一方面,而不了解其他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作谓语、分句;指了解片面。宋·苏轼《汉武帝论》:“知其一,不达其二;见其利,不睹其害。”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后因以此为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丈二和尚 指十分迷惑。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冯志《敌后武工队》第二章:“敌人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形容独一无二或唯一的。作谓语、定语;指唯一的。《南齐书·张融传》:“太祖索奇爱融,为太尉时,时与融款接。见融常笑曰:‘此人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二卵弃干城 卵:鸡蛋;干城:捍卫者。比喻因人有小的过失而忽略他的大节作宾语、定语;用于用人。《孔丛子 居卫》:“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者也。”
二桃殺三士 主谓式;作分句。
事无二成 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左传·成公八年》:“礼无加货,事无二成。”杜预注:“公私不两成。”
唯一无二 只有这一个,没有第二个。形容唯一的,没有相同或可以相比的。作谓语、定语;指唯一。清·张春帆《九尾龟》第四十九回:“这件事儿,说也话长,真是江苏省内唯一无二的新闻。”
一身而二任 一个人承担两种任务。复句式;作谓语;指一个人承担两种任务。东汉 班固《汉书 王吉传》:“诸侯骨肉,莫亲大王,大王于属则子也,于位则臣也,一身而二任之责加焉。”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死去活来之意。出世,生;生天,死。作状语;用于书面语。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八卷:“[李清]直等到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方才有个青衣童子开门出来。”
百二山河 百二:以二敌百。比喻山河险固之地。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指山河险固的地方。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马。”
尺二冤家 指众多的求书画者。尺二,指卷轴高度。作宾语、定语;指求画者。宋·陶穀《清异录·文用》:“少师杨凝式书画独步,一时求画者纸轴堆叠若垣壁。少师范见则浩叹曰:‘无奈许多债主,真尺二冤家也。’”
毫无二致 二致:两样。丝毫没有什么两样。指完全一样。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完全一样。郭沫若《断断集 屈原时代》:“那时候的文体的变革和近代的文学革命,由文言文改为白话文的,实在是毫无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