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两的成语
有关两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两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一心挂两头 | 一颗心对两方面都惦念。 | 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元·高明《琵琶记·再报佳期》:“媒婆,我去也不妨,只是一心挂两头,如何是好。”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 |
尖担担柴两头脱 | 脱:脱落。两头尖的担子两头脱落。比喻事情两头落空。 | 作宾语、分句;指两头落空。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57回:“我理会得,但你去,讨得讨不得,趁早回来,不要弄做‘尖担担柴两头脱’也。” |
一推两搡 | 形容一再推托。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愿承担责任。 | |
一渊不两蛟 | 比喻两雄不能并立。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文子 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淮南子 说山训》:“一渊不两蛟,水定则清正。” |
三头两日 | 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 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回:“一切日用盘费,三头两日俱是通州差人送来。” |
首鼠两端 | 首鼠:踌躇不决。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或动摇不定。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儒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
三好两歹 | 谓时好时病。形容体弱。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虔婆道:‘也常时三好两歹的,亏的太平府陈四老爷照顾他。’” |
两耳塞豆 |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
一蛇两头 | 比喻阴险凶恶的人。 | 作宾语、定语;指少见的事物。 | 唐·韩愈《永贞行》诗:“一蛇两头见未曾,怪鸟鸣唤令人憎。” |
劈两分星 | 劈:分开;星:秤杆上的小点子。指过分计较微薄小利。 | 作谓语、定语;指斤斤计较。 | 元·马致远《任风子》第三折:“那时昧己瞒心,劈两分星,细切薄批。” |
两鬓如霜 | 鬓:鬓角的头发。两边的鬓发白如霜雪。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老人。 | 宋 刘辰翁《西江月 新秋写兴》词:“不觉新凉似火,相思两鬓如霜。” |
两头和番 | 谓两面拨弄、搅和。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75回:“单管两头和番,曲心矫肚,人面兽心。” |
一身两头 | 一个人同时有两个主张。比喻无所适从。 | 作谓语、定语;指人犹豫不决。 | 汉 焦延寿《易林》卷八:“一身两头,近适二家,乱不可治。” |
三街两市 | 泛称各街市。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终日只是三街两市,和着酒肉朋友串哄。” |
耍两面派 | 耍两面手法,表里不一,指对斗争双方都采取敷衍的行为。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两面三刀。 | 毛泽东《<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的序言和按语》:“反革命分子怎样耍两面派手法呢?” |
掂斤估两 | 犹言掂斤播两。 | 作谓语、定语;形容过分计较。 | 《隋唐演义》第九六回:“一饭之恩,报以千金,岂是掂斤估两的事?” |
势不两立 | 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
三言两句 | 见“三言两语”。 | 作主语、宾语、状语;用于说话简明。 | 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里,不消三言两句,管教他随顺哥哥便了。” |
两眼墨黑 | 比喻十分陌生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陌生。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6回:“但他是初到省的人员,两眼墨黑,他不认得上司,上司也不认得他。” |
公私两利 | 见“公私两济”。 | 作谓语、宾语;指对公家私人都便利。 | 《文献通考·征榷四》:“惟有于耍闹坊场之地,听民酝造,纳税之后,从便酤卖,实为公私两利。” |
两世为人 | 好象重新来到人间。形容在非常危险的情况中幸存下来。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
一口不能著两匙 | 匙:汤匙。一张嘴同时要吃两把汤匙里的食物。比喻贪多。 | 作宾语、定语;指贪多。 | 宋·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诗:“口不两匙休足榖,身能几屐莫言钱。”自注:吴谚云:“一口不能著两匙。” |
两头三绪 | 形容心意烦乱。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心情。 |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都则道百媚千娇,送的人四分五落,两头三绪。” |
公私两便 | 对公家私人都便利。 | 作谓语、宾语;指对公家私人都便利。 | 《晋书·阮种传》:“若人有所患苦者,有宜损益,使公私两济者,委曲陈之。” |
摸棱两可 | 握持棱角,两端皆可。比喻遇事不决断可否,不分是非。 | 作谓语、定语;指态度不明确。 | 《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摸棱以持两端可矣。” |
首尾两端 | 两端:拿不定主意。在两者之间犹豫不决动摇不定。 | 作谓语、定语;指左右摇摆。 | 《后汉书 西羌传》:“初,饥五同种大豪卢匆,忍良等千余户别留允街,而首尾两端。” |
才貌两全 | 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 | 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七岁草字如云,十岁吟诗应口,才貌两全,京师人每呼少俊。” | |
分星劈两 | 详细分说。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等。 | 元·孟汉卿《魔合罗》第四折:“不要你狂言诈语,花唇巧舌,信口支持;则要你依头缕当,分星劈两,责状招实。” |
色艺两绝 | 色艺:容貌和技艺。姿色和技艺都绝无仅有,非常美妙。 | 作谓语、定语;用于艺妓。 | 宋·胡仔《啭春莺》:“王晋卿都尉既丧蜀国,贬均州,姬侍尽逐。有一歌者,号‘啭春莺’,色艺两绝。” |
掂斤抹两 | 犹言掂斤播两。 | 作谓语、定语;形容过分计较。 | 明·朱有燉《小桃红》第一折:“他更有截长补短的钉人钉,掂斤抹两的称人秤。” |
争斤论两 | 指在细枝末节上与人相争理论。 | 作谓语、宾语;指人放不开。 | |
两叶掩目 | 如同两片树叶遮住了眼睛。比喻受到蒙蔽而对事物分辨不清楚。 | 作宾语、定语;指受蒙蔽。 | 北齐·刘昼《刘子新论·专学》:“夫两叶掩目,则冥然无睹;双珠填耳,必寂然无闻。” |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 比喻对学习、工作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长期坚持。 | 作宾语、状语、分句;指没有恒心。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 |
进退两难 | 进和退都有困难。形容处于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的困境之中。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处境困难。 | 元 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进宫闱,进退两难为。” |
三言两语 |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 | 元 施惠《幽闺记 姐妹论思》:“有三言两语,寄也无因。” |
麦穗两岐 | ①一麦两穗。旧时以为祥瑞,以兆丰年。亦用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比喻相像的两样事物。 | ||
铢两分寸 | 指极少的数量。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少数。 |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 |
依阿两可 | 依:赞成;阿:不赞成。赞成或不赞成都行。指对问题没有明确的意见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宪宗元和四年》:“苟求便身,率为依阿两可之言。” |
执两用中 | 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 | 作谓语;指采取适宜的办法。 | 《礼记·中庸》:“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 比喻学习或做事没有恒心;经常中断。不能坚持。 | 复句式;作分句;含贬义。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因此也假说来上学,不过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
一举两全 | 谓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 | 作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三国志·魏志·郭淮传》:“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两全之策也。” |
两脚野狐 | 比喻奸诈的人。 | 作宾语;指奸诈小人。 | 《旧唐书·杨再思传》:“左补阙戴令言作《两脚野狐赋》以讥讽之,再思闻之怒。” |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明·徐元《八义记·张维评话》:“我相公官至下大夫,不知为何,近日只要与上大夫赵正卿争朝,我想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
两瞽相扶 | 两个瞎子互相搀扶。比喻彼此都得不到帮助。 | 作宾语、定语;指得不到帮助。 |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两瞽相扶,不伤墙木,不陷井穽,则其幸也。” |
嘴是两张皮 | 爱怎么说就怎么说。 | 作宾语、分句;用于口语。 | |
两厢情愿 | 两厢:双方;情愿:心里愿意。两方都愿意;互不勉强。也作“两相情愿”。 | 用来指事情发生的双方都愿意。一般作主语、谓语、分句。 | 明·施耐庵《水浒》:“智深大笑道:‘太公;你也是个痴汉;既然不两厢情愿;如何招赘做个女婿?’” |
取舍两难 | 采用或舍弃都能决定。指难以抉择。 | 作谓语、定语;指难以抉择。 | |
一举两失 | 举:举动。指一件事带来两方面的损失。形容十分错误的举动。 | 作宾语、定语;指错误的举动。 | 《纲鉴抄略》:“朝廷一举而两失。纵不能复后,宜还仲淹、道辅。” |
旷古无两 | 旷古:空前的。空前未有,同世无双。 | 作定语;指盖世无双。 | 《慈禧太后演义》第四回:“宏敞壮丽,旷古无两。” |
铢两悉称 |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等;优劣相当(铢:古代极小的重量单位;据说六铢为一锱;四锱为一两)。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明 周晖《金陵琐事》:“梁同考坐吏书之左,去官三百余员,铢两悉称,士林服之,士林荣之,此皆破格之异命也。” |
人地两生 | 初到一地对当地的人与环境、习俗等不熟悉。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熟悉环境。 | 刘白羽《第二个太阳》第20章:“你到你新的工作岗位上去,人地两生,谈何容易,这不就是困难吗?” |
参天两地 | ①为《易》卦立数之义。②引申为人之德可与天地相比。 |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 | 《周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 |
颠斤播两 | 较量轻重。常用以比喻品评优劣或形容计较微细之事。 | 作谓语、定语;形容过分计较。 | 《绿野仙踪》第四四回:“起先不过房里院外吐些颠斤播两的说话,讥刺几句,使如玉知道。” |
两面光 | 两个面都光滑。比喻两方面都不得罪,两边做好人。 | 作宾语、定语;指人圆滑。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9回:“凡事不能光做一面,总要两面光。” |
合两为一 | 亦作“合二为一”。合两者为一体。 | 作谓语;指两个事物合成一个。 | 《后汉书·杨震传》:“伏见诏书为阿母兴起津城门内第舍,连里竟街,雕修缮饰,穷极巧伎。”李贤注:“合两坊而为一宅。” |
扁担脱,两头虚 | 脱:脱落。扁担没有挡头,挂在两头的东西都会滑落。比喻两头落空。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不稳固。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我将这合同一纸慌忙付,倒着俺做了扁担脱,两头虚。” |
三汤两割 | ①泛指烹饪之事。②指各种肴馔。 | 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 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烧卖匾食有何难,三汤两割我也会。” |
两败俱伤 | 败:失败。俱:全。斗争的双方都受到损伤。古时卞庄子要刺虎;馆竖子说;两只老虎正在争一牛;斗争结果;小虎会死;大虎会伤;然后刺杀伤虎而有杀二虎之名。后比喻因斗争;双方都受伤害。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等。 | 宋 汪应辰《文定集 答梁子铺》:“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终于两败俱伤,而国随以亡。” |
人琴两亡 | 见“人琴俱亡”。 | 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 唐·张说《为人作祭弟文》:“予羸老矣,伤心几何。人琴两亡,命也命也。” |
两意三心 | 心里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犹豫不决或意见不坚定。 | 作谓语、宾语;指意见不坚定。 | 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似怕人知道我们曾相识,两意三心,把旧时的好话都撇在一边。” |
一刀两断 | 比喻坚决断绝一切关系。 |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坚决断绝关系。 | 唐 寒山《诗三百三首》:“男儿大丈夫,一刀两断截;人面禽兽心,造作何时歇!” |
称斤约两 | 称:衡量轻重。计算轻重分量。比喻权衡轻重得失。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抉择。 | 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13回:“申耀宗也没睡着,他肚子里大大小小几杆秤,正在称斤约两的活动呢。” |
磨盘两圆 | 比喻做人圆滑,双方都不得罪。 | 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圆滑处世。 | 明 徐渭《翠乡梦》第一出:“俺如今不添别缘,老实说磨盘两圆,呀,俺则把这几点儿回话柳爷衙院。” |
音问两绝 | 书信与消息都断绝。亦作“音问杳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造》:“后楚卒,元方护丧居江陵,数年间,音问两绝。” |
铢两相称 | 见“铢两悉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茅盾《大题小解》:“于是指出何者为适如其分,铢两相称,何者被强调了非特殊点而忽略了特殊点,何者甚至被拉扯为‘四不像’。“ |
两眼一抹黑 | 瞎眼。比喻对周围情况一无所知。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两眼一抹黑两耳不闻窗外事就在文学本体上倒腾先谓语后主语光动词没名词一百多句不点标点看晕一个算一个!” |
三锤两棒 | 形容处事简单明快。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二卷第29章:“他本来也没准备耽搁这么长时间,心想行不行三锤两棒就完了,他转几天就回来了。” |
缺斤短两 | 做买卖时货物短缺分量。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分量不足。 | 王朔《我是你爸爸》:“人家来转转,你们就吆喝着非拉着人家买,人家真买了就缺斤短两坑人家。” |
两豆塞耳 |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 作宾语;指不能认清全局。 | 《鹖冠子·天则》:“夫耳之主听,目之主明。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
三饥两饱 | 犹言饥一顿,饱一顿。形容生活艰难。 | 作定语、状语;用于生活。 | 宋·释惠洪《冷斋夜话·野夫长短句》:“跛子一生别无路,展手教,化三饥两饱。回视云汉,聊以自诳元神。” |
两相情愿 | 两方面都愿意。 | 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分句;指两方面都愿意。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回:“太公,你也是个痴汉,既然不两相情愿,如何招赘做个女婿。” |
三差两错 | 比喻偶然的差错。 | 作宾语;指差错。 |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七章:“你要出了三差两错,叫小堆八在前方知道了,我们可怎么对得起他!” |
三长两短 | 比喻意外的灾祸或事故;现多指死亡。 | 联合式;作宾语;含贬义。 | 明 罗贯中《三遂平妖传》:“万一些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 |
两脚居间 | 方言。犹言中间人。多指婚姻介绍人。 | ||
脚踏两只船 | 踏:踩。比喻因为对事物认识不清或存心投机取巧而跟两方面都保持联系。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 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他是脚踏两只船,别企他儿当八路,小萝卜,皮红肚里白。” |
两鼠斗穴 | 比喻敌对双方在地势险狭的地方相遇,只有勇往直前的才能获胜。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 |
一搭两用 | 一样东西当两样用。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一物二用。 | |
着三不着两 | 指说话或做事轻重不当,考虑欠周,注意这里,顾不到那里。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那珍大爷管儿子,倒也象当日老祖宗的规矩,只是着三不着两的。” |
势不两全 | 势:情势,状况。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今弟遘恶,此势不两全。” |
秤斤注两 | 形容斤斤计较,顾小不顾大。 | 《朱子语类》:“只看如今秤斤注两,作两句破头,如此是多少衰气。” | |
模棱两端 | 见“模棱两可”。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态度不明确。 | 《粤东纪事》:“祁宫保模棱两端,怕事之极。” |
两边倒 | 形容摇摆不定,没有坚定的立场和主张。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莫应丰《将军吟》第26章:“你们这些年轻人,都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的。” |
称斤注两 | 称:衡量轻重;注:专注。形容只注意小节而无大的气势。 | 作谓语、宾语;用于为人。 |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取士》:“只看如今称斤注两,做两句破头,如此是多少衰气。” |
两头三面 | 同“两头白面”。 | 作谓语、状语;用于表里不一。 | 元·关汉卿《蝴蝶梦》第三折:“若是我,两三番,将他留恋,教人道后尧婆两头三面。” |
两虎相斗 | 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相搏斗。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诤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
两头担心 | 指人心挂两头,不能平静。 | 作谓语、定语;指人心挂两头。 | |
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 斗:争斗。比喻两个强者互相搏斗,必然有一方要遭严重损害。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二》:“虎者,戾虫;人者,甘饵。今两虎争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伤。” |
一言两语 | 为数不多的几句话。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 《玉娇梨》第二回:“倒只愁儿子无真实之才,恐怕一言两语露出马脚。” |
此地无银三十两 |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 | 作主语、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
两次三番 | 多次,好几次。 | 作状语;形容反复多次。 | 元 关汉卿《绯衣梦》第三折:“你看这个苍蝇两次三番落在这笔尖儿上。” |
三天两头 | 隔一天,或几乎每天。形容经常、频繁。 | 作状语;指经常。 | 老舍《我这一辈子》:“我三天两头的到这里来巡逻。” |
三节两寿 | 旧俗对于塾师,逢端午节、中秋节、年节及孔子诞辰,塾师生日,均各加送束修一月,称为三节两寿。亦用以泛指节日和生辰。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三节两寿,孝敬上司的钱,虽不敢任情减少,然而总是照着前任移交过来的簿子送的。” | |
分星拨两 | 犹言斤斤计较。 | 作谓语、定语;指人仔细。 | 明·无名氏《十样锦》第三折:“我两个跟着你们背后接坐碗儿吃也罢,你怎么这般分星拨两的。” |
三心两意 | 见“三心二意”。 | 作谓语、宾语、状语;指不专心。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九阿姐,你休得三心两意。” |
分斤掰两 | 比喻过分计较。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过分计较。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5回:“真真泥腿光棍,专会打细算盘、‘分金掰两’的。” |
没斤没两 | 没有大小、份量。指人做事不分轻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指责人。 | |
铢两之奸 | 铢两:极轻微的分量。比喻极其轻微的事。指轻微的邪恶。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赵广汉传》:“广汉精于吏务,善为购距,铢两之奸,皆告之。” |
分星掰两 | 一点一滴,详详细细。 | 作谓语、定语;指人仔细。 | 元·孟汉卿《魔合罗》:“则要你依头缕当,分星掰两,责状招实。” |
弹筋估两 | 指过分仔细地斟酌掂量轻重。 | 作定语、状语;用于估算。 |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一卷:“故意走出屋檐,件件的翻复认看,言真道假,弹筋估两的在日光中炫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