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罪的成语
有关罪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罪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责躬罪己 | 躬:自身。责备自身并归罪于自己。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周书·武帝纪》:“集百僚于大德殿,帝责躬罪己,问以论政得失。” |
伐罪吊人 | 见“伐罪吊民”。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锄强扶弱。 |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 |
罪恶深重 | 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
罪不容诛 | 判处死刑也抵偿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恶极大。诛:处死。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下》:“恶不忍闻,罪不容诛。” |
恶稔罪盈 | 稔:成熟;盈:满,指到了极点。罪恶积蓄成熟,像钱串已满。形容作恶多端,末日来临。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坏。 | 宋 王谠《唐语林 补遗》:“主辱臣死,当臣致命之时;恶稔罪盈,是贼灭亡之日。” |
罪不胜诛 | 指罪大恶极,处死犹不足抵偿。 | 作谓语、宾语;指罪恶极大。 | 明 沈德符《野获编 词林 鼎甲常为庶常》:“以上见各家记述中者,什仅得一二。修史之卤莽,罪不胜诛矣。” |
悔罪自新 | 悔改罪行,重新做人。 | 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做人。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2回:“陈穆公亦有使命至晋,代卫郑致悔罪自新之意。” |
罪加一等 | 指对罪犯加重处罚。 | 作谓语、宾语;指加重处罚。 | 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五回:“你为着吃烟,这才犯法,我们来拿你,倒来吃你的烟,本官知道,办起来罪加一等。” |
罪合万死 | 万死:死一万次。形容罪恶极大。 | 作谓语、定语;指罪恶极大。 | 《魏书·房法寿传》:“臣既小人,备荷驱使,缘百口在南,致拒皇略,罪合万死。” |
婴鳞获罪 | 婴:通“撄”,触犯。触犯龙的逆鳞就会被杀。比喻臣子进谏而招祸。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难》:“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
兴师见罪 | 兴师:起兵。发动军队,声讨罪过。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 | 作谓语、定语;指斥责对方的过失。 | 明·无名氏《衣锦还乡》第一折:“今有沛公无礼,他先入关中,封秦府库,改秦苛法,某欲兴师见罪。” |
论心定罪 | 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判案等。 | 汉·桓宽《盐铁论·刑德》:“故《春秋》之治狱,论心定罪。” |
非战之罪 | 罪:罪过。不是战争本身的过失。 | 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失败的托词。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
负罪引慝 | 谓引咎自责。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书·大禹谟》:“[舜]负罪引慝,祇载见瞽螋。”蔡沈集传:“负罪,自负其罪,不敢以为父母之罪;引慝,自引其慝,不敢以为父母之慝也。” |
罪当万死 | 形容罪恶极大。 | 作谓语、定语;指罪恶极大。 | 《汉书 东方朔传》:“粪土愚臣,忘生触死,逆盛意,犯隆指,罪当万死。” |
受夹板罪 | 夹在中间受罪,两头不讨好。 | 作谓语、定语;指两头不讨好。 | |
将功抵罪 | 用功劳来抵罪。 | ||
罪以功除 | 所犯的罪行可以用功劳来抵除。指将功折罪。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臣闻《春秋》之义,罪以功除;圣王之祀,臣有五义。” |
逋慢之罪 | 不遵守法令的罪过。宋·王安石《再辞同修起居注第五状》:“臣之区区,辞说已穷,然不敢避逋慢之罪而苟止者,非特欲守前言之信,亦不敢上累朝廷。” | 作宾语;指罪过。 | 宋·王安石《再辞同修起居注第五状》:“臣之区区,辞说已穷,然不敢避逋慢之罪而苟止者,非特欲守前言之信,亦不敢上累朝廷。” |
罪大恶极 | 罪恶大到了极点。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宋 欧阳修《纵囚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 |
言者无罪 | 言者:说话的人。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 | 作宾语、定语;用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 《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声罪致讨 | 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 联合式;作谓语;指宣布罪状,并加讨伐。 | 《国语 晋语五》:“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 |
伐罪吊民 | 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 作谓语、宾语;指锄强扶弱。 | 南朝(梁)任方《百辟劝进今上笺》:“伐罪吊民,一匡靖乱。” |
畏罪潜逃 | 潜:暗中。犯了罪怕受制裁而偷偷逃走。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郭沫若《吕不韦与秦王政的批判》:“方士侯生、卢生等骗了始皇几年,畏罪潜逃。” |
吊民伐罪 | 吊:慰问;伐:讨伐。慰问受苦的人民,讨伐有罪的统治者。 | 联合式;作谓语;指锄强扶弱。 | 《宋书 索虏传》:“兴云散雨,慰大旱之思;吊民伐罪,积后己之情。” |
兴师问罪 | 宣布对方罪状;发兵讨伐。形容群起而严厉斥责对方的过失。兴、动:发动;师:军队;众:大队人马。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宋 沈括《梦溪笔谈》:“元昊乃改元,制衣冠礼乐,下令国中,悉用蕃书、胡礼,自称大夏。朝廷兴师问罪。” |
罪逆深重 | 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同“罪孽深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
滔天大罪 | 形容罪恶极大。 | 作宾语、定语;指罪大。 | 毛泽东《质问国民党》:“这两种错误,都是滔天大罪的性质,都是和敌人汉奸毫无区别的,你们必须纠正这些错误。” |
弥天大罪 | 弥天:满天;形容极大。天大的罪过。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宋 王偁《东都事略》:“臣有弥天之罪,也有弥天之功。” |
苦行赎罪 | 执行忏悔神父所要求的苦行以补偿罪行。 | 作宾语、定语;指忏悔。 | |
罪业深重 | 指做了很大的坏事,犯了很大的罪。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欧阳修《与十四弟书》:“某罪逆深重,不自死灭。” |
迁善远罪 | 犹言向善而远离罪恶。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贾谊《治安策》:“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
罪不可逭 | 罪责不可逃避。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某等不能速来归顺,罪不可逭。” |
奉辞伐罪 | 谓奉严正之辞而讨有罪。 | 作谓语;指讨伐有罪的人。 | 《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伐,一本作“罚”。 |
公冶非罪 | 形容无辜蒙冤或入狱。 | 作宾语、定语;指无辜蒙冤。 | 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公冶长非罪也。” |
作奸犯罪 | 作奸犯科。 | 司马紫烟《荒野游龙》第二章:“她不禁一叹道:‘月黑风高,正是作奸犯罪的好时刻,老天爷好象在帮坏人的忙呢!’” | |
低头认罪 | 低下头承认自己的罪行。 | 作谓语、宾语;指承认罪行。 | 邓小平《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才使得大量的反革命分子没有藏身之所,而不得不低头认罪、接受改造和重新做人吗?” |
替罪羊 | 古代犹太教祭礼是替人承担罪过的羊。比喻代人受过。 | 作宾语、定语;指代人受过。 | 张平《抉择》:“你岂不是随时都会做替罪羊?” |
奉辞罚罪 | 奉:敬受;罚:处罚,惩罚。遵奉严正之辞讨伐有罪者。 | 作谓语;指讨伐有罪的人。 | 《尚书·大禹谟》:“肆予以尔众士,奉辞伐罪。”蔡沈集传:“奉帝之辞,罚苗之罪。” |
罪不及孥 | 孥:妻子与儿女的统称。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虽然罪不及孥,只是我死之后,无路可投。” |
罪有应得 | 犯了这样的罪;就应得到这样的处罚。指罚当其罪。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今日卑职故违大人禁令,自知罪有应得。” |
罪孽深重 | 孽:恶事;罪过。罪恶极重。也作“罪恶深重”。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流贼》:“上以其罪恶深重,非他盗比,磔于西市。” |
罪责难逃 | 因为犯罪,在法律上应承担的责任是难以逃却的。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王守仁《批右江道移置凤化县南丹卫事宜呈》:“若其因循玩愒,隳绩废事,非独自败坏,抑且罪责难逃。” |
功首罪魁 | 魁:为首的。功最高,罪最重。 | 作宾语、定语;用于感慨。 | 战国·邹·孟轲《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朱熹注:“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有过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
言之无罪,闻之足戒 | 言:说话;闻:听话;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 清·汪琬《诗说序》:“诗独主志,所为主文谲谏,与言之无罪,闻之足戒者,其词则隐,其旨则微。” |
立功赎罪 | 立功:建立功绩;赎:补偿。建立功绩来补偿罪行或过失。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有过错的人。 | 《旧唐书 王孝杰传》:“遣使斩宏晖以徇。使未至幽州,而宏晖已立功赎罪,竟免诛。” |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百姓本没有罪,因身藏璧玉而获罪。原指财宝能致祸。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 作分句、宾语;指因有才能而受害。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
觳觫伏罪 | 觳觫:恐惧得发抖的样子。指惶恐认罪。 | 作谓语、定语;指认罪。 | 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欺君之罪 | 欺骗君主的罪行。 | 作主语、宾语;用于封建社会背景。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且煌煌天语,谁敢有违,以自取欺君之罪。” |
罪疑惟轻 | 疑:不能确定;惟:同“唯”,只有。罪行轻重有可疑之处,只应从轻判处。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
罪不容死 | 罪恶极大,处死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 | 作谓语、宾语;指罪恶极大。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 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 复句式;作主语、分句;用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 《诗经 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罪疑从轻 | 疑:不能确定。罪行轻重有可疑之处,只应从轻判处。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东汉·班固《汉书·于定国传》:“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 |
滔天罪行 | 滔天:漫天。比喻罪恶极大。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罪大。 | 毛泽东《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除对亲日派破坏抗日、袭击人民军队、发动内战之滔天罪行,另有处置外……” |
将功赎罪 | 将:用;拿;赎:抵尝;弥补。拿功劳来抵偿罪过。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拿功劳补偿过失。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1回:“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功赎罪。” |
罪魁祸首 | 作恶犯罪的头子(魁、首:头目)。指坏事的根子。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明 郑若庸《玉玦记 索命》:“虽是虔婆杀我,娟奴是祸首罪魁,追了他去。” |
以功赎罪 | 赎:抵偿。用功劳抵消罪过。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拿功劳补偿过失。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凌统传》:“以功赎罪。” |
欲加之罪 | 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 | 作宾语;指给人强加罪名。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
罪恶迷天 | 迷:迷漫。形容罪恶极大。 | 作谓语、定语;指罪恶极大。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文面小吏,罪恶迷天,曲辱贵人到此,接待不及,望乞恕罪。” |
徙善远罪 | 趋向善良,远离罪恶。 | 作谓语;指劝人为善。 | 西汉·戴圣《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 王子犯了法,和老百姓一样处以罪刑。指王法对于王子、平民是一样的。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野叟曝言》第六七回:“众人都道说那里话,王子犯法,庶民同罪,这是因奸杀命的事,既犯到官,还有活命的吗。” |
自取罪戾 | 指自招罪过。亦作“自取咎戾”。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十二回:“岂不知元帅虎威,马到成功?焉敢复生贰心,自取罪戾。” |
罪恶滔天 | 滔天:漫天,弥天。形容罪恶极大。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宋 周密《齐东野语 景定慧星》:“开庆误国之人,罪恶滔天。” |
罪该万死 | 罪孽深重;判一次死刑还不足以抵罪。(万死:死一万次)。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娘娘道此怪物,不可容留,随命侍者领去,弃之沟渎。婢子罪该万死。” |
怀璧为罪 | 璧:宝玉。身藏宝玉,因此获罪。比喻有才能而遭忌妒、迫害。 | 作谓语、定语;比喻有才能而遭忌妒。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华歆传》:“本无拒诸君之心,而所受遂多。念单车远行,将以怀璧为罪,愿宾客为之计。” |
赦过宥罪 | 指赦免过错,宽恕罪行。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易 解》:“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
掩罪饰非 | 掩:遮盖。掩饰错误和罪过。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史·徐学诗传》:“盖嵩权力足以假手下石……文词便给足以掩罪饰非。” |
负荆请罪 | 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赔礼道歉的场合。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带罪立功 | 让犯罪的人立功赎罪。 | 作谓语、定语;借指赎罪。 | 清 李渔《蜃中楼 献寿》:“正要议俺的罪刑,恰好西北地方又报亢旱,上帝就着俺去带罪立功。” |
罪莫大焉 | 罪恶之大无过于此。形容罪大恶极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昭公五年》:“昭子即位,朝其家众曰:‘竖牛祸叔孙氏,使乱大从,杀適立庶,又披其色,将以赦罪,罪莫大焉。’” |
该当何罪 | 当:承担。应该承担什么罪。 | 作谓语、分句;用于责问人。 | 曾朴《孽海花》第二回:“你还想引诱良家子弟,该当何罪?” |
不测之罪 | 指大罪,死罪。 | 作宾语;指大罪。 | 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 |
戴罪立功 | 身负罪责;争取立下功劳;借以赎罪。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借指赎罪。 | 《明史 史可法传》:“以平贼逾期,戴罪立功。” |
何罪之有 | 即“有何罪”,有什么罪呢?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没有过错。 | 作谓语;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清白无辜。 | 《墨子·公输》:“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
风流罪犯 | 指轻微的过失。 | 作宾语、定语;指小过错。 | 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把孩儿风流罪犯寻些个,吊着脚腕又不敢将脚尖那。” |
赏劳罚罪 | 见“赏功罚罪”。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吾人奉命讨之,诸君幸皆努力向前。大军到处,不得扰民。赏劳罚罪,并不徇纵。” |
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 | 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 |
逆天大罪 | 逆:违背。形容极大的罪恶。 | 作主语、宾语;指极大的罪恶。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1回:“二则惟愿朝廷早降恩光,赦免逆天大罪,众当竭力捐躯,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
罪恶昭彰 | 昭彰:明显。罪恶非常明显,人所共见。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罪很明显。 | |
计功量罪 | 谓全面衡量其功罪是非。 | ||
下车泣罪 | 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 | 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 西汉 刘向《说苑 君道》:“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 |
罪恶昭着 | 罪恶明显(多指罪恶大)。 | ||
欲谁归罪 | 将要归罪于谁呢? | ||
知我罪我 | 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 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 作宾语、分句;用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 《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赏功罚罪 | 奖赏有功的人,惩罚犯罪的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司马光《应诏论体要》:“王者之职,在于量材任人,赏功罚罪而已。” |
罚当其罪 | 罚:处罚,惩罚。所作处罚和所犯罪行相当。 | 作谓语、宾语;指处罚和所犯罪行相称。 | 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对百官应有堪用者》:“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
罪己责躬 | 罪己:归罪于己;躬:自己。责备并归罪于自己。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29卷:“罪己责躬不可无,然亦不当长留在心胸为悔。” |
罪人不孥 | 孥:妻与子女的统称。谓治罪止于本人,不累及妻和子女。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孟子 梁惠王》:“泽梁无禁,罪人不孥。” |
数罪并罚 | 对前犯数罪的犯人并合处罚。 | 作宾语、定语、谓语;用于法律文书。 | |
罪上加罪 | 指罪恶更为严重。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罪恶更为严重。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见今县里告下忤逆,如今又打死小四,罪上加罪。” |
罚不当罪 | 罚:处罚;当:相当;相称。所作的处罚与所犯的罪行不相称。 | 一般作主语、宾语、定语。 | 先秦 荀况《荀子 正论》:“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 |
罪有攸归 | 攸:所。罪责有所归属。指罪犯必受惩治。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赐尔姬昌等节钺,便宜行事,往惩其忤,毋得宽纵,罪有攸归。” |
罪恶如山 | 形容罪恶多而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新唐书·吉项传》:“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 |
罪盈恶满 | 盈:充满。罪恶已经到头了。形容罪大恶极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8回:“害命杀牲,造下无边之孽,罪盈恶满,致有地狱之灾。” |
故入人罪 | 故意把罪名加于人。 | 作谓语、宾语;指妄自给人加罪名。 | 宋·王禹偁《用刑论》:“然见其用刑与古相戾,何者?今法吏所禁之切者曰:‘故出入人罪而已。’” |
罪在不赦 | 赦:赦免。指罪行极重,不能得到赦免。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萧纲《答张灒谢示集书》:“论之科刑,罪在不赦。” |
罗织罪名 | 指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陷害人。 | 《旧唐书·来俊臣传》:“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 |
将功折罪 | 将:拿;用;折:抵偿。用功劳来抵偿罪过。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拿功劳补偿罪过。 | 元 无名氏《隔江斗智》楔子:“如今权饶你将功折罪,点起人马,随我追赶出来。” |
不知者不罪 | 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三回:“起凤道:‘牛兄何不早通姓名,使小弟多多得罪。勿怪,勿怪。’牛通道:‘不知者不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