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笔的成语

有关笔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笔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一笔不苟 不苟:不苟且。一笔一画都很认真;毫不马虎。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十分认真。清 沈初《西清笔记 纪名迹》:“前后一笔不苟,功力如此,洵神技也。”
振笔疾书 振:挥动;疾:迅速。挥动笔杆,急速地写起来。形容文思敏捷或写字的速度很快。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等。《清朝野史大观·学使以快短明衡文》:“题纸一下,不可构思,振笔疾书,奔往交卷。”
摇笔即来 不用多思索,一动笔就写出来了。形容写文章快。作谓语;指文思敏捷。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然而中国的习惯,这些句子是摇笔即来,不假思索的。”
走笔成章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等。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况此妇人走笔成章,吟诗谓赋。”
笔扫千军 扫:清除,消灭。形容笔力雄健,雄奇奔放,无所匹敌。作谓语、宾语;形容笔力雄健。唐 杜甫《醉歌行》诗:“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
点睛之笔 笔:文笔。指文章传神绝妙之处。作宾语;用于文章或作品的一部分。《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
大手笔 指伟大的著作或大行动。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作家或作品。《晋书·王珣传》:“此当有大手笔事。”
浮笔浪墨 谓多余累赘的文字。作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清·恽敬《答来卿》:“禹之功德从何处赞扬?故止此数言唱叹之。知此,虽著述汗牛充栋,岂有浮笔浪墨耶?”
孟诗韩笔 孟郊的诗,韩愈的文笔。指诗文佳作。作宾语、定语;用于称赞文章等。唐·赵璘《因话录》第三卷:“韩文公与孟东野友善,韩公文至高,孟子长五言,时号孟诗韩笔。”
一笔勾断 同“一笔勾消”。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陈亮《与吴益恭书》:“此事今已一笔勾断云云。”
文笔流畅 文字通顺,读起来不费力。作谓语;用于写作。
笔老墨秀 指笔姿老到而墨韵清秀。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文笔。明 宋濂《跋东坡书〈乳泉赋〉后》:“李侍郎微之,谓笔老墨秀,挟海上风涛之气,当为海内苏书第一,诚知言也。”
欣然命笔 欣然:喜悦的样子;命笔:用笔。高高兴兴地提笔写作。作谓语、定语;指写作。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序:“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援笔而就 就:完成。拿起笔来很快就写完了。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等。清·李渔《意中缘·名逋》:“我想求诗求字的,还容易打发。唯有索画一事,最难应酬。须要逐笔画写出来,不是可以倚马而成,援笔而就的。”
奋笔直书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同“奋笔疾书”。清 墨憨斋《醒名花》第十四回:“贤侄今日,奋笔直书,如行云流水,珠玑错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鹰之摩秋汉,真命世杰也,与古人何多让焉,将来正未可量。”
笔枪纸弹 指用笔墨文章作为论战的武器。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人的工具。邹韬奋《抗战以来·“笔杆暴动”》:“现代很流行的用语,指笔和书报为‘笔枪纸弹’。”
彩笔生花 生花:长出花来。比喻才思有很大的进步。主谓式;作主语、定语;含褒义。元 汤式《赏花时 戏贺友人新娶》:“翠袖分香行处有,彩笔生花梦境熟。”
纸笔喉舌 指社会舆论。作宾语、定语;指社会舆论。鲁迅《<热风>题记》:“真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又何待于纸笔喉舌的批评。”
下笔成文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作谓语;指人才华横溢。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下笔便就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等。《北史·魏收传》:“诏试收为封禅书,收下笔便就不立稿。”
笔削褒贬 笔:记载。削:删改。古时在竹简或木简上写字,写错要修改时就用刀削。原指孔子作《春秋》,用文字来评文论物的好坏。也指用文字褒扬、贬斥人或事。作宾语、定语;指修改文章。清·皮锡瑞《经学历史·经学开辟时代》:“《春秋》自孔子加笔削褒贬,为后世立法,而后《春秋》不仅为记事之书。”
梦笔生花 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含褒义。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一笔抹倒 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作谓语、宾语;指全盘否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何次人家为我父母立茔安葬,盖祠奉祀,是何等恩情,岂可一笔抹倒。”
一笔抹煞 抹煞:涂抹掉;勾销。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也作“一笔抹杀”。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徐特立《研究历史的目的与方法》:“可是对于他们在某一个时候追求真理的热忱和老绩,我们现在是不该一笔抹煞的。”
投笔从戎 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投:扔掉。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班超传》:“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后立功西域,封定远侯。”
下笔如有神 指写文章下笔时如有神力相助。形容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好。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等。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下笔有神 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如有神力。形容才思敏捷,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亦作“下笔如神”、“下笔如有神”。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等。唐·王勃《绵州北亭公宴序》:“五际飞文,想群众之不让;一言留赠,知下笔之有神。”
调墨弄笔 谓玩弄文字技巧。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作文等。汉·王充《论衡·佚文》:“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笔底生花 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作谓语;指文章写得好。谢冕《远方的星》:“有的同学则富于想象,笔底生花,具有当诗人的气质。”
笔耕砚田 比喻从事脑力劳动,以读写为业。作谓语;指以读写为职业。南朝 梁 任昉《为萧扬州荐士表》:“既笔耕为养,亦佣书成学。”
弃笔从戎 犹投笔从戎。谓文人弃文就武。作谓语、定语;指弃文就武。唐·张鷟《游仙窟》:“兄及夫主,弃笔从戎,身死寇场,茕魂莫返。”
笔底春风 形容绘画、诗文生动,如春风来到笔下。作主语、宾语;用于文章等。元 黄溍《瑶池春宴图》诗:“西飞青雀几时还,贝阙琳宫缥缈间,笔底春风殊未老,蟠桃积核已如山。”
心织笔耕 比喻靠卖文生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靠卖文生活。唐 冯贽《云仙杂记》第九卷:“《翰林盛事》云:‘王勃所至,请托为文,金帛丰积,人谓心织笔耕。’”
走笔疾书 走笔:笔行得很快;疾书:快速地写。形容写字熟练、快速。也形容文思敏捷,文章写起来很快。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妙笔生花 生花:长出花朵。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文笔。唐 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大笔如椽 椽:放在檩子上架着屋顶的木条。象椽子那样大的笔。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偏正式;作谓语;用于夸赞别人的文笔。《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屠毒笔墨 用笔墨毒害人。比喻内容不好的书。作宾语、定语;指伤人的文章。
一笔抹摋 见“一笔抹煞”。
神来之笔 由神灵帮助而写出的作品。形容作品、文句精彩。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7回:“这三张东西,我自己画的也觉得意,真是神来之笔。”
游戏笔墨 指以游戏态度所写的诗文。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作文等。清·赵翼《瓯北诗话·各体诗》:“盖文人无所用心,游戏笔墨……固不必议其纤巧,近于儿戏也。”
涉笔成趣 涉笔:动笔;趣:意味;意趣。一动笔就趣味盎然。紧缩式;作谓语;含褒义。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100回:“读了些四库奇书,享了些半生清福。心有余闲,涉笔成趣,每于长夏余冬,灯前月夕,以文为戏,年复一年,编出《镜花缘》一百回。”
名公大笔 名家的大手笔。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作品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8回:“名公大笔,却是本家风味。”
笔走龙蛇 笔一挥动就能呈现出龙蛇舞动的神态。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书法笔势矫健多姿。唐 李白《草书歌行》:“恍恍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刀笔吏 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痞。西汉·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录录未有奇节。”
簪笔磬折 簪:插戴。古代插笔备礼,躬身作揖,表示恭敬。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簪笔磬折,向河立待良久。”
大笔一挥 挥:挥写。形容善于写作者运笔神速或任意签字、涂改。作谓语;用于签字等。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3回:“老贼看了,连说:‘妥当结实,就劳贤契大笔一挥。”
春秋笔法 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曲折的文字。宋 俞文豹《吹剑录》:“盖纯用《春秋》笔法也。”
笔下生花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补充式;作定语;指能写好文章。《花城》1980年第7期:“你们这些笔下生花的文人墨客,调查只不过是为现成观点抓例子罢了。”
润笔之绢 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
一笔勾消 亦作“一笔勾销”。全部取消之意。作谓语、宾语;指帐务等。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再央一个乡官在太守处说了人情,婚约一纸,只须一笔勾消。”
如椽之笔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作主语、宾语;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唐·房玄龄《晋书·王徇传》:“徇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云:‘此当有大手笔事。’”
笔歌墨舞 指文笔奇妙精采。作宾语、定语;指写作。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只见当朝圣人出的是三个富丽堂皇的题目,想着自然要取几篇笔歌墨舞的文章。”
刀笔老手 刀笔:古时在竹简上用刀削改字。指代办文书的小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痞。《动摇》:“你老兄是刀笔老手,所以非请你帮助不可了。”
笔墨之林 斯文萃集的地方。作主语、宾语;指文化场所等。汉 王充《论衡 对作》:“汉家极笔墨之林,书论之造,汉家尤多。”
援笔成章 援笔:拿起笔来。拿起笔来就写文章。形容文思敏捷。作谓语、定语;指人文思敏捷。唐 蒋防《霍小玉传》:“生素多才思,援笔成章。”
生花之笔 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作宾语;多用于比喻句。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浮白载笔 浮:罚人饮酒;白:指专用来罚酒的大杯;浮白:指喝酒和干杯;载笔:拿着笔。一面喝酒,一面写作。旧时比喻文人的雅量和才气。作宾语、定语;用于文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自志》:“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笔参造化 造化:创造化育。一支笔参与了创造化育。形容文笔高妙。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文笔。唐·李白《与韩荆州书》:“笔参造化,学究天人。”
神至之笔 形容艺术作品的技法非常奇妙。作宾语;多用于文学作品等。清·侯方域《倪云林十万图记》:“其皱擦勾斫、分披纠合,无一不备神至之笔,岂可以一律论耶!”
笔酣墨饱 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作宾语、定语;指文学作品。秦牧《艺海拾贝 巨日》:“那些作品的作者在节骨眼上,没有真正做到笔酣墨饱,因此,便不能获得预期的作用了。”
如椽大笔 像椽子一般粗大的笔。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也比喻笔力雄健的文词。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比喻记录大事的手笔。宋 邵雍《大字吟》:“诗成半醉正陶然,更用如椽大笔抄。”
笔翰如流 指文笔快捷无滞。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文笔。《晋书 陶侃传》:“远近书疏,莫不手答,笔翰如流未尝壅滞。”
心正笔正 书法的优劣与人品有关,心正写的字也端正。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旧唐书·柳公权传》:“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耍笔杆子 用笔写作,玩弄文字。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文痞。孙力《都市风流》第七章:“我们是干活的,哪有时间耍笔杆子。”
笔墨横姿 指书画诗文美妙多姿。作谓语;指人的文笔。清 伍崇曜《〈陶庵梦忆〉跋》:“虽间涉游戏三昧,而奇情壮采,议论风生,笔墨横姿,几令读者心目俱眩,亦异才也。”
信笔涂鸦 信:听凭,随意;信笔:随意书写;涂鸦:比喻字写得很拙劣,随便乱涂乱画。形容字写得很潦草。也常用作自谦之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常用作自谦之词。唐 卢仝《示添丁》诗:“不知四体正困惫,泥人啼哭声呀呀。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笔墨纸砚 指书写工具。作主语、宾语;指书写工具。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16回:“就叫家人将带来的笔墨纸砚分在各人面前,大家做诗。”
笔笔直直 非常直,没有曲折、弯弧或棱角。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物体或道路等。朱自清《巴黎》:“夹道两行树,笔直笔直地向凯旋门奔凑上去。”
罄笔难书 罄:尽,完。砍完所有的竹子做成书简也难以写完。形容事情多得写不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事情。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他们分发到战区以后,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那真是罄笔难书。”
捉刀代笔 指代人出力或代写文章。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为别人写东西。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客止》:“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奋笔疾书 奋笔:提起笔来。指精神昂扬地挥笔快速书写。作谓语;指写文章。宋 张克庄《题方汝一班师赞后》:“或隐匿未彰,而奋笔疾书;或一语之乖谬,或一行之谄曲,虽其人之骨已朽,必绳以《春秋》之法,读之使人汗出。”
生花妙笔 传说唐朝诗人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比喻杰出的写作才能。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五代 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呵笔寻诗 呵笔:吹热气解冻笔;寻诗:寻觅诗句。形容冬日苦吟作宾语;指读书。唐·罗隐《雪》诗:“寒窗呵笔寻诗句,一片飞来纸上销。”
沈诗任笔 ①南朝梁沉约以诗着称,任昉以表、奏、书、启诸体散文擅名,时人称为“沈诗任笔”。笔,谓无韵之文。②用以泛指诗文。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陆游《亲归书来多问近况以诗答之》:“沈诗任笔俱忘尽,酒户新来却少增。”
下笔成篇 形容文思敏捷。同“下笔成章”。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等。三国 魏 曹植《王仲宣谏》:“发言可咏,下笔成篇。”
一笔勾销 勾销:取消;抹掉。用笔在书面材料上勾画一下;表示事情已经了结或取消。比喻把一切完全取消;一概不计较。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帐务等。宋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第七卷:“公取班簿,视不才监司,每见一人姓名,一笔勾之。”
笔大如椽 椽:房椽;放在檀上架屋顶的木杆。笔大得好像椽子。多形容大毛笔。主谓式;作谓语、状语;比喻大作家、大书法家的大手笔。《晋书 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一笔抹杀 比喻轻率地把成绩、优点全部否定。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明 沈德符《野获编》:“遂将前后爱书,一笔抹杀。”
笔底超生 犹言笔下超生。超生:佛家语。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作谓语、定语;指尽可能宽容。苏雪林《闲话战争 齿患》:“严冷无情的法官定了你的死罪之后,就从不会有笔底超生的事。”
笔诛墨伐 笔、墨:指文字。诛:谴责。伐:声讨。通过文字加以谴责,进行声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对坏人坏事等。
意在笔前 亦作“意在笔先”。①谓写字构思在落笔以前。②作诗文先作思想上的酝酿,然后着笔。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文等。晋·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夫欲书者,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董狐直笔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作宾语、定语;指尊重历史事实。《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涉笔成雅 涉笔:动笔,着笔;雅:雅致。指动笔就雅致而不落俗套。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清·毛先舒《诗辩诋》第一卷:“于物无择,而涉笔成雅;于思无豫,而往必造微。”
浪费笔墨 指人作品不好或文章过于繁琐。作宾语;用于批评别人的作品。老舍《多鼠斋杂谈》:“他便也只会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费笔墨,攻击别人,且自鸣得意。”
董狐之笔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左传 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笔墨官司 笔墨:文字;官司:诉讼。写状子起诉。指书面上的辩论。偏正式;作谓语;比喻用文字争论。清 许叶芬《红楼梦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非仅为懵懂辈饶舌,打无谓笔墨官司也。”
搠笔巡街 谓沿街卖诗文。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穷困书生。元·郑廷玉《看钱奴》第二折:“我则道留下青山怕没柴,拼的个搠笔巡街。”
舞笔弄文 犹舞文弄墨。作谓语、宾语;指舞文弄墨。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若不达政体,而舞笔弄文,支离构辞,穿凿会巧。”
笔冢研穿 秃笔成坟,砚磨穿孔。指写作著述功力极深。作定语;指人的文笔。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支言俚说不足供酱瓿,而翼飞胫走,较拈髭呕血笔冢研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
笔下留情 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作谓语、宾语;用于作文等。张贤亮《睡前絮语》:“在‘文革’时期是要判我们刑的,还是请评论家笔下留情为好。”
持橐簪笔 谓侍从之臣携带书和笔,以备顾问。作谓语、宾语;多用于秘书等。《汉书·赵充国传》:“持橐簪笔,事孝武皇帝数十年。”
口诛笔伐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
笔底烟花 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作主语、谓语;指文章写得好。清·钱泳《履园丛话·画学·画中人》:“笔底烟花传海国,袖中诗句落吴船。”
走笔成文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等。明·无名氏《登瀛洲》第二折:“都要可便吟诗和韵,题着这新建瀛洲,则要个字意相关,走笔成文。”
笔下超生 超生:佛家语,指人死后灵魂投生为人。为了免使他人受难,书写时,在用意和措词方面都给予宽容或开脱。作谓语;指尽可能宽容。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实是不忍他含冤负屈,故此来到台前控诉,乞老爷笔下超生。”
意在笔先 指构思成熟;然后下笔。补充式;作主语、谓语;用于文章。晋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意在笔前,然后作序。”
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写了一大篇文章,但没有接触到主题。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没有接触到主题。毛泽东《反对党八股》:“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
下笔千言 千言:长篇大论。一动笔就写成上千言的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写作迅速。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才思敏捷。宋 曾巩《送丰稷》:“读书一见若经诵,下笔千言能立成。”
援笔立就 一拿起笔瞬间就完成一篇文章。形容人文思敏捷。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写作。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6卷:“华安不假思索,援笔立就,手捧所作呈上。”
铁笔无私 谓执笔判案不徇私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八篇:“五个鬼齐齐的走上前去,照手一抢,把管笔夺将下来,说道,‘铁笔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