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四的成语

有关四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四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群山四应 应:应和。四面群山纷纷响应。比喻一声号召,人们群起响应。作宾语、定语;用于响应。朱自清《论标语口号》:“为的是‘发聋振聩’,是‘群山四应’,是人民的觉醒与起来。”
四海一家 四海之内,犹如一家。形容天下一统。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战国·赵·荀况《荀子·议兵》:“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莫不从服。”
四乡八镇 泛指周围的许多乡村和集镇。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当下统率大队走到乡下,东南西北,四乡八镇。整整兜了一个大圈子。”
连三并四 同“连三接二”。作定语、状语;形容连续不断。老舍《赵子曰》第十九:“赵子曰一声不发,只连三并四的磕瓜子。”又《二马》第四段三:“李子荣拉住马威的手不放,连三并四的说:‘谢谢你!’”
四山五岳 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作宾语、定语;用于地理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引一千余军马,尽是七长八短汉,四山五岳人。”
四马攒蹄 指两手两脚被捆在一起。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元 关汉卿《调风月》第二折:“则道是孤鸿伴影,几时吃四马攒蹄。”
鼓噪四起 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四清六活 形容机灵干练。作谓语、定语;指人机灵。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8回:“这几个都是惯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却怎的也不晓事。”
四分五裂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政治等。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调三斡四 挑拨是非。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你休那里便伶牙俐齿,调三斡四,说人好歹,讦人暧昧。”
文房四侯 指笔、砚、纸、墨。古人戏称笔为管城侯毛元锐,砚为即墨侯石虚中,纸为好畤侯楮知白,墨为松滋侯易玄光,故称。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作主语、宾语;指书写工具。参阅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引文嵩《四侯传》。
志在四方 志:志向;四方:各处天下。形容有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三折:“立忠信男儿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抚万姓,定边疆。”
餬口四方 餬:通“糊”;餬口:寄食。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作谓语、宾语;指谋生。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而使餬其口于四方。”
四面楚歌 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主谓式;作定语;含贬义。《史记 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示例〗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 ★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横三竖四 犹言横七竖八。作状语、定语;指杂乱无章。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一坛酒我们都鼓捣光了,一个个吃的把臊都丢了,三不知的又都唱起来。四更多天才横三竖四的打了一个盹儿。”
九洲四海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四不像 麋鹿。比喻不伦不类的事物。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指不伦不类。朱自清《罗马》:“现在满是一道道颓毁的墙基,倒成了四不像。”
六通四辟 谓上下四方和春秋四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天道》:“明于天,通于圣,六通四辟于帝王之德者,其自为也,昧然无不静者矣。”
四海九州 指全中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危机四伏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四不拗六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主谓式;作谓语、分句;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明 杨慎《鲁之郊禘辨》:“古语云‘三占从二’,今谚云‘四不拗六’,言贵从众也。”
偏三向四 谓偏向、袒护某方。作谓语、宾语;用于偏袒。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0回:“这叫什么话?我们偏三向四啦?”
重三叠四 形容多次重复。作定语、状语;指重复。宋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二:“本朝建官重三叠四,多少劳扰!此须大有为后痛更革之。”又卷一百一十八:“经书中所言只是一个道理,都重三叠四说在理,只是许多头面出来。”
四角俱全 比喻完美无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缺三短四 形容物品残缺不全。作谓语、定语;指残缺不全。
四邻八舍 指左右邻居。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六回:“那成家一般也动了诸亲百眷、四邻八舍,送人情,斗分子,虽然娶妾,倒也四司六局,一毫不苟。”
四海承平 国家持久太平。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四体不勤 四肢不劳动。形容脱离劳动。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国之四维 四维:指礼义廉耻。指治国的纲纪。作主语、宾语;指治国的纲纪。春秋·齐·管仲《管子·牧民》:“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
四时气备 四时:春、夏、秋、冬。四时之气具备。比喻人的气度弘远。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谢太傅绝重褚公,常称褚季野虽不言而四时之气亦备。”
调三窝四 搬弄是非,挑拔离间。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1回:“少不得意,不是背地里嚼舌根,就是调三窝四的。”
四时充美 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一谦四益 谦虚能使人得到好些益处。紧缩式;作宾语、定语;指谦虚能使人得到很多好处。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牵五挂四 谓接连不断。作状语;同“接二连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四德三从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指封建礼教束缚妇女的道德标准。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封建礼教。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娶了个四德三从宰相女,平生愿足,托赖着众亲故。”
版版六十四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复句式;作分句;比喻不会变通。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古执不活动,呵为‘版版六十四’。此钱居中语也。”
四通五达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作谓语、定语;指道路等。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四衢八街 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暮四朝三 ①《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原指说法、做法有所变换而实质不变。②比喻反复无常。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反复无常的人。《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主谓式;作谓语;指全国都接受教化。《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三亲四眷 见“三亲六眷”。作主语、宾语、定语;泛指众亲戚。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1卷:“次日真个到三亲四眷家去了一巡。”
说三道四 道:说。指任意乱说乱讲;惹是生非。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清 崔灏《通俗编 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四海飘零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朝四暮三 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后比喻经常变卦,反复无常。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反复无常的人。梁启超《余之币制金融政策》:“其后有以调停之说进者,吾见其朝四暮三,无关宏旨。”
四荒八极 四面八方极偏远之地。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白居易《八骏图》诗:“四荒八极蹋欲遍,三十二蹄无歇时。”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室徒四壁 犹言室内空无一物。喻贫穷。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家中贫穷。《魏书·阳固传》:“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楚歌四面 比喻四面被围,陷入孤立危急的困境。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等。清 陈维崧《河传 虞美人花》词:“楚歌四面,战旗一片,岁岁江东。”
放诸四海而皆准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同“放之四海而皆准”。作谓语、定语;指普遍性的真理。《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四方之志 志:志向。指远大的志向。亦作“志在四方”。
四方辐辏 比喻四方的人才或货物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后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汉书 孙叔通传》:“人人奉职,四方辐辏。”
目空四海 四海:指全国各地。眼看四海之内皆空。比喻目中无人、狂妄或自负之甚。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很狂妄。宋·陈亮《题喻季直文编》:“何茂恭目空四海,独能降意于一世豪杰。”
察三访四 察:考查;访:探查。指爱打听调查别人的事情。作谓语、宾语;用于为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2回:“饶这样,天天还是察三访四。自己再不看破些,且养身子。”
九州四海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三翻四复 变化无常或反复多次。
四海鼎沸 四海:古人以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用以指全国各地;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作宾语、定语;指天下大乱。《三国志·蜀志·谯周传》:“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晋书·祖逖传》:“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
推之四海而皆准 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作谓语、定语;指普遍性的真理。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拿三撇四
四郊多垒 四郊营垒很多。本指频繁地受到敌军侵扰。形容外敌侵迫,国家多难。主谓式;作定语;指敌军四面逼近,形势危急。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推三挨四 推:推诿。形容一再推诿拖延。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几次叫你做个手脚,你总是推三挨四,还打官话。”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褒义。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53回:“为将之道,身临战场,务要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三妻四妾 妻妾众多的意思。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妻妾众多。清 李渔《风筝误 逼婚》:“你做状元的人,三妻四妾,任凭再娶。”
语四言三 指信口乱说闲话。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群音类选 〈分钗记 计诱皮氏〉》:“为何的语四言三,平白地将人讥诮。”
疑三惑四 怀疑这个怀疑那个。指人多疑。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多疑。
五洲四海 泛指世界各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文彩四溢 形容作品典雅。作定语;指作品。
挑三检四 见“挑三拣四”。作谓语、定语;形容过分地挑剔。金近《穿花裙的狼》:“你这孩子,没有你弟弟乖,挑三检四的。”
骈四俪六 骈体文每句四字、六字排比对偶。联合式;作定语;用于写作。唐 柳宗元《乞巧文》:“骈四俪六,锦心绣口。”
四通八达 通、达:畅通无阻。四面八方都有路可通。形容交通便利。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子华子 晏子问党》:“其涂之所出,四通而八达,游士之所凑也。”
挑三豁四 谓挑拨是非。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7回:“我们这个搅家不良,挑三豁四,丈二长的舌头,谁家着的他罢?”
扬名四海 扬名:传播名声。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故以“四海”代指全国各处;也指世界各地。指名声传遍各地。
推三宕四 推:推诿;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诿拖延。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仓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账,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账人发了急,所以就吵了起来。”
双拳不敌四手 一个人打不过众人。指寡不敌众。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9卷:“常言道,双拳不敌四手。”
四停八当 见“四亭八当”。作谓语、定语;比喻十分妥贴。宋·朱熹《朱子语类》第11卷:“须要熟看熟思,久久之间,自然见个道理,四停八当。”
吼三喝四 大声吆喝作谓语、状语;指叫嚷,用于方言。马烽《吕梁英雄传》第四回:“维持会这些人,每天就在一块肥吃大喝,纸烟不离嘴,见人开口就是‘妈的屄’,整天吼三喝四抖威风。”
四方八面 到处;各个方面。作主语、宾语、定语;形容范围广。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怀岳禅师》:“忽遇四方八面来怎么生?”宋·杨万里《过百家渡四绝句》之二:“莫问早行奇绝处,四方八面野香来。”
吃四方饭 和尚道士到处化缘为生,也指一般人走到任何地方都能生活。作谓语、定语;指僧道尼等。沈从文《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常德、河洑、周溪、桃源,沿河近百里路以内‘吃四方饭’的标致娘儿们,他无一不特别熟习。”
板板六十四 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作定语、分句;比喻不会变通。清 范寅《越谚 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四时八节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季节。唐 杜甫《狂歌行赠四兄》:“四时八节还拘礼,女拜弟妻男拜弟。”
欺三瞒四 一再欺骗隐瞒。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再欺骗隐瞒。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七:“一闻之时,心头火起,大骂尤辰无理,做这等欺三瞒四的媒人,说骗人家女儿。”
推三阻四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这事情应难、应难造次。”
四海他人 谓没有亲戚关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尚仲贤《三夺槊》第三折:“俺虽然是旧忠臣,则是四海他人。”
巴三览四 比喻说话拉扯,没有中心。联合式;作谓语;指胡乱说话。元 萧德祥《杀狗劝夫》第四折:“我说的丁一确二,你说的巴三览四。”
接三连四 接连不断。作定语、状语;形容连续不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又没逃了,这么接三连四的叫人来找。”
三男四女 泛指众多子女。作宾语、定语;指子女。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七回:“我挣了一份大家私,又没有三男四女,只得这个孩子,若得他一举成名,祖宗面上,也有些光彩。”
四面受敌 各个方面受到敌对势力的威胁或攻击。作宾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春秋·齐·管仲《管子·国蓄》:“四面受敌,谓之衢处之国。”
四海昇平 指天下太平。
迈四方步 不慌不忙,慢吞吞地走路,比喻办事缓慢。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三长四短 ①同“三长两短”。②犹闲话,坏话。作宾语、定语;借指人的死亡。清·钱彩《说岳全传》第13回:“若再有三长四短,叫为兄的回去,怎生见你令尊令堂之面?”
连三接四 同“连三接二”。作定语、状语;形容连续不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原来平儿出去,有赖林诸家送了礼来,连三接四,上中下三等家人来拜寿送礼的不少。”
五湖四海 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全国各地。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挑三嫌四 见“挑三拣四”。作谓语、定语;形容过分地挑剔。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第五回:“我为你黑间白日的操心,好容易找下这么个媳妇,你还挑三嫌四的。”
倒四颠三 颠:颠倒。形容言行无条理或神智不清。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说话或做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来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颠三,一个黑沙,也是不值。”
四脚朝天 四脚:指四肢。形容仰面跌倒。也比喻躺下不干。作状语、宾语;指仰面跌倒。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1回:“老和尚上前来争,被觉空一推,跌个四脚朝天。”
拉三扯四 指谈话或议论牵扯无关的人或事。联合式;作谓语;指谈话或议论乱牵扯到无关的人或事。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6回:“愿意不愿意,你也好说,犯不着拉三扯四的。”
四海皆兄弟 “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先秦·孔子《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四平八稳 原形容说话做事稳当。现多含有做事只求不出差错;缺乏积极创新精神的意思。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44回:“戴宗、杨林看裴宣时,果然好表人物,生得面白肥胖,四平八稳,心中暗喜。”
四冲六达 四通八达的要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陈师道《徐州学纪》:“徐地东近齐鲁,北属赵魏,南引江淮,西通梁宋,四冲六达之郊,南北之亢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