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五的成语
有关五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五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三三五五 | 三个一群,五个一伙。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三五成群。 | 唐·李白《采莲曲》:“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
四山五岳 | 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地理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引一千余军马,尽是七长八短汉,四山五岳人。” |
十围五攻 | 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它,超过五倍就可以攻击它。 | 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 《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
隔三差五 | 比喻时常发生 | 作状语;指时常发生。 |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牛奶,鸡汤之类,为了医生所嘱也隔三差五地吃着。” |
三环五扣 | 形容捆绑结实。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51回:“四爷赶上一步,就势按倒,解他腰带,三环五扣的捆了一回。” |
五陵豪气 | 谓高门贵族的豪迈气概。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王粲登楼》第三折:“我怎肯与鸟兽同群,豺狼作伴,儿曹同辈,兀的不屈沉杀五陵豪气。” |
五毒俱全 | 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 | 作谓语、定语;指各种坏事都做。 | 王朔《过把瘾就死》:“本来是掏个钱包进了监狱,出来就五毒俱全了。” |
四分五裂 |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 联合式;作谓语、补语;用于政治等。 | 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
人五人六 | 装模作样,假正经。 | 作谓语、定语;指假正经。 | 王朔《枉然不供》:“别看那小子装得五讲四美、人五人六的样儿,其实一肚子男盗女娼,背着人嘴脏着呢。” |
五雷轰顶 | 比喻不得好死。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发誓。 | 老舍《龙须沟》:“要是我从中赚一个钱,天上现在有云影,教我五雷轰顶。” |
五里云雾 | 令人迷惑的纠纷或混乱,迷离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 作宾语;指不明真相的境界。 |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13回:“那窗外的孙杰却被三姊弄得如在五里云雾中。” |
五马六猴 | 形容不守规矩、不受管束的人。 | 作宾语、定语;指不受管束的人。 | |
五彩斑斓 | 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指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颜色繁多。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黑色的枝杈,红色的枣子,黄绿相间的树叶,五彩斑斓,迷人极了。” |
一五一十 | 五个;十个地计数。指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毫无遗漏。 | 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形容查点数目。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5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
三年五载 | 载:年。指三五年。形容不很长的几年时间。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时间很长。 | 元 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也须知俺这三年五载,看看衰迈,还有甚精金响钞,暗暗藏埋。” |
五体投诚 | 同“五体投地”。 | ||
十恶五逆 | 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罪名。 | 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
二五耦 | 耦:两人耕地,比喻朋比为奸。比喻狼狈为奸。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春秋 鲁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八年》:“二五耦。”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五斗米:指微薄的俸禄;折腰:下拜,弯腰行礼。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 | 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人有骨气。 | 《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三朝五日 | 三、五天。 | ||
五尺之童 | 亦作“五尺之僮”。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 | 作宾语、定语;指儿童。 | 《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
八门五花 | 八门:八门阵;五花:五行阵。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 作谓语、定语;指种类多。 | 清·张潮《虞初新志》:“群峰乱峙,四布罗引,如平沙万幕,八门五花。” |
五积六受 | 形容不便活动,只能呆板地坐着。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59回:“这五积六受的甚么模样?可是叫亲家笑话。” |
五月披裘 | 比喻清高廉洁。 | 作谓语、定语;指人清高廉洁。 |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五月披裘而负薪,岂取金者哉?” |
三老五更 | 相传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礼记·文王世子》:“遂设三老五更,群老之席位焉。”《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大学。” |
为五斗米折腰 |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晋书 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五言长城 | 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 作宾语、定语;指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 《新唐书·秦系传》:“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 |
牵五挂四 | 谓接连不断。 | 作状语;同“接二连三”。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 |
五冬六夏 | 犹言不论寒暑。不管什么时候。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魏巍《山雨》:“不论白天黑夜,五冬六夏,她穿着件小破花褂子,在那儿放哨。” |
五世其昌 | 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 主谓式;作谓语;用于祝颂人新婚。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有妫之后,将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 |
五侯七贵 | 泛指达官显贵。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李白《流夜郎赠卒判官》诗:“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 |
如堕五里雾中 | 好象掉在一片大雾里。比喻陷入迷离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 | 动宾式;作谓语;比喻陷入迷离恍惚的境地。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
三言五语 | 三两句话。形容言语十分简短。 | 作主语、宾语、状语;形容说话简明扼要。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那知一想,才觉长篇累牍,不合体裁,三言五语,包括不住,一时竟大为起难来。” |
四通五达 | 四通八达。形容交通畅达无阻。 | 作谓语、定语;指道路等。 | 西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地。” |
三江五湖 | ①指东南方的三条江与太湖流域一带的湖泊。②江河湖泊的泛称。 | 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鲁·尸佼《尸子》下卷:“取玉甚难,越三江五湖,至昆仑之山,千人往,百人反,百人往,十人反。” |
五羖大夫 | 羖:公羊。特指春秋虞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史记·秦本纪》:“乃使人谓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缪公大说,授之国政,号早曰‘五羖大夫’。” |
五侯九伯 |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 | 作主语、宾语;指贵族。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
攒三聚五 | 三三五五聚在一起。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三三五五聚在一起。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2回:“暖阁之中有一玉石条盆,里面攒三聚五栽着一盆单瓣水仙。” |
五车腹笥 |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五花八门 | 原指五行阵和八门阵。这是古代两种战术变化很多的阵势。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2回:“那小戏子一个个戴了貂裘,簪了雉羽,穿极新鲜的靠子,跑上场来,串了一个五花八门。” |
拔十得五 | 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才选拔。 | 《新唐书 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
五里雾 | 比喻模糊恍惚、不明真相的境界。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 |
五十步笑百步 | 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
五申三令 | 三令五申。谓再三告诫。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前蜀·杜光庭《川主太师南斗大醮词》:“玉律金科,虑爽重轻之信;五申三令,渐乖训抚之宜。” |
五合六聚 | 比喻屡次聚合到一起。 | 作谓语;指多次聚合到一起。 | 《史记·春申君列传》:“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单矣。” |
五亲六眷 | 指各种关系的亲眷。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他的五亲六眷,家理师徒,磕头摆把的,布满全屯。” |
五痨七伤 | 痨:结核病。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 作谓语、宾语;泛指虚弱多病。 | 老舍《二马》:“两位马先生都没有脏病,也没有五痨七伤,于是又平安的过了一关。” |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形容旧时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 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书富五车 | 富:丰富;五车: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 | 作谓语、定语;指学识渊博。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真个胸中书富五车,笔下句高午古。” |
目迷五色 | 迷:迷乱;五色:指各种颜色。眼睛被五彩缤纷的事物所迷惑。形容色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也形容事物错综复杂;辨不清本质所在。 |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楚。 | 先秦 李耳《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
五体投地 | 五体:头和四肢;投地:着地。两手、两膝和头一起着地。原为古代印度最恭敬的一种致敬仪式。后比喻心悦诚服或敬佩到了极点。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比喻佩服到了极点。 | 《梁书 中天竺国传》:“今以此国君臣民庶,山川珍重,一切珍重,一切归属,五体投地,归诚大王。” |
九五之尊 | 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 | 作宾语;指帝王的尊位。 | 《周易 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捱三顶五 | 形容人群拥挤,接连不断。 |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人多拥挤。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覆帐之后,宾客如市,捱三顶五,不得空闲。” |
五谷丰登 | 五谷:指稻、黍(小米)、稷(高梁)、麦、菽(豆)泛指粮食作物;丰登:丰收上场打晒。形容农业丰收年景。 |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 | 《六韬 龙韬 立将》:“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
五经扫地 | 五经:借指文人。把文人的脸都丢尽了。旧时也指圣人之道泯灭。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新唐书·祝钦明传》:“帝与群臣宴,钦明自言能《八风舞》,帝许之。钦明体肥丑,据地摇头睆目,左右顾眄,帝大笑。吏部侍郎卢藏用叹曰:‘是举《五经》扫地矣。’” |
三贞五烈 | 见“三贞九烈”。 | 作宾语、定语;指封建社会赞誉妇女的贞烈。 | 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要他三贞五烈,这不是太……” |
五谷不分 | 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
拔十失五 | 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才选拔。 | 《三国志 蜀书 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
五谷丰稔 | 五谷:稻、黍、稷、麦、菽的总称,泛指各种谷物;稔:庄稼成熟。指年成好,农作物丰收。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韦嗣立《论刑法多滥疏》:“风雨以时,则五谷丰稔。” |
三番五次 | 形容次数很多。番:次数;遍数。 | 联合式;作状语;形容次数很多。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三番五次,缠的老和尚急了,说道:‘你是何处光棍,敢来闹我们!’” |
五尺童子 | 同“五尺之童”。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
五抢六夺 | 竞相抢夺。 | 作谓语、状语;用于口语。 | 郭沫若《水平线下·到宜兴去》:“船一靠岸,他们便蜂拥上来,遇着街上有卖食的便五抢六夺地捞到口里。” |
过五关斩六将 | 比喻克服重重困难。这是《三国演义》中描写关羽的故事。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克服重重困难。 |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76回:“这如今万世之下,那一个不说道过五关斩六将、掀天揭地的好大丈夫?” |
大烹五鼎 | 烹:烧煮;五鼎:古代士大夫祭祀用的祭品。指吃饭食物精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 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 清·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一回:“就使住的是深居九重,吃的是大烹五鼎,看来似是快乐无比的,却是心窝儿里头常做个天人的战场。” |
三荤五厌 | 泛指荤腥食物。 | ||
五石六鹢 | 语出《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霣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曷为先言霣而后言石?霣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后用以比喻记述准确或为学缜密有序。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公羊传·僖公十六年》:“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
五洲四海 | 泛指世界各地。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司马达《魔鬼的笛音》:“五洲四海的人们,都在以不同的眼光和兴趣,注视着中国未来的发展。” |
三令五申 | 再三地命令和告诫。令:命令。申:说明。 |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
九五之位 | 九五:指帝位。指帝王的尊位。 | 作宾语;指帝王的尊位。 | 《宋书·武帝纪》:“夫或跃在渊者,终飨九五之位。” |
五色无主 | 五色:指人脸上的神采;无主:无法主宰。形容恐惧而神色不定。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知分》:“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 |
五藏六府 | 亦作“五脏六腑”。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窃,五藏六府。” |
五窦联珠 | 五窦:唐代窦氏五兄弟。指人兄弟都善作文。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新唐书·窦群传》:“兄常、牟、弟痒、巩皆为郎,工词章,为《联珠集》行于时,义取昆弟若五星然。” |
五马分尸 | 古代的一种酷刑,用五匹马分裂人的头和四肢。比喻硬把完整的东西分割得非常零碎。 | 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 王西彦《老太婆伯伯》:“汪精卫私通外国却饶放不得,抓到时应该千刀万剐,五马分尸。” |
一身五心 | 比喻杂念很多。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汉·焦延寿《易林》卷一:“三人异趋,反复迷惑。一身五心,乱无所得。” |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 | 落:下降。比喻心情不安。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自实心里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似的,身子好像墽盘上蚂蚁,一霎也站脚不住。” |
攒三集五 | 见“攒三聚五”。 | 作谓语、定语;指三三五五聚在一起。 | 冰心《寄小读者》十一:“忆起昨夜那些小孩子,接过礼物,攒三集五,聚精凝神,一层层打开包裹的光景。” |
五子登科 | 用作结婚的祝福词或吉祥语。 | 主谓式;作宾语、定语;用作结婚的祝福词。 | 《宋史 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 |
五陵年少 | 指京都富豪子弟。 | 作宾语、定语;比喻少年豪侠。 | 唐·白居易《瑟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
一推六二五 |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 | 作谓语、宾语;指推卸责任,用于口语。 | 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过关去,办不到!” |
梧鼠五技 | 比喻才能虽多不精。 | 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 |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腾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 |
感篆五中 | 篆:铭刻;五中:内心。形容使人内心深受感动。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迹等。 | 李脃人《暴风雨前》第四部分:“在府厚扰月余,承以家人待我,感篆五中!” |
三回五次 | 多次。 | 作状语;形容次数很多。 | 元·戴善夫《风光好》第一折:“太守何故三回五次侮弄下官,是何道理?” |
五雀六燕 | 比喻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 作宾语、定语;指双方轻重相差不多。 | 《九章算术·方程》:“今有五雀六燕,集称之衡,雀俱重,燕俱轻, 一雀一燕交而处,衡适平。” |
五男二女 | 《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谓有子五人,有女二人。后用以表示子孙繁衍,有福气。宋时常绘印五男二女图于纸笺或礼品上以示祝福。 | 《诗·召南·何彼襛矣序》孔颖达疏引晋皇甫谧云:“武王五男二女。” | |
连三接五 | 同“连三接二”。 | 作定语、状语;形容连续不断。 | 清·顾禄《清嘉录·放断鹞》:“晚或系灯于线之腰,连三接五,曰鹞灯。” |
五心六意 | 指三心二意。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汉 焦赣《易林 睽之随》:“五心六意,歧道多怪,非君本志,生我恨悔。” |
挨三顶五 | 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人多。 | 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穷马周遭际卖塠媪》第五卷:“但见红尘滚滚,车马纷纷,许多商贩客人驮着货物,挨三顶五的进店安歇。” |
学富五车 | 学问很多;有五车书。形容读书很多;学识渊博。富:丰富;五车:指五车书;形容书很多。 | 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
五内如焚 | 焚:烧。五脏都像着了火一样。形容极度的忧愁和悲伤。 | 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形容非常焦急。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而且年来多病,日见衰颓,每念主上,不觉五内如焚。” |
三皇五帝 | 我们古代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三皇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 联合式;作主语、定语;指遥远的古代。 | 先秦 庄周《庄子 天运》:“故夫三皇五帝之礼法度,不矜于同而预于治。” |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 | 作宾语、分句;用于小而全的机构。 | 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
五方杂厝 | 谓各地方的人杂居一处。形容居民复杂。 | 作宾语、定语;指从什么地方来的人都有。 | 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 |
五尺之僮 | 见“五尺之童”。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李密《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五花杀马 | 毛色凋落的马。比喻年老体衰。 | ||
识二五而不知十 |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 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
五花大绑 | 先用绳索套住脖子,又绕到背后反剪两臂的绑人方式。 | 作宾语、定语;指绑人的方法。 |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二:“顺着捆来横着绑,五花大绑吊在二梁上。” |
五湖四海 | 五湖:我国的五大湖泊(指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泛指四面八方;全国各地。有时也指世界各地。现有时也比喻广泛的团结。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全国各地。 | 唐 吕岩《绝句》:“斗笠为帆扇作舟,五湖四海任遨游。” |
十变五化 | 谓变化多端。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变化等。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 |
五劳七伤 | 泛指各种疾病和致病因素。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泛指虚弱多病。 | 元 刘唐卿《降桑椹》第二折:“糊突虫云:'我会医五劳七伤。'” |
腹载五车 | 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 庄周《庄子 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