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咎的成语
有关咎的成语
有关咎的成语共收录14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自取其咎 | 自己遭受自己招来的罪过。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此乃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过也。” |
动辄得咎 | 动不动就受到指摘或责难。辄:就;总是;咎:责备。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往往获罪。 | 唐 韩愈《进学解》:“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
既往不咎 | 既:已经;往:过去;咎:责备。已经过去的事不再追究责任。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对以往的错不再责备。 |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无咎无誉 | 咎:过失;誉:称扬、赞美。既没有错误,也没有功绩。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工作表现一般。 | 东汉 班固《汉书 赵敬肃王刘彭祖传》:“问武始侯昌,曰:‘无咎无誉。’上曰:‘如是可矣。’” |
进退惟咎 | 谓进退两难而动辄得咎。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 | 唐·道宣《统论前议优劣并赞》:“披沥丹款,未纡黄道,进退惟咎,投措靡由。” |
自贻伊咎 | 指自己招来过错。 | 作谓语、定语;指自寻烦恼。 | 唐 刘知幾《史通 疑古》:“欲因循故事,坐膺天禄,其事不成,自贻伊咎。” |
咎由自取 | 咎:灾祸;惩罚。灾祸、惩罚是由自己招来的。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时有所闻,虽然是咎由自取,然而大家谈起来,总说这卜知府办的太煞认真的。” |
不咎既往 | 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 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计较过去的事情。 | 春秋 孔子《论语 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引咎自责 | 咎:错误。主动承担错误;并责备自己。 | 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 《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责。” |
引咎责躬 | 同“引咎自责”。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吴主传》:“后壹奸罪发露伏诛,权引咎责躬。” |
咎有应得 | 犯错误的;有罪过的得到应该得到的责备或惩处。 | 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 清 张春帆《宦海》第七回:“虽然李德标一时冒犯,触犯乌绅,咎有应得,但是领取人口要缴领状,是警局的向章,求大人明鉴。” |
盈满之咎 | 财富过于充足会招致祸患。 | 作宾语;用于劝诫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折像传》:“吾门户殖财日久,盈满之咎,道家所忌。” |
自取咎戾 | 指自招罪过。同“自取罪戾”。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目下大敌当前,万不可再事疏忽,自取咎戾!” |
括囊避咎 | 括囊:束紧口袋;咎:罪责,灾祸。为人谨慎小心,不轻易说话,避免灾祸。 | 作谓语、定语;指为人谨慎。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赐传》:“不敢自同凡臣,括囊避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