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拙的成语

有关拙的成语

有关拙的成语共收录38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拙嘴笨腮 见“拙嘴笨舌”。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善言词。刘厚明《常河叔叔》:“不行,不行,我拙嘴笨腮的。”
藏巧于拙 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明·洪应明《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心拙口夯 心思笨,又不善于说话。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0回:“谁都像我心拙口夯的,由着人说呢!”
拙口钝辞 拙:拙笨;钝:迟钝,笨拙。粗嘴巴,笨言辞。指不善于言辞。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善言语。元·无名氏《倅范叔》楔子:“须贾平日拙口钝辞,犹恐应对有误,家中有一辫士,名日范雎,得与此人同行,凡事计议,万无一失。”
兵闻拙速 指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作宾语、定语;指作战策略。《孙子 作战》:“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鸠巢计拙 鸠:布谷鸟;拙:笨。形容人不善经营,拙于生计。作谓语、宾语;用于自谦。元·马致远《双调·秋思》:“休笑鸠巢计拙,葫芦提一向装呆。”
辞巧理拙 文辞虽然浮华,但不能阐明道理。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或说话等。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诸子》:“公孙之白马孤犊,辞巧理拙,魏牟比之鸮鸟,非妄贬也。”
口巧手拙 巧:灵巧;拙:笨拙。光是嘴上能说,动手能力相当差。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能力。
心劳日拙 弄虚作假的人;用尽心机;百般掩饰;可是事情还是越来越不顺手。现多指做坏事的人;虽然使尽坏心眼;到头来不但捞不到好处;处境反而一天比一天糟。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定语;含贬义。《尚书 周官》:“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拙口笨腮 犹拙嘴笨舌。作谓语、定语;指人不善言词。清·宣鼎《夜雨秋灯录续集》卷三:“咬文嚼字,秀才当行;拙口笨腮,农人本色。”
弄巧反拙 见“弄巧成拙”。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批评场合。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西子捧心,愈见增妍;丑妇效颦,弄巧反拙。”
将勤补拙 以勤奋弥补笨拙。连动式;作谓语;指以勤奋弥补笨拙。唐 白居易《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救烦无若静,补拙莫如勤。”
巧不胜拙 拙:笨拙。有时巧捷不如笨拙。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史稿·艺术·江之桐传》:“洎乎接刃,则霍然而去。故曰‘巧不胜拙’。”
拙贝罗香 安息香的别名。
百拙千丑 极言拙劣丑陋。作主语、宾语;指丑陋。宋 晓莹《罗湖野录 辩禅师》:“黄龙鼻下无口,当然所见颟顸,至今百拙千丑。”
巧诈不如拙诚 奸巧的虚伪不如笨拙的诚实。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说林》:“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以勤补拙 用勤奋补救笨拙,含有自谦之意。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隋·李德林《〈霸朝集〉序》:“心无别虑,笔不暂停。或毕景忘餐,或连宵不寐。以勤补拙,不遑自处。”
钝口拙腮 指口才笨拙,说话不流利。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80回:“好妹妹,我是钝口拙腮,可不能一句一句同你套!”
相形见拙 见“相形见绌”。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郭沫若《蒲剑集·“民族形式”商兑》:“皮簧剧在戏剧构成上也占着超越的地位,但把来和近代小说与近代话剧比较,由于内容的陈旧,是不免相形见拙的。”
时乖运拙 拙:劣,不好。时运不顺,命运不佳。指处境不顺利。作谓语、定语;用于人处境等。元 无名氏《娶小乔》头折:“争奈我时乖运拙难前进,几时能够朝帝阙受君恩。”
巧不若拙 拙:笨拙。有时巧捷不如笨拙。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
才疏计拙 指才识疏浅,不善谋算。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才能。元 魏初《满江红 寄何侍御》词:“今老去,才疏计拙,百居人后。”
巧拙有素 巧:精巧;拙:笨拙;素:本来的。精巧和笨拙就有所不同,是天赋素养造成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顿口拙腮 比喻嘴笨,不善于说话。
弄巧成拙 弄:卖弄;耍弄;巧:灵巧;拙:愚笨。本想卖弄聪明;做得好些;结果却做了蠢事或把事情弄糟。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用于批评场合。宋 黄庭坚《拙轩颂》:“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拙眼讥评 拙眼:见识浅陋。自己见识浅陋却喜欢讥讽别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陆游《杂兴十首》诗:“观人如观玉,拙眼喜讥评。”
巧伪不如拙诚 奸巧的虚伪不如笨拙的诚实。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刘向《说苑·谈丛》:“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
计穷途拙 谓无计可施,无路可走。作谓语、定语;指无计可施。明·孙梅锡《琴心记·相如倦游》:“相公,休怯。你病人凋梧,贪依衰草,一时计穷途拙,且自藏珍。”
拙嘴笨舌 嘴舌笨拙。形容不善于讲话。拙:笨;不灵。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随缘下士《林兰香》:“我亦并非处处都去留心,只是嘴拙舌钝,不敢轻易开口。”
拙口钝腮 比喻嘴笨,没有口才。联合式;作宾语、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二哥,你和我一般,拙口钝腮,不要惹大哥热擦。”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直:正直;屈:理亏;巧:灵巧;拙:笨拙。很正直的人表面好像枉屈,很灵巧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作定语、宾语;用于为人。春秋·楚·李耳《老子》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笨嘴拙舌 拙:不巧。嘴笨;口才不好;不善言辞。也作“笨口拙舌”。联合式;作谓语;用于谦辞。杨朔《石油城》:“刘公之低着头,用大手搓着大腿,挺为难地说:‘我这个人,笨嘴拙舌的,谈什么呢?’”
笨嘴拙腮 口才不行,不会说话作谓语、定语;指口才不好。熊尚志《藕和花的故事》:“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小伙子,还是像小时候一样笨嘴拙腮的。”
大巧若拙 真正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却好像很笨拙。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指不暴露自己。先秦 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勤能补拙 勤:勤奋;拙:愚笨。勤勉地干;就能够补偿笨拙所造成的不足。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宋 邵雍《弄笔吟》:“弄假像真终是假,将勤补拙总输勤。”
运拙时艰 同“运蹇时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陈以仁《存孝打虎》第二折:“便似班定远在玉门关,空学的兵书战策,争奈运拙时艰,淹留在此去住无门。”
运拙时乖 同“运蹇时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关汉卿《五侯宴》第五折:“也是我运拙时乖,舍死的尽心儿奈。”元·王德信《四块玉》套曲:“莫不是你缘薄,都一般运拙时乖。”
笨口拙舌 没有口才,不善言谈。作谓语、定语;指口才不好。秦兆阳《在田野上前进》第一章:“部队作风,说话又尖又硬,丝毫不留情面,又满有一套理论,笨口拙舌的大老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