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神的成语
有关神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神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内疚神明 | 内疚: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神明:神祗。指做错了事,内心感到不安。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30回:“许衡灭宋,死后犹不欲请谥立碑,盖内疚神明,无不惭德。” |
神来气旺 | 犹言运气旺盛。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八卷:“起初沈将仕神来气旺,胜采便跟着他走,所以连掷连赢。” |
鬼出神入 | 见“鬼出电入”。 | 作宾语、定语;形容变幻莫测。 | 《隋书·卢思道传》:“饴蜜非甘,山川未阻,千变万化,鬼出神入。” |
传神写照 | 传神:指优美文学艺术作品描绘的人物生动逼真;写照:画像。形容用图画或文字描写人物,能生动逼真地描画出来。 | 作宾语、定语;指十分逼真。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巧艺》:“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
瞒神唬鬼 | 瞒:隐瞒实情。又欺骗又暗中捣鬼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欺骗。 | 元·杨景贤《西游记》第二本第十出:“这厮瞒神唬鬼,钢筋铁骨,火眼金睛。” |
神魂飘荡 | 形容精神飘忽。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等。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四回:“黄天祥不知所以,抬头看时,不觉神魂飘荡,一会儿不知南北,昏昏惨惨,被步下军卒生擒下马。” |
做鬼做神 | 鬼鬼祟祟;使用欺骗的手段。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商议定了,做鬼做神,来弄送我。” |
神枪手 | 射击技术十分高强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4回:“二来见萧王妃击死李守义,已呼他作神枪手女将军。” |
龙神马壮 | 谓像骏马一样的有精神。 | 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精神。 | 欧阳山《苦斗》四六:“那时候,一个个青年人都是龙神马壮,气吞牛斗,争论起世界国家大事来,都是口若悬河,当当不断,慷慨激昂,谁也不让谁。” |
黯然伤神 | 沮丧的样子。情绪低沉,心神忧伤。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个人情绪不好。 | 清 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篝灯询母,如秋蝶黯然伤神。” |
神摇目夺 | 形容心神荡漾,目光被吸引。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冰心《往事》:“我神摇目夺的凝望着:近如方院,远如天文台,以及周围的高高下下的树,都逼射得看出了红、蓝、黄的颜色。” |
神输鬼运 | 见“神运鬼输”。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查慎行《虹桥板歌》:“神输鬼运义奚取,径路断绝谁跻攀。” |
牛鬼蛇神 | 牛头的鬼;蛇身的神。原形容李贺诗的想象奇特、虚幻怪诞。后多用于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唐 杜牧《李贺诗序》:“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
神愁鬼哭 | 形容十分愁苦凄惨。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明·陆采《怀香记·飞报捷音》:“吴国内甚惊恐,每发兵来交锋败北,端的神愁鬼哭。” |
耳报神 | 指暗中通风报信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一回:“这又是谁的耳报神这幺快。” |
官止神行 | 指对某一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 作宾语、定语;指对事物有透彻的了解。 | 《庄子·养生主》:“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
抖擞精神 | 振作起精神。 | 作谓语;指振作精神。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杭州光庆寺遇安禅师》:“(僧)问:'光吞万象从师道,心月孤圆意若何?'师曰:'抖擞精神着。'” |
神丧胆落 | 形容心神极为惊恐不安。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等。 | 清·谭嗣同《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徽》:“向之主战者,乃始目瞪舌挢,神丧胆落,不敢出一语。” |
炯炯有神 | 炯炯:明亮的样子。形容眼睛明亮有神。 |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晋 潘岳《秋兴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 |
鬼功神力 | 形容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力所能为。 | 元·郝经《赵州石桥》诗:“鬼功神力古未有,地维欲绝还钩连。” | |
神工天巧 | 形容建筑、布置的奇妙,非人力所能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秦观《录宝林事实》:“吲今制度一新,神工天巧廓然披露,可以岸巾凭几而尽得之。” |
神驰力困 | 形容心神向往,情思昏沉。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 | 明·汪道昆《沽水悲》:“可怜素手明于雪,只恐回身化作云,洛神既去,寡人神驰力困,我想那孤馆独眠怎捱到晓。” |
出圣入神 | 谓神奇高妙。 | 作宾语、定语;形容高妙神奇。 | 明·李贽《四书评·孟子·尽心下》:“中问六语最吃紧,正是出圣入神真口诀,凡具善信根基者佩服之。” |
怡性养神 | 怡悦精神,使之安适愉快。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明·李贽《读书乐》:“束书不观,吾何以欢?怡性养神,正在此间。” |
祸来神昧 | 昧:昏昧。祸患来了,神志昏乱不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高祖天福十二年》:“鄙语有之: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
神清气爽 | ①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②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心态等。 | 宋·李昉《太平广记》卷十七引唐·牛僧孺《续玄怪录·裴谌》:“香风飒来,神清气爽,飘飘然有凌云之意。” |
神清骨秀 | 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朗,气质秀美。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态。 | 明·陆采《明珠记·买药》:“我见你神清骨秀飘萧,你是神仙,休得假推掉。” |
怡志养神 | 怡养神志,使之安适愉快。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三国·魏·嵇康《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十八:“长寄灵岳,怡志养神。” |
神工意匠 | 形容建筑、绘画等构思精妙,非人力所能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赵朴初《平等院》诗:“岂只是象教庄严继盛唐?更别有神工意匠。” |
神情恍惚 | 神志不清,心神不定。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 | 《魏书·侯莫陈悦传》:“悦自杀岳后,神情恍惚,不复如常。” |
目眩神迷 |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曾朴《孽海花》第十回:“场上陈列着有锦绣的,有金银的,五光十色,目眩神迷,顿时吓得出神。” |
法灸神针 | 神奇的针灸技术。 | 作宾语、定语;用于称赞医术等。 | 元·王实甫《本厢记》第三本第四折:“虽不会法灸神针,更胜似救苦难观世音。” |
染神刻骨 | 犹铭心刻骨。谓感受深切。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赵翼《瓯北诗话·南宋人著述未入金源》:“苏黄字迹,亦所矜赏,谓‘二公翰墨,片言只字,皆未名之宝,百不为多,一不为少。’是遗山之于苏黄,可谓染神刻骨矣。” |
目眩神摇 | 眼花缭乱,心神摇荡。多形容所见情景令人惊异。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明·郭勋《英烈传》第40回:“今来宝刹,得睹人间未见之珍,天下罕有之物,令人目眩神摇,不知身在何世。” |
海说神聊 | 漫无边际的胡吹乱谈。 | 作谓语、宾语;指胡吹乱谈。 | 王蒙《友人和烟》:“我呢,要请老兄多多恕罪,从此戒烟戒酒,戒牌戒棋,海说神聊,我也再是奉陪不起。” |
神乎其神 | 神:神秘;乎:语气助词;表示感叹;其:那样。形容非常奇妙神秘。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75回:“向日闻得古人有‘袖占一课’之说,真是神乎其神,我只当是神仙所为,凡人不能会的。” |
屏气凝神 | 屏气:抑制呼吸;凝神:凝聚精神。忍住呼吸;聚精会神。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 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二回:“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
心安神泰 | 泰:通畅,平安。心神安宁,泰然自若。 | 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心态等。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诵得久了,狄希陈口内常有异香喷出,恶梦不生,心安神泰。” |
神头鬼面 | 比喻怪模怪样。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29卷:“殊不知少间自都无主张,只见许多神头鬼面,一场没理会,此乃是大不实也。” |
神气十足 | 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指得意或傲慢的样子。 |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会于是神气十足了。” |
神州华胄 | 神州:中国;华:华夏民族;胄:后代。指华夏民族的后代。指中国人。 | 作宾语、定语;指中国人。 | 鲁迅《忽然想到》:“况且我们是神州华胄。” |
神眉鬼道 | 形容花样多,有些神秘莫测。 | 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等。 | 老舍《骆驼祥子》:“她是三十二三岁的寡妇,干净、爽快,作事麻利又仔细。在别处,有人嫌她太张道,主意多,时常有些神眉鬼道的。” |
神情自若 | 自若:自然,不变常态。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 | 马南邨《燕山夜话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神情自若,并不烫手。” |
神焦鬼烂 | 形容火灾惨烈,众多的人被烧死。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清 魏源《圣武记》第七卷:“皆伐山通道,穷搜窟宅,神焦鬼烂。” |
精神满腹 | 形容富有才智,满腹经纶。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富有才智。 | 《晋书 温峤传》:“深结钱凤,为之声誉;每曰:‘钱世仪精神满腹。’” |
神怒人怨 | 谓人人怨恨愤怒。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 | 《晋书·殷诰传》:“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多忧,将及社稷。” |
魂飞神丧 | 同“魂飞魄散”。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唐·裴铏《传奇·孙恪》:“恪乃惊惧,若魂飞神丧,良久抚二子一恸。” |
鬼泣神嚎 | 同“鬼哭神号”。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大声哭叫。 | 清·陈梦雷《行路难》诗:“江淮南北化为鱼,鬼泣神嚎天暗黑。” |
广大神通 | 神通:指神奇的本领。原为佛教语。形容本领、手段极为高超,无所不能。 | 作谓语、定语;指无所不能。 | 清·颐琐《黄绣球》第五回:“公门中人,三头六臂,广大神通,真令人无从捉摸。” |
目眩神夺 | 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瞳人语》:“见车幔洞开,内坐二八女郎,红妆艳丽,尤生平所未睹,目眩神夺,瞻恋弗舍。” |
神女生涯 | 生涯:生活。指妓女生活。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楚·宋玉《神女赋序》:“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浦,使王赋高唐之事,其夜王寝,梦与神女遇。” |
神魂撩乱 | 撩乱:同“缭乱”,纷乱。指心神纷乱不定。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等。 | 宋·杨泽民《夜游宫》:“致得心肠转。教令得神魂撩乱。” |
感天地,泣鬼神 | 感:感动;泣:哭泣。感动天地,使鬼神为之哭泣。形容事迹或文艺作品感人至深。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事迹等。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87回:“那史册彪炳日月的事业,全是这两眶子不叫人知的暗泪做出来,感天地,泣鬼神,才扶到凌烟阁里,与了俎豆,叫他飨哩。” |
鞍马劳神 | 见“鞍马劳顿”。 | 作谓语、宾语;形容旅途劳累。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50回:“也未见胜败,众位尊兄,鞍马劳神不易。” |
神奸巨猾 | 见“神奸巨蠹”。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等。 | 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过去政府虽有所惩治,然仅窃钩者诛耳,神奸巨猾未损毫末。” |
魂飘神荡 | 同“魂飞魄散”。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吴衙内看了,不觉魂飘神荡,恨不得就飞到他身边,楼在怀中。” |
神乎其技 | 形容技艺或手法十分高明。 | 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技艺或手法等。 |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31回:“他仅着这个法子去拐骗金银,又乐得人人甘心被他拐骗,这才是神乎其技呢!” |
精神百倍 | 形容特别有精神。 | 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回:“想罢,取下玉牌,把朱草从根折断,齐放掌中,连揉带搓,果然玉已成泥,其色甚红。随即放人口内,只觉芳馨透脑。方才吃完,陡然精神百倍。” | |
形具神生 | 形:形体;神:精神。人的形体具备,精神随之产生。 | 作谓语;指人。 | 《荀子·天论》:“天职既立,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夫是之谓天情。” |
神郁气悴 | 精神郁结劳悴。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薛福成《选举论下》:“厥后果迭充主考、学政,终以神郁气悴得疾遽殒。” |
神逝魄夺 | 犹言魂飞魄散。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 | 明·刘基《郁离子·牧豭》:“客嵁不能立,俯而埣,伏而不敢仰视,神逝魄夺如死。” |
须髯若神 | 指胡须长得很美,如同神人。 | ||
尻舆神马 | 同“尻轮神马”。 | 作宾语;指人随心所欲。 | 《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成玄英疏:“尻无识而为轮,神有知而作马,因渐渍而变化,乘轮马以遨游,苟随任以安排,亦于何而不适者也。” |
魂耗神丧 | 耗:减损,消耗;丧:丧失。吓得魂魄都飞散了。形容极为惊恐,不知所措。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明·沈德符《野获编·府县·邑令轻重》:“其视州县守令,若鹓鸾之视腐鼠,一或得之,魂耗神丧,对妻子失色,甚至昏夜乞哀以求免。” |
神摇目眩 | 摇:摆动;眩:眼花。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清·陆次云《费宫人传》:“每升御坐,辄神摇目眩,见白衣人长数丈者在前立。” |
神不知鬼不晓 | 指形迹隐秘,不为人知。同“神不知鬼不觉”。 | 作状语、分句;形容事情做得很秘密。 | 张翼《敌区工作记》:“何况我俩又是神不知鬼不晓走进来的。” |
全神倾注 | 集中全部的精力。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注意力集中。 | 叶圣陶《遗腹子》:“他全神倾注的只在哇的一声之后那最关紧要的一个报告。” |
疑鬼疑神 | 怀疑有神怪,魔鬼。①形容疑心太重,胡乱猜疑。亦作“疑神疑鬼”、“疑人疑鬼”、“疑神见鬼”。②形容事物神秘离奇,令人难以捉摸。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多疑。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如今安公子正在个疑鬼疑神的时候,遇见了这等一个神出鬼没的脚色。” |
神籁自韵 | 籁:声响;韵:和谐的声音,韵律。指天然之音自成韵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桓麟《西王母传》:“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 |
目酣神醉 | 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 作谓语、宾语;用于欣赏风景。 | 明·袁宏道《西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
颐精养神 | 见“颐养精神”。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房玄龄《晋书·郑冲传》:“公宜颐精养神,保卫太和,以究遐福。” |
神采英拔 | 谓人的容貌、仪态英俊非凡。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质。 | 《陈书·江总传》:“尔操行殊异,神采英拔,后之知名,当出吾右。” |
人神共嫉 | 人与神都憎恨厌恶。极言民怨之甚。 | 作定语、状语;用于民愤很大。 | 唐·韩愈《黄家贼事宜状》:“实由自邀功赏,造作兵端,人神共嫉,以致殃咎。” |
全神贯注 | 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
柳圣花神 | 喻指风流女子。 | 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 明 无名氏《苏九淫奔》第一折:“[俺]本是个柳圣花神,又不犯寡辰孤运,将俺那爷娘恨,错配了婚姻,虚度青春尽。” |
鬼使神差 | 鬼神暗中支配着。比喻行动不由自主;事出意外。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由自主。 | 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也不是提鱼穿柳欢心大,也不是鬼使神差。” |
心神不定 | 定:安定。心里烦躁,精神不安。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心情。 | 《平妖传》第五回:“这般繁华去处,怕你们心神不定,惹出什么事非来。” |
穷神观化 | 穷:寻求到尽头。探求事物的神妙,了解事物的变化。 | 作谓语、宾语;用于观察事物。 | 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穷神观化,望影揣情。” |
神工鬼力 | 比喻神奇超人的力量。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郭勋《英烈传》第42回:“一路之间,提起朱亮祖三字,便胆战心寒说:‘纵有神工鬼力,那有这等奇异。’” |
神安气集 | 精神安定,气息凝集。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等。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拿些姜汤灌他,他微微开口,咽下去了;又调些粥汤来灌他,弄了三四更天气,看看苏醒,神安气集。” |
神融气泰 | 精神融和气息通泰。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金·王若虚《四醉图赞》:“漠乎其如忘其声,茫乎其如忘其形,神融气泰,无欲而无营,渺乎其如物之莫撄也。” |
天兵神将 | 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 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北军追赶上来,正在万分危急,猛见宋寨中一道金光射来,把风砂冲散,那些天兵神将,都乱纷纷堕落阵前。” |
一路神祇 | 谓同伙的人。意含讥讽。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5回:“因指着应伯爵、谢希大说道:‘这两个天杀的,和他都是一路神祇。’” |
神色怡然 |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心情愉快,面色安祥。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面色。 | 《新五代史·死事传·孙晟传》:“晟终不对,神色怡然,正其衣冠南望而拜。” |
黯然无神 | 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无精打采。 | 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外表。 | 何为《第二次考试》:“一双聪颖的眼睛显得黯然无神,那顽皮的嘴角也流露出一种无法诉说的焦急。” |
心动神驰 | 心神向往。形容思慕情深,难以自持 | 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 | 明·陆采《怀香记·兰闺复命》:“自从窥见韩生之后,心动神驰,眠思梦想。” |
神闲气定 | 神气悠闲安静。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 | 明·冯梦龙《智囊补·捷智·张佳胤》:“当命悬呼吸间,而神闲气定,款语揖让,从眉指目语外,另构空中硕画。” |
心荡神驰 | 心神飘荡,不能控制自己。 | 作谓语、定语;指人心神不定。 | 刘心武《钟鼓楼》第二章:“那是他精神生活所达到的一个高峰,至今回忆起来,还不禁心荡神驰。” |
精妙入神 | 精妙:精彩美好;入神:达到神秘的境界。精彩美好达到神妙的境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 | 宋·吴曾《能改斋漫录·黄庭博鹅》:“菷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
貌合神离 | 貌:外表;神:内心。指外表上一致;内心里不一样。形容表面上关系很融洽;而实际上各怀心思。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 清 宣鼎《夜雨秋灯录 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复,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 |
神奸巨蠹 | 指有势力的奸狡恶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等。 |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有婪官利其赃利,致之死而灭口者;有神奸巨蠹,恐其幸脱而立取病呈者。” |
神往神来 | 指精神相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假令以《石豪》诸什与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来,不知而自至之妙。” |
神色自若 | 形容在异常情况下态度镇定;神情不变。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初见谢失仪,而神色自若,坐上宾客相贬笑。” |
怡神养寿 | 怡:使愉悦。让自己精神愉悦以保养本性。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纪闻·牛应贞》:“水解冻而绕轩,风扇和而入牖,固可蠲忧释疾,怡神养寿。” |
神号鬼哭 | 号:哭。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 |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大哭。 | 元·无名氏《马陵道》第二折:“可怎生神嚎鬼哭,雾惨云昏,白日为幽。” |
鬼哭神愁 | 形容惊恐忧愁。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明·陈汝元《金莲花·释愤》:“我想做丞相时威灵震主,权势倾朝。手指一挥,两班里鸟惊鱼骇;眉头半锁,满朝中鬼哭神愁。” |
下笔如有神 | 指写文章下笔时如有神力相助。形容善于写文章或文章写得好。 | 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等。 | 唐·杜甫《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抖搂精神 | 振作起精神。 | ||
兵贵神速 | 贵:可贵;神速:特别迅速。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为贵。 |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独句;用于军事等。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嘉表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
聚精会神 | 集中全部精神。原有集思广益的意思;现常用以形容专心致志;精神高度集中。 |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汉 王褒《圣主得贤臣颂》:“明明在朝,穆穆列布,聚精会神,相得益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