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俗的成语
有关俗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俗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浇风薄俗 | 指社会风气轻浮庸俗。 | 作宾语、定语;指社会风气。 | 唐 陈黯《辩谋》:“得之则逸身丰家,不得则嫉时怨命,噫,此真浇风薄俗者之心也。” |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因循守旧。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
俗谚口碑 | 俗:通俗。谚:谚语。口碑:指流传的口头俗语。广泛流传的通俗的谚语和俗语。 | ||
避世离俗 | 逃避浊世,超脱凡俗。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超俗。 | 东汉 王充《论衡 定贤》:“以清节自守,不降志辱身为贤乎?是则避世离俗,长沮、桀溺之类也。” |
拘文牵俗 | 拘:拘束;牵:牵制,束缚。受到繁文陋俗的束缚。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且夫贤君之践位也,岂特委琐握踟,拘文牵俗,修诵习传,当世取悦云尔哉!” |
入邦问俗 | 见“入国问俗”。 | 作宾语、定语;指尊重别国的风俗。 | 叶圣陶《席间》:“‘入邦问俗,古之道也。’主人唱着古人的调子。” |
遗世拔俗 | 见“遗世越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张居正《与司成马孟河书》:“夫遗世拔俗者,逸民之所操;明道济物者,大贤之宏量也。” |
诡雅异俗 | 和雅正相背,与常俗相违。谓异端邪说。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坏的言论。 | 章炳麟《与人论文书》:“使奇耦之言,文章之议,日竞于世,失其所以■(木敬),而诡雅异俗者据之,斯亦非足下之所惧邪!” |
遗世绝俗 | 遗世:遗弃世间之事。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 作谓语、定语;指脱离社会独立生活。 | 宋·苏轼《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负俗之累 | 因不谐于流俗而受到的讥议。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汉·袁康《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范伯》:“有高世之材,必有负俗之累。” |
遗风旧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习惯。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揭傒斯《彭州学记》:“土著之姓十亡七八,五方之俗更为宾主,治者狃闻习见,以遗风旧俗为可鄙,前言往行为可鄙。” |
坐镇雅俗 | 坐镇:安坐而以德威服人;雅俗:文雅和粗俗。安坐而可以威服风雅之士或流俗之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任乧《为萧扬州荐士表》:“暕坐镇雅俗。弘益已多。” |
败俗伤化 |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 作谓语、定语;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 《汉书 叙传下》:“侯服玉食,败俗伤化。” |
化民成俗 |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
村筋俗骨 | 村:粗俗;俗:庸俗。形容人品粗俗不堪。 | 作宾语、定语;用于低层人。 | 明·无名氏《苏九淫奔》第四折:“不解他粉黛蛾眉心上事,这才是村筋俗骨下场头。” |
败俗伤风 | 指败坏社会道德风气。 | 作谓语、定语;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 参见“败俗伤化”。 |
诽誉在俗 | 诽:指诽谤;誉:赞扬;俗:风气、习惯。诽谤或赞扬在于当时的风习。后来引申指风气、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作谓语、宾语;指习惯的作用非常大。 | 汉·刘安《淮南子·齐俗训》:“故趋舍同,诽誉在俗;意行钧,穷达在时。” |
遗俗绝尘 | 谓超脱尘俗而避世隐居。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戴名世《和陶诗》序:“其后苏文忠谪居海外,流离患难之际,深惩世网慨然有遗俗绝尘之志。” |
忿世嫉俗 | 同“愤世嫉俗”。 | 作谓语、定语;指憎恨世俗。 | 鲁迅《坟·摩罗诗力说》:“自尊至者,不平恒继之,忿世嫉俗,发为巨震,与对跖之徒争衡。” |
习非成俗 | 指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杯觞路酌,弦歌行奏,转相高尚,习非成俗。” |
超然绝俗 |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 | 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 |
世俗之见 | 世人的庸俗见解。 | 作主语、宾语;用于观点等。 | |
凡胎俗骨 | 凡:平庸,寻常。指人间普通平庸的人。 | 作宾语、定语;指平庸的人。 | 明·无名氏《蕉帕记》第三出:“向来偏觅多人,皆系凡胎俗骨,无可下手。” |
省俗观风 | 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隋书·炀帝纪》:“省俗观风,爰届幽朔。” |
风移俗易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风俗等。 | 汉·班固《答宾戏》:“因势合变,遇时之容,风移俗易,乖迕而不可通者,非君子之法也。” |
抗尘走俗 | 形容为了名利,到处奔走钻营。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热中名利而到处奔走钻营。 | 南朝 齐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
出家弃俗 | 弃:放弃;俗:尘俗。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 | 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62回:“我已出家弃俗,家中之事,公主自为主之,我何苦又去管他?” |
从俗就简 | 依照通俗的做法,以求简易。 | 作谓语、宾语;指依照通俗的做法,力求简易。 | 宋 周辉《清波别志》卷下:“今士人有作一二十字简帖,必旋检本,模仿笔画,从俗就简。 |
世扰俗乱 | 社会骚乱,风气败坏。 | 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 | 汉·王充《论衡·治期》:“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 |
随俗雅化 | 随着时俗风尚恰到好处地改变装饰。 | ||
移风革俗 | 改变旧的风俗习惯。同“移风易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变风俗等。 | 《魏书 高闾传》:“移风革俗,天保载定。” |
入乡随俗 |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习俗。常用以形容随遇而安。 | 连动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大宁道宽禅师》:“虽然如是,‘且道入乡随俗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西天梵语,此土唐言。’” |
俗下文字 |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 |
民淳俗厚 | 民风质朴敦厚。 | 作宾语、定语;用于社会风气。 | 明·宋濂《敦睦堂记》:“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必张氏之化也欤!” |
从俗浮沉 | 顺着世俗或浮或沉。指能够随着世俗或时势的变化而变化。 | 作谓语、定语;指没有主见。 | 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感。 |
超凡脱俗 | 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3章:“眼睛里闪烁着超凡脱俗的光芒,艰难地爬蜒着走向圣地麦加……” |
庸耳俗目 | 指学识浅薄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朱仕琇《与林穆庵书》:“此数人知之,遂足为名一世,而无问千百庸耳俗目之扰扰耶!” |
高世骇俗 |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 ||
变风改俗 | 指改变旧的风气和习俗。 | 作谓语、定语;指移风易俗。 | 汉 王符《潜力夫 论三式》:“故凡欲变风改俗者,其行赏罚者也,必使足惊心破胆,民乃易视。” |
化民易俗 | 教化百姓,改变风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而远者怀之。” |
贞不绝俗 | 谓品性高洁而不与世俗隔绝。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 郭太传》:“或问汝南范滂曰:‘郭林宗何如人?’滂曰:‘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吾不知其它。” |
流风遗俗 | 流风:遗风;俗:习俗。流传下来的风尚习俗。指人虽去世,风范犹存。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陆九渊《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虽更衰乱,先王之典刑犹存,流风遗俗,未尽混然也。” |
风俗习惯 | 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 作宾语、定语;指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不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自以为是,看不起人家。” |
负俗之讥 | 见“负俗之累”。 | ||
惊世绝俗 | 谓卓绝特异,使世人震动。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苏轼《王元之画像赞》:“公之所为,必将惊世绝俗,使斗筲穿窬之流心破胆裂。” |
移风振俗 | 改变风气,振兴习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变风俗等。 | 《新唐书 刘祥道传》:“以去就之官,临苟且之民,欲移风振俗,乌可得乎?” |
愤时嫉俗 | 愤:愤恨,不满;嫉:憎恶,仇恨;俗:世俗。痛恨、憎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状。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 清·朱彝尊《王礼部诗序》:“十余年来,所交之士皆幽忧失志之士,诵其歌诗,往往愤时嫉俗,多离骚变雅之体。” |
超尘出俗 | 尘、俗:指尘世、人间;出:超出。原指佛教徒功夫深,已超出尘世。后多形容才德远远超过平常人。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同凡响。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德行》刘孝标注引谢承《后汉书》:“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绝俗。 |
遁世离俗 | 谓隐居而屏绝世俗往来。 | 作谓语、定语;用于隐居。 | 《楚辞·九章·悲回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汉·王逸注:“申徒狄也,遇暗君遁世离俗,自拥石赴河,故言抗迹也。” |
观风察俗 | 观察国风民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刘知幾《史通·载文》:“其理谠而切,其文简而要,足以惩恶劝善,观风察俗者矣。” |
敦风厉俗 | 使民风纯朴敦厚。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魏书 郭祚传》:“是以先王沿物之情,为之轨法,故八刑备于昔典,奸律炳于来制,皆所以谋其始迹,访厥成罪,敦风厉俗,永资世范者也。” |
愤世疾俗 | 见“愤世嫉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 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
匡谬正俗 | 纠正错误,矫正陋习。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颜师古有《匡谬正俗》八卷。田北湖《与某生论韩文书》:“嗟呼!后人之于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匡谬正俗者,辄谓伤忠厚焉。” |
降心顺俗 | 降低心志,随顺流俗。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 |
惊愚骇俗 | 使愚昧鄙俗之人感到震惊。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李绂《裕州观祷雨》诗:“神或附人称马子,惊愚骇俗走相使。” |
匡俗济时 | 匡:纠正;济:救助。拯救社会时局和风气,使之归于正道。 | 作谓语、定语;指挽救动荡的局势。 | 《宋书 明帝纪》:“王公卿尹,群僚庶官,其有嘉谋直献,匡俗济时,咸切事陈奏,无或依隐。” |
遗风馀俗 | 前代遗留下来的风俗。 | ||
离世异俗 | 超脱世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 |
迁风移俗 | 犹言移风易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孔子家语·六本》:“择君所以求仕,择方所以修道;迁风移俗者嗜欲移性,可不慎乎?” |
入境问俗 | 进入别的国家;先问明有哪些禁止的事;以免违犯。 | 偏正式;作宾语、分句;指尊重别人的文化。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一表非俗 | 形容人的仪表非比寻常。 | 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人很潇洒。 |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他生在无忧愁太平时务,空生得貌堂堂一表非俗。”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天生的一表非俗,匹配得你过。” |
欺世罔俗 | 罔:欺骗。欺骗世人,蒙骗流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汉·张衡《请禁绝图箴疏》:“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睐势位,情伪较然,莫之纠禁。” |
凡夫俗子 | 泛指平庸的人。 | 联合式;作宾语;指平庸的人。 |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9回:“瞧我这凡夫俗子,不能交通神明,所以梦都没有一个。” |
变容改俗 | 指改变风貌习俗。 | 作谓语、宾语;指改变习惯。 | 《吕氏春秋 上德》:“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之谓顺情。” |
积习成俗 | 一种做法反复多次实施就成了习俗。 | 作谓语、宾语;指逐渐形成风俗。 | 晋 申绍《上疏陈时务》:“宰相侯王,迭以侈丽相尚,风靡之化,积习成俗,卧薪之谕,未足甚焉。” |
树俗立化 | 树立风俗教化。 | 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鹖冠子·王鈇》:“世莫不言树俗立化,彼独河道之行以至于此?” |
粗俗之辈 | 指庄稼人或佃农,现指缺乏文化教养、行为、意识粗野庸俗的人。 | 作宾语、定语;指没有文化的人。 | |
相沿成俗 | 因袭某种做法传下来,形成风俗习惯。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3回:“又龙舟竞渡之戏,亦因拯救屈原而起,至今自楚至吴,相沿成俗。” |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 指各地各有各的风俗习惯。 | ||
俗不可耐 | 庸俗得使人受不了。俗:庸俗;耐:忍受。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
弃俗出家 | 弃:放弃;俗:尘俗。放弃世俗出家为僧尼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今有这个表弟姓鲁,是关西军汉出身,因见尘世艰辛,情愿弃俗出家。” |
愤时疾俗 | 同“愤世嫉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憎恨世俗。 | 《明史·姜士昌传》:“居恒愤时疾俗,欲以身挽之。” |
通俗易懂 | 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懂得。 | 作谓语、定语;指简单明白。 | 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这十六个字,通俗易懂。” |
高情迈俗 | 迈:超过,超逸。情致高雅脱俗。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唐》:“野逸不群,高情迈俗,张藻之亚也。” |
矫世变俗 | 指纠正和改变不良的世风民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史 王安石传》:“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
悯时病俗 | 指忧虑时俗。 | 作定语;指忧虑时俗。 | 宋 曾巩《答李讼书》:“足下自称有悯时病俗之心,信如是,是足下之有志乎道。” |
违世乖俗 | 同“违时绝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管同《饿乡记》:“故非违世乖俗,廉耻礼义之士,不得至是乡。” |
入国问俗 | 国:原指都城,后多指国家。到别的国家或地方去,先要了解它的风俗习惯。 | 偏正式;作宾语、分句;指尊重别国的风俗。 | 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
民情土俗 | 一地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风俗习惯。 | 清·恽敬《与福子申》:“顺德近接省会,民情土俗,仁弟必一一措置得宜。” |
扬清厉俗 | 发扬清操,激励世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梁书·处士传·诸葛璩》:“璩安贫守道,悦《礼》敦《诗》,未尝投刺邦宰,曳裾府寺,如其简退,可以扬清厉俗。” |
风俗人情 | 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 | 联合式;作宾语;指风俗习惯等。 | 唐 杜牧《唐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因言燕赵间山川夷险,教令风俗人情之所短长。” |
绝国殊俗 | 绝国:异国。殊俗:不同的风俗。指身在异国不同风俗的地方。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文子·精诚》:“天下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旨,绝国殊俗,莫不重译而至,非家至而人见之也。” |
逴俗绝物 | 犹言超世绝俗。 |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周亮工《书影》第五卷:“吾无务为逴俗绝物之行,而天下已不能不群然趋向。” |
习俗移人 | 指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作宾语、分句;指风俗习惯可以改变人。 | 汉·杨恽《报孙会宗书》:“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
移风平俗 | 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变风俗等。 | 《吕氏春秋 侈乐》:“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
不落俗套 | 落:停留,定正。不因袭陈旧的格式。 | 作谓语、定语;指说话或文章。 | 臧克家《京华练笔三十年》:“我学习写点评论性质的文章,给自己立两个标准。一个是独立思考,另一个是不落俗套。” |
避世绝俗 | 避世:隐居不出仕;绝俗:与世间隔绝。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 作谓语、定语;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 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晋书 华轶传》:“栖情玄远,确然绝俗。” |
一民同俗 |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语出《晏子春秋·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
违时绝俗 | 违背世俗常情,与众不同。 | 作谓语、定语;指有创新精神。 | 《后汉书·独行传·范冉》:“冉好违时绝俗,为激诡之行。” |
雅俗共赏 | 雅俗:文雅和粗俗。旧时把文化高的人称“雅人”;把没文化的人称“俗人”;赏:欣赏。无论文化水平高低都能欣赏。形容艺术水平既高雅又通俗;能为各种人所接受。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 明 孙仁儒《东郭记 绵驹》:“闻得有绵驹善歌,雅俗共赏。” |
风移俗变 | 移:改变。转移风气,改变习俗。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风俗等。 | 《周书·儒林传序》:“虽遗风盛业,不逮魏晋之辰,而风移俗变,抑亦近代之美也。” |
随俗为变 | 俗:风俗。到什么地方就随什么风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列传》:“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
惊世震俗 | 见“惊世骇俗”。 | 作谓语、定语;用于言行或事件等。 | 宋·王安石《余姚县海塘记》:“今世吏者,其愚也固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 |
未能免俗 | 没能够摆脱开自己不以为然的风俗习惯。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
随俗沉浮 | 顺随世俗,没有己见。 |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晋书 文苑传 王沉》:“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沉浮,为时豪所抑。” |
采风问俗 | 风:歌谣;俗:风俗。采集歌谣,访问风俗。 | 作谓语、宾语、主语;指采集民间习俗等。 | 清 俞蛟《梦厂杂著 潮嘉风月》:“采风问俗,纪载宜详;品翠题红,篇章争丽。” |
避俗趋新 | 避:舍弃;趋:奔赴,趋向。指舍弃旧俗而追求新潮。 | 作谓语、定语;指人赶时髦。 | 叶圣陶《未厌集 苦辛》:“‘拜年’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崇尚虚文的陋俗罢了。于是相率不‘拜年’,表示避俗趋新。” |
愤世嫉俗 | 愤:憎恶;不满;世、俗:指当时的社会现状;嫉:仇恨。指对不合理的社会现状和各种习俗表示愤恨与憎恶。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憎恨世俗。 | 唐 韩愈《杂说》:“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
救时厉俗 | 匡救时弊,纠正风气。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先秦学者生当乱世,目击民艰,其立论大率以救时厉俗为主。” |
俗不可医 | 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 作谓语、定语;指俗气得不可救药。 |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