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已的成语
有关已的成语
有关已的成语共收录75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日已三竿 | 同“日上三竿”。 | 作谓语、定语;形容太阳升得很高。 | 明·王錂《春芜记·探遗》:“你看日已三竿,且到佛殿前探望一回何如?” |
嘘唏不已 | 嘘唏:哽咽;已:停止。形容抽抽噎噎地不断哭泣。 |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后妃·左贵嫔传》:“歔欷不已,若丧所生。” |
自今已后 | 从今以后。 | 作状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自今已后,不与县官战斗而自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 |
方寸已乱 | 方寸:指心。心绪纷乱。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回:“你们别吵!我此刻方寸已乱,等我定一定神再谈。” |
意望已过 | 已经超出了原先的愿望。 | ||
逼不得已 | 逼:逼迫。迫不得已。 | 作谓语、定语;指被逼无奈。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85卷:“欲此求方,终不可得,云伟骨未应得之,逼不得已,妻尸解而去。” |
壮心不已 | 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壮心:宏大的志向;已:停止。 | 主谓式;作状语;含褒义。 | 三国 魏 曹操《步出夏门行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由来已久 | 发生此事,已有很久的原因。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情等。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 |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 不杀掉庆父,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比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首,就得不到安宁。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闵公元年》:“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
年已蹉跎 | 蹉跎:过时。年龄已经太大。 | 作谓语、定语;指年龄已大。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欲相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 |
称赏不已 | 赏:赞赏。不已:继续不止。连连称赞。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五代史平话 周史》:“讨论撰定,皆合事宜,威称赏不已。” |
米已成炊 | 比喻事已做出,无可挽回。 | ||
如此而已 | 就这样罢了。而已:罢了。 | 补充式;作状语;用于句尾,作结束语。 |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
迫不得已 | 迫:逼迫;已:停止;结束。逼得毫无办法;不得不如此。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情愿。 | 东汉 班固《汉书 王莽传上》:“将为皇帝定立妃后,有司上名,公女为首,公深辞让,迫不得已,然后受诏。” |
一夔已足 |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 作谓语;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一个足够了。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吕氏春秋·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 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不得已而求其次 | 次:差一点。没有别的办法,只好用差一些的或次品来凑合。 | 作谓语、宾语;指只好凑合。 | 曹靖华《叹往昔,独木桥头徘徊无终期!》:“凡事往往不得已而求其次。‘鸿沟’上没有‘桥梁’,只好‘绕道东京’了。” |
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一个波浪还没形成,另一个波浪又起来了。 | 作宾语、分句;比喻事情波折很多。 |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冢木已拱 | 比喻老死多年。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毂梁传·僖公三十三年》:“泰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泰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范宁注:“子之辈皆已老死矣……言其老无知。” |
莫为已甚 | 不做得太过分。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适可而止。 | ||
情不自已 | 犹情不自禁。 | 作谓语、状语;用于描写人的感情。 |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瑞云》:“过一二日,情不自已,修贽复往。” |
前车已覆,后车当戒 | 鉴:教训。比喻从前人的失败中得到的教训。 |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告人。 | 明·周楫《西湖二集·邢君瑞二载幽期》:“前车已覆,后车当戒,仁兄不可……堕其术中,迷而不悟。” |
不得已而用之 | 用:使用。没有办法,只好采用这个办法。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六韬 文韬 兵道》:“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 |
有增无已 | 不断增加或不断扩展。 | 作谓语、宾语;指只有超过。 |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八章:“首先是美国教士向驻京美使发电报告说‘抢劫纵火及暗杀之事,有增无已……’” |
羽翼已成 | 鸟的羽毛和翅膀已长全。比喻力量已经具备。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力量已经具备。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留侯世家》:“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 |
墓木已拱 | 拱:两手合围。坟墓旁的树已有合抱粗了。形容人已死去多年。 | 主谓式;作谓语;中性词。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
大事已然 | 指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 ||
低回不已 | 低回:徘徊留恋;不已:不停止。不停地徘徊,留恋忘返。形容伤感难忘的心情。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低回阴山翔以纡曲兮,吾乃今目睹西王母曤然白首。” | |
神交已久 | 神交:精神上的交往。形容虽然并没有见过面,但彼此精神相通,倾慕已久。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追求》:“说里‘神交已久’,他接着便称赞仲昭的眼光是合乎他们社会心理学家的理论的。” |
生生不已 | 形容一切生物新陈代谢,永无停止。 | ||
严于律已 | 律:约束。严格要求自己。 |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严于律己,出而见之事功;心乎爱民,动必关夫治道。” | |
过为已甚 | 过:过分;为:做;已甚:过头。做得太过分。 | 作谓语;指做得太过分。 | 《孟子·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 |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表现。 | 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
死而后已 | 已:停止;完毕。死了以后方才停止。指一生努力奋斗;一直到死为止。奉献了一切。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置之死地而后已 | 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 |
不为已甚 | 已甚:过分。不做过分的事,要适可而止。多指对人的谴责或处罚要适可而止。 | 紧缩式;作谓语;比喻不要太过分。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离娄下》:“仲尼不为已甚者。”朱熹集注:“己,犹太也。杨氏曰:‘言圣人所为,本分之外,未加毫末。’” |
羽翮已就 | 翮:鸟翼。羽毛已经丰满。比喻已得到辅佐之人,势力已壮大。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
兵已在颈 | 颈:颈项。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险已非常逼近。 | 作定语、状语;指危险迫在眉睫。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5回:“夷吾曰:‘此辈兵已在颈,尚欲累人耶?’” |
赞叹不已 | 已:止;完。连声赞赏不止。 | 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 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庄绍光看了,赞叹不已。” |
说说而已 | 非实质性的事物,空谈,闲谈。 | 作宾语;指空谈。 | 清·无名氏《说呼全传》第二回:“但是僚友必要耻笑于我,只好说说而已的了。” |
如斯而已 | 而已:罢了。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或只不过这样。 | 作状语;用于句尾,作结束语。 |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孙皓问:‘卿字仲思,为何所思?’对曰:‘在家思孝,事君思忠,朋友思信,如斯而已。’” |
气数已尽 | 气数:命运。形容人已生命垂危,即将死亡或没有生命力。 | 作谓语、定语;用于垂死的事物。 | 聂绀弩《论<封神榜>》:“作恶多端,残害人民的是‘气数已尽’的旧势力。” |
冯唐已老 | 汉朝冯唐身历三朝,到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感慨生不逢时或表示年寿老迈。同“冯唐易老”。 | 作宾语、定语;用于感慨人生。 | 唐 王维《重酬苑郎中》诗:“扬子《解嘲》徒自遣,冯唐已老复何论。” |
贪求无已 | 见“贪求无厌”。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瞿佑《剪灯新话·唐义士传》:“迩杨总统,势焰薰赫,贪求无已。” |
必不得已 | 必然不能得止。指形势使得非如此不可。表示无可奈何的意思。 | 作谓语、定语、分句;指实在不得不如此。 | 《论语 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
喋喋不已 | 喋喋:形容说话的声音;已:止。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 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说话。 | 宋·司马光《辞知制诰状》:“奏牒繁多,喋喋不已。” |
瞠乎后已 | 瞠:瞪眼。在别人后面干瞪眼,追赶不上。 | 作谓语;用于书面语。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经天纬地,专门名家,更瞠乎后已。” |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 恭敬勤谨,尽心竭力工作,一直到死为止。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恭敬谨慎。 |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
不得已而为之 | 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 | 作谓语;用于被迫。 | 宋·辛弃疾《九议》:“岁币郊祀之费,是不得已而为之者。” |
盖棺事已 | 盖:遮盖;已:停止。人死了,事情才算完结。泛指终身坚持或追求某种事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 |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烈士:志向远大的英雄。已:停止,衰减。英雄到了晚年,壮志雄心并不衰减。 | 作定语、宾语、分句;用于老年人。 |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万不得已 | 无可奈何;不得不这样做。万:绝对;万万。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不得不如此。 | 明 焦竑《玉堂丛语》:“汝父欲保全身家,万不得已,姑借我以免祸耳。” |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海内;四海之内;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把国内称为海内;现泛指世界。天涯:天边;比邻:紧靠的边邻。 | 形容志趣相同;感情不渝的好朋友;可用此语。多含褒义。一般作宾语。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气数已衰 | 气数:命运。形容人已生命垂危,即将死亡或没有生命力。 | 作谓语、定语;用于垂死的事物。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回:“汉东都洛阳,二百余年,气数已衰。” |
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 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 作谓语、定语;指说话算数。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驷马难追。” |
木已成舟 | 木头已经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不可挽回。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中性词。 | 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据你说来,则木已成舟,实难挽回了?” |
孜孜不已 | 勤勉从事,努力专一,不肯停歇。 | 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汉·荀悦《汉纪·平帝纪》:“故乱则统其理,危则致其安,祸则引其福,绝则接其继,幼则代其任,夙夜孜孜不已,凡以为天下厚刘氏也。” |
毙而后已 | 毙:倒下,死亡。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死才罢休。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
大势已去 | 大势:指有利的局势。有利的形势已经失去;前途没有希望。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前途已经没有希望。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程子说天命之改,莫是大势已去。” |
已成定局 | 已经形成确定的不可改变的局面或形势。 | 作谓语、定语;用于事态等。 | 欧阳山《苦斗》:“她脸上露出万事已成定局的神态,只拿一对感激不尽的圆眼睛瞪着大家。” |
方兴未已 | 见“方兴未艾”。 | 作谓语、定语;指事物正在发展。 | 铁郎《二十世纪之湖南》:“世变茫茫,方兴未已。” |
年事已高 | 年事:年纪。指一个人的岁数已经很大了。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口语。 | 《南史·虞荔传》:“卿年事已高,气力稍减。” |
不能自已 | 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 作谓语、状语;指不能自己控制自己。 | 唐 卢照邻《寄裴舍人书》:“因泣下交颐,不能自已。” |
有加无已 | 已;停止。只有不断增加;没有停止。形容事物向着某个方向不断发展加深。 | 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宋 陈亮《复杜伯高书》:“然而左右独以为不然,时以书相劳问,意有加而无已。” |
仅此而已 | 只有这样罢了。 | 作谓语、状语、分句;指唯独如此。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1章:“不过,一切也都仅此而已了。” |
恶贯已盈 | 同“恶贯满盈”。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坏。 | 《金石萃编·唐玄宗〈批答裴耀卿等奏〉》:“小蕃背诞,恶贯已盈。” |
情非得已 | 情况出于不得已。 | 作宾语、定语;指不是真心。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62回:“适才躲避桌下,自知失仪露丑,实系情非得已,诸位姐姐莫要发笑。” |
古已有之 | 古代就已经有了。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事情或现象等。 | 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其实‘杂文’也不是现在的新货色。是‘古已有之’的。” |
诛求无已 | 勒索榨取;没有止境。(诛求:苛求;勒索;已:停止)。 | 偏正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 |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诛求无已,天下空虚,群臣畏恐,莫敢尽忠。” |
诛求不已 | 见“诛求无已”。 | 作谓语、分句;指贪心不足。 | 清·张廷玉《明史·范济传》:“无丁之家,诛求不已;有丁之户,诈称死亡。” |
自今已往 | 从今以后。 | 作状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莲池伤足自规》:“自今已往,得一时筋骨轻安,行坐随意,即当思及六道众生苦恼,一心正念。自今已往,虽有人恶骂加我者,非言谤我者,乃至批我颊者,唾我面者,悉顺受之,一心正念。” |
一之已甚 | 见“一之谓甚”。 | 作谓语;比喻错误不能重犯。 | 唐·任蕃《梦游录·张生》:“酒至白面少年,复请歌。张妻曰:‘一之已甚,其可再乎?’” |
心仪已久 | 心仪:心中向往。内心向往已经很久。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 |
如是而已 | 而已:罢了。就这样罢了,再没有别的。 | 作状语;用于句尾,作结束语。 |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自序:“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 |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 东隅:指日出处,表示早年。桑榆:指日落处,表示晚年。早年的时光消逝,如果珍惜时光,发愤图强,晚年并不晚。 | 唐·王勃《滕王阁序》:“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