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煮的成语
有关煮的成语
有关煮的成语共收录16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煮鹤烧琴 | 见“焚琴煮鹤”。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唐·韦鹏翼《戏题盱眙壁》诗:“自从煮鹤烧琴后,背却青山卧月明。” |
煮豆燃萁 | 用豆秸煮豆子;原比喻弟兄间互相残害。今比喻自家人闹不团结;自相伤害。燃:烧;萁:豆秸。 | 紧缩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
煮粥焚须 | 比喻兄弟友爱。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 《新唐书 李勣传》:“性友爱,其姊病,尝自为粥而燎其须。” |
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 移祸:嫁祸。把祸患转嫁给别人。比喻有罪过的人安然无事,嫁祸于无辜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5卷:“险些儿送了秀童的性命。正是:老龟煮不烂,移祸于枯桑。” |
煮豆燃箕 | 比喻兄弟间自相残杀。 | ||
烹龙煮凤 | 见“烹龙炮凤”。 | 作谓语、定语;用于菜肴或艺术作品。 |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一卷:“有《鹧鸪天》词为证:城中酒楼高入天,烹龙煮凤味肥鲜。公孙下马闻香醉,一饮不惜费万钱。” |
煮鹤焚琴 | 杀掉鹤;烧了琴。比喻糟蹋美好的东西。焚:烧。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篆集》引《西清诗话》:“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下晒晖,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
摘山煮海 | 摘:开发。开山炼铜,煮海取盐。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史·李继和传》:“以朝廷雄富,犹言摘山煮海,一年商利不入,则或缺军须。” |
汉人煮箦 | 汉:汉中地区,在今陕西省。箦:席子,此指竹席子。汉中有个人把家里床上的竹席子当作竹笋来煮着吃。比喻仅靠肤浅的知识去生搬硬套而不认真学习真知的荒唐行为。 | ||
一锅煮 | 比喻不分彼此,一样看待或处理。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玛拉沁夫《茫茫的草原》第三卷:“对具体人应作具体分析,把他们都当作叛乱分子一锅煮,可能越闹越乱。” |
生米煮成熟饭 | 比喻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能再改变。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既成事实。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0回:“等到生米煮成熟饭,他老人家也赖不到那里去了。” |
铸山煮海 | 开采山中铜矿以铸造钱币,烧煮海水而获得食盐。比喻善于开发自然资源。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吴王濞列传》:“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 |
燃萁煮豆 | 比喻骨肉相残。同“煮豆燃萁”。 | 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兄弟之间。 | 宋 刘克庄《寄题建阳宋景高友于堂》诗:“宛如酿枣分梨日,堪愧人燃萁煮豆。” |
烧琴煮鹤 | 拿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糟蹋好东西。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西昆体》:“《西清诗话》云:‘《义山杂纂》,品目数十,盖以文滑稽者。其一曰杀风景,谓清泉濯足,花上晒裈,背山起楼,烧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 |
煮弩为粮 | 弩:指弩弦,弓上的牛筋绳。指城被围时,城内绝粮,用弩弦作粮食的代用品。形容绝粮时的艰难情况。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耿恭传》:“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 |
焚琴煮鹤 | 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 | 宋 洪适《满江红》词:“吹竹弹丝谁不爱,焚琴煮鹤人何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