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浪的成语
有关浪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浪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浪蝶狂蜂 | 轻狂的蜂蝶。比喻轻狂的男子。 | 作宾语、定语;用于男性,指浪荡公子。 | 明 梁辰鱼《浣纱记 效颦》:“风景晴和,翩翩浪蝶狂蜂,阵阵游丝飞絮。” |
惊涛怒浪 | 同“惊涛骇浪”。 | 作宾语、定语;形容波涛汹涌。 | 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 |
风静浪平 | 静:安静;平:安定。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 作定语、谓语;比喻事情平息。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次日过江,风静波平,也自欣然。” |
惊涛巨浪 | 同“惊涛骇浪”。 | 作宾语、定语;形容波涛汹涌。 | 清·李调元《大风渡黄河歌》:“我闻黄河天上来,惊涛巨浪相喧豗。” |
趁波逐浪 | 犹随波逐流。形容奔波;颠沛。 | 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主见。 |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谁想并头莲情断藕丝长,搬调的俺趁波逐浪。”元 石德玉《紫云亭》第四折:“当日个为多情一曲《满庭芳》,曾贬得苏东坡也趁波也趁波逐浪。” |
浮笔浪墨 | 谓多余累赘的文字。 | 作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 | 清·恽敬《答来卿》:“禹之功德从何处赞扬?故止此数言唱叹之。知此,虽著述汗牛充栋,岂有浮笔浪墨耶?” |
随波逐浪 | ①随着波浪飘荡。②颠沛貌。③犹言随波逐流,随大流。④谓同行同止。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没个性。 | ①唐·白居易《浪淘沙》词之六:“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西还有几家。”②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详察这生分女作歹为非,更和这忤逆男随波逐浪。”③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 |
破浪乘风 | 见“乘风破浪”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事业迅速发展。 | 《宋书·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轻浪浮薄 | 轻:轻佻;浮薄:不庄重。形容行为放荡不庄重。 | 作谓语、定语;指行为放荡。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5回:“填词觅句,无所不能,便是弄管调弦,也无所不会,是个第一等轻浪浮薄子弟。” |
大浪淘沙 | 淘:用水冲洗。去掉杂质。在大浪中洗净沙石。比喻在激烈的斗争中经受考验、筛选。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在激烈的斗争中。 | 粟裕《激流归大海》:“这支队伍经过严峻的锻炼和考验,质量更高了,是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 |
鲸波鳄浪 | 鲸:鲸鱼;鳄:鳄鱼。比喻险恶的环境或激烈的斗争。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斗争等。 | 清·南荃居士《海侨春传奇·疯诉》:“望鲸波鳄浪连天涌,莽天涯沓沓濛濛。” |
放浪形骸 | 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放荡。 | 《晋书 王羲之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狂涛巨浪 | 比喻剧烈的社会运动。同“狂涛骇浪”。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大浪。 | 巴金《废园外 长夜》“先前那里面有的是狂涛巨浪,现在却是一阵炙骨熬心的烈火。” |
浮花浪蕊 | 指寻常的花草。比喻轻浮的人。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轻浮的人。 | 唐 韩愈《杏花》诗:“浮花浪蕊镇长有,才开还落瘴雾中。” |
惊风骇浪 | 喻使世俗震动、极不寻常。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据地保那张报单,五路通详上去,奉到宪批,批了‘如详办理’四个大字,把一桩惊风骇浪的大案,办得来云过天空!” |
骇浪惊涛 | 骇:使惊怕;涛:大波浪。汹涌吓人的浪涛。比喻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的斗争。 | 作宾语、定语;指险恶的环境或尖锐激烈斗争。 | 唐 田颖《玉山堂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经所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
鲸涛鼍浪 | 犹言惊涛骇浪。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梁启超《覆金山中华会馆书》:“苟其不死也,则如从军者掷身于硝烟弹雨之间,航海者赌命于鲸涛鼍浪之窟,其不死自若也。” |
劈风斩浪 | 冲破风浪。 | 作谓语、状语、定语;指克服困难。 | 《人民日报》1976.6.25:“在西沙保卫战中,一批刚刚穿上海军服的青年战士,驾着战舰,劈风斩浪,无所畏惧地同敌舰格斗,为保卫祖国的宝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
浪荡乾坤 | 浪荡:同“朗朗”,明朗;乾坤:天地。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 作谓语、定语;形容天下太平。 | 元·李文蔚《燕青博鱼》第一折:“清平世界,浪荡乾坤,你怎么当街里打人。” |
风急浪高 | 形容风浪很大。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风浪很大。 | 《文汇报》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涛汹涌,风急浪高。” |
沧浪老人 | 指隐者、渔父。 | 作宾语、定语;指渔翁。 | 《楚辞 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
磊浪不羁 | 同“磊落不羁”。 | 作定语、宾语;指行为放纵。 |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季友》:“工诗,性磊浪不羁,爱奇务险,远出常性之外。” |
风流浪子 | 风流成性不受习俗惯例和道德规范约束的放荡不羁的人。指不务正业过着放荡生活的人。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七卷:“姓汪名琦,生得清秀,是个风流浪子。” |
掀风鼓浪 | 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挑起事端。 | 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借着诺蒙坎停战协定的订立和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传闻,掀风鼓浪,挑拨中苏两大民族间的感情。” |
大风大浪 | 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斗争激烈。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 |
闲茶浪酒 | 指没正经的吃喝、浪荡。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咱与您做参辰卯酉,谁待吃这闲茶浪酒!” |
放浪无羁 | 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同“放浪不羁”。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受约束。 | 宋 惠洪《遇如无象于石霜,如与睿廓然相好,故赠之》诗:“法朋半是奇逸者,我亦放浪无羁人。” |
后浪推前浪 | 后面的波浪推动前面的波浪不断前进。多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永不停息向前发展。 | 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 | 宋 文珦《过苕溪》诗:“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
乘风破浪 | 乘:趁着。趁着顺风;破浪前进。比喻志向远大;气魄雄伟;不怕困难;奋勇前进;多含施展远大抱负之意。也作“乘长风破万里浪”、“长风破浪”。 | 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形容事业迅速发展。 | 《宋书 宗悫传》:“悫少时,炳问其志。悫答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人民文学》1976年第6期:“他如今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单等撒网下钩了。” |
狂风恶浪 | 恶浪:凶猛的浪头。比喻形势或处境非常险恶、危急。也比喻敌人险恶的破坏活动。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形势或处境非常险恶。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一章:“对敌斗争,好比在海上遇到狂风恶浪,你怕它,不行。” |
萍踪浪迹 | 象浮萍、波浪一般的无定。比喻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所。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 明 徐霖《绣襦记》:“相公这样人家,萍踪浪迹,你那里去寻他?” |
狂蜂浪蝶 | 比喻轻薄放荡的男子。 | 作宾语、定语;指放荡的男子。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紫燕黄莺,绿柳丛中寻对偶;狂蜂浪蝶,夭桃队里觅相知。” |
浪迹浮踪 | 到外漫游,行踪不定。 | 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 元·白朴《梧桐雨》第四折:“想当日恨冲冲,乱离间家业空,浪迹浮踪,水远山重。” |
愤风惊浪 | 狂风骇浪。 | 作宾语、定语;同“狂风骇浪”。 | 《南史·梁纪中·武帝下》:“[武帝]便投劾星弛,不复寝食,倍道就路,愤风惊浪,不暂停止。” |
浮浪不经 | 浮浪:行为轻薄放荡;不经:不守礼法规则。形容行为放纵任性,不受约束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受约束。 |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若为妾而触父,因妓而弃家,海内必以兄为浮浪不经之人。” |
骏波虎浪 | 形容迅猛汹涌的波浪。 | ||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同“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休养》:“中国有两句谚语:‘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
风恬浪静 | 恬:平静,安适;静:安静。风很安逸,浪很安静。指没有风浪。比喻平静无事。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旅途。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十卷:“若不亏得一个人有主意,处置风恬浪静,不知炒到几年上才是了结。” |
平风静浪 | 风平浪静。多以喻平静无事。 | 作定语、宾语;比喻事情平息。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8回:“时建安十三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气晴明,平风静浪。” |
浪子回头 | 浪子: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人;回头:回心悔悟。不务正业者改邪归正。 | 主谓式;作谓语;用于失足青年。 | 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浪子回头,仍不惭为君子。” |
浪迹天下 | 浪迹:到处流浪。到处流浪,足迹遍天下。 | 作谓语;指到处流浪。 | 宋 李楙《野客丛书 李白事说者不一》:“为同列者所谤,诏令归山,遂浪迹天下。” |
飘萍浪迹 | 飘泊无定。 | 作定语;用于生活。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 |
风吹浪打 | 狂风猛吹;巨浪拍打。比喻恶劣的环境;险要的遭遇或严峻的考验磨难。 | 联合式;作宾语;与经得住等连用。 | 清 洪昇《长生殿 埋玉》:“可怜一对鸳鸯,风吹浪打,直恁的遭强霸。” |
泼声浪气 | 泼:泼辣;浪:放浪。泼辣的声调放浪的声势。形容撒泼的神态 | 作定语、状语;多用于女性。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 |
风起浪涌 | 涌:向上升起,冒出。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比喻事物相继兴起,声势浩大。 | 作谓语、宾语;指声势浩大。 | 《晋书·谢安传》:“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 |
兴风作浪 | 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作:兴起。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一折:“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内有一健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 |
放浪江湖 | 放浪:放纵不受拘束;江湖:指四方。在江湖上无拘无束地生活。 | 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生飘泊。 |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一折:“翱翔天地,放浪江湖。” |
无风生浪 | 见“无风起浪”。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清·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第11卷:“山内差役多客民充当,无风生浪,遇棚民有事,敲骨吸髓,弁兵附和为奸。” |
兴波作浪 | 兴:掀起;作:兴起。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挑起事端。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7回:“你是谁?在此兴波作浪?” |
浪子回头金不换 | 指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极其可贵。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有过失改正的人。 | 张恨水《八十一梦·第32梦》:“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
游蜂浪蝶 | 比喻态度轻佻好挑逗女子的人。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 | 明 顾大典《青衫记 裴兴私叹》:“不相饶,游蜂浪蝶簇花梢,生来懒去追欢笑。” |
浪迹江湖 | 到处漂泊,没有固定的住处。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生飘泊。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3卷:“某不能甘于寒苦,且浪迹江湖。” |
作浪兴风 | 掀起风浪。比喻制造事端。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再生缘》第七十四回:“[郡主]心中本有些须醋,被江妈,作浪兴风煽惑他。” |
长风破浪 | 比喻志向远大,不怕困难,奋勇前进。 |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志向远大。 | 《宋书 宗悫传》:“悫年少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
濯缨沧浪 | 濯:洗涤;缨:帽带。在清水中洗涤冠缨。比喻超脱尘俗,操守高洁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
狂风巨浪 | 猛烈的风,巨大的浪。指来势迅猛或同时有强劲冲击力的变化。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姜树茂《渔岛怒潮》第17章:“打鱼的人要经得起狂风巨浪,打猎的人不怕虎豹豺狼。” |
趁浪逐波 | 趁:追逐;逐:追逐。追逐波浪漂流。比喻没有一定的主见,随大流 | 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主见。 |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不是我自间阔,趁浪逐波,落落托托。” |
冲风破浪 | 形容在水道中迅猛前进。 | 作谓语;多用于船。 | 郑观应《盛世危言·海防上》:“昔日之艟楼船,不敌今日之铁甲飞轮冲风破浪也。” |
无风作浪 | 没有风却掀起了波浪。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 | 鲁迅《集外集·咬嚼未始“乏味”》:“原文云:却于‘她’字没有讽过。答曰:那是译 She 的,并非无风作浪。” |
浪子宰相 | 指北宋徽宗时宰相李邦彦。 | 作宾语;指浪子回头成为名人。 | 《三朝北盟会编》:“邦彦尝自言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而都人亦呼季彦为浪子宰相。” |
风萍浪迹 | 浪迹:到处飘游。比喻漂泊不定。 | 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 柔石《二月》:“萧涧秋在这六年之中,风萍浪迹,跑过中国底大部分的疆土。” |
长江后浪推前浪 |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 | 作宾语、分句;指人或事情。 |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长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则一片西飞一片东,岁月匆匆。 |
推涛作浪 | 作:兴起。推动波涛,掀起浪头。比喻助长坏人坏事,煽动情绪,制造事端。 | 作谓语、定语;指制造事端。 | 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呼风唤雨,推涛作浪,或策划于密室,或点火于基层。” |
放浪不拘 | 见“放浪不羁”。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受约束。 | 老舍《四世同堂》三七:“她又常和妓女们来往,她满意自己的权威,可是也羡慕她们的放浪不拘。” |
浪蝶游蜂 | 犹言浪蝶狂蜂。比喻寻花问柳的浪荡子。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高濂《玉簪记·姑阻》:“我若做浪蝶游蜂,老天呵,须教是裾马襟牛。” |
虚生浪死 | 虚:空,徒然;浪:滥,放纵。活得毫无意义,死得毫无价值。形容虚度一生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 | 《旧唐书·越王贞传》:“诸王必须以匡救为忠,不可虚生浪死,取笑于后代。” |
狂涛骇浪 | 比喻剧烈的社会运动。 | 作宾语;指社会运动。 | 清 梁启超《近代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其立于城上之罗兰夫人及狄郎的士党,遂不得不为狂涛骇浪之所淘尽矣。” |
浪酒闲茶 | 指风月场中的吃喝之事。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风月场。 | 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二折:“你浪酒闲茶,卧柳眠花,半世禁害杀,自矜自夸。” |
谑浪笑敖 | 形容戏谑笑闹。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诗经 邶风 终风》:“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
浮迹浪踪 | 谓行踪不定。 | 作宾语、定语;指不安定。 | 明·陈铎《山坡羊·怨别》套曲:“一任他浮迹浪踪,终须是有个相逢。” |
风口浪尖 | 比喻激烈、尖锐的社会斗争前哨。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斗争激烈的地方。 | 向春《煤城怒火》第21章:“现在到了风口浪尖,是咱挺身的时候了,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抗日,一定要干出个英雄样来!” |
浪费笔墨 | 指人作品不好或文章过于繁琐。 | 作宾语;用于批评别人的作品。 | 老舍《多鼠斋杂谈》:“他便也只会忌妒,而一天到晚浪费笔墨,攻击别人,且自鸣得意。” |
浪蕊浮花 | 指寻常花草。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宋·苏轼《次韵王廷老退居见寄》:“浪蕊浮花不辨春,归来方识岁寒人。” |
吊儿浪荡 | 浪荡:放浪。形容散漫放浪。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中。 | 姚雪垠《牛全德与红萝卜》:“知道吗?游击队并不是吊儿浪荡的,游击队是要守纪律的!” |
白浪掀天 | 掀:翻腾。形容风大浪高。 | 作宾语、定语;形容风浪。 | 唐 白居易《风雨晚泊》诗:“青苔扑地连春雨,白浪掀天尽日风。 |
逆风恶浪 | 比喻险恶的形势。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人民文学》1978年第2期:“即使尹老师满腹牢骚及烦躁,也还是听到铃声,奔赴教室,顶着‘四人帮’掀起的逆风恶浪,为学生们上课。” |
放浪无拘 | 见“放浪不羁”。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受约束。 |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建》:“建性耽酒,放浪无拘。” |
后浪催前浪 | 比喻新生的事物推动或替换陈旧的事物,不断前进。 | 作宾语;指新生事物。 | 宋 文珦《过苕溪》诗:“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
龙江虎浪 | 形容惯于兴风作浪。 | 作宾语;用于作乱。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2回:“性明敏,善机变,会妆饰,龙江虎浪,就是嘲汉子的班头,坏家规的领袖。” |
浪静风恬 | 恬:安静。风平浪静。比喻十分平静。 | 作谓语、定语;用于风景描写。 | 元·王实甫《苏小卿月夜贩茶船》:“这些时浪静风恬。” |
惊涛骇浪 | 惊:惊异;涛:大波浪;骇:惊吓。令人惊惧的大波浪。比喻险恶的环境、遭遇或艰难的考验。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波涛汹涌。 | 唐 田颖《玉山常文集 海云楼记》:“人当既静之时,每思及前此所经履之惊涛骇浪,未尝不惕然。” |
浪声浪气 | 怪声怪调。 | 作谓语、宾语;指怪声怪气。 | 清·无名氏《隔帘花影》第四回:“没的浪声浪气、放屁拉臊,精扯淡的话!” |
浪恬波静 | 恬:安静。风平浪静。比喻十分平静。 | 作谓语、定语;用于风景描写。 | 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浪恬波静,指日到武冈之任。” |
浮萍浪梗 | 浮萍:浮在水上的萍草;浪梗:浪里的草木茎。比喻漂泊无定的人。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元·乔吉《扬州梦》楔子:“博着个甚功名,教俺做浮萍浪梗,因此上意懒出豫章城。” |
随风逐浪 | ①奔波;颠沛。②犹言随大流。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吴融《商人》诗:“随风逐浪年年别,却笑如期八月槎。” |
风微浪稳 | 微:微小。没有风浪。 | 作谓语、定语;用于水上旅行等。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本朝杂记》:“还过大江,风微浪稳,舟楫安然。” |
无风起浪 | 比喻平白无故地生出事来。有故意制造事端的意思。 | 紧缩式;作谓语;含贬义。 | 唐 希运《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达摩西来,无风起浪;世尊拈花,一场败缺。” |
风流博浪 | 风流:风度。风流浪荡。 | 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9回:“文嫂便把怎的说念林氏,夸奖老爹人品家道,怎样结识官府,又怎的仗义疏财,风流博浪。” |
谑浪笑傲 | 形容戏谑笑闹。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诗经 邶风 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
赶浪头 | 指跟在大众后面做一些适应当前形势的事。 | 作谓语、宾语;指赶时髦。 | |
无风三尺浪 | 比喻无缘无故也会生出事来。 | 作宾语、分句;指无事生非。 | |
浮踪浪迹 | 浮:飘浮;浪:流浪。飘浮不定的踪影,到处流浪的足迹。比喻四处飘泊,不安定的人或生活。 | 作宾语、定语;指不安定。 | 元·王子一《误入桃园》第三折:“似恁般妄作胡为,敢欺侮咱浮踪浪迹。” |
萍踪浪影 | 像浮萍、波浪一样无定所。比喻到处漂泊,踪迹无定。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行踪无定。 | 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恨匆匆,萍踪浪影,风剪了玉芙蓉。” |
风平浪静 | 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复沉静。 | 联合式;作定语、补语、谓语;比喻事情平息。 | 宋 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 |
逐浪随波 | 喻指一个人缺乏主见;总是随顺时尚;人云亦云。逐浪:追逐浪潮;随波:随顺波流。 |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漂俱灭者亦甚众多。” |
鲸波鼍浪 | 见“鲸涛鼍浪”。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王韬《西人重日轻华》:“逮至明代,欧洲诸国日强,精于驾舟,不惮远涉,往往于鲸波鼍浪中探测新地,以为通商互市之区。” |
刁声浪气 | 形容说话装腔作势,语调轻浮。 | ||
乘风兴浪 | 谓趁机挑起事端。 | 作谓语、宾语;用于好事者。 | 清·容闳《西学东渐记》第十九章:“吴监督子登闻之,遂又乘风兴浪,思设法以破坏此留学事务所。” |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四:“我们有在不同革命时期经过考验的这样一套干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有这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