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藏的成语
有关藏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藏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秋收东藏 | 秋天收获,冬天存储。泛指常规的农事活动。 | 《荀子 王制》:“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 |
一山不藏二虎 | 比喻两人不能相容。 | 作定语、宾语;指不能相容。 | 欧阳山《三家巷》:“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 |
被褐藏辉 | 被:通“披”,散开;褐:兽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身穿粗布衣服,怀中藏着宝玉。比喻人有才德而深藏不露。 | 作谓语、定语;指有才者不外露。 | 明·叶宪祖《易水寒》第一折:“且沉山虀影,被褐藏辉。” |
多藏厚亡 | 厚:大;亡:损失。指积聚很多财物而不能周济别人,引起众人的怨恨,最后会损失更大。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 | 先秦 李耳《老子》:“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
秋收冬藏 | 秋季为农作物收获季节,冬季则贮藏果实以待一年之需要。比喻一年的农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农业等。 | 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 |
高鸟尽,良弓藏 | 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见弃,没有好下场。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文子 上德》:“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
藏头露尾 | 头藏起来;却把尾巴露出来了。比喻遮遮掩掩或躲躲闪闪;不肯把真实情况全暴露出来。也作“露尾藏头”。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做事和说话躲躲闪闪。 |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劝周公莫便生嗔,将酒礼强勒成亲,不争我藏头露尾,可甚的知恩报恩。” |
拉捭摧藏 | 拉:摧折;捭:两手排击;摧藏:挫伤。指摧伤挫折。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左思《吴都赋》:“莫不衄锐挫芒,拉捭摧藏。” |
东藏西躲 | 形容为了逃避灾祸而到处躲藏。 | 作谓语、状语;指逃避。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枪刀剑戟都潎样。” |
藏头漏影 | 藏:隐藏。把头藏起来,却露出影子。形容遮遮掩掩,不明不白。 | 作谓语、状语;用于做事和说话等。 | 元·佚名《鸳鸯被》:“当初也无定无媒证,做的来藏头漏影。” |
藏巧于拙 | 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 | 明·洪应明《菜根谭》:“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
遗形藏志 | 超脱形骸,舍弃心性,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严遵《道德指归论·上德不德》:“遗形藏志,与道相得。” |
藏怒宿怨 | 藏、宿:存留。把愤怒和怨恨藏留在心里。指心怀怨恨,久久难消。 | 作主语、谓语;指心怀愤怒和怨恨。 | 战国 邹 孟轲《孟子 万章上》:“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 |
行藏用舍 | 行:做,实行。藏;退隐。用:任用。舍:不用。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
稔恶藏奸 | 长期作恶,包藏祸心。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史稿 世宗纪》:“丙申,上以准噶尔噶尔丹策零稔恶藏奸,终为边患,命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征讨准噶尔。” |
智藏瘝在 | 指贤人隐遁,病民之臣在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书 召诰》:“厥终智藏瘝在。”周秉钧易解:“纣政不善,贤者藏匿,病民者在位。” |
躲躲藏藏 | 躲:避开,隐藏。指遮遮掩掩,不敢正面面对。 | 作谓语、宾语、状语、定语;用于口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5回:“那小芸二爷也有些鬼鬼头头的。什么时候又要看人,什么时候又躲躲藏藏的,可知也是个心术不正的货。” |
鞘里藏刀 | 刀室中藏着利刀。比喻暗藏杀心。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
笑处藏刀 |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内心狠毒。 | 清·李渔《蜃中楼·点差》:“威权震主,势焰薰人,笑处藏刀,毒性有如蜂虿。” |
昂藏七尺 | 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 | 主谓式;作主语、定语;指高大的男人。 | 明 汪廷讷《种玉记 奇术》:“天付昂藏七尺躯,寻章摘句懒攻儒。” |
袖里藏刀 | 袖中暗藏凶器。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 | 作谓语、定语;指人很阴险。 | |
用舍行藏 |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士大夫的处世态度。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
深藏远遁 | 遁:隐去。藏身于深密之处,远远地离开人群。指避世隐居。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等。 | 宋·杨万里《论相上》:“古之君子之相其君,亦不敢犯天下之所不许,天下不许而君许之,君子有深藏远遁,以自脱天下之讥而已。” |
苞藏祸心 | 苞:通“包”,包藏;祸心:害人之心。心里暗藏着不可告人的坏主意。 | 作谓语、宾语;形容外表不露声色暗中害人。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阴怀妒害,苞藏祸心,弗可以承天命。” |
含垢藏瑕 | 见“含垢匿瑕”。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等。 | 《世说新语·德行》“未尝见其喜愠之色”刘孝标注引《嵇康别传》:“康性含垢藏瑕,爱恶不争于怀,喜怒不寄于颜。” |
藏垢纳污 | 垢、污:肮脏的东西;纳:容纳。比喻包容坏人坏事。也比喻居上位者有容人之量;能够容忍有损自己的言行。也作“藏污纳垢”。 | 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坏人聚积的场所。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 作主语、宾语、分句;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 |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
蜚鸟尽,良弓藏 | 藏:收藏。飞鸟射尽,弹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比喻事成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或加以消灭。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 |
暗藏杀机 | 隐藏杀人的念头。比喻潜在危险。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潜在危险。 | |
深藏若虚 | 把宝物藏起来,好象没有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而不外露。 | 偏正式;作谓语;比喻有真才不外露。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藏形匿影 | 藏、匿:隐藏。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 作谓语、宾语;指隐藏形迹。 | 《邓析子 无厚》:“君者,藏形匿影,群下无私。” |
不藏不掖 | 指毫无保留。 | ||
慢藏诲盗 | 慢藏:收藏不慎;诲:教导。收藏财物不慎,等于诱人偷窃。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盗窃。 | 《周易 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
藏头护尾 | 原指书法的用笔笔力强劲。现指说话、做事躲躲闪闪,怕把真相全暴露出来。 | 作谓语、状语;形容做事和说话躲躲闪闪。 | 汉·蔡邕《九势》:“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 用:任用;行:做,实行;舍:不用;藏:退隐。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 | 作定语;用于处事。 | 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
纳污藏疾 | 纳:接受;疾:弊病,缺点。包藏容纳罪过缺失。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
家藏户有 | 家家都有。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昆曲《十五贯》第六场:“本县民风浇薄,赌风极盛,这骰子么,家藏户有,不足为奇。” |
丹之所藏者赤 | 比喻交朋友必须谨慎选择。 | 《孔子家语·六本》:“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与处者焉。” | |
金屋藏娇 | 金屋:富丽华贵的房屋;娇:阿娇;指汉武帝刘彻的姑母长公主刘嫖的女儿。原指汉武帝刘彻要用金屋接纳阿娇作妇。后指特别宠爱某美貌女子;也特指纳妾。 |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娶妻或纳妾。 | 清 黄小配《廿载繁华梦》第23回:“当时佘老五恋着雁翎,周庸祐也恋着雁翎,各有金屋藏娇之意。” |
烹犬藏弓 | 犹烹狗藏弓。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事后。 | 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
藏锋敛颖 | 比喻不露锋芒。同“藏锋敛锷”。 | 作谓语、定语;指含蓄。 | 元 戴表元《送吴州判还番阳诗序》:“及乎藏锋敛颖,韬潜谨饬……洁身寡过,而求自免也。” |
纳污藏垢 | 纳:容纳;垢:污秽。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聚积的场所。 | 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四节:“所最可痛者,旧病未去,新病复来,日积月涂,纳污藏垢,驯至良医束手,岌岌待亡。” |
五藏六府 | 亦作“五脏六腑”。指体内全部器官。五藏:心、肺、脾、肝、肾。六府: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达郁》:“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窃,五藏六府。” |
藏器待时 | 器:用具,引伸为才能。比喻学好本领,等待施展的机会。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怀才等待时机。 | 《周易 系辞下》:“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
绵里藏针 | 绵絮里边藏着针。比喻外表温柔;内心尖刻厉害;也比喻柔中有刚。 |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 | 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当日说知心,绵里藏针。” |
邺架之藏 | 对他人藏书的美称。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唐·韩愈《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 |
掩瑕藏疾 | 掩:遮盖。瑕:玉上的斑点,比喻缺点。藏:隐瞒。疾:毛病,过错。掩盖缺点,隐瞒过错。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至于掩瑕藏疾,涤除疵垢,朝为寇仇,夕委心膂,虽未足希准古人,粗亦无负于新旧。” |
正法眼藏 | ①佛教语。禅宗用来指全体佛法(正法)。朗照宇宙谓眼,包含万有谓藏。相传释迦牟尼以正法眼藏付与大弟子迦叶,是为禅宗初祖,为佛教以“心传心”授法的开始。②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景德传灯录·摩诃迦叶》:“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宋·朱熹《答陈同甫书》:“盖修身事君,初非二事,不可作两般看,此是千圣相传正法眼藏。” |
藏之名山 |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形容著作极有价值 | 动宾式;作谓语;指能传后世之作。 | 三国 魏 鱼豢《魏略》:“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 |
鸟得弓藏 | 见“鸟尽弓藏”。 | 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三国·魏·曹丕《煌煌京洺行》:“淮阴五刑,鸟得弓藏;保身全名,独有子房。” |
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 兵器藏进武库,军马放入华山。指天下太平。 | 作宾语、定语;指天下太平。 | 北周 庚信《贺平邺都表》:“当今鹿台已散,离宫已遗,兵藏武库,马入华山。” |
韫椟藏珠 | 韫:蕴藏。椟:木匣子。指珠宝藏在木匣里,等待高价出售。比喻怀才待用或怀才隐退。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无名氏《幽闺记》:“酒家眠,权休息,韫椟藏珠隐尘迹,万里前程在咫尺。” |
用行舍藏 | 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士大夫的处世态度。 |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
什袭以藏 | 什:形容多;袭:重迭。一层又一层把东西包裹起来。形容十分珍重地收藏好物品。同“什袭而藏”。 | 作谓语;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 |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人家竞相传钞,什袭以藏。” |
良贾深藏 | 会做买卖的人把贵重的东西深深收藏起来,不让你摸清底细。比喻真正有学识的人不在人前表露。亦作“良贾深藏若虚”。 | ||
什袭珍藏 | 什:形容多;袭:量词,套,层。将物品层层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 | 作谓语;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 | 《太平御览》卷五十一引《阚子》:“宋之愚人得燕石于梧台之东,归而藏之,以为大宝。周客闻而观焉。主人冕玄服以发宝。华匮十重,缇巾十袭。” |
纳污藏秽 | 纳:容纳;秽:肮脏,污秽。包藏容纳污浊肮脏的东西。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聚积的场所。 | 宋·叶适《东嘉开河记》:“故大川浅不胜舟,而小者纳污藏秽,流泉不来,感为疠疫,民之病此,积四五十年矣。” |
藏头亢脑 | 遮遮掩掩,不明不白。 | 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做事等。 | 《朱子语类辑略》卷七:“乡里诸贤文字,以为皆不免有藏头亢脑底意思,有学者来问,便当直说与之。” |
知来藏往 | 指对未来有所预见,对已往心中了然。 | 联合式;作谓语;用于人。 | 《周易 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
什袭而藏 | 什:形容多;袭:量词,套,层。将物品层层包裹,珍重地藏好。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 | 偏正式;作谓语;形容极珍重地收藏物品。 | 宋 张守《跋唐千文帖》:“当与夏璜赵璧什袭而藏。” |
隐介藏形 | 介:鳞甲。隐藏形体,使人看不见。 | 作谓语;指藏匿。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 |
剖腹藏珠 | 破开肚子藏入珍珠。比喻自秘或惜物过甚。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为物伤身,轻重颠倒。 |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太宗贞观元年》:“吾闻西域贾胡得美珠,剖身以藏之,有诸?” |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 烹:煮烧。飞鸟打尽,弓被搁置不用;兔被捕杀后,猎狗则被烹食。比喻事情办成,功臣被害。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鲁迅《立此存照》:“倘有不识时务者问:‘如果那时并不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而且汉人也配享太庙……则将如何?’我觉得颇费唇舌。” |
藏锋敛锐 | 比喻不露锋芒。同“藏锋敛锷”。 | 作谓语、定语;指含蓄。 | 清 李渔《比目鱼 窃发》:“俺山大王前次出兵……被他伏下火攻,烧坏我许多猛兽,只得逃入深山,藏锋敛锐,休息了半年,才觉得精还力复。” |
谩藏诲盗 | 见“谩藏诲盗”。 | 作谓语、宾语;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盗窃。 | 《冷眼观》第17回:“俗语说,财勿露白,要到子尴尬个时候,倒说伲是谩藏诲盗。” |
积箧盈藏 | 箧:小箱子;盈:充满;藏:储存东西的地方。箱子堆积,仓库充盈。形容积聚的财物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南朝·梁·沈约《舍身愿铭》:“至于积箧盈藏,未尝登体;溢俎充庖,既沃斯弃。” |
遁迹藏名 | 犹言隐居不出。 | 作谓语、宾语;指隐居。 | 《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
蜜里藏刀 | 蜜:蜂蜜。表面很友好,暗里却藏着害人之心。 | 作谓语、定语;指人很阴险。 |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妒律》:“尔乃蜜里藏刀,必欲花间逐蝶,狡亦甚矣,罚岂容轻!” |
藏踪蹑迹 | 蹑:轻步行走的样子。隐秘行踪,悄悄行动。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4回:“且说张横将引三二百人,从芦苇中间,藏踪蹑迹,直到寨边,拨开鹿角,径奔中军。” |
中心藏之 | 中心:内心,心中。深深地记在心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诗经·小雅·服桑》:“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烹狗藏弓 | 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以“烹狗藏弓”比喻事成之后把效劳出力的人抛弃以至杀害。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事后。 | 语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文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 诸:之于的合音;传:传布流传;其人:同道。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后来志趣相投的人。 | 复句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 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神枢鬼藏 | 谓神奇奥妙的兵书。 | ||
纳垢藏污 | 垢、污:肮脏的东西。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 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聚积的场所。 | 《左传 宣公十五年》:“川泽纳污,山薮藏疾。” |
含垢藏疾 | 本谓应有包容的气量,后转用以指包容坏人坏事。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宽仁大度。 |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
善刀而藏 | 善:拭;善刀:把刀擦干净。将刀擦净,收藏起来。比喻适可而止,自敛其才。 | 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诫人。 | 《庄子·养生主》:“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
隐迹藏名 | 隐藏踪迹,隐瞒住真姓实名。 | 作谓语、定语;指隐姓埋名。 | |
蹑影藏形 | 谓行动诡秘,不露形迹。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昼即途中寻鬼路,蹑影藏形恒夜游。” |
知以藏往 | 知:通“智”,机智。机智则善于积累往日的经验,以为来日的借鉴。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
东躲西藏 | 指到处躲避藏匿。 | 作谓语、状语;指藏匿。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 |
露影藏形 | 躲躲闪闪貌。犹言藏头露尾。 | 作谓语、状语;用于做事和说话等。 | 清·感惺《断头台·党争》:“此时国民眼中,尽是照妖有镜,又何用扭扭捏捏,露影藏形呢?” |
笑里藏刀 | 形容对人外表和气;内心却十分阴险毒辣。藏:隐藏。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旧唐书 李义府传》:“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其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 |
猿藏熊缘 | 猿藏:猿藏身之处;熊缘:熊不舍离家的地方。指猿和熊的巢窟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隐逸》:“段成式《谷隐书事》云:随樵劫猿藏,限石觑熊缘。” |
闭口藏舌 | 闭着嘴不说话。形容怕惹事而不轻易开口。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不敢开口说真话。 | 五代 冯道《舌》诗:“口是祸之门,舌是斩身刀。闭口深藏舌,安身处处牢。” |
藏锋敛锷 | 锷:剑刃。比喻人不露锋芒。《野叟曝言》一三回:“大智若愚,大勇若怯,不是要埋冤他,正深爱着他,要他藏锋敛锷,以成大器。” | 作谓语、定语;指含蓄。 |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予独谓高牙大纛,堂堂正正,攻坚而折锐,则刘有一日之长。若藏锋敛锷,出奇制胜,……则於虞有取焉。” |
藏贼引盗 | 藏:隐藏;引:勾引。包庇小偷,勾引强盗。形容与坏人狼狈为奸。 | 作谓语、定语;指包庇。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其中夜静人稀,趁便藏贼引盗,什么事情做不出来。” |
露尾藏头 | 藏起了头,露出了尾。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不把真实情况全部讲出来。 | 作谓语、宾语;指人说话或做事。 | 元 张可久《点绛唇 翻归去来辞》套曲:“早休官弃职,远红尘是非,省藏头露尾。” |
漫藏诲盗 | 指因保管疏忽而招致盗窃。 | 《易 系辞上》:“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 |
包藏祸心 | 包藏:暗藏;祸心:害人之心。表示心里藏着坏主意;怀着害人的意图。 | 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外表不露声色暗中害人。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
退藏于密 | 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易·系辞》:“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
尾巴难藏 | 指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 作宾语、定语;指不能藏住自己的尾巴。 | |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著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现,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
隐鳞藏彩 | 比喻潜藏起来,等待时机。 | 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逸民传 陈留老父》:“夫龙不隐鳞,凤不藏羽,网罗高悬,去将安所。” |
藏诸名山 | 见“藏之名山”。 | 作谓语、宾语;指作品等。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
韫椟而藏 | 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隐退。 | 偏正式;作谓语;比喻怀才待用。 |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8回:“两位将军,有些神箭,当奏闻吾王,美玉不可韫椟而藏。” |
包藏奸心 | 犹言包藏祸心。 | 作谓语、宾语;形容外表不露声色暗中害人。 | 三国 魏 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刘表自以为宗室外,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 |
藏龙卧虎 | 龙、虎:比喻不平常的人物。隐藏着的龙;睡卧着的虎。比喻潜藏着未被发现的人才或英雄。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有不平常的人。 | 北周 庾信《同会河阳公新造山池聊得寓目》诗:“暗石疑藏虎,盘根似卧龙。” |
设彀藏阄 | 彀:张满弓弩,引申为圈套。指设置圈套、暗藏机关来捉弄人。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明·陈汝元《红莲债》第二折:“我这里设彀藏阄,你那里妆聋作哑。” |
话里藏阄 | 话里藏着哑谜儿。 | 作宾语;同“话中有话”。 | 《水浒传》第三七回:“宋江不晓得梢公话里藏阄,在船舱里悄悄的和两个公人说:‘也难得这个梢公救了我们三个性命。’” |
匿影藏形 | 隐藏形迹;不露真相。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躲藏起来,不公开活动。 | 元 高文秀《黑旋风》:“我只是吞声忍气,匿迹潜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