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甲的成语

有关甲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甲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一鳞片甲 见“一鳞半甲”。作宾语、定语;指片面的东西。清·赵翼《题黄陶庵手书诗册》诗:“呜呼公已骑箕去,故纸残零亦何有。一鳞片甲乃幸存,其字其诗遂不朽。”
片甲不回 一个士兵也没回来。形容全军覆没。主谓式;作补语;形容全军覆没。《三国志平话》中卷:“张飞笑曰:‘吾用一计,使曹公片甲不回。’”
甲乙丙丁 古代天干排序的前一到四位。指事物的顺序或事物大概轮廓。作宾语、定语;用于顺序。林语堂《中国文化之精神》:“事理本是连续的、整个的,一经逻辑家之分析,乃成断片的,分甲乙丙丁等方面。”
丹铅甲乙 见“丹黄甲乙”。作谓语、定语;用于读书。清·戴名世《<陈大士稿>序》:“千子慨然悯之,取一代之文,丹铅甲乙,辨其黑白。”
腹中鳞甲 鳞甲:比喻人多巧诈之心。比喻居心险恶。作谓语、定语;比喻居心险恶,不可接近。晋·陈寿《三国志·蜀志·陈震传》:“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案甲休兵 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作谓语、宾语;指停战。《史记 淮阴侯列传》:“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
辛壬癸甲 用以指一心为公,置个人利益于不顾的精神。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典出《书 益稷》:“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孔传:“[夏禹]辛日娶妻,至于甲日,复往治水,不以幺害公。”
甲第星罗 甲第:封侯者的住宅,泛指显贵的宅第。富丽堂皇的宅院像繁星一样密布。形容富家大院众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杨侃《皇畿赋》:“甲第星罗,比屋鳞次,坊无广巷,市不通骑。”
擐甲执兵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积甲如山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同“积甲山齐”。作宾语、定语;指数量很多。清 张惠言《馆试灵台偃伯赋》:“受降则积甲如山,振旅则执同听凯。”
裹粮坐甲 携带干粮,披甲而坐。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全副武装,准备迎战。左丘明《左传 文公十二年》:“十二月戊午,秦军掩晋上军。赵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粮坐甲,固敌是求。敌至不击,将何俟焉?’”
曳兵弃甲 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用于战败。陈毅《过汾河平原》诗:“丘貉古今同一概,曳兵弃甲暗投降。”
抛盔弃甲 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战败。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58回:“孝德念动真言,借一阵飞砂走石,把周兵打的抛盔弃甲而逃。”
腹中甲兵 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大谋略。作宾语、定语;指人有雄才大略。《五朝名臣言行录·七之二参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传》:“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川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张甲李乙 犹言张三李四。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汉·张奂《诫兄弟书》:“不自克责,反云张甲谤我,李乙怨我,我无是过,尔亦已矣。”三国·魏·曹操《与王修书》:“张甲李乙,尚犹先之,此主人意待之不优之效也。”
只鳞片甲 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作宾语、定语;指残缺不全。鲁迅《<艺术论>译本序》:“这里的三篇信札体的论文,便是他的这类著作的只鳞片甲。”
文搜丁甲 文章精妙感动神灵。丁甲,神名,即六丁六甲神。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文等。明·陈汝元《金莲记·偕计》:“诗泣鬼神,宝气腾吴练;文搜丁甲,精芒全烁秦金。”
片鳞只甲 犹片鳞半爪。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昔惟闻海上诸君子传,传诵其诗,有‘入市无屠狗,骄人让沐猴’之句,深以片鳞只甲为憾。”
甲坚兵利 甲:盔甲;坚:坚固;兵:兵器;利:锋利。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比喻精锐部队。作宾语、定语;指坚强善战的军队。战国·齐·孙膑《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受敌者不得相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
朽戈钝甲 喻装备极劣的军队。作主语、宾语;指装备落后。明·张煌言《答唐枚臣书》:“朽戈钝甲,与胡人相持者十有七年。”
片甲不留 甲:铠甲;古代用皮革或金属制成的用来防身护体的战衣。连一片铠甲也没留下。形容全军被消灭。主谓式;作补语;含贬义。清 钱彩《说岳全传》第23回:“为足的在此扎营,意欲等候番兵来,杀他一个片甲不留。”
解甲休兵 见“解甲休士”。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烧,黔中方定,旋军反旆,解甲休兵。”
丹黄甲乙 点校书籍,评定次第。作谓语、定语;用于读书。清·钱谦益《葛端调编次诸家文集序》:“句读之有析,文理之不通,而俨然丹黄甲乙,衡加于经传,不已傎乎!”
片甲不还 见“片甲不回”。作定语、补语;形容全军覆没。明·方汝浩《禅真后史》第二十七回:“咱留一支军马守关,以待刘总督后队官军,杀教他片甲不还,方称畅快!”
片甲无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同“片甲不存”。作宾语、状语;指全军覆没。明 梁辰鱼《浣纱记 交战》:“杀得他只轮不返,片甲无存,望风而逃,渡江去了。”明 陈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一回:“末将明日使姜尚无备,再杀他个片甲无存,早早奏凯。”
腹有鳞甲 鳞甲:比喻人多巧诈的心。比喻居心险恶,不可接近。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居心险恶,不可接近。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陈震传》:“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甲第连云 甲第:原指封侯者的住宅,后泛指贵显的宅第。连云:形容高耸入云。形容宅第的高大。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作谓语、定语;形容荣华富贵。唐 崔颢《长安道》:“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抛戈弃甲 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在战场上打了败仗。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3回:“部下听得,一齐抛戈弃甲跪倒。”
解甲释兵 解:解除;释:卸下。放下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战斗。作谓语、宾语;指停战。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7回:“庆氏有马,惊而逸走,军士逐而得之,乃尽絷其马,解甲释兵,共往观优。”
弃甲倒戈 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战争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回:“若是这个月破不的,只可依张子布之言,弃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晋阳之甲 指地方官吏因不满朝廷而举兵为兴“晋阳之甲”。作宾语;指战士。《公羊传 定公十三年》载:晋赵鞅兴晋阳之甲,以清君侧为名,逐荀寅、士吉射。
丢盔撂甲 丢:抛;盔:作战用的金属帽;甲:作战用的金属防护衣。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战败。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四章:“许多人丢盔撂甲,矿帽不时碰落在煤堆中,慌乱得半天摸不着……”
解甲投戈 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不再战斗。汉 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片甲不归 片:单,只;甲:铠甲。形容全军覆没。作补语、状语;形容全军覆没。《平鬼传》第六回:“不如俺先杀向前去,给他一个措手不及,杀他一个片甲不归,方知俺的厉害。”
被甲枕戈 身穿坚甲,头枕兵器。指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战争。《新五代史 杂传十二 刘词》:“词居暇日,常被甲枕戈而卧。”
按甲休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联合式;作谓语;指停战休整。东汉 班固《汉书 韩信传》:“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
整甲缮兵 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宋书·何承天传》:“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转战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虽时有古今,保民全境,不出此途。”
铸甲销戈 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刘基《丙申岁十月还乡作》诗之七:“修文偃武君王意,铸甲销戈会有期。”
胸有甲兵 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备。比喻胸怀韬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沈采《千金记·遇仙》:“才兼文武,惭非伊吕之俦;胸有甲兵,颇让孙吴之术。”
枕戈寝甲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常备不懈。《晋书 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弃甲曳兵 弃:丢弃;甲:古时军人穿的铁片做成的护身衣;曳:拖着;兵:兵器。丢弃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打了败仗而狼狈逃窜。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胸有鳞甲 比喻存心险恶。
解甲倒戈 谓敌方战士归顺,转向攻击。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或处事等。《北史·越王侗传》:“若王师一临,旧章誓睹,自应解甲倒戈,冰销叶散。”
橐甲束兵 同“櫜甲束兵”。作谓语、宾语;指停战。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悔过》:“过天子之城,宜橐甲束兵。”
韬戈卷甲 收藏起武器铠甲。指息兵。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旧唐书·陈少游传》:“韬戈卷甲,伫候指挥。”
败鳞残甲 败:毁坏。残败零碎的鳞甲,比喻满空飞舞的雪花。作宾语;比喻纷飞的雪花。宋 张元《咏雪》:“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空飞。”
丢盔弃甲 盔:作战时用的金属防护帽;甲:作战时穿的金属防护衣。为了逃命;把盔和甲都丢掉了。形容打败仗时逃命的狼狈情形。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他在办公室里被各种意外情况搞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的样子。”
坚甲厉兵 加固盔甲,磨砺武器。指作好战斗准备。作谓语、定语;指作好战斗准备。战国·韩·韩非《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荐绅之饰。”
腹中兵甲 兵甲:即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谋略。作宾语、定语;指人有雄才大略。《五朝名臣言行录·七之二参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传》:“……,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州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倒戈弃甲 倒:颠倒,翻转;弃:抛弃。比喻放下武器认输。作谓语、宾语;指认输投降。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一卷:“汝若上识天时,下穷人事,倒戈弃甲,束手归命,犹不庙绝血食。”
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甲:铠甲。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复句式;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处于高度警惕状态。《敦煌变文集 卷一 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卷甲衔枚 谓行军时轻装疾进,保持肃静,以利奇袭。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北史·隋纪下·炀帝》:“其外轻赍游阙,随机赴响,卷甲衔枚,出其不意。”
卷甲倍道 卷起铠甲,急速前进。作谓语;指急行军。先秦 孙武《孙子 军事》:“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
坚甲利刃 见“坚甲利兵”。作宾语、定语;指坚强善战的军队。东汉·班固《汉书·晁错传》:“坚甲利刃,长短相杂。”
束戈卷甲 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等。《宋史·韩世忠传》:“大军至矣,亟束戈卷甲,吾能保全汝,共功名。”
弃甲投戈 谓放下武器。表示投降。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战争等。彭芬《署督部堂与司道绅耆致全省官绅电》:“仍先广行谕告,使众周知:但能弃甲投戈,决不究其既往。”
被甲据鞍 形容武将年虽老而壮志不减。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後汉书 马援传》载:汉 马援年六十二,请出征,光武帝以其老,未许。“援自请曰: ‘臣尚能被甲上马。’帝令试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铄哉是翁也!’”。
年登花甲 花甲:用干支纪年,指六十岁。年纪已到六十岁。
被甲持兵 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装。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汉 荀悦《汉纪 文帝纪上》:“勃在国,常恐惧,每郡守使丞尉行县,勃常被甲持兵。”
被甲载兵 身穿铠甲,手拿武器。指全副武装,披坚执锐。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唐·韩愈《画记》:“杂古今人物小画共一卷,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
案兵束甲 案:通“按”,手抚;兵:兵器;束:捆束;甲:盔甲。放下兵器,捆束铠甲。指停止作战。作谓语、定语;指停止战事。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诸葛亮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擐甲挥戈 擐:穿上。甲:铠甲。戈:武器。身穿铠甲,手持武器。形容全副武装,英勇顽强。亦作“擐甲操戈”、“擐甲持戈”。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凤毛龙甲 凤的羽毛,龙的鳞甲。比喻珍贵之物。作主语、宾语;用于稀有事物。明·袁中道《石浦先生传》:“旧有传奇二种,置于笥中,为鼠子嚼坏,凤毛龙甲,竟不存于世。”
顶盔掼甲 戴上头盔,披上战甲。指全身武装。
解甲归田 解:脱下;甲:铠甲。脱掉军装;回家种地。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分句;指战士退伍还乡。汉 扬雄《解嘲》:“叔孙通起于桴鼓之间,解甲投戈,遂作君臣之仪,得也。”
缮甲治兵 缮甲:修治铠甲。比喻作军事准备。亦作“缮甲厉兵”。作谓语、宾语;指作军事准备。《诗经·郑风·叔于田序》:“叔处于京,缮甲治兵,以出于田。”
身怀六甲 六甲:传说为上帝造物的日子。指妇女怀孕。作谓语;指妇女怀孕。《隋书·经籍志三》载有《六甲贯胎书》
被甲执锐 被:通“披”,穿戴;甲:铠甲;执:拿着;锐:兵器。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作谓语、宾语、状语;指装备精良。汉·荀悦《汉纪·文帝纪》:“已而之细柳军,军吏被甲执锐,榖弓弩持满。”
牢甲利兵 犹坚甲利兵。泛指精良的武器。作宾语、定语;用于战争等。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当此之时,非有牢甲利兵,劲弩强冲也。”
片鳞碎甲 犹片鳞半爪。比喻事物的极小部分。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梁启超《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虽然,其前此各著述,片鳞碎甲,发明此主义者,固已不少。”
解衣卸甲 解:脱衣。卸:卸掉。脱下战衣,卸掉灰甲。比喻不再作战。作谓语、宾语;指不再作战。明·无名氏《杏林庄》第一折:“他若是解衣卸甲顺天朝,班中封位爵。”
解甲休士 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谓不再战斗。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汉·张昶《西岳华山堂阙碑铭》:“昔萧相辅佐之功,功冠群后,弗以加之,遂解甲休士,阵而不战。”
龟龙片甲 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作宾语;比喻无论巨细都搜罗进来的好东西。唐·张怀瓘《书议》:“麟凤一毛,龟龙片甲,亦无所不录。”
胸中甲兵 甲兵:披甲的士兵。比喻人具有军事才能。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魏书 崔浩传》:“汝曹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
风兵草甲 犹言草木皆兵。作宾语、定语;指人惊慌。《水浒传》第九五回:“况我兵惊恐,凡杯蛇鬼车,风兵草甲,无往非撼志之物。”
卷甲韬戈 卷起铠甲,收起武器。谓停止战斗。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等。《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故卷甲韬戈,啖以金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
躬擐甲胄 谓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言长官坐镇军中亲自指挥。作谓语;用于战争等。《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晋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
按兵束甲 按兵:军队停止行进。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止兵不前,捆起铠甲。《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擐甲披袍 擐:穿;披:穿着。身披铠甲,穿上战袍。指准备战斗。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元·无名氏《破天阵》第三折:“有英雄虎将,开弓蹬弩,擐甲披袍。”
披袍擐甲 披:穿着;擐:套穿。穿着战袍,套起铠甲。形容做起战斗准备。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鞭打单雄信》第三折:“俺元帅遇难逢危,迭不的披袍擐甲。”
片甲不存 一片铠甲都没保存下来。形容全军覆没。作宾语、状语;指全军覆没。明 梁辰鱼《浣纱记 死忠》:“我夫差收楚服越……昨遣太宰先领一枝军支,与齐战于艾陵之上,杀得他片甲不存。”
櫜甲束兵 谓脱去铠甲,收起兵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休战。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师轻而无礼”唐·孔颍达疏:“《吕氏春秋》说此事云:‘师行过周,王孙满曰:过天子之城,宜櫜甲束兵,左右皆下。’”
丢盔抛甲 见“丢盔卸甲”。作谓语、定语、补语;指战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卷甲束兵 卷起铠甲,收起兵器。
鞍不离马,甲不离身 甲:铠甲,古人打仗时穿的护身衣。马不卸鞍,人不解甲。处于高度警惕状态。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唐《敦煌变文集·卷一·汉将王陵变》:“鞍不离马背,甲不离将身。”
片鳞残甲 见“片鳞只甲”。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梁启超《新史学·中国之旧史学》:“时或借外国人之著述,窥其片鳞残甲。”
贯甲提兵 贯:穿;甲:盔甲;兵:武器。身穿盔甲,手提武器。形容杀气腾腾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兄长既来赶席,如何又劳师动众?不入水府,扎营在此,又贯甲提兵,何也?”
弃甲丢盔 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作谓语、状语;指战败。《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偃甲息兵 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甲第连天 甲第:富豪显贵的宅第。形容富豪显贵的住宅非常之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崔颢《长安道》:“长安甲第高入云,谁家居住霍将军。”
一鳞半甲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作宾语、定语;指片面的东西。唐·高仲武《中兴闲气集·苏涣》:“三年中作变律诗九首,上广州李帅,其文意长于讽刺,亦有陈拾遗一鳞半甲。”
弃甲负弩 丢弃铠甲,背起弓弩。形容战败。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战争等。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初见秦》:“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负弩,战竦而却,天下固已量秦力二矣。”
抛戈卸甲 抛:抛弃;戈;长矛;甲:盔甲。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在战场上打了败仗。作谓语;形容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元·无名氏《开诏救忠》第一折:“则要你输,不要你赢,可抛戈卸甲,佯输诈败。”
枕戈坐甲 以戈为枕,披甲而坐。形容常备不懈,时刻准备战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令狐德棻等《周书·文帝纪上》:“如其首鼠两端,不时奉诏,专戮违旨,国有常刑,枕戈坐甲,指日相见。”
缮甲厉兵 缮甲:修理铠甲;厉:磨砺;兵:武器。指作军事准备。作谓语、宾语;指作军事准备。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敝邑恐惧慑伏,缮甲厉兵,饰车骑,习驰射。”
丢盔卸甲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元 孔学诗《东窗事犯》第一折:“唬得禁军八百万丢盔卸甲。”
按甲寝兵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联合式;作谓语;指停战。晋 司马彪《九州春秋 傅干》:“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定土分封,论功行赏。”
积甲山齐 兵甲堆叠如山。极言其多。补充式;作宾语、定语;指数量很多。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刘盆子传》:“樊崇乃将盆子及丞相徐宣以下三十余人肉袒降,上所得传国玺绶、更始七尺宝剑及玉璧各一,积兵甲宜阳城西,与熊耳山齐。”
枕戈披甲 见“枕戈坐甲”。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龙翰臣《复唐子实书》:“今日之事,将因一乡而累及一邑,因一邑而累及一省。此非有人维持调护之,则外军枕戈披甲之士,抑郁不扬。”
倒戈卸甲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作谓语、宾语;指认输投降。《续传灯录》:“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倒戈卸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