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魂的成语

有关魂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魂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魂飞胆战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敦煌变言集·难陀出家缘起》:“怕怖莫知为计,魂飞胆战心惟。”
借尸还魂 迷信传说;人死以后灵魂可以借别人的尸体复活。比喻已经没落或死亡的事物又以另一种形式或名义出现。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元 岳伯川《铁拐李》楔子:“岳寿,谁想你浑家将你尸骸烧化了,我如今着你借尸还魂,尸体是小李屠,魂灵是岳寿。”
神魂飘荡 形容精神飘忽。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等。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四回:“黄天祥不知所以,抬头看时,不觉神魂飘荡,一会儿不知南北,昏昏惨惨,被步下军卒生擒下马。”
安魂定魄 魂、魄:人的灵气、精神。指使人心安定。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策略等。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三十四出:“不寻常,安魂定魄赛过反精香。”
迷魂夺魄 见“迷魂淫魄”。作定语、宾语;多指美好的事物。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8回:“既升绝顶,乐声嘹亮,俱在天际,觥筹交错,迷魂夺魄,不自知其在人间矣。”
魂不着体 同“魂不附体”。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惧等。《前汉书平话》卷上:“吓高皇魂不着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只见两个黄巾力士,押着李逵,耳边只听得风雨之声,不觉径到蓟州地界,吓得魂不着体,手脚摇战。”
色授魂与 色:神色;授、与:给予。形容彼此用眉目传情,心意投合。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见到美色而神魂颠倒。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李善注引张揖曰:“彼色来授,我魂往与接也。”
魂消胆丧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段恺]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
摆迷魂阵 比喻采取一个迷惑人的行动。作谓语;指迷惑人。清·唐芸洲《七剑十三侠》第66回:“到了次日,余半仙要摆迷魂阵,来问妹子余秀英借天罗地网法宝。”
魂飞神丧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唐·裴铏《传奇·孙恪》:“恪乃惊惧,若魂飞神丧,良久抚二子一恸。”
梦断魂消 在梦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静。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高濂《玉簪记·擢第》:“满目新红惊树杪,莺啼处梦断魂消。”
神魂撩乱 撩乱:同“缭乱”,纷乱。指心神纷乱不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等。宋·杨泽民《夜游宫》:“致得心肠转。教令得神魂撩乱。”
目断魂消 因望不到而内心伤悲。形容离别的悲伤愁苦。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精忠记·辞母》:“只今别去,山长水遥,意匆匆远离膝下,目断魂消。”
魂飘神荡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8卷:“吴衙内看了,不觉魂飘神荡,恨不得就飞到他身边,楼在怀中。”
魂惊胆颤 形容惊恐万分。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3回:“薛举一枝画戟神出鬼没,若舞梨花,遍身解数。官军看了,个个魂惊胆颤。”
驰魂宕魄 形容振撼心灵。作谓语、定语;指震撼心灵的东西。闻一多《李白之死》诗:“还有吹不满旗的灵风推着云车,满载霓裳缥缈、彩佩玲珑的仙娥,给人们颂送着驰魂宕魄的天乐。”
丧胆游魂 丧:丧失;丧胆:形容恐惧到极点;游魂:魂游。魂魄飘荡无定。形容恐惧至极。形容惶恐无主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老舍《骆驼祥子》:“祥子在街上丧胆游魂的走,遇见了小马儿的祖父。”
魂耗神丧 耗:减损,消耗;丧:丧失。吓得魂魄都飞散了。形容极为惊恐,不知所措。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沈德符《野获编·府县·邑令轻重》:“其视州县守令,若鹓鸾之视腐鼠,一或得之,魂耗神丧,对妻子失色,甚至昏夜乞哀以求免。”
失魂荡魄 形容心意烦乱,精神恍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严蕊]乃是个绝色的女子。一应琴、棋、书、画、歌舞、管弦之类,无所不通……所以人见了的,没一个不失魂荡魄在他身上。”
野鬼孤魂 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作宾语、定语;指孤立的人。
荡魂摄魄 震撼心神。作谓语、定语;指有震撼力。叶圣陶《倪焕之》十:“灯会自然搞得异常热烈,煊赫,每夜有新的名色,每夜有麻醉观众的荡魂摄魄的景象。”
魂飞魄越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6回:“谁知不翻犹可,只这一翻,吓得我:魂飞魄越心无主,胆裂肝摧痛欲号。”
招魂续魄 指魂魄不失散。比喻悼念死者。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宋濂《桃花涧修楔诗序》:“郑之旧俗,于溱洧两水文上,招魂续魄,执兰草以拔除不祥。”
魂不附体 魂:灵魂;魂魄。迷信的人认为人魂魄一离体;就失去知觉;无法行动。形容受到极大的惊吓;恐惧万分。有时也形容受到极大的诱惑;不能自主。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形容受刺激而失去常态。元 乔吉《金钱记》第一折:“一个好女子也,生得十分大有颜色,使小生魂不附体。”
惊魂失魄 同“惊魂丧魄”。作谓语、状语;用于恐惧时。《抗日歌谣·歌颂八路军》:“八路,八路……赛如猛虎;敌人一见,惊魂失魄掉屁股。”
魂销目断 谓情思凄苦。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唐·严休复《唐昌观玉蕊花折有心人游怅然成二绝》诗:“终日斋心祷玉宸,魂销目断未逢真。”
丢魂丧胆 形容非常惊慌。作状语、定语;指人惊慌。张希平《雁翎队》:“伪军见我们登上船,吓得丢魂丧胆。”
丧魂落魄 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追魂摄魄 迷信指摄取魂魄,致人死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周密《癸辛杂识续集·宋江三十六赞》:“活阎罗阮小七:地下阎罗,追魂摄魄。”
失魂丧胆 形容极度恐慌。作谓语、定语;用于惊慌等。巴金《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他那四方脸、紫红脸膛、宽肩膀、魁梧身材的雄姿和他那吞日月、贯长虹的英雄气概,使得那一群脱离了大队的英国皇家军失魂丧胆。”
销魂荡魄 见“销魂夺魄”。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神态失常。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这都是风俗奢靡,处处使人销魂荡魄。”
迷魂阵 比喻使人迷惑而上当的圈套、计谋。作宾语、定语;指让人上当的圈套。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三折:“我可也强打入迷魂阵。”
魄荡魂飞 形容惊恐万状。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黑籍冤魂》第三回:“到如今烟鬼满天下,闻得国家要行禁烟的命令,都吓得魄荡魂飞。”
惊魂未定 惊魂:受惊吓的心灵。形容受惊吓后;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含贬义。宋 苏轼《谢量移汝州表》:“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三魂七魄 魂:旧指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魄:旧指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道家语,称人身有“三魂七魄”。作宾语、定语;指人的魂魄。《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则自见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神魂失据 神魂:神志;据:依托。形容神志失去常态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1回:“是夜多浑虫醉倒在坑,二鼓人定,贾琏便溜进来相会,一见面早已神魂失据!”
神魂荡飏 形容精神飘忽。
魄散魂飞 同“魂飞魄散”。作定语、状语;同“魂飞魄散”。元·无名氏《百花亭》第三折:“可正是船至江心补漏迟,只着我魄散魂飞。”明·徐霖《绣襦记》第三十出:“听说罢心悲痛,骇得我魄散魂飞似痴。”
梦断魂劳 睡梦中也在思想着,弄得神魂不宁。亦作“梦断魂消”。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王元和《小桃红·题情》:“又不敢对着人明明道,只落的梦断魂劳。”
魂飞目断 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远看时意散心惊,近睹者魂飞目断。”
迷魂淫魄 迷人魂、乱人魄。形容事物美好,使人醉迷。作定语、宾语;指美好的事物。晋 王嘉《拾遗记 殷汤》:“师延乃更奏迷魂淫魄之曲,以欢修夜之娱。”
冰魂雪魄 冰、雪:如冰的透明,雪的洁白。比喻人品质高尚纯洁。联合式;作定语;形容人品纯洁。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海叙不遇》:“诗曰:‘忍苦为诗身到此,冰魂雪魄已难招;直教桂子落坟上,生得一枝冤始销。’”
魂飞胆落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回顾元营,火光四起,愈觉得魂飞胆落。”
釜底游魂 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游魂,游荡的鬼魂。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花月痕》第四回:“鼯是已穷之技,豕无可突之围,釜底游魂,苟延旦夕。”
魂销肠断 见“魂销目断”。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刘过《贺新郎》词:“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
惊魂丧魄 形容十分恐惧。作谓语、状语;用于恐惧时。明·李贽《四书评·论语·季氏》:“使季孙闻之,不惊魂丧魄也哉!”
魄消魂散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2回:“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
离魂倩女 倩女:美丽的少女。旧时指少女为爱情而死。作宾语、定语;多用于男女爱情。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
敛骨吹魂 谓再造生灵,使死者复生。敛骨,使散掉的骨骼集结起来。吹魂,把散走的魂魄吹送回体。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史·袁昂传》:“幸因约法之弘,承解网之宥,犹当降等薪粲,遂乃顿释钳赫,敛骨吹魂,还编黔庶。”
丧魂失魄 原义为失去了魂魄。形容极度惊慌、恐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鲁迅《坟 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勾魂摄魄 形容事物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或威吓的力量。联合式;作谓语;比喻事物极具吸引力。清 彭养鸥《黑籍冤魂》第15回:“那仆人一听,乡音入耳,已是关心;更兼那燕语莺声,勾魂摄魄,要走哪里走得过去?”
魂飞胆裂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向春《煤城怒火》第二十章:“小岛左堵右挡支持不住,看到刘铁冲在前边直取他来,吓的他魂飞胆裂,关山一群保护着小岛狂跑猛窜!”
魂慑色沮 形容惊恐万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旧唐书·忠义传·李櫈》:“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
丧胆亡魂 形容害怕到了极点。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但凡拿住的人呵,见了俺丧胆亡魂,今朝拿住这斯,面不改色。”
扬幡招魂 挂幡招回死者的灵魂(迷信)。比喻想使已经被清除的的坏人再恢复活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1回:“设香案,铺祭物,列灯四十九盏,扬幡招魂。”
目眩魂摇 眩:眼花;摇:摆动。眼花缭乱,心神不定。形容看到某种景象令人吃惊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明·顾大典《青衫记·郊游访兴》:“顾盼之间,目眩魂摇。”
失魂丧魄 ①形容心烦意乱,精神恍惚。②形容极度惊恐不安。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惊恐。元 刘唐卿《降桑》第二折:“您孩儿为母不安,这些时衣不解带,寝食俱发,忧凄不止,行坐之间,犹如失魂丧魄。”
惊魂摄魄 见“惊魂夺魄”。作定语、状语;用于声势等。《花城》1981年第1期:“为了探索生命的奥秘,科学家们正付出艰辛的劳动和经历着惊魂摄魄的斗争。”
出卖灵魂 比喻以一个人的灵魂去换取荣誉、地位等。作谓语、定语;用于谴责人。马识途《清江壮歌》第七章:“他们竟妄想用这一张纸充当贺国威的卖身文契,要他出卖灵魂,出卖自己终生信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自己的母亲——中国共产党。”
魂飞天外 灵魂脱离躯体飞到天空之外。形容惊恐到极点。主谓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形容万分恐惧。元 李文蔚《张子房圮桥进履》:“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魄散魂消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状语;用于惊恐。元·张鸣善《普天乐·赠妓》:“口儿甜,庞儿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胆丧魂惊 同“胆裂魂飞”。作状语;指害怕。《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魂飞胆丧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4回:“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
魂惊魄惕 形容十分震惊。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三卷:“予见之而魂惊魄惕,此予向者意地中固有之局,何斯人之先得我心邪?”
魂摇魄乱 神魂颠倒,不能自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张伯起《泣颜回·题恨》:“梦中亲见,诉不出许多情话,魂摇魄乱,那些儿一刻千金价。”
魂不著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惧等。《宣和遗事》前集:“师师闻道,吓得魂不著体。”
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作定语、状语;形容万分恐惧。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魂飞胆颤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22回:“正有些心虚,忽然见床下钻出一个披头黑鬼来,二人惊得毛骨悚然,魂飞胆颤,大叫有鬼,戒尺乱打。”
丢魂失魄 形容非常惊慌,没头脑,无主见作状语、定语;指人慌乱。俞林《在太行山上》:“小范首先从树丛后面猛跳出来,那家伙吓得丢魂失魄,尖叫一声,返身就跑。”
魄荡魂摇 形容受外界刺激、诱惑而精神不能集中。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雪岩外传》第六回:“雪岩左顾右盼的赏鉴了一回,想起隋炀帝的乌铜镜屏的艳事,便不禁魄荡魂摇起来。”
惊魂动魄 形容十分恐惧。作谓语、定语;指恐惧。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神魂颠倒 神魂:精神。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着了迷;以致心神不定;失去常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陆五汉硬留合色鞋》:“神魂颠倒,连家里也不思想。”
黯然魂销 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魂销:灵魂离开了躯壳。形容心情极其沮丧、哀痛,以致心神无主的样子。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悲伤或愁苦。清 李渔《闲情偶寄 授曲第三》:“悲者黯然魂销而不致反有喜色,欢者怡然自得而不见稍有瘁容。”
追魂夺魄 见“追魂摄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郭勋《英烈传》第五十二回:“文忠凛然端坐,价前如狼如虎的将官,排列两行,就如追魂夺魄的一般,甚是畏惧。”
销魂夺魄 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因羡慕或爱好某种事物而着迷。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神态失常。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1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
黯然销魂 黯然:心神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因受刺激而神思茫然;好像灵魂离开了肉体。心情沮丧;面色阴沉;好像失掉了灵魂;形容极度悲愁。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悲伤或愁苦。南朝 梁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李善注:“黯:失色将败之貌。”
魂牵梦萦 牵:牵挂;萦:萦怀。某事牵动灵魂;萦绕于梦中。形容万分思念。也作“魂牵梦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宋 刘过《醉太平》词:“思君忆君,魂牵梦萦。”
魂飞魄荡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不能自持。《后水浒传》第六回:“那马上的官人,忽见楼窗中一位美貌妇人,生得标致非凡,不胜惊喜……那官人在马上,一时看得魂飞魄荡。”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三卷:“说不尽百媚千娇,魂飞魄荡。 ”
神魂摇荡 形容心神恍惚,难以把握。亦作“神摇魂荡”、“神魂荡扬”、“神魂飘荡”。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状态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八卷:“沈将仕看见李三情状,一发神魂摇荡。”
魂丧神夺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无名氏《燕京杂记》:“妖态艳妆,逾于秦楼楚馆,初入都者,莫不魂丧神夺。”
亡魂失魄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作定语、状语;指惊慌失措。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
魄散魂飘 形容人临死时神志昏迷、人事不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七回:“双手攥定了这根九环锡杖,谨照着他的腰眼骨儿,着实断送他一下,把个孽畜打得一个星飞缭乱,魄散魂飘。”
亡魂丧胆 形容惊慌恐惧到极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无名氏《破天阵》:“杀匈奴亡魂丧胆,保家邦万载咸宁。”
魂飞胆破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34回:“田龙秋听说,惊得魂飞胆破,放马逃生。”
魂驰梦想 形容思念万分。作谓语、定语;用于思念。元·马致远《青衫泪》第二折:“向在宅上忧聒,自别来魂驰梦想,此心无时无刻得离左右也。”
胆裂魂飞 裂:破裂。魂:魂灵、神志。胆也破了,魂也飞了。形容极度害怕、恐慌。作状语;指害怕。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一回:“秦凤一闻此言,胆裂魂飞,忙忙奏知李娘娘。”
魂亡魄失 魂、魄:即迷信所说的灵魂。形容万分惊恐,不知所措;有时也指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汉·杨雄《羽猎赋》:“魂亡魄失。”
梦劳魂想 劳:烦。在梦中也思念,思想上不得平静。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高濂《玉簪记·依亲》:“我媳妇孤身在那方?痛杀我梦劳魂想。”
魂亡胆落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恐时。《三国演义》第四二回:“鲁肃曰:‘闻皇叔用诸葛孔明之谋,两场火烧得曹操魂亡胆落。”
冰魂素魄 形容清白纯洁的品质。作定语、宾语;形容人品纯洁。元 吴昌龄《张天师》第四折:“俺本是广寒宫冰魂素魄,怎比那阎浮世浊骨凡胎。”
魂颠梦倒 犹言神魂颠倒。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精神恍惚。明·冯梦龙《锦堂月·金阊纪遇》套曲:“魂颠梦倒神未定,忽听得雨骤风狂闹五更。”
魂飘魄散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害怕。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八回:“娘娘见说,魂飘魄散,急下亭抱起,紧搂在怀。”
摄魄钩魂 摄:收取。旧时传说,妖魔鬼怪或某种迷信邪术,能钩取人的魂魄,来祸害人。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有吸引力。明·朱权《冲漠人》第二折:“你三个自今日,当远离,再休要咏月吟风,摄魄钩魂,把人狐魅。”
魂消魄夺 同“魂飞魄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9回:“季斯看了多时,又阅其容色之美,服饰之华,不觉手麻脚软,目睁口呆,意乱神迷,魂消魄夺。”
心醉魂迷 形容佩服爱幕到极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慕贤》:“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神迷,向慕之也。”
破胆丧魂 丧魂:丧失了魂魄。形容恐惧到极点。作谓语、定语;用于恐惧等。《太平广记·张和思》:“北齐张和思,断狱囚,无问善恶贵贱,必被枷锁杻械,困苦备极。囚徒见者,破胆丧魂,号生罗刹。”
招魂扬幡 魂:灵魂;招魂:招回灵魂;幡:一种垂直悬挂的窄长的旗子。比喻为死亡的旧事物复活进行鼓吹。作谓语、定语;指复旧。
丢魂丢魄 见“丢魂失魄”。作状语、定语;指人慌乱。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十九回:“有一个狼扑上来,爪子搭在了他的身上,正吓得他丢魂丢魄的时候,山上过来一群锄地的,才把狼赶走。”
追魂夺命 夺取魂魄性命。形容魅力极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绿野仙踪》第四十三回:“我活了四十多岁,才只见了这样个伶俐俊俏、追魂夺命、爱杀人的一位小堂客。”又第七十九回:“再看香裙下面,偏又配着周周正正、瘦瘦小小、追魂夺命一对小金莲,正是洛神临凡,西施出世。”
阴魂不散 比喻坏人、坏事虽已清除,但不良的影响还在起作用。作谓语、定语;指坏人。李晓明《平原枪声》:“我一合眼就看见周大贵,大概是他阴魂不散,咱们要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