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内的成语

有关内的成语

有关内的成语共收录75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内疚神明 内疚:内心感到惭愧不安;神明:神祗。指做错了事,内心感到不安。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30回:“许衡灭宋,死后犹不欲请谥立碑,盖内疚神明,无不惭德。”
内外勾结 内部与外部暗中相互配合来达到某种目的。作谓语、宾语、定语;同“里应外合”。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2章:“他领导的那场‘里应外合’的战斗,居然被安上一个‘内外勾结演苦肉计’的嫌疑。”
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西汉·戴圣《礼记·儒行》:“儒有内称不避亲,外举不避怨,程功积事,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
直内方外 形容内心正直、做事方正。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周易 坤》:“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海内澹然 海内:四海之内;澹然:安静的样子。形容国家安定,生活正常。作谓语、定语;用于局势等。东汉·班固《汉书·扬雄传》:“海内澹然,永亡边城之灾,金革之患。”
外感内滞 滞:滞留。中医术语,因风寒暑热而得病叫外感,湿热内伏称内滞。比喻内外交攻。作宾语、定语;用于医学。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1回:“小姐的病是外感内滞。”
反听内视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善于处理问题。《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后汉书 王允传》:“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宽贤务能,则义士厉节。”
分内之事 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作宾语;指应负责任的事情。《圣谕广训·孝训》:“皆孝子分内之事也。”
内紧外松 指政策的收紧与放宽或指人的心情,即内心紧张,态度镇静。作定语、状语;用于人、政策等。
席卷宇内 席卷:像卷席子一样卷起;宇内:四境之内。指横扫或吞并疆域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贾谊《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内顾之忧 旧时形容没有妻子,身在外又要顾虑家事。现形容有内部的忧虑。作宾语;指来自内部的忧虑。晋·左思《咏史》诗:“外望无寸禄,内顾无斗储。”
外方内圆 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形象。《后汉书·致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圆),朋党奸,罔上害人。”
内仁外义 内心很仁慈,待人重情义。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伏以阁下内仁而外义,行高而德巨,尚贤而兴能,哀穷而悼屈。”
外巧内嫉 外貌乖巧,内心刻忌。犹言口蜜腹剑。作谓语、定语;指表里不一。东汉·班固《汉书·翟义传》:“兄宣静言令色,外巧内嫉之心。”
外愚内智 智:聪慧。外形笨拙憨厚,内心机智聪明。作谓语、定语;指为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
内视反听 内视:向内看;反听:听外面的。指既能反省自己的言行,也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自我反省。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返观内照 见“返视内照”。作谓语、宾语;指自我反省。清·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理十五》:“于此不得其解,而见彼之捐弃物欲,返观内照,近于切己体察。”
内忧外侮 多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有时也比喻个人的情况。同“内忧外患”。蔡东藩《两晋演义》第九十九回:“霸踞关中卅二年,如何豆釜竟相煎!内忧外侮侵寻日,莫怪姚宗不再延。”
内省不疚 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作谓语、宾语;指问心无愧。《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眼内无珠 比喻不识货或看不出好坏。作谓语、定语;同“有眼无珠”。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内查外调 指在单位内外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作主语、宾语;指调查真实情况。《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内外夹击 夹:从两方面来的。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同时进攻。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台儿庄正面之敌,经我军于六日夜开始总攻,内外夹击……尚据险顽抗,战况之烈,空前未有。”
外方内员 指外表正直,内心圆滑。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形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员,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五内如焚 焚:烧。五脏都像着了火一样。形容极度的忧愁和悲伤。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形容非常焦急。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57回:“而且年来多病,日见衰颓,每念主上,不觉五内如焚。”
外宽内明 谓外表宽宏而内心明察。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东汉·班固《汉书·黄霸传》:“霸外宽内明得吏民心,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怨女:到了出嫁年龄而未嫁的女子;旷夫:成年而未娶妻的男子。指人们都能找到配偶,成家立业。作谓语、定语;用于社会局面。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四海之内皆兄弟 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四海”指天下,全国。表示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内重外轻 内:京都;外;外省。形容京官权大,外官权小。作宾语、定语;指政局等。《宋史·高宗纪》:“以内重外轻,命省台、寺监及监司、守令居职及二年者,许更迭出入除擢。”
安内攘外 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从事物内部入手解决问题。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锻炼周内 锻炼:形容对判罪的文辞很有研究;周:周密;内:通“纳”,使陷入。指罗织罪状,故意陷人于罪。作谓语、定语;指强加之罪。东汉《班固·路温舒传》:“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
返躬内省 躬:自身;省:检查,反省。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过失。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有过失的人。《清史稿·文宗本纪》:“今年过节春分,寒威未解,朕返躬内省,未能上感天和。”
至小无内 至:极。小到极点,内无余隙。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宋·庄周《庄子·天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
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荀慈明曰:‘昔者祁奚内举不失其子,外举不失其仇,以为至公。’”
鱼游釜内 同“鱼游釜中”。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快要灭亡。《魏书·中山王英传》:“缘江焚毁,靡使所遗。建业穷蹙,鱼游釜内。”
返视内照 原为佛教语。谓用佛性对照检查。后亦指自我反省。作谓语、宾语;指自我反省。《禅真逸史》第十七回:“澹然凝神静养一会,早听四野鸡鸣,于是垂目低眉,返视内照。”
内外夹攻 从里、外两方面配合同时进攻。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同时进攻。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那其间内外夹攻,方能取胜。”
内应外合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相互配合。《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作宾语、定语;指处处都有人才。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内柔外刚 内心柔弱,外表刚强。亦作“外刚内柔”。作定语、状语;指人的个性。《易经·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外感内伤 ①中医谓外感风邪,内有郁积而致病。②比喻内外煎迫。作宾语、定语;用于医学。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次日便觉得有些鼻塞声重,胸闷头晕,恹恹的就成了一个外感内伤的病。”
外宽内深 谓外貌宽厚而实则城府很深。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深藏不露。西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卻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
外柔内刚 柔:柔顺。刚:刚强。外表柔顺,内心却很刚强。亦作“外柔中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晋书·甘卓传》:“卓外柔内刚,为政简惠。”
外圆内方 形容外表随和;内里刚直。圆:圆通;方:方正。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 举:推荐。举荐身边的人,即使是亲属也不回避;举荐外面的人,即使是仇敌也不躲开。形容办事公正无私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战国·鲁·尸佼《尸子》上卷:“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怨,仁者之于善也,无择也,无恶也,唯善之所在。”
攘外安内 攘:排除。原就药的疗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内部,排除外患。作谓语、定语;指处理内外关系。汉 张仲景《伤寒论 太阳病上》:“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
外刚内柔 外表刚强而内在柔弱。同“内柔外刚”。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个性等。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 议论》:“兵戈既起,将帅擅权,武吏功臣,过求姑息。边蕃远郡,得以骄矜,外刚内柔,上陵下替,此为屈辱又非多乎?”
饮冰内热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返观内视 见“返视内照”。作谓语、宾语;指自我反省。清·蒲松龄《〈王如水问心集〉序》:“即此宜得之公心,返观内视,而九幽十八狱,人人分明见之矣。”
内峻外和 内心严厉而外貌和蔼。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清·昭梿《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泰、华、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于青云上。”
内忧外患 忧:忧虑;患:祸患。指国家内部的变乱和外部的侵略。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国内不安定和外敌侵略。先秦 管仲《管子 戒》:“君外舍而不鼎馈,非有内忧,必有外患。”
铭感五内 比喻内心非常感激
眉睫之内 形容近在眼前。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形容近在眼前。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六合之内 六合:天地及东南西北。指天下。作宾语;指天下。《庄子·齐物论》:“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
顾内之忧 顾:照管,照顾。指对后方的忧虑、担心。作宾语;指后方的忧患。《宋史·李处耘传》:“赏厚则人无顾内之忧,恩深则士有效死之志。”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都会有知心朋友;尽管远在天涯海角也像近邻一样。形容思想感情相通;再远也亲近。海内;四海之内;古时候认为中国四周都是海;把国内称为海内;现泛指世界。天涯:天边;比邻:紧靠的边邻。形容志趣相同;感情不渝的好朋友;可用此语。多含褒义。一般作宾语。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内助之贤 妻子能够帮助丈夫,使丈夫的事业、学业、品格方面有了进展,增加丈夫在社会上的地位。
出内之吝 见“出纳之吝”。
外厉内荏 表面强硬而内心虚弱。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郎剀传》:“今三公皆令色足恭,外厉内荏,以虚事上,无佐国之实,故清浊而寒温不效也。”
海内无双 海内:四海之内,旧指中国,现亦指世界各地。四海之内独一无二。作宾语、定语;指国内第一。汉·东方朔《答客难一首》:“好学乐道之效明白甚矣,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
海内鼎沸 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天下大乱。《后汉书 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外宽内忌 谓外表上看似宽宏,内心却多忌刻。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性格。晋·陈寿《三国志·蜀志·杨戏传》:“维外宽内忌,意不能堪。军还,有司承旨奏戏,免为庶人。”
色厉内荏 色:神色;历:历害;内:内心。荏:软弱;怯懦。形容外表严厉强硬;内心怯懦软弱。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五内俱崩 伤心得连内脏都破碎了。形容极度哀痛。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伤心时。清·黄宗羲《书钱美恭寻亲事》:“美闻此言,五内崩裂。”
包举宇内 包举:统括;宇内:天地之间,即天下。并吞天下,占有一切。作谓语、定语;用于政治等。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内疏外亲 疏:疏远;亲:亲密。内心疏远,表面亲近。指不是真心待人。作谓语、定语;指为人处世。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二卷:“曾子曰:‘内疏而外亲。’”
外简内明 谓对人表面上简易,而内心明察。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8回:“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
内修外攘 对内整治国政,对外抵御敌人。修亦作“修”。作宾语、定语;用于治政等。宋·胡锜《拟力田诒》:“顾惟礼耕义种之贤,足副内修外攘之志。”
内圣外王 指一方面具有圣人的才德,一方面又能施行王道。这是道家的政治思想。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先秦 庄周《庄子 天下》:“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深文周内 歪曲或苛刻地援引法律条文,陷人以罪。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强加人罪。清·钱谦益《兵部尚书李公神道碑》:“小大之狱,必以情本伦常依法比,不为深文周内。”
彻内彻外 见“彻里彻外”。作状语;指完完全全。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作主人。”
十步之内,自有芳草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作宾语、定语;指处处都有人才。《隋书·炀帝纪》:“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天奇秀!”
暴内陵外 暴:残害;陵:同“凌”,侵犯,凌侮。对内残害百姓,对外欺压弱小。作谓语、定语;指非常霸道。《周礼 夏官 司马上》:“贼贤害民,则伐之,暴内陵外,则坛之。”
外亲内疏 疏:疏远。外表亲密无间,内心冷若冰霜。形容表里不一作谓语、定语;指表里不一。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一折:“不料此人外亲内疏,挟诈而取益州,遂并汉中,有霸业兴隆之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象邻居一样近。复句式;作宾语;含褒义。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内外交困 交:同时;一齐;困:陷在艰难困苦之中。内部、外部同时陷在艰难困苦之中。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毛泽东《支持美国黑人抗暴斗争的声明》:“它给陷于内外交困的美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