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道的成语

有关道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道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道无拾遗 同“道不拾遗”。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好的社会风气。《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
离经畔道 ①谓思想、言行背离儒家经典和规范。②指背离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行为规范。作宾语、定语、状语;指背离正道。元·费唐臣《贬黄州》第一折:“且本官志大言浮,离经畔道,见新法之行,往往行诸吟咏。”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子真不待教而诛之人也!吾房中师弟授受,绍闻知之统,继精一之传,岂可以容离经畔道之人哉!”
中道而废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清跸传道 清跸: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指皇帝出行前呼后拥清道。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帝王出行。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6回:“两街仪卫喧阗,清跸传道,人马森列,多官俱上马远送,太尉悉令免之。”
长安道上 长安:古都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旧喻名利场所。作宾语、定语;指名利场所。五代·无名氏《贺圣朝》词:“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
道尽涂殚 涂:通“途”;殚:尽。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比喻穷途没路,末日来临。作谓语、定语;指陷于绝境。《晋书·嵇康传》:“自卜已审,若道尽涂殚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拆白道字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作宾语、定语;指文字游戏。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俺孩子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
道路指目 指目:手指而目视。道路上的人用手指着,用眼看着。形容事情十分明显。作谓语、定语;用于明摆的事。邹韬奋《我们对于国事的态度和主张》:“迄今抗战阵营中尚潜伏着若干妥协主和分子,道路指目,当非空穴来风。”
轻车熟道 见“轻车熟路”。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办事轻而易举。续范亭《莫干山》:“轻车熟道寻秋去,偕友傍午发临安。”
道远知骥 路远才知道马的好坏。作宾语、定语;指时间检验人才。三国·魏·曹操《矫志》:“道远知骥,世伪知贤。”
能言善道 道:说,讲。形容口齿伶俐,很会说话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口才很好。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由于他绝顶聪明,善于识人,而且能言善道,手面大方,所以三年满师。”
道路藉藉 藉藉:杂乱众多的样子。形容社会上纷纷互相传告。作宾语、定语;用于消息传递等。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25回:“执事胸中方略,非局外人所能窥,而道路藉藉,或谓执事者将循政府之意,而从事于武力解决。”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君子:有才德的人。君子喜欢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该当你老夫子的,自然当仁不让。”
循道不违 循:依照;违:违背。遵循道德规范而不违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君夫人苗氏墓志铭》:“循道不违,厥声弥劭。”
其道无由 见“其道亡繇”。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结构》:“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礼记·杂记下》:“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中庸之道 中:折中;庸:平常。儒家的一种主张。指不偏不倚的折衷的原则和态度。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狂悖无道 狂悖:狂妄背理。狂妄猖獗,蛮不讲理。作谓语、定语;指人蛮横。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中》:“汉大臣征贺为嗣,即位,狂悖无道。”
笼街喝道 喝道:古时官员出行差役叫行人让道。表示仪仗的威风。作宾语、定语;用于官员出行。《旧唐书·温造传》:“臣闻元和长庆中,中丞行李不过半坊,今乃远至两坊,谓之笼街喝道。”
诗以道志 志:志向,意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27年》:“伯有将为戳矣,诗以道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
东道主 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主人。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旁门小道 犹旁门左道。作宾语、定语;指不正经的东西。宋·姚宽《西溪丛语》上卷:“苏溪作歌之意,正谓旁门小道,似是而非者。”
同志合道 志:志趣;道:道路。志趣相同,意见一致。作谓语、定语;用于志趣相投的人。清·方望溪《兵部尚书法公墓表》:“始知公忠孝发于至诚,体国忧民,常恨未得同志合道人,相与辅成治教。”
羊肠鸟道 形容山路狭窄,曲折而险峻。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山路等。唐玄宗《早登太行山中言志》诗:“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再作道理 亦作“再做道理”。谓另行打算或另想办法。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神眉鬼道 形容花样多,有些神秘莫测。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等。老舍《骆驼祥子》:“她是三十二三岁的寡妇,干净、爽快,作事麻利又仔细。在别处,有人嫌她太张道,主意多,时常有些神眉鬼道的。”
道傍之筑 比喻无法成功的事。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诗经 小雅 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于成。”郑玄注:“如当路筑室,得人而与之谋所为,路人之意不同,故不得遂成也。”
具自陈道 自己详尽地述说。
道殣相枕 见“道殣相望”。作宾语、定语;用于灾荒或战乱时。郑观应《救时揭要·救济速报》:“明年大饥,道殣相枕,张罄家以糜粥济之,活者万计。”
乐道安命 乐守正道而安于天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南朝·宋·鲍照《园葵赋》:“荡然任心,乐道安命。”
守死善道 用生命保护道的完善。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泰伯》:“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道边苦李 比喻庸才,无用之才。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庸才。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雅量》:“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羊肠小道 原指太行山上一条小道。后形容狭窄曲折而又险峻的山路。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45回:“前面弯弯曲曲,尽是羊肠小道。”
点头道是 道:说;是:对。表示赞同。作谓语、定语;指赞成。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公子自知手中只有五十金,此时费去大半,说到资斧困竭……不觉点头道是。”
公道自在人心 公道:公正的道理;自:自然。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陆士谔《续孽海花》第60回:“骑在马上,自言自语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
旁门歪道 指不正经的东西。作宾语、定语;指不正经的东西。
世道人心 社会的风气,人们的思想。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社会风气,人们思想。明·袁宏道《李温陵传》:“细心读之,其破的中款之处,大有补于世道人心。”
公公道道 不偏不倚的、公平合理的事情。作定语、状语;指公正。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5回:“咱们今儿可要公公道道的贴一炉子烧饼,要有一个充正经的人。”
瞎说八道 没有根据或没有道理地瞎说,指乱编瞎说。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说话没根据。丁玲《水》:“大福,你这小子懂什么!菩萨又看不见,你尽瞎说八道……”
替天行道 代上天主持公道。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多以此作为动员、组织群众的口号。作谓语、宾语;指运动的幌子。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你山上头领,都是替天行道的好汉。”
济时行道 济:救助。拯救时世,推行王道仁教。作谓语、定语;指救世行王道。明·杨澄《陈伯玉先生文集后序》:“岂足以知先生之术济时行道,忠忧之心进进不已哉。”
道古稽今,言远合近 道:讲;稽:考核;合:契合。谈论古时的事要结合今天的实际,说远处的事要结合眼前的事。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文或说话等。汉·桓宽《盐铁论·论灾》:“夫道古者稽之今,言远者合之近。”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汉 王充《论衡 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不足为道 足:值得;道:说。不值得一说。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二卷:“此女棋本下劣,枉得其名,不足为道。”
道头知尾 说个开头就知道结果。形容思维敏捷、悟性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思维等。《朱子语类》卷四九:“惟圣人道头知尾,下学便上达,若教学者,则须循其序也。”
背道而驰 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驰:奔跑。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偏正式;作谓语;形容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唐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昏庸无道 糊涂平庸,凶狠残暴,不讲道义,多用指糊涂无能且残暴凶狠的帝王。作谓语、定语;用于无能的领导者。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25回:“言杨太后嗔恨陛下昏庸无道,悖伦逐母,召集故党,贿赂旧属。”
风通道会 风:风俗,风气;通:通“同”,共同;会:共同。指风俗人情有共同之处。作谓语、定语;用于两地之间。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穆帝永和十二年》:“晋王与君邻藩,虽山河阻绝,风通道会,故来修好,君何怪焉!”
一语道破 一句话就说穿(语:话;道:说)。比喻话说到了本质上或击中要害。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指一句话说穿。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但这位姑娘,可不是一句话了事的人,此刻要一语道破,必弄到满盘皆空。”
道西说东 谓乱加谈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敦煌变文集·茶酒论》:“阿你两个,何用匆匆?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
说东道西 没有中心地随意说。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四章:“老工程师哪有工夫听别人说东道西?”
道在屎溺 喻道之无所不在。作宾语、定语;指道无处不在。《庄子·知北游》:“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安贫守道 道:主张、学说。安于贫穷,恪守信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安于贫穷不愿改变。宋 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逆道乱常 指违背道德纲常。作谓语、定语;指违背道德纲常。唐 李公佐《谢小娥传》:“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也。”
康庄大道 康庄:宽阔、通达的大路。宽阔平坦、四通八达的道路。常用以比喻光明的前途。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卧狼当道 当道:在路当中。路上躺着恶狼。形容前途凶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筱波山人《爱国魂·国忧》:“那任他卧狼当道,暴虎逼人,扫尽江河影。”
阳关大道 阳关:古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南。原指经过阳关通往西域的官道。后泛指通过便利交通大道和光明的道路。也比喻好的出路、办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唐 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怨声满道 道:道路。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形容人民群众普遍强烈不满和怨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极为不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李固传》:“前孝安皇帝内任伯荣、樊丰之属,外委固广、谢恽之徒,开门受赂,署用非次,天下纷然,怨声满道。”
蚕丛鸟道 指险绝的山路。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险绝的山路。清 戴名世《纪红苗事》:“开其蚕丛鸟道,通其百工技艺。”
倍道兼行 道:行程,路程;兼:加倍,加速。指加倍速度行进。作谓语;指加速行进。《孙膑兵法 善者》:“善者能使敌卷甲趋远,倍道兼行,倦病而不得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复句式;作分句;两种可以分开使用。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账。”
道头会尾 见“道头知尾”。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思维等。《五灯会元·芭蕉清禅师法嗣·承天辞确禅师》:“问:‘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师曰:‘道头会尾,举意知心。’”
夹道欢呼 夹道:排列在道路两旁。形容欢迎的人们特别高兴或敬仰。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热闹的场面。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一个个扶老携幼,抱女携男,都来夹道欢呼的站在两旁。”
胡说乱道 乱编瞎说,胡说八道。作谓语、宾语;同“胡说八道”。元 郑光祖《刍梅香》第四折:“我待不言语来,忍不得你这般胡说乱道。”
清宫除道 清、除:洒水扫除;宫:古代房屋的通称。打扫房屋和道路。指准备迎接贵宾到来。作谓语;指准备迎接贵宾到来。《战国策·秦策一》:“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二仙传道 两位神仙共同传授道法。比喻两人秘密地配合做某件事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56回:“貂鼠皮道:‘二仙传道去罢!’珍珠串瞅了一眼,笑的去讫。”
言语道断 原为佛家语,指意义深奥微妙,无法用言辞表达。后指不能通过交谈、谈判的方法解决问题。作谓语、定语;指不能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缨珞经》:“言语道断,心行所灭。”
问十道百 犹言问一答十。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说话等。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道百。”
何足道哉 足:值得。哪里值得谈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带有轻蔑之意。作分句;带有轻蔑之意。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语·杜牡之》:“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人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
公道合理 见“公平合理”。作定语、状语;指公正符合情理。西戎《纠纷》:“工要评的公道合理,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
邪魔外道 佛教语,指妨害正道的邪说和行为。比喻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学说。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药师经》:“又信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
生财之道 生财:获得财富。发财的门路。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挣钱的门道。《孔子家语 王言解》:“此则生财之路,而明王节之。”
仙风道格 犹言仙风道骨。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气质等。宋·苏舜钦《朝奉大夫天章阁待制王公行状》:“公襟上高爽,有仙风道格,日与二三逸人,放意于江山之间。”
假道灭虢 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时诸侯国,在今山西平陆及河南三门峡一带。泛指用借路的名义而灭亡这个国家。作谓语、定语;指用借路的名义而消灭这个国。《左传 僖公二年》:“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志同道合 形容彼此志向相同;信仰、志趣一致。志:志向;道:道路;信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陈思王植传》:“及其见举于汤武、周文,诚道合志同,玄漠神通。”
奉道斋僧 奉:信奉;斋僧:供僧人吃饭。指信教行善。作谓语、宾语;用于信教。明·无名氏《锁白猿》第三折:“我也曾奉道斋僧,敬老怜贫,念寡恤孤。”
头头是道 原为禅宗语;原指道无所不在。后多形容说话、做事条理清楚;道理充分;面面俱到。主谓式;作状语、补语;含褒义。《续传灯录 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皆是道,法法本圆成。”
道貌俨然 见“道貌岸然”。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嘲讽人。巴金《家》九:“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
重逆无道 大逆不道,行事不循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书·吴王刘濞传》:“而卬(楚王刘卬)等又重逆无道,烧宗庙,卤御物,朕甚痛之。”
天道恢恢 恢恢:宽广的样子。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游补》第八回:“天道恢恢,法律无情。一切掌善司恶刑使,毋得以私犯公,自投罗网。”
尊师贵道 亦作“尊师重道”。作谓语、宾语;指尊崇老师。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儒林列传上》:“帝谓孔僖曰:‘今日之会,宁于卿宗有光荣乎?’对曰:‘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今陛下亲屈万乘,辱临敝里,此乃崇礼先师,增辉圣德;至于光荣,非非所敢承。”
论短道长 见“论长说短”。作谓语、宾语;同“说长道短”。欧阳山《苦斗》:“当着众人也对她评头品足,论短道长起来。”
鸣锣开道 鸣锣:敲锣。封建时代官吏出行时;前面差役敲锣;吆喝行人回避。现多比喻为某种事物的产生制造舆论。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9回:“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鸣锣开道的。”
旁门左道 左:不正;门:派别;道:路。喻指思想体系。泛指不正派不正经的东西。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他骂吾教是左道旁门,不分披毛带角的人,湿生卵化之辈,皆可同群共处。”
世道人情 泛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人们的思想情感等。同“世道人心”。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社会状况。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5回:“虽不敢说历尽甘苦,然世道人情,略略的领悟了些须。”
说三道四 道:说。指任意乱说乱讲;惹是生非。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清 崔灏《通俗编 言笑》:“莫学他人不知朝暮,走启蒙乡村,说三道四。”
道同契合 犹言道合志同。作谓语、定语;用于志趣相投的人。晋·陆云《失题》诗:“道同契合,体异心并。”
各行其道 各自按照自己的轨迹行走或按认为对的去做。作谓语、宾语;用于事物之间。王朔《动物凶猛》:“当我们纷纷走向了社会,在人生旅途上各行其道,殊途不同归。”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弄巧成拙。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家道小康 家道:家境;小康: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的生活。家庭经济比较宽裕。主谓式;作定语、宾语;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宋·洪迈《夷坚志》。
世道浇漓 世道:社会风气;浇漓:人情淡薄。社会人情冷漠刻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鲁迅《随感录·人心很古》:“慷慨激昂的人说:‘世道浇漓,人心不古。’”
正明公道 正大光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二回:“你这话不怕熏的人慌!你要是正明公道的人,没的敢说你不是个大的们!人干不出来的事,你干出来了!还要卖人的老婆?你卖坟上的树,卖老婆使不得么?”
进道若退 谓前进之道反若后退。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老子》:“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卑不足道 道:说,讲。指卑下得不值一提。作谓语、定语;用于自谦。绍剧《龙虎斗》第三场:“此身卑不足道,惟恐奸贼心存异志,宋室难安。”
再做道理 见“再作道理”。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五回:“我且有尺水行尺船,等什么鹰神再来,我再做道理。”
一反其道 一:整个;完全;反:相反;其:他;指对方。完全和他的做法相反。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完全改变。
鹤亦败道 仙鹤败坏仙道。指万物皆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冷斋夜话》:“渊材嗟咨曰:‘鹤亦败道!’”
道高望重 犹言德高望重。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郑观应《与青城山人书》:“道高望重之人……一心一德,力行公天下之制,主张大同,联合世界异同之民族,组织全球统一之政府。其所持之政纲,必以道德为本。”
清道夫 旧时称城市的清洁工。现指扫除障碍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老舍《我这一辈子》:“饼烙得,还得押着清道夫给送到营里去;说不定还挨几个嘴巴回来!”
道长论短 指评论好坏是非。作谓语、宾语;指评论。丁玲《三日杂记》:“车子转动的声音扰成一片,人们在周围道长论短,娃娃们跑来跑去,喊着妈,哄笑着,闹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