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九的成语
有关九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九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十成九稳 | 谓相当稳妥可靠。 | 作宾语、定语;指有很大的把握。 | 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则道嫁良人十成九稳,今日个越不见末尾三稍。” |
八街九陌 | 形容城市的街道纵横,市面繁华。 | 作宾语;指城市。 | 《三辅旧事》:“长安城中,八街九陌。” |
言十妄九 |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
九牛一毛 | 九:表示多数。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微不足道。 | 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
九合一匡 | 合:聚集。匡:救助,帮助,拯救。“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省略语。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国才能。 | 作定语;用于书面语。 | 战国·赵·荀况《荀子·王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五恒伯长。” |
九泉之下 | 九泉:地下最深的地方。人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 | 偏正式;作定语;形容人死后在地下的用语。 | 《魏书 旧平王传》:“若为死鬼,永旷天颜,九洋之下,实深重恨。” |
九年之储 | 九年的储备。指国家平时有所积蓄,以备非常。 | 作宾语;指储备。 | 《淮南子 主术训》:“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 |
九死一生 | 九:表示次数或多数。形容多次经历生死危险而幸存。比喻情况极其危险。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表示人的经历。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唐 刘良注:“虽九死无一生,未足悔恨。” |
十拿九稳 | 形容很有把握;十分可靠。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 |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如此一行,只怕这事例有个十拿九稳也不见得。” |
九江八河 | 泛指所有的江河。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江河。 | 《四游记·灵耀分龙会为明辅》:“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当年五月二十五日,起分龙会,会集九江八河、五湖四海各宫龙王赴会迎雨。’” |
九鼎不足为重 |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起来九鼎也不算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傅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
九死未悔 |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 作谓语、宾语;形容意志坚定。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阳九之厄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厄:灾难。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
九儒十丐 |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 | 作宾语、定语;指下等人。 | 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
九洲四海 | 九洲:指中国;四海:古人认为,中国九州之久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此指中国以外的地方。指中国及四周以外的地方。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洲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
天保九如 | 天保:《诗经·小雅》中的篇名;九如:该诗中连用了九个“如”字,有祝贺福寿延绵不绝之意。旧时祝寿的话,祝贺福寿绵长。 | 联合式;作谓语;祝寿的话。 | 《诗经 小雅 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
一龙九种 | 一条龙有九种品质的子孙。比喻同一父母的子女,有好坏不同。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俗语说的好,‘一龙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 |
九蒸三熯 | 热气上升为蒸,火干为熯。喻久经熬炼。 | ||
齐州九点 | 齐:中国。俯视九州,小如烟点。 | 作宾语;指看中国。 | 清·张素《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晓,齐州九点苍。” |
四海九州 | 指全中国。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岂肯颠倒,强人所难。” |
沅江九肋 | 传说中产于沅江流域的异龟。用以比喻稀少或难得的人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负》:“袁州出举人,亦犹沅江出龟甲九肋者,盖稀矣。” |
龙生九子 | 古代传说,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兄弟等比较。 | 明 徐应秋《玉芝堂谈荟 龙生九子》:“龙生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 |
十羊九牧 | 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 复句式;作定语、补语;含贬义。 | 《隋书 杨尚希传》:“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
三回九转 |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 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清·李渔《奈何天·逃禅》:“诵真经三回九转,敲钟磬动地惊天。” |
九天揽月 | 揽:采摘。到天的最高处去摘月。常形容壮志豪情。 | 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志向。 | 唐·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
十室九空 | 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 | 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 | 晋 葛洪《抱朴子 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
龙生九种 | 见“龙生九子”。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兄弟等比较。 |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行者道:‘一夫一妻如何生此九个杂种?’敖顺道:‘从所谓龙生九种,各种有别。’” |
十病九痛 | 形容浑身病痛。 | 作宾语、定语;指身体衰弱。 |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回:“如今我的身子是十病九痛的,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两日不好。” |
阳九百六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予遭阳九之厄,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 |
八九不离十 |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 | 老舍《柳屯的》:“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
九牛拉不转 | 形容态度十分坚决。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 |
含笑九泉 | 九泉:地下深处,旧指人死之后埋葬的地方。也作:“黄泉”。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表示死后也感到欣慰和高兴。 | 作谓语;指死而无憾。 |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回:“我儿前去,得能替我出半臂之劳,我亦含笑九泉。” |
三等九格 | 犹三六九等。 | 作宾语、定语;指许多等级和类别。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2回:“孟玉楼道:‘娘,不是这等说,李大姐倒也罢了,没甚么倒吃了他爹恁三等九格的。’” |
鹤鸣九皋 | 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 | 作宾语;指隐士。 | 《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
五侯九伯 | 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九伯:九州之长。泛指天下诸侯。 | 作主语、宾语;指贵族。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四年》:“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 |
愁肠九回 | 指悲愁频频在腹中萦绕,难于排遣。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烦恼时。 |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唐·崔橹《春日长安即事》:“玉楼春暖笙歌夜,肯信愁肠日九回。” |
十步九回头 | 走十步,回头看九次。形容恋恋不舍。比喻犹豫不定。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元·高明《琵琶记·伯喈夫妻分别》:“他那里,漫凝眸,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 |
轻重九府 | 轻重:指钱币。掌管财政的九个官署,即大府、王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 | 作宾语、定语;指官衙。 |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设轻重九府。” |
九间朝殿 | 亦作“九间大殿”。帝王受百官朝拜的大殿。间,指两柱的距离。九间,极言堂殿之宽广。 | ||
九烈三贞 |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 作宾语、定语;用于称赞妇女。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
凤引九雏 | 《晋书·穆帝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后以“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 | 作宾语、定语;用于时局。 | 《晋书·穆帝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 |
接三换九 | 接三:新娘出嫁后三天回娘家;换九:结婚九天双方互送礼物。指结婚嫁娶的风俗。 | 作宾语、定语;用于婚俗。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66回:“你长大出嫁的时节,我与你打簪环,做铺盖,买梳头匣子,我当自家闺女一般接三换九。” |
九九归原 | 犹言归根到底。 | 作分句;指归根到底。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34回:“虽然沈小红性命也无啥要紧,九九归原,终究是为仔耐,也算一桩罪过事体。” |
九五之尊 | 九五:指帝位。旧指帝王的尊位。 | 作宾语;指帝王的尊位。 | 《周易 干》:“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
九宗七祖 | 泛指祖宗。 | 作比喻、定语;指祖先。 | 《冷眼观》第23回:“杀头固然是没有命吃饭,打屁股也是九宗七祖都不得超生的事。” |
九州四海 | 犹言天下。泛指全中国。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卢照邻《登封大酺歌》:“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 |
九原可作 | 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 | 作宾语;指死而复生。 | 《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 |
九行八业 | 指各种行业。 | 作宾语;指各种行业。 | 顾笑言《你在想什么》:“矿山是除了神话中的仙境之外,最令人神往的去处,而三教九流,九行八业之中,矿工是最崇高的职业。” |
九回肠 | 形容回环往复的忧思。回肠:形容内心焦虑不安。 | 作谓语、状语;指愁苦。 | 梁简文帝《应令》:“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唐 冯延巳《酒泉子(芳草长川)》:“风微烟澹雨萧然,隔岸马嘶何处。九回肠,双脸泪,夕阳天。” |
三教九流 | 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三教:指儒教、佛教、道教;九流: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宋 赵彦卫《云麓漫钞》第六卷:“(梁武帝)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了如目前。” |
二旬九食 | 旬:十天。二十天中只吃九顿饭。形容生活极端困苦。 | 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 西汉 刘向《说苑 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 |
含笑九幽 | 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指死后也感到心安,没什么牵挂 | 作谓语;指死而无憾。 |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公得此深明大义之贞姬,复有此为国捐躯之肖子,洵可含笑九幽。” |
九原之下 | 九原:山名,春秋时晋国大夫的墓地,泛指墓地。死后埋葬尸体的地方,即在阴间。 | 作宾语;形容人死后在地下的用语。 | 苏雪林《玉溪诗谜·引论》:“我们既不能起义山于九原之下而问之,只好付之缺疑了。” |
九五之位 | 九五:指帝位。指帝王的尊位。 | 作宾语;指帝王的尊位。 | 《宋书·武帝纪》:“夫或跃在渊者,终飨九五之位。” |
九鼎大吕 | 比喻说得话力量大,分量重。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重要的东西。 |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
力济九区 | 济:帮助,周济;九区:指全国。以自己的力量周济全国的民众。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卢照邻《三国论》:“有大贤而不能用,睹长策而不能施,便谓力济九区,智周万物,天下可指麾而定,宇宙可大呼而致也。” |
风魔九伯 | 风:通“疯”;风魔:疯癫。疯狂痴癫。 | 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第五卷:“休怪!我曾见风魔九伯,不曾见这般个神狗乾郎在。” |
数九寒天 | 数九:从冬至起,每九天为一“九”,三九、四九最寒冷。最寒冷的那些日子。 | 作宾语、定语;指冷天。 | 清·无名氏《隔帘花影》第十回:“到了那十二月,数九寒天,下的大雪,把破瓦窑门屯住。” |
九阍虎豹 | 同“九关虎豹”。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凶恶的人。 | 张素《威介推事》诗:“九阍虎豹嗟难近,一炬龙蛇事可怜。” |
一岁九迁 | 岁:年;迁:官职升迁。一年之内升迁九次。比喻官职升得极快。 | 作宾语、定语;指升官很快。 | 《南史·到撝传》:“上又数游撝家,怀其旧德,至是一岁三迁。”唐·韩愈《上张仆射书》:“虽日受千金之赐,一岁九迁其官,感恩则有之矣;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 |
羊肠九曲 | 羊肠:像羊肠一样崎岖曲折的小路。九曲:有许多曲折的地方,指河道曲折。形容崎岖曲折的小径和弯弯曲曲的河道。也指道路的艰难。 | ||
三贞九烈 | 贞:贞操;烈:节烈。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 | 作宾语、定语;指封建社会赞誉妇女的贞烈。 | 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 |
九九归一 | 绕了不少圈子,最后又还了原。 | 主谓式;作分句;指归根到底。 | 秦兆阳《回答》:“我这个糟老头子捡点破烂,虽说有点霸道,九九归一,也是生活逼的。” |
言重九鼎 | 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
中正九品 | 品:等级。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选拔官吏的等级制度。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书·刘毅传》:“至于中正九品,上圣古贤,皆所不为,岂蔽于此事而有所不周哉,将以政化之宜无取于此也。” |
九旋之渊 | 九:多数;旋:旋窝;渊:深渊。旋窝多的深渊。比喻智谋深广。 | 作宾语;多用于人。 | 西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建心乎窈冥之野,藏志乎九旋之渊,虽有明目,孰能窥其情。” |
不如意事常八九 | 不顺心的事情经常会发生 | 作宾语、定语;用于感慨等。 | 《白雪遗音·南词·十二时》:“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语人言无二三。” |
九间大殿 | 见“九间朝殿”。 | ||
九世同居 | 九世:九代。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大家庭。 | 《新唐书·孝友传序》:“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表其门。” |
一牛九锁 | 比喻无法解脱。 | 作谓语、定语;指束缚很多。 | 汉·焦延寿《易林》卷十:“一牛九锁,更相牵挛,案明如市,不得东西,请谳得报,日中被刑。” |
含笑九原 | 原:泛指墓地。在九泉之下满含笑容。指死后也感到心安,没什么牵挂 | 作谓语;指死而无憾。 | 宋·王十朋《王忠文公集·黄府君挽词四首》:“齿发如公自古稀,定应含笑九原归。” |
十死九活 | 形容难以幸存。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
九垓八埏 | 垓:通“陔”,重,层;九垓:即九重天,天之极高处;埏:边际;八埏:指边际远之地。指天地的终极之处,即天涯海角。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畅九垓,下坼八埏。” |
九故十亲 | 泛指亲戚朋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亲朋好友。 | 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又不曾相趁着狂朋怪友,又不曾关节做九故十亲。” 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爹爹也,全不怕九故十亲笑耻。” |
八花九裂 | 裂:分裂。形容漏洞百出,缝隙很多。 | 作谓语、定语;指分裂。 |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僧问慧颙禅师曰:‘如何是无缝塔?’师曰:‘八花九裂。’” |
三槐九棘 | 《周礼 秋官 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郑玄注:“树棘以为位者,取其赤心而外刺,象以赤心三刺也。槐之言怀也,怀来人于此,欲与之谋。”后以“三槐九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周礼·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长众庶在其后。” |
九牛一毫 | 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极其微小,微不足道。 | 陈毅《感事书怀》诗:“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 |
八索九丘 | 古书名。 | 作主语、宾语;指古书。 | 汉·孔安国《尚书序》:“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 |
九鼎一丝 | 同千钧一发,比喻非常危急。 | 联合式;作定语;指十分危急的时刻。 | 明 宋濂《同公塔铭》:“呜呼,贤首之宗不振久矣,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
九天九地 | 原指天上的最高层和地的最深处。后比喻两者相差极远。 | 作宾语、定语;比喻两者相差极远。 | 《孙子 形篇》:“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乎九天之上。” |
十磨九难 | 指不断遭受的磨难。 | 作宾语、定语;指不断遭受的磨难。 | |
一子悟道,九族升天 | 九族:本人的父、祖父、曾祖、高祖和子、孙、曾孙、重孙。一个孩子领悟天道,整个家族都能升到天堂去。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升天’,不要错过了。” |
九曲十八弯 | 曲:曲折;弯:不直。指十分弯曲。 | 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七回:“待我引他到九曲十八弯中,唤我那结义兄弟出来,就好与他算账。” |
十清九浊 | 清:清澄;浊:浑浊。指混乱不堪。 | 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随你有万分不是处,也只得依顺了他。所以那家庭间每每被这等人,吵得十清九浊。” |
九衢三市 | 指繁华的街市。 | 作宾语、定语;指城市。 | 宋·柳永《看花回》词:“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 |
百六阳九 | 百六:古代认为4617岁为1元,初入元106岁;阳九:106岁中有灾岁9。指灾难年份或厄运。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厄运。 | 东汉·班固《汉书·律历志上》:“《易》九厄曰:初入元,百六阳九。” |
十家锅灶九不同 | 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难求得一致。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很难求得一致。 | 李茂荣《人望幸福树望春》:“你姓张,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锅灶九不同。” |
九流宾客 | 先秦到汉初有法、名、墨、儒、道、阴阳、纵横、杂、农九种学术流派。指上中下各品的人才和各种人物。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各派人物。 | 《梁书 萧子显传》:“见九流宾客,不与交言。” |
三等九般 | 同“三等九格”。 | 作宾语、定语;指许多等级和类别。 | 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5回:“金莲:‘若是这等的也罢了,我说又是没廉耻的货,三等九般使了接去。’” |
九死不悔 | 九:表示极多。纵然死很多回也不后悔。形容意志坚定,不认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 作谓语、宾语;形容意志坚定。 | 战国 楚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十年九不遇 | 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 | 作定语;指机会难得。 | |
九变十化 | 指变化多端。 | 作宾语、定语;指变化多。 |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序》:“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变十化之精,各探其门,互称要妙。” |
一匡九合 | 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建立霸业。后亦以“一匡九合”指立国大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旧唐书·郑畋传》:“臣始仕从戎,爰承指顾,禀三令五申之戒,预一匡九合之谋。” |
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 魂:灵魂;魄: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形容惊恐到了极点或受到了极大诱惑而不能自持 | 作定语、状语;形容万分恐惧。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3回:“梁中书看了,吓得魂飞天外,魄散九霄。” |
九流百家 | 泛指各种学术流派。参见“九流一家”。 | 作宾语、定语;指各种学术流派。 | 唐·韩愈《毛颖传》:“阴阳、卜筮、占相、医方、族氏、山经、地志、字书、图画九流百家天人之书,乃至浮图、老子、外国之说,皆所详悉。” |
九折臂 | 九:泛指多次;折:断。多次折断胳膊,经过反复治疗而熟知医理。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 | 战国 楚 屈原 《九章 惜诵(惜诵以致愍兮)》:“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王逸注:“方人九折臂,更历方药,则成良医。” | |
十亲九故 | 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 联合式;作宾语;形容亲戚朋友很多。 |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受千辛万苦,想十亲九故,在三江五湖。” |
十捉九着 | 比喻很有把握。 | 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很有把握。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身这条计,是个上着……端的强如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
阳九之会 | 阳九:古代以4617年为一元,初入元的106年中有九个灾难。道家以3300年为小百六。阳九有天灾,百六有地灾。指灾厄之年。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司马朗传》:“明公以高世之德,遭阳九之会,清除群秽,广举贤士,此诚虚心垂虑,将兴至治也。” |
七贞九烈 | 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宁死不失身。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女性。 | 元·李行道《灰阑记》:“拼守着七贞九烈,怕甚么六问三推,一任他万打千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