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推的成语

有关推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推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依此类推 按此标准向同类推理。作分句、状语;用于逻辑推理。宋·周煇《清波杂志》第六卷:“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
推聋装哑 比喻装作一无所知的样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装聋作哑。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3回:“三藏闻言,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
半推半就 推:推辞;就:靠拢;接受。一面推辞;一面接受。形容表面推辞;但内心愿意接受;假意拒绝的样子。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形容心里愿意,表面推辞。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檀口揾香腮。”
一推两搡 形容一再推托。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愿承担责任。
推诚接物 拿出真心来对待别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晋书·刘元海载记》:“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
互相推诿 诿:也作“委”,推辞;推诿:把责任推给别人。彼此之间互相推托,谁也不愿承担责任。作谓语、宾语;指不负责任。明·李贽《焚书·因记往事》:“甚至互相推托,以为能明哲。”
以此类推 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它事物的道理。作分句、状语;用于逻辑推理。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六:“宣和间,宗室围炉次,索炭,既至,诃斥左右云:‘炭色红,今黑,非是。’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
推贤举善 推:举荐。举荐贤士,引进好人。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喜孜孜推贤举善,永绵绵龙虎风云。”
穷源推本 穷:寻求到尽头。探求事物的本源。作谓语、宾语;用于探求。明·沈鲸《双珠记·卖儿系珠》:“明珠悬项,穷源推本应根究。”
引短推长 谓有意不露才以形己之短,显人之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南史·刘峻传》:“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赍。”
推诚置腹 同“推心置腹”。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真心待人。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卷:“吾推诚置腹,何愁彼不宾服?”
前挽后推 形容前后都有人帮助。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左传·襄公十四年》:“卫君必入,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
推舟于陆 推船在陆地上行,比喻劳而无功。作宾语、定语;指人的行为失当。战国·宋·庄周《庄子·天运》:“今蕲行周于鲁,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身必有殃。”
叩源推委 追究其根源。作谓语、宾语;用于探求根源。明·王世贞《艺苑卮言》第六卷:“徐昌毂虽不得叩源推委,而风调高秀,十不能得五。”
推聋妆哑 谓装作不闻不问,什么都不知道。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故意当不知道。明·吴承恩《西游记》第23回:“三藏闻言,推聋妆哑,瞑目宁心,寂然不答。”
推襟送抱 襟、抱:指心意。向对方表示殷勤的心意。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朝 梁 张充《与王俭书》:“所可通梦交魂,推襟送抱,唯丈人而已。”
与世推移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楚辞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解骖推食 骖:古代驾在车前两侧的马。解下驾在车前两侧的马匹,换取食物送给急需的人。指以自己的财物解救他人之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洗玉池铭》:“维伯时父,吊古啜泣,道缝玉人,解骖推食。”
推门入桕 桕:门上容纳榫头的槽。比喻两相凑合。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0卷:“死了,两个正是推门入桕。免不得买具棺木盛殓,把去烧了。”
推群独步 推群:超出一般人。杰出超群,独一无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七回:“那诸葛公弹琴退敌,谢太傅围棋赌墅,名士大半专会摹调,只如今就算得江左夷吾,让他推群独步了。”
推究根源 推究:推求论究。推求根本,论究来源。作谓语、定语;指勇于探索。《北史·苏绰传》:“欲使察狱之官,精心悉意,推究根源。”
上推下卸 把责任推给上级,卸给下级,自己却不负责任。作谓语、定语;指自己不负责。
推己及人 用自己的意志去推想别人的心意。 指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宋 朱熹《与范直阁书》:“学者之于忠恕,未免参校彼己,推己及人则宜。”
展转推托 展转:同“辗转”,循环反复;推托:借故推延。指一再拖延推辞。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瞿佑《剪灯新话·三山福地志》:“展转推托,遂及半年。”
推诚相信 诚:真心。以诚心相待,互相信任。作谓语、定语;指以真心对待人。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85回:“臣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推枯折腐 犹言摧枯拉朽。比喻腐朽势力极易打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今我至京师,陈上谷、渔阳兵马之众,还出太原、代郡,反复数十日,归发突骑以奔乌合之众,如推枯折腐耳。”
后浪推前浪 后面的波浪推动前面的波浪不断前进。多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永不停息向前发展。主谓式;作宾语;含褒义。宋 文珦《过苕溪》诗:“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
推诚待物 诚:真心;物:他人。以诚心对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明史·邹智传》:“陛下岂不欲推诚待物哉?由其进身之初,多出私门,先有以致陛下之厌薄。”
推之四海而皆准 之:代词,指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处都适用。作谓语、定语;指普遍性的真理。西汉·戴圣《礼记·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推贤乐善 推:推崇;乐:爱好。推崇贤人,爱好善事。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晋书·傅玄传》:“疾恶如仇,推贤乐善,常慕季文子、仲山甫之志。”
推三挨四 推:推诿。形容一再推诿拖延。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茅盾《第一阶段的故事》:“几次叫你做个手脚,你总是推三挨四,还打官话。”
推崇备至 推崇:推重,敬佩。极其推重和敬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曾朴《孽海花》第八回:“所谈西国政治、艺术,石破天惊,推崇备至,私心窃以为过当。”
推食解衣 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对人热情关怀。《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推三宕四 推:推诿;宕:拖延。形容一再推诿拖延。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曾朴《孽海花》第五回:“原来仓樵欠了米店两个月的米账,没钱还他,那店伙天天来讨,总是推三宕四,那讨账人发了急,所以就吵了起来。”
一推六二五 原是珠算斤两法口诀。比喻推卸干净作谓语、宾语;指推卸责任,用于口语。浩然《艳阳天》第127章:“你想一推六二五地混过关去,办不到!”
推聋作哑 见“推聋妆哑”。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故意当不知道。明·梅鼎祚《昆仑奴》第二折:“他说着英雄话,你怎的乔禁架,使不得推聋作哑。”
推三阻四 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鸳鸯被》第一折:“非是我推三、推三阻四;这事情应难、应难造次。”
推己及物 同“推己及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程颢《二程遗书》第11卷:“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千推万阻 推:推拖。阻:阻拦。多次推拖阻拦。形容百般推辞、拒绝。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推阻。明·朱权《荆钗记》第四十六出:“邓尚书说亲,直恁千推万阻;见王太守乐意,却不顾五典三纲。”
三推六问 推:推究;问:审问。旧时指反复审训。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反复审讯。元 孙仲章《勘头巾》第三折:“有他娘子将小人告到官中,三推六问,吊拷绷扒,打的小人受不过,只得屈招了。”
讳败推过 讳:隐瞒。隐瞒失败,推托过失。作谓语、宾语;指不负责。晋·习凿齿《司马景王引过》:“若乃讳败推过,归咎万物,常执其功,而隐其表,上下离心。”
推推搡搡 粗暴地、接连不断地猛推。作宾语、定语;指争斗。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30回:“于是由这些妖人推推搡搡地到了第二层大院子内。”
六问三推 谓反复审讯。作谓语、定语;指反复审讯。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我是个妇女家,怎熬这六问三推。”
推贤进士 推:举荐。推荐贤人,引进学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姚崇《答张九龄书》:“近蒙奖擢,倍励驽庸,每以推贤进士为务,欲使公卿大夫称职。”
推东主西 犹言推三阻四。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元·郑廷玉《后庭花》第四折:“你休推东主西,可甚么‘三从四德’,那些个‘家有贤妻’。”
明推暗就 表面上推拒,暗地里接受。形容装腔作势、假意拒绝的样子。作定语、状语;指假意拒绝的样子。清 李渔《慎鸾交 债饵》:“那老婆子走来央求我,被我故意作难,说了几句明推暗就的话,少不得我前脚走到,他后脚自会赶来。”
指李推张 谓相互推委,逃避责任。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钱谷·比较》:“临期听比,无指李推张之弊。”
推心置腹 把赤诚的心交给人家。比喻真诚待人。推:拿出;置:安放。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光武帝纪》:“萧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投死乎!”
推贤让能 推:举荐;让:谦让。举荐贤人,让位于能者。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让贤。《尚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
上援下推 上面牵引下面推。比喻推荐引进。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礼记·儒行》:“適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
推本溯源 探索根源,寻找原因。作谓语、定语;指勇于探索。
借水推船 亦作“借水行舟”。谓趁势行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趁便。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0卷:“狱官借水推船,权把吴清收监,候病痊再审,二赵取保在外。”
推情准理 推:推测;准:定。按照情理来推测确定。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魏书·礼志》:“假使八世,天子乃得事七;六世,诸侯方通祭五;推情准理,不其谬乎!”
推诚布信 诚:真心,诚意;信:诚实,信义。指以诚心待人,坦白无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真诚待人。《周书·于翼传》:“翼又推诚布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冯君焉。”
推贤任人 推:举荐。推荐贤士,任用能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严郢《驳议吕湮》:“公践台衡,专以推贤任人为务。”
推诚相见 指以真心对待人。推:展示;诚:诚实的心意。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北齐书 慕容绍宗传》:“我与晋州推诚相待,何忽辄相猜阻,横生此言。”
推燥居湿 把干的地方让给幼儿,自己睡在湿的地方。形容抚育孩子的辛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孝经援神契》:“母之于子也,鞠养殷勤,推燥居湿,绝少分甘。”
七推八阻 比喻有意为难。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比喻有意为难。明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试》:“我教你赴选,也只是要改换门闾,光显祖宗,你却七推八阻,有这许多说话。”
推轮捧毂 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精忠记·告奠》:“生不能请功受赏,推轮捧毂,拜将登坛。”
推而广之 推展开来而且把它扩大。也指从一件事情推及其它。作谓语;用于口语。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
解衣推食 推:让。把衣服脱给别人穿;把食物让给别人吃。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捧毂推轮 扶着车毂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七国春秋平话》卷上:“燕王并大臣捧毂推轮,邀乐毅上黄金台,受天子百官之礼,与乐毅挂印为帅。”
长江后浪推前浪 比喻事物的不断前进。多指新人新事代替旧人旧事。作宾语、分句;指人或事情。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二折:“水呵抵多少长江后浪推前浪,花呵早则一片西飞一片东,岁月匆匆。
推涛作浪 作:兴起。推动波涛,掀起浪头。比喻助长坏人坏事,煽动情绪,制造事端。作谓语、定语;指制造事端。毛泽东《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呼风唤雨,推涛作浪,或策划于密室,或点火于基层。”
推聋做哑 假装聋哑。指故意不理睬,假做不知。作谓语、宾语、状语;指故意当不知道。元·无名氏《闹铜台》第二折:“我如今装醉如痴,推聋做哑,待时守分。”
顺水推船 比喻顺应情势说话行事。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挤眉弄眼,俐齿伶牙,攀高接贵,顺水推船。”
推梨让枣 指兄弟友爱。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汉末孔融兄弟七人,融居第六,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取小者,大人问其故,答道:“我小儿,法当取小者。”见《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又南朝梁王泰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群儿皆竞取,泰独不取。问之,答道:“不取,自当得赐。”见
有钱使得鬼推磨 推磨:指辛苦劳累的工作。形容金钱万能。作宾语、定语、分句;指金钱的作用。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十卷:“常言道:‘有钱使得鬼推磨。’我们不少的是银子,匡得将来买上买下。”
推波助澜 使水掀起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其声势;使事态扩大。澜:大波浪。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隋 王通《文中子 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顺水推舟 顺着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顺着某个趋势或某种方便;说话办事。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你休得顺水推舟,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互相推托 彼此之间互相推托,谁也不愿承担责任。作谓语、宾语;指不负责任。《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彼此互相推托,皆齐之不收,反遗之以与金人用。”
推干就湿 同“推燥居湿”。作谓语、宾语;用于母亲。明·徐田臣《杀狗记·孙荣奠墓》:“三年乳哺恩爱深,推干就湿多劳顿。”
推陈致新 ①排除陈旧的,生出新的来。指肌体内的新陈代谢。②泛指排除旧的,创出新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推贤进善 推荐贤士,引进好人。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唐·苏鹗《杜阳杂编》上卷:“上亲自考试,用绝请托之门,是时文学相高,公道大振,得路者咸以推贤进善为意。”
让枣推梨 小儿推让食物的典故。比喻兄弟友爱。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梁书 王泰传》:“年数岁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栗于床上。群儿皆竞之,泰独不取。”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孔融传》李贤注引《孔融家传》:“年四岁时,每与诸兄共食梨,融辄引小者。”
推贤下士 推:赞许。指有地位的人能降格与有贤德的人交往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梁书·徐勉传》:“当应推贤下士,先物后身,然后可以报恩明主,克保元吉。”
推毂荐士 毂:车轮中心;推毂:比喻推荐人才;荐:举荐。推举人才,引荐贤士。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唐·权德舆《齐成公神道碑铭序》:“其他推毂荐士,为廷臣,成天下重名硕望者,不可胜书。”
推天抢地 形容乱推乱搡。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大嫂你靠这壁,休推天抢地。”
与时推移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李白《冬夜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吾不凝滞于物,与时推移。”
旁推侧引 从侧面启发引导。作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梁斌《红旗谱》:“我旁推侧引地转着问了半天,他只说些革命的道理,不说出他们的根柢在什么地方。”
推波助澜,纵风止燎 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扩大影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隋·王通《文中子·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有形可检,有数可推 推:推求。有形迹可检验,有数据可推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祖冲之《辨戴法兴难新历》:“迟疾之率,非出神怪,有形可检,有数可推。”
推诚布公 示人以诚,公正无私。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真诚待人。明·刘元卿《贤奕编·官政》:“亦使士大夫识得行记己用世规模,须在推诚布公,集谋广益。”
有钱能使鬼推磨 俗语。旧时形容金钱万能。复句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贬义。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正是‘官无三日紧’,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
推贤逊能 推:举荐;逊:退让。举荐贤人,让位于能者。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让贤。元·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社稷宁谧,黎民乐业,皆晏推贤逊能之助。”
你推我让 指双方互相谦让。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相互推让。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他三个兀自你推我让。”
推三拉四 推:推诿。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作谓语;找各种借口推托。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好生给姨太太捶腿。要茶要水,别推三拉四的。”
东推西阻 推:推诿;阻:阻挠。找各种借口推托、阻挠。作谓语、宾语;找各种借口推托。明·伏雌教主《醋葫芦》第五回:“都氏只是拣精剔肥,东推西阻,媒婆说得丑些,又落得好推。”
推宗明本 推:推求;明:阐明。指推求阐明宗旨。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5卷:“其道经焉,推宗明本,穷玄极妙,总众枝于真根,摄万条于一要。”
反复推敲 多次捉摸,选择最佳方案。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诗话总龟》:“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着‘推’字,炼之未定。”
墙倒众人推 墙已经倒了;大家还要再推一把。比喻当一个人失势时;大家都攻击他。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罢了!好奶奶们,‘墙倒众人推’,那赵姨娘原有些颠倒。”
送抱推襟 真诚相待的意思。作谓语、定语;指真诚待人。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第16卷:“康祺独怪容甫爱少宰旷代之知,复得仪征相国、镇洋制府送抱推襟,殷殷以国土相期待。”
推三推四 同“推三阻四”。作谓语;找各种借口推托。马烽《吕梁英雄传》第27回:“你这家伙胆小怕死,还推三推四咧!你不敢去,我一个人也敢去!”
推陈出新 推出粮仓里的旧粮;更换新粮。引申为剔除旧事物中的糟粕;吸取精华;使之向新的方向发展。陈:仓储存的旧粮。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史 范济传》:“严伪造之条,开倒换之法,推陈出新,无耗无阻。”
推心致腹 见“推心置腹”。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真心待人。宋·王禹偁《请撰大行皇帝实录表》:“故得百万之师,如臂使指,亿兆之众,推心致腹。”
屋乌推爱 犹言爱屋及乌。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许自昌《水浒记·渔色》:“蒙尊嫂留小生进里面来坐,这个都是看宋公明的分上,屋乌推爱,一时相缱绻。”
推亡固存 推翻行亡道之国,巩固行存道之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尚书·汤誓》:“佑贤辅德,显忠遂良。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校短推长 见“校短量长”。作谓语;用于衡量人。唐·冯宿《魏府狄梁公祠堂碑》:“楼伊侈谋,将易储皇。公陈不可,校短推长。”
虚推古人 虚:凭空。凭空推崇古人。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南朝·齐·祖冲之《辩戴法兴难新历》:“此臣以俯信偏识,不虚推古人者也。”
推诚相待 诚:诚实的心意。指以真心对待人。作谓语、定语;指以真心对待人。《北齐书·慕容绍宗传》:“我与晋州推诚相待,何忽辄相猜阻,横生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