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十的成语

有关十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十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十成九稳 谓相当稳妥可靠。作宾语、定语;指有很大的把握。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则道嫁良人十成九稳,今日个越不见末尾三稍。”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着:下棋落子,比喻计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劝说词。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言十妄九 形容说话虚妄不实。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三折:“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村棒棒呼幺喝六。”
十字街口 十字街头。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十八般武艺 ①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本领。亦泛指多种武艺。②比喻多种技能。作主语、宾语;指各种技能。元 杨梓《敬德不伏老》第一折:“凭着俺十八般武艺,定下了六十四处征尘。”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那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锏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叉。”
十围五攻 兵力超过敌人十倍就可以包围它,超过五倍就可以攻击它。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十年读书 谓长期努力于学业。作谓语、宾语;指刻苦读书。《宋书·沈攸之传》:“攸之晚好读书,手不释卷,《史》、《汉》多所谙忆,常叹曰:‘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用一当十 比喻以寡敌众。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宋 陈善《扪虱新活 张巡杀爱妾刘昌斩孤甥》:“君以孤城,用一当十,何以能守?”
十拿九稳 形容很有把握;十分可靠。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如此一行,只怕这事例有个十拿九稳也不见得。”
一馈十起 吃一顿饭的时间要起来十次。形容事务繁忙。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刘安《淮南子 汜论训》:“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
一十八层地狱 佛教指极恶众生死后赴受苦之所,包括刀山、火汤、寒冰等十八种。比喻灾难极其深重的境地。也比喻最低的等级。作宾语、定语;指最坏的处境。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一回:“判官道:‘此是阴山背后一十八层地狱。’”
九儒十丐 儒:旧指读书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作宾语、定语;指下等人。宋·郑恩肖《心史》:“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神气十足 形容摆出一副自以为高人一等而了不起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得意或傲慢的样子。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农会于是神气十足了。”
十载寒窗 载:年。指长期苦读。作宾语、定语;指十年时间闭门苦读。元 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十载寒窗积雪余,读得人间万卷书。”
一五一十 五个;十个地计数。指原原本本;清清楚楚;毫无遗漏。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形容查点数目。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25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十字路口 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鲁迅《华盖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十恶五逆 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罪名。元·无名氏《杀狗劝夫》第二折:“嫂嫂也,我不曾犯十恶五逆,这一个家缘儿都被你收拾。”
金钗十二 原形容妇女头上首饰多。后指人姬妾多。作宾语;指人妻妾多。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本指无力与敌人对抗;最好是避开。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复句式;作谓语、分句;用于劝说词。《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十羊九牧 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复句式;作定语、补语;含贬义。《隋书 杨尚希传》:“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十室九空 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晋 葛洪《抱朴子 用刑》:“天下欲反,十室九空。”
十死一生 形容生命非常危险。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生命非常危险。汉 贾谊《新书 匈奴》:“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必将至。”
不管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不顾一切。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左手交银,右手交人,若三日没有来时,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顿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时机再动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儿女风尘记》:“孩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把这笔账牢牢地记在心里!”
十年磨剑 比喻多年刻苦磨练。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唐 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
十年窗下 科举时代,读书人要取得功名,终年埋头在书本里。形容十年时间闭门苦读。作宾语、定语;指十年时间闭门苦读。元·刘祁《归潜志》第七卷:“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十病九痛 形容浑身病痛。作宾语、定语;指身体衰弱。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回:“如今我的身子是十病九痛的,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两日不好。”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先秦 管仲《管子 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八九不离十 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老舍《柳屯的》:“我不敢说是明白他,不过讲猜测的话,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十指有长短 指:手指。十根手指头有长有短。比喻事物的不一样。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唐·刘商《拟胡笳十八拍》:“手中十指有长短,截之痛惜皆相似。”
版版六十四 形容做事死板,不知变通。复句式;作分句;比喻不会变通。清 顾张思《土风录》第13卷:“古执不活动,呵为‘版版六十四’。此钱居中语也。”
问十道百 犹言问一答十。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说话等。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只是口嘴快些,凡向人前,说成篇,道成溜,问一答十,问十道百。”
以一当十 一个人可抵挡十个人。形容以少胜多;英勇善战。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战国策 齐策一》:“一而当十,十而当百,百而当千。”《史记 项羽本纪》:“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十步九回头 走十步,回头看九次。形容恋恋不舍。比喻犹豫不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元·高明《琵琶记·伯喈夫妻分别》:“他那里,漫凝眸,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
拔十得五 想选拔十个,结果只选得五个。指选拔人才不容易。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才选拔。《新唐书 张九龄传》:“夫吏部尚书、侍郎,以贤而授者也,岂不能知人?如知之难,拔十得五,斯可矣。”
五十步笑百步 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得一望十 得:取得;望:希望。才得一分,就想得十分。形容十分贪婪。作谓语、定语;指贪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积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费。”
十面埋伏 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前汉书平话》中卷:“会天下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十字街头 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元 无名氏《村乐堂》:“则这金钗儿是二人口内的招伏状,更压着那十字街头犯由榜,这公事不虚诳。”
胜读十年书 胜:超过。超过苦读十年书的收获。形容思想上收益极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感慨。《二程全书 遗书二十二上 伊川语录》:“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若一日有所得,何止胜读十年书也。”
十鼠同穴 比喻使集中在一起,一网打尽。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鲍勋传》:“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
不问三七二十一 不顾一切,不问是非情由。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不顾一切。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5回:“逛窑姐儿的人,倘给老爷查着了,他不问三七二十一,当街就打。”
十指连心 十个指头连着心。表示身体的每个小部分都跟心有不可分的关系。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主谓式;作定语、宾语;比喻亲人跟自身休戚相关。明 汤显祖《南柯记 情尽》:“哎也!焚烧十指连心痛,图得三生见面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前风水在河的东面,而三十年后却在河的西面。比喻世事变化,盛衰无常。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大先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像三十年前,你二位府上何等优势,我是亲眼看见的。”
拔十失五 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作谓语、宾语;用于人才选拔。《三国志 蜀书 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复句式;作分句;指三十岁。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十里长亭 秦汉时每十里设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何处,亲友远行常在此话别。作宾语、定语;指送别。《白孔六帖》卷九:“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十字打开 比喻说话明白无隐,开门见山。作谓语、定语;比喻简单明了。宋·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
十二金牌 金牌:宋代敕书及紧急军命,用金字牌,由内侍省派人速送。比喻紧急的命令。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紧急的命令。《宋史 岳飞传》:“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
人生七十古来稀 稀:稀少。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指得享高寿不易。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唐 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十不当一 十个不抵一个。谓人虽多但不顶用。作谓语、定语;用于状态等。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土山平陵,漫衍相属,平原广野,此车骑之地也,步兵十不当一。”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比喻在某件事情上吃过苦头,以后一碰到类似的事情就害怕。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心有余悸。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说到货物,我就没有胆气了。”
十日并出 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乱并起。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昔者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一夜十起 心里惦挂事情,一晚上起来十次,不得安睡。作宾语、定语;指夜不能寐。
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 落:下降。比喻心情不安。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4卷:“自实心里好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落似的,身子好像墽盘上蚂蚁,一霎也站脚不住。”
板板六十四 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作定语、分句;比喻不会变通。清 范寅《越谚 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一传十,十传百 原指疾病传染,后形容消息传播极快。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消息传播极快。宋 陶彀《清异录 丧葬义疾》:“一传十,十传百,展转无穷,故号义疾。”
一曝十寒 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联合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告子上》:“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识二五而不知十 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
此地无银三十两 比喻想要隐瞒、掩盖真相,结果反而彻底暴露。作主语、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里巷间有个笑话:……写道‘此地无银三十两’。……就在木板的那一面添上一句道:‘隔壁阿二勿曾偷’。”
一目十行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宋 刘克庄《杂记六言诗》诗:“五更三点待漏,一目十行读书。”
十变五化 谓变化多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变化等。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世有祝师及诸幻术,犹能履火蹈刃,种瓜移井,倏忽之间,十变五化。”
十年生聚 比喻培养实力,为报仇雪耻作长期的准备。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十死九活 形容难以幸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九回:“降者三万人,除那逃走脱的,其余都是十死九活,七损八伤,颠翻在地,被人马践踏,骨肉如泥的,不计其数。”
九故十亲 泛指亲戚朋友。作宾语、定语;用于亲朋好友。元·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又不曾相趁着狂朋怪友,又不曾关节做九故十亲。” 元·石德玉《秋胡戏妻》第二折:“爹爹也,全不怕九故十亲笑耻。”
知一不知十 仅知道事物的一个方面而不了解全面。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桓宽《盐铁论·结和》:“秦知进取之利,而不知鸿门之难,是以知一不知十也。”
三百六十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对各行各业的通称。明 无名氏《白兔记 投军》:“左右的,与我扯起招军旗,叫街坊上民庶,三百六十行做买卖的,愿投军者,旗下报名。”
声价十倍 声价:声望和社会地位。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这大人们伯乐一顾,便声价十倍,何愁那州县不极力奉承。”
十目所视 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十步香草 比喻处处都有人才。作宾语、定语;指处处都有人才。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十日之饮 比喻朋友连日尽情欢聚。作宾语;指朋友聚会。《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
十全大补 药名。含有十种名贵的滋补药物。比喻某项方案或方法对事情有巨大补益。作宾语、定语;用于医药等。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5回:“只见一个医生在那里和他诊脉,开了脉案,定了一个十全大补汤加减,便去了。”
驽马十舍 见“驽马十驾”。作谓语、定语、宾语;同笨鸟先飞。《淮南子·齐俗训》:“夫骐骥千里,一日而通;驽马十舍,旬亦至之。”
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绳 一次被蛇咬了,看见井边断了的绳子也害怕。比喻在某事上吃了苦头,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也会害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清·李绿园《歧路灯》第73回:“真真‘一夜被蛇咬,十日怕麻绳’光景。”
十磨九难 指不断遭受的磨难。作宾语、定语;指不断遭受的磨难。
九曲十八弯 曲:曲折;弯:不直。指十分弯曲。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七回:“待我引他到九曲十八弯中,唤我那结义兄弟出来,就好与他算账。”
十清九浊 清:清澄;浊:浑浊。指混乱不堪。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0卷:“随你有万分不是处,也只得依顺了他。所以那家庭间每每被这等人,吵得十清九浊。”
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指躲避一时,但终究不能根本逃避。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马烽《吕梁英雄传》第51回:“以后找机会再抓吧!躲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哩!”
一十八般兵器 泛指各种兵器。作主语、宾语;指兵器。元 关汉卿《哭存孝》第一折:“你放下一十八般兵器,你抡不动那鞭、简、挝、锤。”
十八般兵器 本指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后泛指多种武器。亦比喻多种技能。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多种武器。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第六十回:“马静一瞧,大殿前摆着家伙,十八般兵器,一应俱全。”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若论十八般兵器,我[十三妹]都算拿得起。”
三风十愆 三种恶劣风气,所滋生的十种罪愆。指巫风二:舞、歌;淫风四:货、色、游、畋;乱风四: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合而为十愆。
三十三天 佛教称欲界第六天为三十三天,即忉利天。后形容最高的地方。作宾语、定语;用于佛教等。《胜鬘宝窟》卷下:“此言三十三天者,中国言悉怛梨余恶卫陵,此中唯取怛梨二字为忉利天也。怛梨,忉利,彼国音不同耳。”
五光十色 五、十:表示多。形容色泽鲜艳;花样繁多。也比喻事物形形色色。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南朝 梁 江淹《丽色赋》:“五光徘徊,十色陆离。”
十家锅灶九不同 比喻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做法,很难求得一致。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很难求得一致。李茂荣《人望幸福树望春》:“你姓张,他姓李,人多心多,十家锅灶九不同。”
十八层地狱 层:重。地狱:佛教、基督教等指死后灵魂受苦的地方。迷信认为人在生时为非作恶,死后进入十八层地狱,不得翻身。比喻悲惨的报应。作宾语、定语;指最坏的处境。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我赖了你的,我堕十八层地狱。”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九卷:“分明是十八层地狱的苦鬼,直升到三十三天去了。”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十年九不遇 比喻很少有,多年也难遇到一次。作定语;指机会难得。
九变十化 指变化多端。作宾语、定语;指变化多。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序》:“至如三奔三景之妙,九变十化之精,各探其门,互称要妙。”
福无十全 全:完备,齐全。有福的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陷。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宋·陈亮《祭钱伯同母硕人文》:“子心罔极,福无十全。登进方隆,忍此弃捐。”
十鼠争穴 穴:动物的窠巢。比喻坏人聚集互相争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梁书·元帝纪》:“侯景奔窜,十鼠争穴,郭默清夷,晋熙附义。”
驽马十驾 原意是骏马一天的路程,驽马虽慢,但努力不懈,走十天也可以到达。比喻智力低的人只要刻苦学习,也能追上资质高的人。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十里无真言 远处传来的消息不可轻信。作定语、分句;指不要盲目轻信。黎汝青《叶秋红》:“十里无真言,总是越传越玄。”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 芳草:香草,比喻美德。比喻处处都有人才。作宾语、定语;指处处都有人才。汉·刘向《说苑·谈丛》:“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问一答十 形容所知甚多或口齿伶俐。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说话等。明·施耐庵《水浒传》第75回:“太尉此去,下官手下有个虞侯,能言快语,问一答十,好与太尉提拔事情。”
十亲九故 形容亲戚朋友很多。联合式;作宾语;形容亲戚朋友很多。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受千辛万苦,想十亲九故,在三江五湖。”
十发十中 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射击技术高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陈敬璞传》:“宠善弩射,十发十中,中皆同死。”
十捉九着 比喻很有把握。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指很有把握。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4回:“老身这条计,是个上着……端的强如孙武子教女兵,十捉九着。”
十二万分 形容程度极深。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王朔《我是你爸爸》:“我要向你道歉,我要十二万分诚恳向你道歉,请你原谅。”
以五十步笑百步 作战时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十室容贤 谓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有贤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弘明集·正诬论》:“且十室容贤,而况万里之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