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全的成语

有关全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全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百举百全 每次行动都能完成其事,形容事事得心应手,都能取得好的效果。作谓语、宾语;指人很能干。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郭嘉传》:“夫智者审于量主,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
五毒俱全 五毒:多指蛇、蝎、蜈蚣、壁虎、蟾蜍五种动物。指违法乱纪,各种坏事都做。作谓语、定语;指各种坏事都做。王朔《过把瘾就死》:“本来是掏个钱包进了监狱,出来就五毒俱全了。”
全军覆没 覆没:船翻沉。整个军队被消灭。比喻遭到彻底失败。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旧唐书 李希烈传》:“官军皆为其所败,荆南节使张伯仪全军覆没。”
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 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总得有人在旁协助。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0回:“俗话说的,‘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太太们不亏了凤丫头,那些人还帮着吗?”
全力以赴 赴法;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进去。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清 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以赴,好为苟难,遂成风俗。”
忠孝双全 忠:效忠,忠君;孝:孝敬。忠于君主与孝敬父母都做到了。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老舍《赵子曰》:“老人撅着胡子告诉他:‘忠孝双全,才是好汉!’”
文武双全 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能文能武。《旧唐书·李光弼传》:“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
完完全全 指全部、彻底。作定语、状语;指全部。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一卷:“兴哥不得已而休之,心中兀自不忍,所以改嫁之夜,把十六只箱笼,完完全全地赠他。”
四角俱全 比喻完美无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若要外头说去,老太太断不中意,不如把你林妹妹定给他,岂不四角俱全?”
才貌两全 才学相貌都好。同“才貌双全”。元 白朴《墙头马上》第一折:“七岁草字如云,十岁吟诗应口,才貌两全,京师人每呼少俊。”
全智全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毛泽东《党内团结的辨证方法》:“我看要是自称全智全能,像上帝一样,那种思想是不妥当的。”
全神倾注 集中全部的精力。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注意力集中。叶圣陶《遗腹子》:“他全神倾注的只在哇的一声之后那最关紧要的一个报告。”
智勇兼全 同“智勇双全”。作谓语、定语;指人的个性。明·张凤翼《红拂记·奸宄觊觎》:“我一向颇有窥西京之意,叵耐杨素那老儿威名甚重,智勇兼全,故此掩甲收兵,未遂所愿。”
归全反真 回归到完善的、原本的境界。作宾语、定语;指回归到完善的本原的境界。唐·白居易《故侥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序》:“无室家累,无子孙忧,屈伸宠辱,委顺而已,未尝一日戚戚其心颜,以至于归全反真,故予所谓达人之徒欤?信矣!”
一举两全 谓一举措而能顾全两面。作定语、宾语;用于处事。《三国志·魏志·郭淮传》:“兵不远西,而胡交自离,此一举两全之策也。”
全神贯注 贯注:集中在一点。全部精神集中在一点上。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钱钟书《围城》:“人事太忙,不许我们全神贯注,无间断地专怀念一个人。”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比喻吃东西狼吞虎咽,来不及细尝。也比喻看书做事贪多务得,实则无所收获。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你这奴才,‘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委曲成全 指使自己受委屈,来成全别人。亦作“委曲周全”。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李贽《续焚书·答骆副使》:“夫自用则不能容物,无用又不能理物,其得尔三载于滇中者,皆我公委曲成全之泽也。”
才貌双全 形容人的才学高;容貌姣美。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形容人外貌、才学兼备。明 洪楩《清平山堂话本 风月瑞仙亭》:“孩儿见他文章绝代,才貌双全,必有荣华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万全之策 绝对可靠、没有任何漏洞的办法。全:周到;策:计谋、办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最好的解决办法。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刘表传》:“故为将军计者,不若举州以附曹公,曹公必将重德将军;长享福祚,垂之后嗣,此万全之策也。”
零碎不全 指细碎不周全的事物等。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毛泽东《实践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全心全意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保留。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茅盾《鼓吹集》:“体验生活的时候,就应该全心全意生活,把找题材的心思完全搁起来。”
全盘托出 连盘子也端出来了。比喻全都讲出来,毫不保留。作谓语;指毫不保留。元 明本述《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十六:“今日特为你起模画样,和盘托出。”
全知全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作谓语、定语;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郭沫若《郑成功》第四章:“全知全能的主是大公无私的。”
苟全性命 苟:苟且,姑且。苟且保全性命。作谓语、宾语;指保全性命。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牡丹虽好,全凭绿叶扶持 比喻人不管有多大能耐,总得有人在旁协助。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清 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二回:“也不像两个人打,就如一对猛虎争餐,擂台上流做一团。牡丹虽好,全凭绿叶扶持。”
福寿双全 幸福和年寿两样全备。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祝福等。《红楼梦》第五二回:“老祖宗只有伶俐聪明过我十倍的,怎么如今这么福寿双全的?”
全家福 全家人的合影或指荤的杂烩。形容全部聚集。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张爱玲《浮花浪蕊》:“多数是住宅外阳光中的小照片,也有照相馆拍的全家福。”
竭尽全力 竭尽:用尽。用尽全部力量。动宾式;作谓语、状语;形容做出最大的努力。《宋书 宗越传》:“诛戮群公及何迈等,莫不尽心竭力,故帝凭其爪牙,无所忌惮。”
全军覆灭 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彻底失败。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九十三回:“梅山七怪化成人形,与周兵屡战,俱被陆续诛灭,复现原形,大失朝廷体面,全军覆没;臣等只得逃回。”
通观全局 通:全、遍。把事情整个地加以考虑、谋划。作谓语、定语;指综合看待问题。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三江》:“大凡治事必需通观全局,不可执一面论。”
智勇双全 智:智谋。智谋和勇敢两方面都齐备。指既有智慧;又很勇敢。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元 关汉卿《侯宴》第三折:“某文通三略,武解六韬,智勇双全,寸铁在手,万夫不当之勇。”
神清气全 清:清越。心神清越,元气充沛。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精神状态等。宋·洪迈《夷坚丙志·麻姑洞妇人》:“自是神清气全,老无疾病……寿过百岁,隆兴中乃卒。”
势不两全 势:情势,状况。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与事物。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攸传》:“今弟遘恶,此势不两全。”
全神关注 一心注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注意力集中。李劼人《天魔舞》第十章:“白知时并不认得他,何况此刻他全神关注的,只是那两个被人众打得鼻塌嘴歪的凶手。”
计出万全 万全:非常安全周到。形容计划非常稳当周密,决不会发生意外。动宾式;作宾语;指谋划万无一失。元 戴良《论长孙无忌》:“无忌于此,亦可谓计出万全矣。”
全无心肝 比喻不知羞耻。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南史 陈纪下 后主》:“隋文帝曰:‘叔保全无心肝。’”
全始全终 全:完备,齐全;终:结束。从头到尾都很完善。形容办事认真,有头有尾。联合式;作谓语,分句;形容追求完美。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2卷:“而今更有一段话,又只因一句戏言,致得两边错认,得了一个老婆。全始全终,比前话更为完美。”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作宾语、分句;用于小而全的机构。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归全返真 回复到完满的本原的境界。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唐·白居易《故饶州刺史吴府君神道碑铭序》:“无子孙忧,屈伸宠辱,委顺而已,未尝一日戚戚其心颜,以至于归全返真,故予所谓达人之徒欤?”
和合双全 和:和谐。祝贺新婚夫妇终生和谐,白头偕老作谓语、定语;用于祝福。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回手又把腕上的一幅金镯子褪下来,给他带上,圈口大小,恰如合式,说:‘和合双全的罢!’”
大获全胜 战胜对方;取得全部胜利。补充式;作谓语;指取得全部胜利。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葛令公生遗弃儿》:“唐代被梁家杀得七零八落……梁家大获全胜。”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复句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北齐书 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全其首领 保住脑袋与性命。作谓语;指保命。汉·杨恽《极孙会宗书》:“自以夷灭不足以塞责,岂得全其首领,复奉先人之丘墓乎?”
福禄双全 福:福气;禄:俸禄。既有福气,又做官,享受俸禄。作谓语;指当官。元·贾仲名《对玉梳》第四折:“俺如今福禄双全,稳拍拍的绿窗下做针线。”
全身远害 远:离。保全生命,远离灾害、危害之地。亦作“远害全身”、“全身远祸”、“潜身远祸”。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诗经·王风·君子阳阳序》:“君子遭乱,相招为禄仕,全身远害而已。”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作宾语、分句;用于小而全的机构。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统统捉来解剖,然后才证明‘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责备求全 犹言求全责备。作谓语、定语;指过分要求。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一:“仅有某某数字,于四声未合,即姑置而过存之,亦孰为责备求全者。”
贪大求全 过分地贪图规模大而全面。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十全大补 药名。含有十种名贵的滋补药物。比喻某项方案或方法对事情有巨大补益。作宾语、定语;用于医药等。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5回:“只见一个医生在那里和他诊脉,开了脉案,定了一个十全大补汤加减,便去了。”
全无人性 指丝毫没有人性。作谓语、定语;指丝毫没有人性。
才貌俱全 俱:全,都。既有才学,容貌又美。亦作“才貌兼全”、“才貌双绝”、“才貌双全”、“才貌两全”。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外貌、才学兼备。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四回:“那宝玉素闻北静王的贤德,且才貌俱全,风流跌宕,不为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会,只是父亲拘束,不克如愿。今见反来叫他,自是喜欢。”
倾注全力 倾注:把精神或力量集中到一个目标。把所有力量集中在一个目标。作谓语;指集中精力。毛泽东《关于国际新形势对新华日报记者的谈话》:“以便等到时机一到,就倾注全力,大举反攻,收复失地。”
一应俱全 应该有的都齐备了。(一应:所有一切;俱:都)。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书面语。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那案子上调和作料,一应俱全。”
福无十全 全:完备,齐全。有福的事不可能十全十美没有缺陷。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宋·陈亮《祭钱伯同母硕人文》:“子心罔极,福无十全。登进方隆,忍此弃捐。”
雀小脏全 比喻事物体积或规模虽小,具备的内容却很齐全。作宾语、定语;用于小而全的机构。钱钟书《围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当然应有尽有,就是不大牢。”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作宾语、分句;指学习的作用。毛泽东《实践论》:“‘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
全国一盘棋 指全国各部门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全面安排,互相协作。作宾语、定语;比喻全国要统筹兼顾。邓小平《前十年为后十年做好准备》:“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
短褐不全 短褐:粗麻布短衣。粗布短衣还破旧不完整。形容生活贫苦。作谓语、定语;指生活贫困。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藜羹不厌,短褐不全,庸非贫贱乎?”
照单全收 指按照礼单的数目全部接受。作谓语;指全部接受。清·惜阴堂主人《二度梅》第六回:“俗语说得好:‘人情不在厚薄’,看老夫的情面,不要与他较量,照单全收了罢。”
全璧归赵 同“完璧归赵”。作谓语、宾语;指物归原主。南朝·梁·王僧孺《与何炯书》:“动一议可以固邦兴国,全璧归赵,飞矢救燕。”
残缺不全 残缺:缺少一部分;不完整。残余短缺不完全。形容物体经过破坏;变得不完整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事物不完整。毛泽东《论持久战》十二:“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
顾全大局 顾全:顾及;使不受损害;大局:全盘或整体;多指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从全局出发;不使受到损害。偏正式;作分句;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4回:“总求大人格外赏他们个体面,堵堵他们的嘴。这是卑职顾全大局的意思。”
求全之毁 毁:毁谤。一心想保全声誉,反而受到了毁谤。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形神不全 形:形体;神:精神。形象和精神不能保全。泛指精神形象不完美。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遂遵也,然而形神不全。”
五味俱全 五味:酸甜苦辣咸的合称。形容调味齐全适宜。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心境等。《礼记 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
全无忌惮 忌惮:顾忌和畏惧。一点没有顾忌和畏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一点没有顾忌。宋·朱熹《申尚书省状》:“其人凶暴贪婪,全无忌惮。”
以偏概全 以:用;拿;偏:片面;一方面;概:概括;全:全部;全面。以片面代替全面。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吴家国《普通逻辑》:“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目无全牛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目牛无全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后因以“目牛无全”比喻技艺纯熟或谋划高明。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忍辱求全 忍受屈辱以求保全整个大局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委曲求全。
求全责备 责:要求。备:完备;齐全。对人或事要求过分严格;必须十全十美;完美无缺才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刘克庄《后村全集》:“窃谓天下不能皆绝类离伦之材,君子未尝持求全责备之论。”
完名全节 谓名节得以保全。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六卷:“若是同年生并时长,在旁边听得,阻拦拉住,不但巫娘子完名全节,就是赵尼姑也保全身躯。”
全狮搏兔 搏:搏斗。形容发挥巨大威力攻击弱小的目标。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曾朴《孽海花》第24回:“他既要来螳臂当车,我何妨去全狮搏兔,给他一个下马威。”
全身远祸 全:保全。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把你尊翁的骸骨,遣人送到故乡,你母女自去全身远祸。”
十全十美 十分完美;毫无欠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褒义。清 陈朗《雪月梅传》:“贤侄出门也得放心,岂不是十全十美。”
全功尽弃 功:功效,功绩;弃:丢掉。全部功效都丧失干净。作谓语、定语;指白费力气。《战国策 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比喻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满将大门闭了,两个促膝细谈。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委曲周全 委曲:同“委屈”,曲意求全。曲意迁就,以求得事情的完成。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七卷:“我只要委曲周全称家主一桩大事,并无欺心。若有苟且,天地不容。”
色色俱全 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很齐全。作谓语、定语;指很齐全。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12回:“掌柜的招呼进内,先把那包首饰秤准分两,再拣取应用各件,色色俱全。”
样样俱全 俱:全。一切齐全,应有尽有。作谓语;用于口语。曲波《林海雪原》:“有你的活证据,人证物证样样俱全。”
宁玉碎,毋瓦全 宁:宁愿;毋:不要。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个性。郭沫若《断断集·不灭的光辉》:“这种精神,这死不妥协宁玉碎,毋瓦全的精神,这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值得我们继承的。”
文武全才 文才与武功同时具备;能文能武。文:文才;武:武艺。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能文能武。《旧五代史 和凝传》:“和公文武全才而有志气,后必享重位,尔宜谨事之。”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清·黄宗羲《<称心寺志>序》:“沾沾卷石之菁华,一花之开落,与桑经郦注争长黄池,则是狮象搏兔,皆用全力尔。”
面目全非 面目:样子;非:不是。样子跟从前完全不同。形容变化大得很。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陆判》:“濯之,盆水尽赤。举首则面目全非,又骇极。”
忠孝两全 对国家尽忠,对父母尽孝,两样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双全”。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白居易《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业传将略,名在勋籍;蕴天爵以修己,忠孝两全。”
全能全智 见“全智全能”。作宾语、定语;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二节:“它是‘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的全能全智。”
百下百全 犹言百发百中,万无一失。作谓语、定语;形容万无一失。汉 班固《汉书 冯奉世传》:“以将军材质之美,奋精兵,诛不轨,百下百全之道也。”
全受全归 封建礼教认为人的身体来自父母,应当终身洁身自爱,以没有受过污辱损害的身体回到父母生我时那样。联合式;作谓语、分句;用于人。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父母全而生之,于全而归之,可谓孝矣。”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全性命。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个性。《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万全之计 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同“万全之策”。作主语、宾语;指最好的解决办法。《三国志 蜀志 庞统传》“亲待亚于诸葛亮”裴松之注引《江表传》:“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同“狮象搏兔,皆用全力”。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茅盾《谨严第一》:“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这一句成语,最足以说明艺术匠们之无往而不谨严,丝毫不肯随便,”
远害全身 保全自身,远离祸害。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梁书·袁昂传》:“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
全神灌注 同“全神贯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注意力集中。张天翼《春风》:“丁老师全神灌注地听着,有时候他得插句把嘴。”
全局在胸 对于全盘棋的走法心中有数。比喻对整个形势非常了解。作宾语、定语;指全面看问题。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两全其美 全:顾全;在全;美:美好;美满。做一件事圆满地照顾到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得到好处。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元 无名氏《连环计》第三折:“司徒,你若肯与了我呵,堪可两全其美也。”
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逢:遇见。指人与人互相欺瞒,不把实际情况或心里话说出来。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孙富叫家童算还了酒钱,与公子携手下船,正是: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比喻动极小的部分就会影响全局。清 龚自珍《上大学士书》:“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牵一发而全身为之动者,不得不引申触类及之也。”
全民皆兵 谓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全民参加作战。王朔《痴人》:“我知道这种勾当已发展到五花八门、全民皆兵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