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耻的成语

有关耻的成语

有关耻的成语共收录39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明耻教战 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连动式;作谓语;用于带兵等方面。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厚颜无耻 颜:脸面;脸皮。脸皮厚;不知羞耻。联合式;作宾语、状语;含贬义。《诗经 小雅 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南朝 齐 孔稚珪《北山移文》:“岂可使芳杜厚颜,薛荔蒙耻。”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形容无耻到极点。作谓语、定语;指人不知廉耻。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无耻之徒 不知耻辱或不要脸的人。作宾语;用于骂人。
耻居人下 以地位在人之下为耻,形容胸怀大志。作谓语、定语;指人有志。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伏念某本无他长,耻居人下。常想英豪之行事,堕乃尘凡。”
无耻之尤 尤:特别突出的。无耻之中最无耻的。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清 王士禛《分甘余话》:“二子可谓失其本心,无耻之尤者也。”
报怨雪耻 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报仇雪耻 雪:洗刷;除去。报冤仇;除耻辱;也作“报怨雪耻”。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报冤仇、解怨恨。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二》:“若先王之报仇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无耻下流 无耻:不知耻辱;下流:引起性欲或绘声绘色地描述色情。指不知羞耻,低级下流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修养。
忍耻含垢 含忍耻辱。同“忍辱含垢”。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忍受耻辱。宋 苏轼《上韩枢密书》:“好兵始祸者既足以为后嗣之累,则凡忍耻含垢以全人命,其为子孙之福,审矣。”
抱怨雪耻 报:报复。雪:洗刷掉。报怨恨,雪耻辱。《战国策·燕策·乐毅报燕王书》:“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
不耻最后 不耻:不以为羞耻。不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就能达到目的。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先秦 韩非《韩非子 喻老》:“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含垢忍耻 忍受耻辱。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等。宋·胡铨《上高宗封事》:“陛下尚不觉悟,竭民膏血而不恤,忘国大雠而不报,含垢忍耻,举天下而臣之,甘心焉。”
知耻近乎勇 知道羞耻,已经接近了勇敢。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耻:耻辱;荣:荣耀。不认为是可耻,反而认为是荣耀。指不知羞耻。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甚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不耻相师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耻居王后 指在文名上耻于处在不及己者之后。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志向等。《新唐书 文艺传上 王勃》:“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礼义廉耻 有礼节;讲道义;尚廉洁;知羞耻。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联合式;作宾语;指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规范。管仲《管子 牧民》:“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
行己有耻 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毁廉蔑耻 蔑:无。不顾廉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方孝孺《官政》:“而令不信于下,知不为众之所与也,则益不自重,而为毁廉蔑耻之行。”
恬不知耻 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乎。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宋 吕祖谦《东莱博议 卫礼至杀邢国子》:“卫礼至行险侥幸而取其国,恬不知耻,反勒其功于铭,以章示后。”
有耻且格 谓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先秦·孔子《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卑鄙无耻 形容人品德卑下;粗鄙;毫无廉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品质恶劣的个人或集团。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7回:“贾某总办河工,浮开报销,滥得保举。到京以后,又复花天酒地,任意招摇,并串通黄某,到处钻营,卑鄙无耻。”
奇耻大辱 奇:罕见的。极大的耻辱;罕见的耻辱。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清 程道一《鸦片之战演义》:“回忆当年的议和,不止丧权失利,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
不耻下问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动宾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虚心求教。先秦 孔子《论语 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何晏集解:“下问,谓凡在己下者。”
不以为耻 不认为是可耻。指不知羞耻。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形容不以为羞耻。《邓析子 转辞》:“今挂劓不以为耻,斯队之所以乱多治少也。”
耻与哙伍 指不愿与粗鄙庸碌之人为伍。作谓语;用于为人。《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初,韩信由楚王降封为淮阴侯,日夜怨望。有一次,他顺便去看望樊哙,樊哙跪拜送迎。出来后,韩信笑着说:‘生乃与哙等为伍。’”
缊袍不耻 缊袍:以乱麻、乱棉絮制成的袍子,指穷人穿的衣服;耻:丢脸。虽穿得破,而不认为可耻。比喻人穷志不穷。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子路)也欤。”
引以为耻 以此事为自己的羞耻。
寡廉鲜耻 寡、鲜:少;廉:廉洁;不贪污;耻:羞愧;羞耻。原指不廉洁;不知耻。现指没有操守;不知羞耻。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汉 司马相如《喻巴蜀檄》:“寡廉鲜耻,而俗不长厚也。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形容恬不知耻。作谓语、定语;指人不知廉耻。宋 欧阳修《与高司谏书》:“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忍耻偷生 忍受耻辱,苟且求生。同“忍垢偷生”。作谓语、宾语;指苟且偷生。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六卷:“忍耻偷生为父仇,谁知奸计觅风流。劝君莫设虚言誓,湛湛青天在上头。”
耻言人过 以议论别人的过错为可耻。作谓语;用于为人。唐李华《御史中丞壁记》:“汉文好黄老,而公卿耻言人过。举盛德则仪形着矣,焉用察察缺缺以恟生人哉!”
包羞忍耻 包:包容,藏;忍:容忍,忍耐。容忍羞愧与耻辱。作主语、谓语、宾语;指人气量大。唐 杜牧《题乌江亭》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鲜廉寡耻 无廉洁之操守且不知羞耻。作谓语、定语;指人没有廉耻。宋·李纲《建炎进退志总叙上之上》:“朝廷不复敦尚名节,故士大夫鲜廉寡耻,不知君臣之义。”
荒淫无耻 荒淫:贪酒好色。生活糜烂;不知羞耻。补充式;作补语;形容生活糜烂。徐迟《狂欢之夜》:“在这座最庄严的城中,却有着一群荒淫无耻的,丑态百出的,伤天害理的,穷凶极恶的衣冠禽兽。”
忍耻含羞 含忍耻辱。同“忍辱含垢”。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宋 无名氏《错立身》第十三出:“撞府共冲州,遍走江湖之游,身为女婿,只能忍耻含羞。”
雪耻报仇 雪:洗掉。洗掉耻辱,打击仇敌。亦作“报仇雪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
瓶罄罍耻 ①比喻关系密切,相互依存,彼此利害一致。②形容物伤其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 小雅 蓼莪》:“瓶之罄矣,维罍之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