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兵的成语
有关兵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兵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残兵败将 | 残:残余的;不完整的;败:输。剩下的士兵;打败的将官。形容损失惨重;被打得七零八落;失去战斗力的军队。也作“残兵败卒”、“败将残兵”。 | 联合式;作宾语;用于指被击溃的军队或势力。 | 明 无名氏《伐晋兴齐》第四折:“如今追击残兵败将,遂收故境,引兵而回。” |
兵不厌诈 | 诈:蒙骗。用兵作战可以经常使用伪装;以迷惑对方。在兵法中被称作诈。比喻在作战时战胜敌人;要靠谋略。 | 主谓式;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战胜敌人。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难一》:“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 指作战双方不能杀来往的使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5回:“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我们派个人去是决计不要紧的。” |
选士厉兵 | 士:军士;厉:磨;兵:武器。挑选士兵,磨利武器。指做好战前准备。 | 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 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孟秋纪》:“天子乃命将帅,选士厉兵,简练桀俊,专任有功,以征不义。” |
兵戎相见 |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发生冲突。 | 吴晗《朱元璋传》第三章三:“从至正十六年起,张士诚和朱元璋兵戎相见,大小数百战,互有胜负。” |
精兵简政 | 精减人员;紧缩机构。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精减人员,缩减机构。 | 《南史 陈暄传》:“徐陵为吏部尚史,精简人物。” |
纸上谈兵 |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 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
兵无血刃 | 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 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 《北史 序传 凉武昭王李暠》:“昭王以纬世之量。为群雄扬奉,兵无血刃,遂启霸业,乃修敦煌旧塞。” |
弄兵潢池 | 《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潢池,积水池。后因以“弄兵潢池”喻起兵。有不足道之意。 | 作谓语、定语;指微不足道的造反。 | 《汉书·循吏传·龚遂》:“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
兵慌马乱 | 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战争时期的动荡。 | 明 陆华甫《双凤记》第二一折:“乱纷纷东逃西窜,闹烘烘兵慌马乱,一路奔回气尚喘。” |
纵兵追击 | 纵:发,放。派出军队追击敌人。 | 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等。 |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 指出兵之前,先准备好粮食和草料。比喻在做某件事情之前,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 作宾语、分句;指提前做好准备。 | 林占财《森林中的远征》:“是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自古以来用兵的老规矩,你们没有粮食怎么走这么远的路!” |
潢池弄兵 | 潢池:积水塘;弄兵:玩弄兵器。旧时对人民起义的蔑称。也指发动兵变。 | 主谓式;作谓语;指叛乱造反。 | 东汉 班固《汉书 循吏传 龚遂》:“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
兵败如山倒 | 兵:军队。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一败涂地。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失败。 |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73章:“由于主将首先逃走,江西全线孙(传芳)军俄然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
强将手下无弱兵 | 有本领的将领手下没有懦弱的兵。比喻好的领导必然能带出好的部属。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宋 苏轼《题连公壁》:“俗语云:‘强将手下无弱兵’,真可信。” |
选兵秣马 | 选好兵器喂饱战马。指作好战前准备。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今若敕励诸将选兵秣马,疾入西界,但能痛败昊贼一阵,则吾军威大振而虏汁沮矣。” |
兵以诈立 | 兵:军事,战争;诈:欺骗。用兵作战要善于用计谋迷惑对立,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 作宾语、定语;指用兵策略。 | 春秋·齐·孙武《孙子·军争》:“兵以诈立,以利功,以分合为变者也。” |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 指长期供养、训练军队,以备一旦用兵打仗。同“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等。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一回:“卢俊义听了大怒道:‘养兵千日,用在一朝!我要你跟我去走一遭,你便有许多推故。’” |
兵连祸接 | 指战事、灾祸连续不断。 | 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持久的战争。 | 孙中山《诰诫东江叛军通令》:“数年以来,闽、粤、湘生民涂炭,曹吴二贼,实为祸首,近复启衅浙奉,兵连祸接,本大元帅已明令诸将出师北伐。” |
案甲休兵 | 指停止战事,休养士卒。 | 作谓语、宾语;指停战。 | 《史记 淮阴侯列传》:“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案甲休兵,镇赵抚其孤。” |
富国彊兵 | 使国家富裕,军力强盛。亦作“富国强兵”。 | ||
擐甲执兵 | 擐:穿;兵:武器。身披铠甲,手拿武器。指准备战斗。 | 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 《左传·成公二年》:“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
损兵折将 | 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 | 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指打了败仗。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81回:“损兵折将,必然瞒着天子。” |
砥兵砺伍 | 砥:细的磨刀石;砺:粗的磨刀石,指磨练;伍:队伍。磨练军队。 | 作谓语;指磨练军队。 | 《宋书·沈约自序》:“足下砥兵砺伍,总厉豪彦,师请一奋,氓无贰情。” |
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 养兵:指供养训练士兵;千日:指长时间。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用兵打仗。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军事等。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0回:“朝廷养兵千日,用在一时,汝安敢出怨言,以慢军心!” |
老弱残兵 | 军队中年老、体弱、伤残的士兵。指军队中丧失战斗力的部分。也比喻年老体弱、能力很差的人。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2回:“城中无粮,可发老弱残兵并妇人出降,彼必不为备,我即以兵继百姓之后出攻之。” |
先礼后兵 | 先按通常的礼节同对方交涉;如果行不通;再用武力或其他强硬手段解决。 |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办事方法巧妙。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回:“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 |
秣马利兵 | 秣:喂;利:锋利。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 | 作谓语;形容准备战斗。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十六年》:“搜乘补卒,秣马利兵,修陈固列。” |
父子兵 | 指上下亲如一家的军队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等。 | 战国·卫·吴起《吴子·治兵》:“与之安,与之危,其众可合而不可离,可用而不可疲,投之所往,天下莫当,名曰父子之兵。” |
散兵游勇 | 原指没有统率的逃散兵士。现也指没有组织到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为着确保城乡治安、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应向当地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政府投诚报到。” |
曳兵弃甲 | 拖着兵器,丢掉铠甲。形容打败仗逃跑时的狼狈相。 | 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用于战败。 | 陈毅《过汾河平原》诗:“丘貉古今同一概,曳兵弃甲暗投降。” |
黩武穷兵 | 滥用兵力,任意征讨。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发动战争。 | 《周书 武帝纪论》:“若使翌日之瘳无爽,经营之志获申,黩武穷兵,虽见讥于良吏。” |
腹中甲兵 | 甲兵:穿着盔甲的士兵。腹中装有士兵。比喻人有雄才大谋略。 | 作宾语、定语;指人有雄才大略。 | 《五朝名臣言行录·七之二参政范文正公仲淹》引《名臣传》:“夏人闻之,相戒曰:‘无以延川为意,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可欺也。” |
偃武櫜兵 | 见“偃武息戈”。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北史·高允传》:“偃武櫜兵,唯文是恤。” |
残兵败卒 | 残:残余的,不完整的;败:输。战败后剩余的兵卒。指被击溃的军队或势力。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郭勋《英烈传》第73回:“杨铁刀恃着凶勇,保了元太子及些残兵败卒,约有二千余众,向北而驰,被朱亮祖同廖永忠赶上。” |
玩兵黩武 | 轻率无度地使用武力。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司马光《进五规状·保业》:“骄者玩兵黩武,穷泰极侈。” |
兵连祸深 | 兵:指战争。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 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持久的战争。 | 唐·陆贽《冬至大礼大赦制》:“兵连祸深,变起都邑,六师播荡,九服震惊。” |
兵强将猛 | 兵力强盛,将领勇猛。形容军力强大。 | 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4回:“对众商议,一面差人往威胜晋王处,说宋江等兵强将猛,难以抵敌,乞添差良将镇守,庶保无虞。” |
骄兵之计 | 故意向敌军示弱,以助长其骄傲情绪,使其轻敌大意的计策。 | 作宾语;用于处事或军事等。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回:“孟达暗暗发书,申报玄德,说‘黄忠连输数阵,现今退在关上。’玄德慌问孔明。孔明曰:‘此乃老将骄兵之计也。’” |
兵革之祸 | 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 作宾语;指战争。 | 东汉·班固《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将有急怒之谋,以生兵革之祸。” |
兵闻拙速 | 指用兵打仗当求速胜而不计战法的巧拙。 | 作宾语、定语;指作战策略。 | 《孙子 作战》:“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
临难铸兵 | 临到危难时,方才铸造兵器。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 连动式;作谓语;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 春秋 齐 晏婴《晏子春秋 杂上二十》:“溺者不问队,迷者不问路。溺而后问队,迷而后问路,譬之犹临难而遽铸兵,临噎而遽掘井,虽速,亦无及已。” |
纸上谭兵 | 谭:同“谈”。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 作宾语、定语;指空谈。 | 清·魏源《圣武记》第13卷:“今日动笑纸上谭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有一二分之见,有六七分之见,有十分之见。” |
天兵神将 | 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 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5回:“北军追赶上来,正在万分危急,猛见宋寨中一道金光射来,把风砂冲散,那些天兵神将,都乱纷纷堕落阵前。” |
甲坚兵利 | 甲:盔甲;坚:坚固;兵:兵器;利:锋利。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比喻精锐部队。 | 作宾语、定语;指坚强善战的军队。 | 战国·齐·孙膑《孙膑兵法·客主人分》:“受敌者不得相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 |
兵勇将猛 | 士兵勇敢,将帅勇猛。形容战斗力很强。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战争等。 |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6回:“诉说宋江等兵勇将猛,折了五将,全军覆没,特来恳告元帅,借兵报仇。” |
兵戈抢攘 | 兵戈:武器,指战争;抢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 作宾语、定语;指社会动荡。 | 《金史·粘葛奴甲传》:“时兵戈抢攘,道路不通,奴甲受命,毅然策孤骑。” |
兵不雪刃 | 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 《荀子 议兵》:“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迩来服。” | |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 作定语、分句;可分开使用。 |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
偃武休兵 | 见“偃武息戈”。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岳飞《乞解军务第三札子》:“今讲好已定,两宫天眷,不日可还;偃武休兵,可期岁月。” |
溃兵游勇 | 指逃散的士兵。 | 作主语、宾语;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 | 李昌《回忆民先队》:“国民党部队的溃兵游勇,带枪到处抢劫肇事,很影响群众的抗日情绪。” |
调兵遣将 | 调动军队;派遣将领;或是调动、安排人力。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调动安排人事。 | 明 施耐庵《水浒传》:“写书教太师知道,早早调兵遣将,剿除贼寇报仇。” |
兵贵神速 | 贵:可贵;神速:特别迅速。用兵以行动特别迅速为贵。 | 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独句;用于军事等。 |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郭嘉传》:“太祖将征袁尚……嘉表曰:‘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
招兵买马 | 招收士兵;购买战马。形容组织扩充力量。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 明 汤显祖《牡丹亭 虏谍》:“限他三年内招兵买马,骚扰淮阳地方,相机而行,以开征进之路。” |
兵革满道 | 兵:兵器;革:甲胄。兵器装备胡乱遗弃,塞满了道路。形容战祸伤亡惨重。 | 作谓语、定语;指战乱。 | 汉·王充《论衡·寒温》:“六国亡时,秦汉之际,诸侯相伐,兵革满道。” |
兵拏祸结 | 见“兵连祸结”。 | 《宋史·陈良祐传》:“今遣使乃启衅之端,万一敌骑犯边,则民力困于供输,州郡疲于调发,兵拏祸结,未有息期。” | |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兵:兵器;揭:举。砍来木棍当兵器,举起竹竿当旗帜。比喻武装起义。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汉·贾谊《过秦论上》:“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解甲休兵 | 见“解甲休士”。 | 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北周·庾信《周柱国楚国公歧州刺史慕容公神道碑》:“夷陵既烧,黔中方定,旋军反旆,解甲休兵。” |
兵行诡道 | 兵:用兵;行:使用;诡:欺诈;道:方法。用兵可以运用诡异和诈伪的战法。 | 主谓式;作分句;指使用诡计来打仗。 | 先秦 孙武《孙子 计》:“兵者,诡道也。” |
兵未血刃 | 犹兵不血刃。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 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 杜甫与严武》:“高适是肃宗所任命的统帅,永王为地方兵力所击败身死之后,高适兵未血刃而罢。” |
胜负兵家之常 | 兵家:军事家。胜利或失败是军事家常遇到的事情。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1回:“昔日高祖与项羽争天下,数败于羽,后九里山一战成功,而开四百年基业,胜负兵家之常,何可自隳其志!” |
精兵强将 |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将领。形容战斗力很强的将士。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 | 《晋书·郗鉴传》:“使君若顾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遣精兵猛将。” |
兵贵先声 | 指用兵贵在先以自己的声势镇慑敌人。 | 主谓式;作谓语;用于军事方面。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
兵强将勇 | 兵力强盛,将领勇猛。形容军力强大。 | 作谓语、宾语;用于战争。 |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七回:“宋江等将勇兵强,打破了宛州、山南两座城池。 |
天兵天将 | 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神奇力量。 | 清 贾凫西《木皮散人鼓词 开场》:“那鲧却生的儿子,神通广大,伏虎降龙,手下天兵天将,那等利害。” |
首唱义兵 | 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荀彧传》:“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 |
将勇兵雄 | 将:将领;兵:士卒;雄:强有力。将领和士兵都英勇威武。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整体实力等。 | 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凭着俺人强马壮,将勇兵雄,觑刘玄德兵微将寡,一鼓而下,这一去必然平新野樊城。” |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 戢:停;焚:烧。战争就像玩火,不在适当的情况下停止就会烧死自己。 | 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 |
哀兵必胜 | 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 | 主谓式;作谓语;用作褒义。 | 先秦 李耳《老子 德经》第69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三国 魏 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
曳兵之计 | 谓佯败而逃,把敌人引入埋伏圈。 | 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郭希仁《从戎纪略》:“伯英进兵甚猛,谨防中敌曳兵之计。” |
强将之下无弱兵 | 弱:软弱。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好的部属。 | 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名师出高徒。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九卷:“强将之下无弱兵。恁样的姐姐须得恁样的梅香姐,方为厮称。” |
解甲释兵 | 解:解除;释:卸下。放下武装,卸掉盔甲。比喻不再战斗。 | 作谓语、宾语;指停战。 |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7回:“庆氏有马,惊而逸走,军士逐而得之,乃尽絷其马,解甲释兵,共往观优。” |
兵销革偃 | 销毁兵器,放下甲盾。指太平无战事。 | 作宾语、定语;指天下太平。 | 前蜀 杜光庭《本命醮南斗词》:“垂回凶度厄之慈,开辍死上生之路,使一境之兵销革偃,四时之雨顺风调。” |
兵不接刃 | 作战时兵器没接触。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 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 《吕氏春秋 怀宠》:“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 |
骄兵必败 | 骄兵:恃强轻敌的军队。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失败。 | 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劝诫性质。 | 东汉 班固《汉书 魏相传》:“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 |
寸兵尺铁 | 喻微小的武力。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战争等。 | 宋·苏轼《策略五》:“不用寸兵尺铁,而天下屏息,莫敢或争。” |
偃兵修文 | 同“偃武修文”。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停止战斗。 | 《后汉书·杜诗传》:“陛下亮成天工,克济大业,偃兵修文,群帅反旅。” |
仁义之兵 | 兵: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同“仁义之师”。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丞相兴仁义之兵,吊民伐罪,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 | |
足兵足食 | 见“足食足兵”。 | 作主语、宾语;指军备。 | 宋·胡錡《耕禄稿·代田万顷到任谢表》:“秉戈执耒,宜为足兵足食之思;牧马饭牛,盍讲且战且耕之政。” |
佳兵不祥 | 指再好的用兵都是不吉利的。 | 主谓式;作宾语;指最好不要用兵。 | 先秦 李耳《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之恶也。” |
胜败乃兵家常事 | 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得太重。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 | 清 洪昇《长生殿 贿权》:“我想胜败乃兵家常事,临阵偶然失利,情有可原。” |
极武穷兵 | 黩武。滥用武力。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发动战争。 | 《周书·韦孝宽传》:“且君辅翼幼主,位重望隆,理宜调阴阳,抚百姓,焉用极武穷兵,构怨连祸。” |
拥兵玩寇 | 玩:忽视。掌握军队,但不认真对待敌人。 | 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 《清史稿·策楞等传论》:“策楞辈拥兵玩寇,其病正坐此。” |
兵强则灭 | 指依恃军队强盛则毁灭。 | 作宾语、定语;指不能用兵。 | 《列子 黄帝》:“老聃曰:‘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兵。” |
兵强马壮 | 兵力强盛;马匹肥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有时也比喻其他的队伍力量强大。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军队等。 | 《新五代史 杂传十三 安重荣传》:“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
按兵不动 | 按:止住。控制住军队;暂不行动;泛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常用以表示持观望态度而不行动。 | 兼语式,作谓语、定语;多指接到任务后不肯做或暂时不做。 | 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召类》:“赵简子将袭卫,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后反……赵简子按兵而不动。” |
借贼兵,赍盗粮 | 兵:兵器,武器;赍:以物送人。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西汉·司马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故齐所以大破者,以期伐楚而肥韩,魏也;此所谓借贼兵,赍盗粮者也。” |
兵精粮足 | 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 |
行兵列阵 | 行:调动;列:排列。调动军队,排布阵势。泛指军事指挥艺术。 | 作谓语、宾语;用于军事。 | 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一卷:“此人天文地理,六韬三略,无不精通,行兵列阵,玄妙莫测,乃智勇兼全之士。” |
按甲休兵 |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 联合式;作谓语;指停战休整。 | 东汉 班固《汉书 韩信传》:“当今之计,不如按甲休兵,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然而发一乘之使,奉咫尺之书以使燕,燕必不敢不听。” |
草草收兵 | 马马虎虎地就收了兵。比喻工作不负责任,不细致,不慎重。 | 作谓语、宾语;指不负责任。 | 欧阳山《苦斗》:“张发奎刚占领了那个地方,要管也管不了许多,正是咱们的人活动的好机会,——你怎么好意思草草收兵?象一个赤卫队员么?” |
整甲缮兵 | 整顿甲胄,修理兵器。谓作好战备。 | 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 《宋书·何承天传》:“斥候之郊,非耕牧之所;转战之地,非耕桑之邑。故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虽时有古今,保民全境,不出此途。” |
厉兵秣马 | 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 联合式;作谓语;指准备战斗。 |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勤兵黩武 | 黩:轻率。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好战。 | 凌力《少年天子》第一章:“他终于采纳范文程和汤若望的政见,放弃了徒恃军威的‘勤兵黩武’,采取了招降弭乱的‘文德绥怀’。” |
将勇兵强 | 将:将领;兵:士卒。将领和士兵都英勇顽强。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整体实力等。 |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折:“你道我将勇兵强有谁及,争奈待罪犯歇马在这云州地。” |
胸有甲兵 | 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备。比喻胸怀韬略。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沈采《千金记·遇仙》:“才兼文武,惭非伊吕之俦;胸有甲兵,颇让孙吴之术。” |
弃甲曳兵 | 弃:丢弃;甲:古时军人穿的铁片做成的护身衣;曳:拖着;兵:兵器。丢弃铠甲;拖着兵器。 形容打了败仗而狼狈逃窜。 | 联合式;作状语、补语;含贬义。 | 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讳兵畏刑 | 谓慎于用兵和用刑。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宋·张耒《大礼庆成赋》:“讳兵畏刑,后货食兮。政有损易,兹不易兮。” |
师老兵破 | 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 ||
兵荒马乱 | 兵、马:指战争;荒:荒乱。指社会秩序极端不安定。形容战时社会动荡不安;混乱的情景。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混乱状。 | 明 李唐宾《梧桐叶》第四折:“不然,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