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鸣的成语

有关鸣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鸣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潮鸣电掣 极言气势大、速度炔。作状语;形容速度很快。鲁迅《集外集 斯巴达之魂》:“惟见如火如荼之敌军先锋队,挟三倍之势,潮鸣电掣以阵于斯巴达军后。”
朝阳鸣凤 比喻品德出众、正直敢谏之人。作宾语;用于为人。语出《诗 大雅 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鸣鼓而攻 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鼎食鸣钟 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作宾语、定语;形容贵族的豪华生活排场。宋·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将期乎鼎食鸣钟,宁虞往吝。”
鸾鸣凤奏 弹奏演唱的美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2卷:“心事多违,彼此郁郁,鸾鸣凤奏,久矣不闻。”
一牛鸣 指牛鸣声可及之地。比喻距离较近。同“一牛吼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王维《与苏卢二员外游方丈寺》诗:“回看双凤阙,相去一牛鸣。”
肥遁鸣高 退隐避世,自以为清高。联合式;作谓语;指自命清高。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六回:“昨儿听先生鄙薄那肥遁鸣高的人,说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不平而鸣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鸡鸣候旦 见“鸡鸣戒旦”。作谓语、定语;形容过度紧张。宋·徐铉《和张先辈见寄》:“鸡鸣候旦宁辞晦,松节凌霜几换秋。”
瓦釜雷鸣 高妙的乐器被废弃了;瓦盆却敲得雷一般响。坏人猖狂一时;好人却默默无闻。后比喻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釜:锅。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耳鸣目眩 眩:眩晕。两耳作响,两眼眩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78回:“忽觉耳鸣目眩,支持不住。”
擂鼓鸣金 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作谓语、宾语;指战场上击鼓打锣。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瓦釜之鸣 瓦釜:古代简单的乐器,比喻庸才。庸才显赫。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庸才占高位。唐·柳宗元《代人进瓷器状》:“且无瓦釜之鸣,是称土铏之德。”
鸣凤朝阳 《诗·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郑玄笺:“凤皇鸣于山脊之上者,居高视下,观可集止,喻贤者待礼乃行,翔而后集。梧桐者,犹明君出也。生于朝阳者,被温仁之气,亦君德也。”后因以“鸣凤朝阳”比喻贤臣遇明君。作宾语、定语;用于人才得以重用。《诗经·大雅·卷阿》:“凤皇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幼学琼林·卷一·文臣类》:“李善感直言不讳,竞称鸣凤朝阳。”
鹤鸣之士 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有才德声望的隐士。《周易 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钟鸣鼎重 谓官高位重。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唐顺之《章孺人传》:“徒苟且富贵,即钟鸣鼎重,亦何足道。”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赏。鸣:表达;表示。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挥策四顾;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鸣得意。”
钟鸣鼎食 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豪华、排场。钟鸣:吃饭时敲钟;鼎食:列鼎而食。联合式;作定语;常与之家连用。唐 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虫鸣螽跃 螽:螽斯,昆虫名。草虫鸣叫螽斯跳。作宾语、定语;指自然规律。《诗经·召南·草虫》:“喓喓草虫,趯趯阜螽。”
狐鸣枭噪 喻小人嚣张。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唐·韩愈《永贞行》:“狐鸣枭噪争署置,睗跳踉相妩媚。”
一鸣惊人 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国家、集体。西汉 司马迁《史记 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鹤鸣九皋 九皋:深泽。鹤鸣于湖泽的深处,它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比喻贤士身隐名著。作宾语;指隐士。《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鸣锣开道 鸣锣:敲锣。封建时代官吏出行时;前面差役敲锣;吆喝行人回避。现多比喻为某种事物的产生制造舆论。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9回:“大凡官府出街,一定是鸣锣开道的。”
蛙鸣蚓叫 蚓:蚯蚓。青蛙鸣,蚯蚓叫。比喻浅陋的识见或议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坊刻诗话后》:“小慧私智,不知大体,自安于蛙鸣蚓叫,君子亦无校也。”
鳌鸣鳖应 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
嘤鸣求友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回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作宾语、定语;指寻知音。茅盾《<新绿丛辑>旨趣》:“本为人人所同,而脱稿后求能与世相见,嘤鸣求友之心,亦人人所共有。”
凤鸣鹤唳 形容优美的声音。
物不平则鸣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得意自鸣 鸣:表达。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以为是。清·陈琅《玉狮堂传奇·回流记·罢宴》:“笑他井底响繁蛙,得意自鸣,甘居人下。”
百家争鸣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思想;鸣:指发表意见。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法、墨、阴阳、名、纵横、杂、农等名家称为诸子百家。他们各自著书立说;在政治上、学术上展开争论呈现出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今指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允许各种学术流派发表意见。东汉 班固《汉书 艺文志》:“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联合诸侯。”
驴鸣狗吠 见“驴鸣犬吠”。作宾语、定语;形容文章低劣。唐·张鷟《朝野佥载》第六卷:“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
肥遯鸣高 退隐避世,自鸣清高。
钟鸣鼎列 见“钟鸣鼎重”。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曹寅《题铜官秋色图》:“都尉起家勋戚,钟鸣鼎列,极福终其身。”
蛙鸣狗吠 吠:狗叫。青蛙鸣,狗汪汪叫。比喻浅陋拙劣的诗词及文章。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钮琇《觚剩·樵隐》:“此真铿金霏玉之音也。我向所厌薄者,大率皆蛙鸣狗吠耳。”
鸡鸣戒旦 怕失晓而耽误正事,天没亮就起身。连动式;作谓语;形容过度紧张。《诗经 齐风 鸡鸣序》:“《鸡鸣》,思贤妃也。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
鸣鹤之应 《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后以“鸣鹤之应”比喻诚笃之心相互应和。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易·中孚》:“鹤鸣在阴,其子和之。”王弼注:“立诚笃至,虽在闇昧,物亦应焉。”孔颖达疏:“处于幽昧而行不失信,则声闻于外,为同类之所应焉。”
戛玉鸣金 戛:敲击。敲打玉器和金器。形容声调有节奏而响亮好听。也形容人气节凛然。作宾语、定语;指人的声音或气节。唐 白居易《听田顺儿歌》:“戛玉敲冰声未停,嫌云不遏入青冥。”
鸣冤叫屈 指申诉冤屈。作谓语、宾语;指申诉冤屈。巴金《<探索集>后记》:“我写《家》,也只是为了向腐朽的封建制度提出控诉,替横遭摧残的年轻生命鸣冤叫屈。”
鸣雁直木 古人认为雁随阳而处,木随阳而直。比喻良才。作宾语、定语;指贤人。《梁书·袁昂传》:“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既殊鸣雁直木,故无结绶弹冠。”
河清社鸣 《文选·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刘良注:“里社,神祠也。”后以“河清社鸣”为太平祥瑞的象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文选·李康〈运命论〉》:“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刘良注:“里社,神祠也。”
雄鸡夜鸣 古代认为雄鸡夜鸣为异常现象,预兆战事。
鸡鸣狗吠 鸡啼狗叫彼此都听得到。比喻聚居在一处的人口稠密。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形容百姓安居乐业。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击鼓鸣金 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作宾语、定语;用于古代军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羊放马。”
一命鸣呼 指死亡。常含幽默诙谐意味。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又过半年,忽然刘二感天行时气,头疼发热。正是:‘福无双至从来有,祸不单行自古闻。’害了六七日,一命呜呼,已归泉下。”
雷鸣瓦釜 釜:锅。锅发出雷一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声势烜赫。作宾语、定语;指庸人当权。《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鼓乐齐鸣 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形容热闹景象。作谓语、定语;指气氛热烈。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众起来,鼓乐齐鸣。”
鸮鸣鼠暴 鸮鸟鸣叫,老鼠肆暴。比喻恶人气焰嚣张。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夏完淳《周公论》:“鸮鸣鼠暴,竟为酷祸,所谓犹豫之失也。”
漏尽钟鸣 见“漏尽锺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迫。”
龙跃凤鸣 象龙在腾跃,凤凰在高鸣。比喻才华出众。作谓语、定语;指人才华出众。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
潮鸣电挚 极言气势大、速度快。鲁迅《集外集 斯巴达之魂》:“惟见如火如荼之敌军先锋队,挟三倍之势,潮鸣电掣以阵于斯巴达军后。”
牝咮鸣辰 同“牝鸡司晨”。作宾语、定语;指女子掌权当政。《新唐书·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传赞》:“反天之刚,挠阳之明,卒使牝咮鸣辰,胙移后家,可不哀哉!”
龙鸣狮吼 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沉郁雄壮的声音。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王子乔墓在京茂陵,国乱时,有人盗发之,都无所见,唯有一剑,悬在空中,欲取之,剑便作龙鸣虎吼。”
鸡鸣狗盗 指微不足道的技能;也指具有这类技能的人。常形容偷偷摸摸等不正当的行为。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汉书 游侠传》:“皆藉王公之势,竞为游侠,鸡鸣狗盗,无不宾礼。”
黄钟毁弃,瓦缶雷鸣 黄钟:大钟;瓦缶:瓦锅。黄钟被砸烂抛置一边,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人却身居高位。作定语、分句;指贤人不被所用。清·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鼠辈鸱张其若是哉!黄钟毁弃,瓦缶雷鸣。蠢兹幺幺,毒害乃尔。”
漏尽锺鸣 比喻人的生命已到尽头。
狐鸣狗盗 旧时对造反者的贬称。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旧唐书·郑畋传》:“畋谬领藩垣,荣兼将相,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誓与义士忠臣,共剪狐鸣狗盗。”
鸣野食苹 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诗经 小雅 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井底鸣蛙 犹井蛙。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见识少。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一折:“则你那自尊自贵无高下,真乃是井底鸣蛙。”
鸡鸣起舞 指胸怀大志、及时奋发的豪壮气概。作谓语、定语;指人勤奋。宋·韩元吉《薄幸》词:“都莫问功名事,白发渐星星如许。任鸡鸣起舞,乡关何在。凭高目尽孤鸿去。”
金鼓齐鸣 金鼓:古时军队演习、作战时用以助军威、壮声势的金钟和战鼓。金钟战鼓一齐鸣响。形容战斗激烈;士气高昂。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声气也。”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鸣;鸟叫。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表现。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嘤:鸟鸣声。鸟儿在嘤嘤地鸣叫,寻求同伴的应声。比喻寻求志同道合的朋友。作宾语、分句;指找朋友。《诗经·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
飞遁鸣高 飞遁:指隐退。远离尘俗,自鸣清高。三国·魏·曹植《七启》:“飞遁离俗。”
凤鸣麟出 凤凰鸣唱,麒麟出现。比喻贤人出现。
驴鸣犬吠 如同驴叫狗咬一般。形容文字言语拙劣。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文章低劣。唐 张鷟《朝野佥载》第六卷:“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狗吠,聒耳而已。”
鸾凤和鸣 比喻夫妻相亲相爱。旧时常用于祝人新婚。主谓式;自谓语、宾语;用于祝人新婚。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二十二年》:“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
鼓角齐鸣 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作谓语;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情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鸿雁哀鸣 哀:悲哀。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生活凄惨。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嗸嗸。”
篝火狐鸣 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隐隐约约象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涉、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联合式;作谓语;比喻策划起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鼋鸣鳖应 比喻互相感应,一倡一和。作宾语、定语;指一倡一和。《后汉书·张衡传》:“高祖踞洗,以对郦生,当此之会,乃鼋鸣而鳖应也,故能同心戮力。”
不平则鸣 鸣:发出声音;指有所抒发或表示。事物不平静就会发出响声。指人遇到不公平的事;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和反抗。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遇到不平的事主持正义。唐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鼍鸣鳖应 鼍:扬子鳄。比喻声气相通互相感应。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旧唐书·李密传》:“豹变鹊起,今也其时,鼍鸣鳖应,见机而作。”
狐鸣篝中 见“狐鸣鱼书”。作宾语、定语;指起事。清·邹容《革命军》第一章:“此自秦以来,所以狐鸣篝中,王在掌上,卯金伏诛,魏史当涂。”
难鸣孤掌 比喻力量单薄,难以成事。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势力单薄。清·平步青《霞外捃屑·时事·刘庸夫》:“在朝非守正不阿之臣,思兴利除害,奈随声附和者,讥不识时,则一薛居洲难鸣孤掌。”
风不鸣条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偏正式;作定语、补语;比喻社会安定。西汉 桓宽《盐铁论 水旱》:“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块,风不鸣条。”
电闪雷鸣 闪电飞光,雷声轰鸣。比喻快速有力。也比喻轰轰烈烈。联合式;作谓语,状语;比喻快速有力。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五章:“是英明的主意,这主意通过电话就电闪雷鸣一样传遍工地。”
鸣琴而治 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作谓语、定语;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吕氏春秋·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东鸣西应 谓各方面互有联系,互相影响。作宾语、定语;用于事物间。蔡元培《欧美国学会丛刊发刊词》:“海通以来……自一缕一针之细故,以至政治风俗之大端,无不东鸣西应,速于邮命。”
钟鸣漏尽 漏:滴漏,古代计时器。晨钟已经敲呼,漏壶的水也将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联合式;作宾语;指深夜。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田豫传》:“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狐鸣鱼书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闲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后因以“狐鸣鱼书”指起事者动员群众的措施。作宾语、定语;指起事。《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閒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一牛鸣地 见“一牛吼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钱谦益《山庄八景诗·锦峰晴晓》序:“其旁有锦峰书院,去山庄一牛鸣地。”
鸣金收军 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作谓语;指撤军。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
鸡鸣犬吠 见“鸡鸣狗吠”。作定语、宾语;形容百姓安居乐业。战国·邹·孟轲《孟子·公孙丑上》:“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而齐有其民矣。”
鸡鸣馌耕 比喻妇女勤俭治家。语本《诗·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又《豳风·七月》:“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持家等。《诗经·豳风·七月》:“同我妇子,馌彼南亩。”
鸣玉曳组 佩玉饰曳印组。谓任高官。作谓语、定语;用于官场。《新唐书·李纲传》:“今新造天下,开太平之基,功臣赏未及遍,高才犹伏草茅,而先令舞胡鸣玉曳组,位五品,趋丹地,殆非创业垂统,贻子孙之道也。”
狐鸣鱼出 鸣:叫。指动员众人起事。作宾语、定语;指起事。西汉·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
鸣钟列鼎 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鸣珂锵玉 玉珂鸣响,佩玉铿锵。比喻显贵。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先兆》:“寻尚主,拜驸马都尉,鸣珂锵玉,出入禁挞,良田甲第,珍宝奇玩,豪华富贵,冠于一时。”
牝鸡晨鸣 同“牝鸡司晨”。作谓语、宾语、分句;指女子掌权当政。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如有聪明才智,识达古今,正当辅佐君子,助其不足,必无牝鸡晨鸣,以致祸也。”
鸣于乔木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后以“鸣于乔木”比喻仕进达于高位。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鸣钟食鼎 见“鸣钟列鼎”。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哽噎难鸣 哽:声气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气塞,哭不出声或说不出话的样子。作谓语、状语;指人很悲痛。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4回:“巧姐听了,不敢回言,只气得哽噎难鸣的哭起来了。”
鸣玉曳履 佩玉饰曳丝履。谓获高官厚禄。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新唐书·马周传》:“今超授高爵,与外廷朝会,驺竖倡子,鸣玉曳履,臣窃耻之。”
山鸣谷应 形容回音响亮;也比喻此鸣彼应;互相配合。联合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宋 苏轼《后赤壁赋》:“戛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余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鸣金收兵 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作谓语;指撤军。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97回:“卢先锋兵到,见孙安勇猛,卢先锋令鸣金收兵。”
鸡鸣而起 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偏正式;作谓语、分句;形容勤奋不怠。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狗盗鸡鸣 ①比喻具有微末技能。②比喻偷偷摸摸。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小本事。金·元好问《示怀祖》诗:“狗盗鸡鸣皆有用,鹤长凫短果如何?”
长鸣都尉 鸡的别名。
蛙鸣鸱叫 鸱:鸱鸟。青蛙鸣,鸱鸟叫。比喻浅陋拙劣的文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韩愈《平淮西碑》清·储欣评:“段文昌以骈四俪六蛙鸣鸱叫之音,易钧天之奏,真不识人间有廉耻事。”
人头畜鸣 鸣:叫。这是骂人的话,指虽然是人,但象畜类一样愚蠢。也比喻人的行为非常恶劣。紧缩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秦始皇本记》:“(胡亥)诛斯,去疾,任用赵高,痛哉言乎!人头畜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