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界的成语
有关界的成语
有关界的成语共收录2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清平世界 | 太平世界。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太平盛世。 |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五卷:“你须不是史思明的贼党,清平世界,谁敢调弄良家女子。” |
齐梁世界 | 齐、梁:南北朝时的两个王朝,政治腐败。比喻国家衰弱混乱。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8回:“本朝若不是永乐振作一番,信着建文软弱,久已弄成个齐梁世界了。” |
不间不界 | 见“不尴不尬”。 | 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处境窘迫。 | 《朱子语类》卷三四:“圣人全体极至,没那不间不界底事。” |
放眼世界 | 放眼:放开眼界,目光不局限在狭小范围内。放开眼界,纵观天下。也作“放眼乾坤”。 |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看问题。 | 元 张养浩《过李溉之天心亭之二》:“放眼乾坤独倚栏,古今如梦水云间。” |
花锦世界 | 指繁华之地。同“花花世界”。 | 作宾语、定语;指花天酒地的场所。 | 《警世通言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到永乐爷从北平起兵靖难,迁于燕都,是为北京。只因这一迁,把个苦寒地面,变作花锦世界。” |
半间不界 | 间、界:今作:“尴尬”。比喻肤浅、不深刻,或做事不彻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不彻底。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34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泛说若是谦辞。然圣人之为人,自有不可及处,直要做到底,不做个半间不界底人。” |
此疆尔界 | 谓划分疆界,彼此阻隔。 | 作宾语、定语;用于界限。 | 《诗·周颂·思文》:“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
半间半界 | ①不彻底,不深透。②不明确。③犹言不上不下。④谓平庸。 | 作谓语、定语;指不彻底。 | 参见“半间不界”。 |
河沙世界 | 指多如恒河沙数的佛世界。语本《金刚经·一体同观分》:“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佛家语。 | 语出《金刚经·一体同观分》:“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南汉·张瀛《赠琴棋僧歌》:“河沙世界尽空空,一存寒灰冷灯畔。” |
花花世界 | 指热闹繁华的地方或灯红酒绿寻欢作乐的场所。也泛指人世间。含贬义。 |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指花天酒地的场所。 | 宋 文及翁《贺新郎 西湖》词:“回首洛阳花世界,烟渺黍离之地。” |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怀:怀藏。胸中怀藏祖国,眼光要放远到全世界。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张双林《解读北京人》:“上海人过于讲实惠,讲自家的事,而北京人确实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
极乐世界 | 佛教指阿弥陀佛成道时所居住的乐土;是一块可以摆脱人间一切烦恼的净土。后泛指无忧无虑、快乐如意的理想境界。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 | 《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
天王下界 | 天王:天神;下界:下凡。比喻威严的吏役。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95回:“若到乡里愚百姓家,便是天王下界,黑煞神临凡一般。” |
楚界汉河 |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 | 作宾语;比喻战争的前线。 | 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 |
大千世界 | 佛教用语。世界的千倍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千倍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千倍为大千世界。后泛指广大无边纷纭复杂的世界。 | 偏正式;作主语;指广大无边的世界。 | 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希运禅师》:“长老身材勿量大,笠子太小生。师云:‘虽然如此大千世界总在里许。’” |
此界彼疆 | 见“此疆尔界”。 | 作宾语、定语;用于界限。 | 《花月痕》第二一回:“痴珠也自欢喜,说道:‘此十年用兵,一误于士不用命,再误于此界彼疆。’” |
开阔眼界 | 指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眼光要放宽。 | ||
此疆彼界 | 疆:边界;界:地域的限隔。彼此之间划分疆界,相互阻隔。 | 作宾语、定语;用于界限。 | 宋·朱熹《朱子语类》第64卷:“致广大,谓心胸开阔,无此疆彼界之殊。” |
黄金世界 | 形容美好完善的境地。 | ||
登界游方 | 登上天界,游历四方。指周游世界。 | 作谓语、宾语;指周游世界。 | 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
大开眼界 | 开:扩展;眼界:眼睛看到的范围。开阔视野;大长见识。 | 动宾式;作宾语;形容长了见识。 | 唐 李濬《松窗杂录 楚儿》:“光业马上取笔答之曰:‘大开眼界莫言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