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意的成语

有关意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意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意气相许 意气:志趣和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情趣相同。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回:“沈炼道:‘大丈夫意气相许,哪有贵贱?’”
遂心快意 见“遂心如意”。作谓语、定语;指称心满意。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7回:“无如他此时是满怀的遂心快意,满脸的吐气扬眉,话挤话,不由得冲口而出。”
粗心大意 粗:粗疏。形容做事不细心;不谨慎;马马虎虎。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考虑事情或做事方。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忽然灵机一动,心中悟将过来:‘这是我粗心大意。我若不进去,他怎得出来?’”
执意不回 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依从别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史·王安石传》:“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醉翁之意 之:的;意:意趣。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作宾语;形容人的行动与言语。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遂心如意 犹言称心如意。亦作“遂心满意”、“遂心快意”。作谓语、定语;指称心满意。《红楼梦》第四六回:“天底下的事,未必都那幺遂心如意的。”
心软意活 软;温和。比喻自己没有一点主见,就是相信别人的话作谓语、定语;指没有主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金桂听见他婆婆如此说,怕薛蟠心软意活了,便泼声浪气大哭起来。”
虚情假意 虚假的情意。指虚伪做作;假装殷勤。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我也见出你那心来了,一味在我面上虚情假意,到老还疼你那正经夫妻。”
肆意横行 肆意:任意残杀或迫害。横行:仗势作恶,蛮横凶暴。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亦作“肆虐横行”。宋 欧阳修《再论置兵御贼札子》:“数千里内,杀人放火,肆意横行,入州入县,如入无人之境。”
出自意外 出于意料之外。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余怜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输心服意 犹言真心顺从。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快心编初集》第四回:“然说到要做会讨采,却无人便肯输心服意,也有回的,也有许的,也有求减的,也有应承了原不与的。”
温情密意 谓情意温柔亲密。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瞿秋白《饿乡纪程》:“然而散见零星的翠色,好一似美人的眉飞色舞,已确然见温情密意的‘春之和畅’之先声。”
低情曲意 谓对不住,不得已。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今日鲁肃低情曲意,暂取荆州,以为救民之急;待仓廪丰盈,然后再献与将军掌领。”
意气自得 意气:意态,气概;自得:自觉得意。形容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魏书·北海王子颢传》:“兄颢入洛,成败未分,便以意气自得为时人所笑。”
辞不达意 辞:言辞;意:意思。指词句不能确切地表达出意思和感情。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用于说话与写作。宋 罗烨《醉翁谈录 崔木因妓得家室》:“但恐小子不才,辞不达意。”
格高意远 谓文章的格调高雅,含意深远。作谓语、定语;用于作品等。宋·王禹偁《送丁谓序》:“去年得富春生孙何文数十篇,格高意远,大得六经旨趣。”
瑰意琦行 瑰:美石,比喻珍贵;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为。联合式;作宾语;指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
曲意奉迎 见“曲意逢迎”。作谓语、定语;指违心讨好人。清·采蘅子《虫鸣漫录》:“虽曲意奉迎,动辄得咎,人咸不平。”
称心满意 称心如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 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我果有功名之分,若得一日称心满意,就死何恨。”
二三其意 即三心二意。指心意不专一,反复无常。作定语、补语;形容三心二意。《三国志·袁绍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外为御难,内实乞罪,既不见赦,而屠各二三其心,临阵叛戾。”
拿定主意 下定决心,抉择做什么事。作谓语、定语;指决定。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7回:“却又一片深心,打了个呼牛也可,呼马也可的主意,任是谁说什么,我只拿定主意,干我的大事去。”
出人意表 表:外。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事物出乎人们意料之外。《陈书 袁宪传》:“宪常招引诸生,与之谈论,每有新议,出人意表,同辈咸嗟服焉。”
神工意匠 形容建筑、绘画等构思精妙,非人力所能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赵朴初《平等院》诗:“岂只是象教庄严继盛唐?更别有神工意匠。”
情真意切 谓情意十分真切。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与人之间。清·吴乔《答万季埜诗问》:“六朝体宽无粘,韵得叶用,粘缀但情真意切,得句即佳。故‘城上草’一篇,止十三字,而意味无穷。”
好心好意 指怀着善意。作宾语、状语;指善意。老舍《茶馆》第三幕:“我好心好意来告诉你,你可不能卖了我呀!”
意兴盎然 意兴:兴致。盎然:指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形容兴致很浓的样子。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一路行来,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自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快心遂意 犹言称心如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心情。《豆棚闲话·介之推火封炉户》:“恨不得从半空中将之推一把头发揪在跟前,生生的咬嚼下肚,方得快心遂意。”
红情绿意 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形容艳丽的春日景色。宋 文同《约春》诗:“红情绿意知多少,尽入泾川万树花。”
睡意朦胧 朦胧:模糊不清。形容双眼模糊不清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没睡醒。丁玲《1930年春上海》:“间或有一、二家小商店的学徒在睡意朦胧的半张着眼去下那门板。”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原指出兵攻击对方不防备的地方。后亦指行动出乎人的意料。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语出《孙子 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阿意苟合 阿:迎合,曲从;苟:苟且;苟合:无原则地附和。曲从别人的意愿,无原则地附和。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世。东汉 班固《汉书 公孙刘车王杨蔡陈郑传赞》:“阿意苟合,以说其上。”
志得意满 志向意愿都得到满足。形容踌躇满志的得意情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宋 陆九渊《与刘伯协书》:“当无道时,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满,君子厄穷祸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锯,投荒裔。”
眼意心期 期:期望。眼中意会,心中期许。指嘴上虽然没说话,但双方的目光交流,心意相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偓《青春》诗:“眼意心期卒未休,暗中终拟约秦楼。”
漫不经意 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作定语、状语;同“漫不经心”。郭沫若《文艺论集 <瓦特 裴德的批评论>》:“有时不能莹然彻底而变化,好像漫不经意地在四处爆发着一个优美的结晶。”
变生意外 变:变化。指意外发生变故。作宾语;指意外发生变故。元·苏天爵《元朝名臣事略·枢密赵文正公》:“时甫罹大变,众心未一,事机少忽,变生意外。”
趁心像意 犹言称心如意。指完全合乎心意。趁:满足,遂。趁,通“称”。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十八卷:“若论起吴衙内,只算做半饥半饱,未能趁心像意。”
心慌意急 同“心慌意乱”。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0卷:“灯又半明半灭,又看见玉姐吊在梁间,心慌意急。”
得意忘筌 捕得鱼后;忘了捕鱼的竹器。比喻达到目的之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肆意妄行 肆意:任意。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五代史演义·自序》:“其狡且羯者,挟诈力以欺凌人世,一或得志,则肆意妄行。”
言狂意妄 妄:胡乱。说话放肆,思想狂妄。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杜少陵》:“歜上书之明年,言狂意妄,圣天子不赐镬樵全生,弃逐岭表。”
意望已过 已经超出了原先的愿望。
遣词造意 同“遣辞措意”。作谓语、宾语;用于文章或说话。吴晗《学习集·葬花诗和<白头吟>》:“虽然文字不同,但遣词造意,却是有一脉相通之处的。”
诚心正意 诚:真诚。心意真诚恳切。形容对人十分真挚诚恳。亦作“诚心诚意”。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为人。元·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皇天有意为斯文,教人从诚心正意修根本,以至齐家治国为标准。”
心忙意乱 犹心慌意乱。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郭勋《英烈传》第21回:“要有心忙意乱光景,倘或迟误,枭首示众。”
得意洋洋 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补充式;作状语;指自鸣得意。西汉 司马迁《史记 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移情遣意 变易情志,消遣烦闷。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严复《救亡决论》:“若夫词章一道,本无经济殊科,词章不妨放达,故虽极蜃楼海市,惝恍迷离,皆足以移情遣意。”
开心写意 写:通“泻”,宣泄。开诚相待,披露心意。作宾语、定语;指为人。唐·李白《扶风豪士歌》:“愿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先意承颜 同“先意承志”。作谓语、定语;指奉承上级。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
设言托意 托:寄托。用言语寄寓心意。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每日一人学中,四处各坐,却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却外面自为避人眼目。”
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会:领会,理解。只能心领神会,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作宾语、定语;指只可内心体会。清·刘大魁《论文偶记》:“凡行文多寡短长,抑扬高下,无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赏。鸣:表达;表示。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挥策四顾;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鸣得意。”
恣意妄行 恣意:任意,随意;妄行:胡作非为。随心所欲,胡作非为。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汉书 杜周传》:“曲阳侯要前为三公辅政,知赵昭仪杀皇子,不辄白奏,反与赵氏比周,恣意妄行。”
断章取意 见“断章取义”。作宾语、定语、状语;指歪曲原意。唐·张鷟《游仙窟》:“断章取意,唯须得情,若不惬当,罪有科罚。”
志骄意满 形容得意骄傲。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古今小说·梁武帝累修归极乐》:“贲志骄意满,不复顾虑。”
礼轻人意重 礼物虽然很轻,但人的情意却很深厚。作宾语、定语;指送礼。元 李致远《还牢末》:“兄弟,拜义如亲,礼轻义重,笑纳为幸。”
蝶意莺情 意:心愿,意向;莺:黄鹂。比喻爱恋春色的情意。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陈霆《渚山堂词话》第三卷:“蝶意莺情留恋处,还在余花剩柳。”
意犹未尽 犹:还。指还没有尽兴。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柳青《创业史》第二部第十章:“但是梁生宝意犹未尽,话还没有说完。”
情投意和 投:契合。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至意诚心 至意:诚意。诚心诚意。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阙名《万国来朝》第二折:“则为我至意诚心,忠肝义胆,我也并无偏背。”
柔情蜜意 温柔甜蜜的情意。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11回:“如今悬空在宝玉屋内,虽说宝玉仍是柔情蜜意,究竟算不得什么,于是更哭得哀切。”
意切辞尽 意:心愿,意向。心意恳切,言辞毫无保留。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李翱《劝裴相比自出征书》:“伏望试以狂言,访于所知厚者,意切辞尽,不暇文饰,伏惟少赐省察。”
柔情密意 谓温柔亲密的情意。作主语、宾语;用于男女关系。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11回:“如今悬空在宝玉屋内,虽说宝玉仍是柔情密意,究竟算不得什么,于是更哭得哀切。”
兴尽意阑 兴:兴致,兴味;阑:残,尽。兴致和情趣都没有了。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朱自清《“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等到兴尽意阑,便各自回去睡觉。”
书不尽意 犹书不尽言。作谓语、分句;多作书信或说话等。《北齐书·文苑传·祖鸿勋》:“与阳休之书曰:‘……已矣哉,书不尽意。’”
阿意取容 阿意:迎合他人的心意;取容:博取别人的欢心。曲从其意,以取悦于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曲意去取悦别人。《南史 孝义传下 陶季直》:“季直不能阿意取容,明帝颇忌之,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心烦意乱 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形容内心烦闷焦躁。烦:烦躁;意:心绪;心思。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战国 楚 屈原《楚辞 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智尽忠,蔽鄣于谗,心烦意乱,不知所从。”
志足意满 犹志得意满。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满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恒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满。”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深:深入。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
情孚意合 同“情投意合”。作谓语、定语;指投合。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5回:“我如今却和你眷恋日久,情孚意合,却不恁地理会。”
谩不经意 谓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谩,通“漫”。作定语、状语;同“漫不经心”。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事疏》:“今谓皇上谩不经意,一切委之于臣,何其敢于厚诬皇上邪?”
心领意会 见“心领神会”。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邹韬奋《经历》:“他们不许用帝国主义,所以各报遇着这个名词,总是写作‘××主义’,读者看得惯了,也就心领意会。”
瑰意奇行 见“瑰意琦行”作宾语、定语;指卓越的思想和不平凡的行为。刘师培《文说·宗骚》:“瑰意奇行,超然高举。”
半心半意 半:不完全。不充分地或不完全地,不十分热心地,只是敷衍应付。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应付。毛泽东《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
心烦意冗 同“心烦意乱”。作宾语、状语、定语;指人心神不定。明·汤显祖《牡丹亭·闹殇》:“儿呵,暂时间月直年空,好将息你这心烦意冗。”
寡情薄意 缺少情意。作宾语、定语;指人无情。《水浒传》第一一○回:“公孙胜道:‘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只得曲允。’”
同心一意 心志一致。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意思意思 指略表心意或表面是那么回事。作谓语、宾语;用于交际。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第一趟上门来看老伯母,总要意思意思,新茶陈火腿,是我自己的孝敬。”
三心二意 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犹豫不定。常指不安心;不专一。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情意绵绵 情意:对人的感情。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形容情意深长,不能解脱。作谓语、定语;指情意很深。周恩来《别李愚如并示述弟》:“何况情意绵绵,‘藕断丝不断’。”
得意自鸣 鸣:表达。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自以为是。清·陈琅《玉狮堂传奇·回流记·罢宴》:“笑他井底响繁蛙,得意自鸣,甘居人下。”
姿意妄为 任意胡作非为,常指极端地固执己见和偏爱自己的习惯,常含有一种几乎难以抑制的反复无常的意味。
全心全意 投入全部精力;一点没保留。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茅盾《鼓吹集》:“体验生活的时候,就应该全心全意生活,把找题材的心思完全搁起来。”
两意三心 心里想这样又想那样。形容犹豫不决或意见不坚定。作谓语、宾语;指意见不坚定。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似怕人知道我们曾相识,两意三心,把旧时的好话都撇在一边。”
心孤意怯 谓心虚而胆气不壮。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唐·韩愈《论淮西事宜状》:“士卒本将,一朝相失,心孤意怯,难以有功。”
诚心敬意 诚:真心实意。形容对人十分真诚有礼貌。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为人。明·无名氏《下西洋》第三折:“你道是诚心敬意亲呈进,俺那里知重知轻在您行。”
遣辞措意 指写文章、说话时的用词立意。作谓语、宾语;用于文章或说话。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沿袭》:“前辈读诗与作诗既多,则遣辞措意,皆相缘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意马心猿 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马奔跑一样控制不住。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朱翌《睡轩》:“意马心猿不用忙,睡乡深处解行装。”
以意逆志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别人的心思。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诚心实意 见“诚心诚意”。作宾语、定语、状语;指真诚。姚雪垠《长夜》二一:“刘老义是一个任性的人,他诚心实意地想要你跟他过日子。”
得意忘形 形:形骸指自身的存在。高兴得控制不住自己;失去常态。形容浅薄的人稍稍得志就忘记了应持的态度。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晋书 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言不逮意 见“言不达意”。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作文等。宋·程颐《与吕大临论中书》:“窃恐辞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辄露所见,求益左右。”
意兴阑珊 阑珊:衰落。将残、将尽的意思。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白居易《咏怀》诗:“几时酒盏曾抛却?何处花枝笔把看?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不足为意 足:值得。不值得介意。作谓语、定语;指不值得介意。明 张居正《答郑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纷纷之言,不足为意。”
知心着意 指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相互关心备至。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二折:“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
出人意料 意料:事先对情况、结果等的估计;超出人们的料想猜测之外。表示情况非同寻常。也作“出乎意料”、“出人意外”、“出人意表”。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事物出乎人们意料之外。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7回:“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
温情蜜意 见“温情密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杨朔《三千里江山》:“一个男人家,做什么婆婆妈妈的,做出些温情蜜意,也不怕难为情?”
意慵心懒 慵:懒。心意消沉懒散。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的心境。明·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相公,非弹不惯,只是你意慵心懒。”
破玩意儿 低劣的技艺;低劣的对象。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刘心武《钟鼓楼》第五章:“他妈的,什么破玩意儿!是人喝的吗?”
疏忽大意 经常不集中注意力,粗心。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粗心大意。孙犁《文林谈屑》:“有些人确实对文字疏忽大意,对宦途和官级斤斤计较。”
安心落意 放心,无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