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波的成语
有关波的成语
有关波的成语共收录80个
成语 | 意思 | 用法 | 出处 |
---|---|---|---|
尺波电谢 | 谓人世短促,如波逝电闪。 | 作宾语、定语;形容人生苦短。 | 《文选·刘孝标<重答刘秣陵沼书>》:“青简尚新,而宿草将列,泫然不知涕之无从也。虽隙驷不留,尺波电谢,而秋菊春兰,英华靡绝。” |
趁波逐浪 | 犹随波逐流。形容奔波;颠沛。 | 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主见。 | 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四折:“谁想并头莲情断藕丝长,搬调的俺趁波逐浪。”元 石德玉《紫云亭》第四折:“当日个为多情一曲《满庭芳》,曾贬得苏东坡也趁波也趁波逐浪。” |
波光粼粼 | 波光:阳光或月光照在水波上反射过来的光。粼粼:形容水石明净。波光明净。 | 作谓语、定语;用于风景写作。 | 阿来《尘埃落定》第七章:“月亮升起来,照着波光粼粼的小河。” |
随波逐浪 | ①随着波浪飘荡。②颠沛貌。③犹言随波逐流,随大流。④谓同行同止。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没个性。 | ①唐·白居易《浪淘沙》词之六:“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西还有几家。”②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详察这生分女作歹为非,更和这忤逆男随波逐浪。”③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 |
一波三折 | 原指写字的笔法曲折多变。现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比喻事情进行中意外的变化很多。 | 《宣和书谱 太上内景神经》:“然其一波三折笔之势,亦自不苟。” |
水波不兴 | 没有涟漪和波纹。形容十分平静。 | 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平静。 | 宋·苏轼《前赤壁赋》:“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四海波静 | 比喻天下太平。 | ||
烟聚波属 | 如烟之相聚,波之相接。比喻接连而来,聚集甚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隋·卢思道《北齐兴亡论》:“朝士无赖者,亦竞相谄媚,或送婢妾,或进子女,筐筐苞苴,烟聚波属。” |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同“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 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夸张。 | 元 王晔《桃花女》第二折:“你将那半句话搬调做十分事,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
波光鳞鳞 | 形容波光像鱼鳞一样层层排列。 | 作谓语、定语;用于风景写作。 | |
鲸波鳄浪 | 鲸:鲸鱼;鳄:鳄鱼。比喻险恶的环境或激烈的斗争。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斗争等。 | 清·南荃居士《海侨春传奇·疯诉》:“望鲸波鳄浪连天涌,莽天涯沓沓濛濛。” |
尺水丈波 |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 紧缩式;作谓语;比喻因小事而引起大风波。 | 唐 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
无风扬波 | 犹言无风起浪。喻无端生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明·李贽《读<金胜>》:“无风扬波,无事生事,一人好名,毒流万世,卒使管叔流言,新莽藉口。” |
碧波荡漾 | 碧:青绿色。青绿色的波浪起伏不定。 | 作谓语、定语;用于描写水。 | 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49章:“灿烂的阳光,美丽的野花,碧波荡漾的原西河,凹凸不平的石板街……” |
临去秋波 |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眼睛明澈。临走时的回眸一盼。形容别情依依。 | 作宾语、定语;用于男女之间。 |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
积露为波 | 比喻积少成多。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明 袁宏道《题龙堂僧募册》诗:“衲子欲言面羞涩,试介乌纱作檀越,积露为波江可得,东邻北里贤相识。” |
随波逐流 | 随:跟着;逐:追赶;追随。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是随着别人走。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用于人。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
逐影随波 | 跟着别人的影子走,随着水流飘移。形容无主见。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沈德符《野获编·内监·冯保之败》:“思为报复仇,且结张诚欢,故出全力攻之,言官不过逐影随波而已。” |
东海逝波 | 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 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府衙门职掌》;“纵有真心为国、束身自好者,恐亦孤掌难鸣也。东海逝波,其奈之何哉!” |
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一个波浪还没形成,另一个波浪又起来了。 | 作宾语、分句;比喻事情波折很多。 | 宋·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成,一波已作。” |
波涛汹涌 | 汹涌:水势腾涌的样子。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 作谓语、定语;形容波浪又大又急。 | 宋 朱熹《朱子语类》第15卷:“盖因波涛汹涌,水遂为其所激而动也。” |
平地波澜 | 波澜:波涛。比喻突然发生的事端或变故。 | 作宾语、定语;用于事故。 | 唐·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云谲波诡 | 谲:变化多端;诡:奇异。原来形容房屋结构富于变化;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 汉 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摧而成观。” |
烟波浩渺 |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浩渺:广阔无边。水波渺茫;一望无边。形容水域宽广。也作“烟波浩淼”。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水面广阔无边。 | 唐 崔致远《将归海东巉山春望》:“目极烟波浩渺间,晓鸟飞处认乡关。” |
随波逐尘 | 犹言随波逐流。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没个性。 | 明·高明《玉簪记·诳告》:“他是冰清玉润,怎便肯随波逐尘。” |
竹烟波月 | 烟:烟雾。雾气中的竹林和月照下的波纹。比喻月光下秀美的景色。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唐·白居易《池上篇》序:“酒酣琴罢,又命乐童登中岛亭,合奏《霓裳散序》,声随风飘,或凝或散,悠扬子竹烟波月之际者久之。” |
海波不惊 | 惊:震动。比喻平安无事。 |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唐·李庾《东都赋》:“开元太平,海波不惊,乃驾神都,东人夸荣。” |
骏波虎浪 | 形容迅猛汹涌的波浪。 | ||
沿波讨源 | 沿波:顺着水流;讨源:探索源头。循着水流寻找源头。原比喻作文时由次要的写到主要的,最后点出主题。后比喻探讨事物的本末。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 | 晋 陆机《文赋》:“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
醋海翻波 | 醋:比喻嫉妒。比喻男女间因爱情而引起的纠葛。 | ||
烟波钓徒 | 烟波:水波渺茫,看远处有如烟雾笼罩;钓:钓鱼。旧指隐逸于渔的人。 |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隐士。 | 《新唐书·张志和传》:“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 |
平地生波 | 平地:平坦的地。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 作宾语、定语;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 |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十回:“还不肯放松一步,必欲剪草除根,听信那娼妇平地生波。” |
轩然大波 | 高高涌起的巨大波涛。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轩然:高高的样子。 |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 唐 韩愈《岳阳楼别窦司直》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妨。” |
随波漂流 | 随:跟从。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没个性。 | 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熛俱灭者亦甚众多。” |
古井不波 | 古井:枯竭的老井。波:波澜。枯竭的老井已不会再起波澜。比喻心境沉寂,不会因外界的影响而动感情。旧时指寡妇不思再嫁。亦作“古井无波”、“无波古井”。 | ||
山积波委 | 谓堆积如山高,如波涛重迭。形容数量极多。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文莹《玉壶清话》第三卷:“后邀钜货于楼,山积波委,岁入万计。” |
海不扬波 | 比喻太平无事。 | 作宾语、定语;比喻太平无事。 | 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一卷:“道不拾遗,由在上有善政;海不扬波,知中国有圣人。” |
兴波作浪 | 兴:掀起;作:兴起。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 |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挑起事端。 | 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37回:“你是谁?在此兴波作浪?” |
波澜壮阔 | 澜:大波浪;壮阔:又雄壮又宽广。指水的波涛浩渺广阔。比喻声势雄壮有力;规模宏大。 |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文章、运动等。 | 清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第三卷:“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 |
一波万波 | 见“一波纟毚动万波随”。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范成大《题请息斋》诗之八:“冷暖旧雨今雨,是非一波万波。” |
风波平地 | 风波:比喻事变。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 作宾语、定语;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 | 明·许三阶《节侠记·开宗》:“因辐辏旧日姻盟,潜归去,风波平地,夫妇各飘零。” |
古井无波 | 古井:枯井。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 | 作宾语、定语;比喻内心恬静。 | 唐·白居易《赠元稹》诗:“无波古井水,有节秋竹竿。” |
余波未平 | 指某一事件虽然结束了,可是留下的影响还在起作用。 | 作谓语、定语;指影响还没结束。 | |
波澜老成 |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 作谓语、定语;形容诗文气势雄壮。 | 唐 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思飘云物外,律中鬼神惊。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 |
波骇云属 | 犹波属云委。比喻连续不断,层见迭出。 | 作谓语、定语;比喻连续不断。 | 《北齐书 文苑传序》:“至夫游夏以文词擅美,颜回则庶几将圣,屈宋所以后尘,卿云未能辍简。于是辞人才子,波骇云属。” |
老鱼跳波 | 鱼随着乐声跳跃。比喻音律精妙绝伦。 | 作宾语、定语;用于音乐等。 |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梦入神仙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
金波玉液 | 比喻美酒。 | 作宾语、定语;指酒。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八回:“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 |
趁浪逐波 | 趁:追逐;逐:追逐。追逐波浪漂流。比喻没有一定的主见,随大流 | 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主见。 | 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不是我自间阔,趁浪逐波,落落托托。” |
波委云集 | 委:堆积。如波浪之相积,云层聚集。比喻众物聚集在一处。 | 作谓语、定语;指很多事物聚集。 | 唐·刘知畿《史通·杂述》:“虽复门千户万,波委云集,而言皆琐碎,事必丛残。” |
波属云委 | 属:连接;委:累积。波涛连绵,云层堆叠。比喻连续不断,层见叠出。 | 作谓语、定语;比喻连续不断。 | 《宋书 谢灵运传论》:“自建武暨乎义熙,历载将百,虽缀响联辞,波属云委,莫不寄言上德,托意玄珠。” |
海不波溢 | 海上风平浪静,没有波浪。比喻平安无事。 | 作宾语、定语;比喻太平无事。 | 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久矣天之不迅风疾雨也,海不波溢也,三年于兹矣。” |
波涛滚滚 | 滚滚:大水奔流的样子。形容江河奔流而来或迅猛发展的潮流 | 作定语、宾语;指人的心情等。 | 元·郑廷玉《楚宫》:“便有那波涛滚滚长江限,假若是无敌手战应难。” |
波罗奢花 | 即鸡冠花。 | ||
海沸波翻 | 比喻声势或力量极大。同“海沸江翻”。 | 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金瓶梅词话》第七二回:“人喧呼海沸波翻,马嘶喊山崩地裂。” |
澜倒波随 | 比喻言行无标准。 | 作谓语、宾语;指随波逐流。 | 明 宋濂《<楚石禅师六会语>序》:“第近年以来,传者失真,澜倒波随,所趣日下。” |
推波助澜 | 使水掀起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其声势;使事态扩大。澜:大波浪。 |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 隋 王通《文中子 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
波流茅靡 | 随波逐流,随风而倒。比喻胸无定见,趋势而行。 | 作谓语、定语;指人没有自己的意见。 | 《明史 赵炳然传》:“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 |
波波碌碌 | 奔走忙碌貌。 | 元·马致远《荐福碑》第二折:“指望一举状元及第,峥嵘发达。谁想今日波波碌碌,受如此般辛勤也。” | |
一尺水十丈波 | 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 |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分句;含贬义。 | 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88回:“到底还是媒人嘴,一尺水十丈波的。” |
玉液金波 | 比喻美酒。 |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美酒。 | 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他其实咽不下玉液金波。” |
秋波盈盈 | 形容眼神饱含感情。 | 作宾语、定语;用于女性。 | 清 魏秀仁《花月痕》第六回:“再看秋痕,早是秋波盈盈,默然不语。” |
推波助澜,纵风止燎 | 澜:大波浪。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扩大影响。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隋·王通《文中子·问易》:“真君、建德之事,适足推波助澜、纵风止燎尔!” |
风平波息 | 风和波浪都没有。比喻平静无事。 | 作谓语;比喻平静无事。 | 《四海记·祖师复下凡间救苦》:“武当山祖师大显威灵,逢难救难,遇危救危,四海风平波息,发感神威。” |
浪恬波静 | 恬:安静。风平浪静。比喻十分平静。 | 作谓语、定语;用于风景描写。 | 明·吾丘瑞《运甓记·辞亲赴任》:“浪恬波静,指日到武冈之任。” |
波罗塞戏 | 即双陆。古代游戏,二人相博,类似下棋。 | ||
暗送秋波 | 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美女的眼睛。原指美女暗中以眉目传情;后形容暗中以眉目传情;也泛指暗中示意;暗通信息;献眉讨好。 |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献媚取宠,暗中勾搭。 | 宋 苏轼《百步洪》诗之二:“佳人未肯回秋波,幼舆欲语防飞梭。”明 冯梦龙《挂枝儿 私窥》:“眉儿来,眼儿去,暗送秋波。” |
波谲云诡 | 谲:变化多端。比喻文章如波云变化多致。也比喻事物变化多端,难以预料。 | 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变幻不定,难以捉摸。 | 汉 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摧嶉而成观。” |
波路壮阔 | 波路:波涛。比喻规模宏伟,声势浩大。同“波澜壮阔”。 | 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运动等。 | 南朝·宋·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 |
拥雾翻波 | 意即兴风作浪。 | 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明·杨慎《洞天玄记》第三折:“他若是早早投降,便罢,若还现形发恶,拥雾翻波,就承此计擒捉未迟。” |
平地风波 | 平地上起风浪。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 偏正式;作宾语、定语;比喻突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纠纷或事故。 | 唐 刘禹锡《竹枝词》:“常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 一个浪头尚未平复,另一个浪头又掀起了。比喻事情进行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比喻事情波折很多。 | 宋 姜夔《白石道人诗话》:“波澜开阖,如在江湖中,一波未平,一波又作。” |
淈泥扬波 | 淈:搅浊;扬:掀起。搅混泥浆,掀起波浪。形容人没有主见,随大流 | 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主见。 | 战国·楚·屈原《楚辞·渔父》:“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
宦海风波 | 宦海:旧指官场。旧指官场沉浮,像海洋中的浪涛和大风,变化莫测;亦指官场中出现的风险和波折。 | 作宾语;指官场沉浮。 | 宋·陆游《休日感化》:“宦海风波实饱经,入将人世寄邮亭。” |
滑泥扬波 | 谓同流合污,随俗浮沉。 | 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主见。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燮传》:“吾既不能隐处巢穴,追绮季之迹,而犹显然不远父母之国;斯固以滑泥扬波,同其流矣。” |
逐浪随波 | 喻指一个人缺乏主见;总是随顺时尚;人云亦云。逐浪:追逐浪潮;随波:随顺波流。 | 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 | 汉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漂俱灭者亦甚众多。” |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 | 作定语、宾语、分句;指夸张。 |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怎当他只留支剌信口开合。” |
鲸波鼍浪 | 见“鲸涛鼍浪”。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王韬《西人重日轻华》:“逮至明代,欧洲诸国日强,精于驾舟,不惮远涉,往往于鲸波鼍浪中探测新地,以为通商互市之区。” |
一波才动万波随 | 指一波方动,万波随之而起。比喻事情开端后的不断发展变化。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宋 惠洪《冷斋夜话 船子和尚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
鸥波萍迹 | 萍:浮萍。鸥鸟戏波,浮萍浪迹。比喻隐居者安逸闲适、自由自在的生活。 | 作宾语、定语;指隐居者的生活。 | 清·王士慎《池北偶谈·谈献二·王公家书》:“事在身外,身在世外,鸥波萍迹,足寄此生。” |
东海鲸波 | 东海上的汹涌波涛。比喻来自东方的侵略。 |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高珪《岳坟感赋》诗:“东海鲸波谁可靖,只今惜少岳家军。” |
鲸波怒浪 | 犹言惊涛骇浪。 | 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清·昭梿《啸亭杂录·端午龙舟》:“乾隆初,上于端午日命内侍习竞渡于福海中,皆画船箫鼓,飞龙蠲首,络绎于鲸波怒浪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