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而的成语

有关而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而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罕譬而喻 说话用不着多比方,都能听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作谓语、状语;指文辞精练。《礼记·学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应运而生 原意是顺应天命而产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顺应适当的时机或时代要求而出现的人或事物。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汉 荀悦《汉纪后序》:“实天生德,应运建立。”
择交而友 选择可结交的人作朋友。指不随便结交朋友。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4卷:“且卜邻而居,犹从改操;择交而友,尚能致益。”
抵足而眠 脚与脚相触地同睡在一张床上。形容双方情谊深厚。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见幾而作 幾:通“机”,时机;作:行动。指抓住有利时机及时采取行动。连动式;作谓语;指发现一点苗头就立刻采取措施。《周易 系辞下》:“君子见幾而作,不俟终日。”
中道而废 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西汉·戴圣《礼记·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知而不言 明明知道而不说。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战国·宋·庄周《庄子·列御寇》:“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
一哄而起 喧闹;起哄。经过一阵喧闹便马上行动起来。形容无组织无计划地行动。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
逆天而行 逆:违背。违背天意做事。比喻违背客观形势或规律。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违背客观规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2回:“今孔明自负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败亡也。”
平心而论 论:说。指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论;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偏正式;作分句;表示公正。元 刘壎《隐居通议 文章六》:“而佳者反弃去,殆不可晓。平心而论,则惟《天地长留集》所取为当。”
可望而不可及 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郭沫若《月蚀》:“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们的鼓声透过了几千万重的黑幕,传达到我耳里来了!”
鸣鼓而攻 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扪虱而言 扪:摸。一面用手捉虱子,一面谈话。形容不拘细节,随便谈话。亦作“扪虱而谈”、“扪虱倾谈”。作谓语、定语;指谈吐从容。唐·房玄龄《晋书·王猛传》:“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引而伸之 伸:展开。把某种原则引申开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作宾语、分句;用于感叹。《晋书 解系传》:“[司马伦]怒曰:‘我于水中见蟹且恶之,况此人(解系)兄弟轻我邪!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一拥而上 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作谓语;用于口语。钱钟书《围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挂冠而归 挂冠:把官帽挂起来。脱下官帽随即离去。比喻辞官归隐。作谓语;比喻辞官归隐。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我虽宰相,今已挂冠而归。”
倾巢而出 倾:尽;倾巢:意指巢中一个也不剩。整窝的鸟儿全出来。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明 施耐庵《水浒传》:“贼兵倾巢而来,必是抵死厮拼、我将何策胜之?”
不幸而言中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孔子家语 辨物》:“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比肩而立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离极近。作谓语;比喻距离极近。西汉 刘向《战国策 齐策三》:“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
一挥而成 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作谓语、定语;指写文章、画画等。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霍然而愈 霍然:很快的样子。很快病就好了。作谓语;指很快病就好了。鲁迅《父亲的病》:“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一望而知 一看就明白。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 李绿园《歧路灯》:“又说了一回话,大约言语甜俗,意味粗浅,中藏早是一望而知的。”
白头而新 指相交虽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样。同“白头如新”。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相识已久但不相知。明 杨慎《白头而新》:“《汉书》:‘白头如新,倾盖如故。’《说苑》作‘白头而新,倾盖而故’。‘而’、‘如’,古字通用。白头而新,虽至老而交犹新。”
鼎足而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三分天下。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作谓语、宾语;指意志坚决。《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周而复始 绕完一圈;又从头开始。指循环往复。周:环绕一圈;复:又、再。紧缩式;作谓语;指循环往复。《文子 自然》:“十二月运行,周而复始。”
秘而不宣 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对事情保密。晋 陈寿《三国志 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终而复始 不断地循环往复。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淮南子 说山训》:“通于学者若车轴,转毂之中,不运于己,与之致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源。”
兼而有之 指同时占有或具备有关的各方面。偏正式;作谓语;指同时占有或具有有关的各方面。墨翟《墨子 法仪》:“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利之?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复句式;作分句;比喻作恶的人会受惩罚。先秦 李耳《老子》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含哺:口含食物;鼓腹:手拍肚皮。口含食物,饱食挺腹。形容人过着安乐的生活。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等。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扬长而去 扬长:大模大样的样子。丢下别人;大模大样地离去。也作“徉长而去”。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说罢,深深一揖,扬长而去。”
趔趄而行 身子歪斜不稳地走路。作谓语;用于老人或小孩。
木猴而冠 猴子穿衣戴帽装扮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而无真本领。用来讽刺投靠权势窃据权位的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面兽心的人。明·沈采《千金记·会宴》:“项王乃是木猴而冠,不足谋天下矣。”
密而不宣 宣:公开。保守秘密,不肯公开宣布。作谓语、定语;指对事情保密。
倚闾而望 闾:古代里巷的门。形容父母盼望子女归来的迫切心情。作宾语;多用于父母等。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闾而望。”
和衣而卧 和:连着;卧:躺下。穿着衣服躺下睡觉。作谓语、宾语、状语;指穿着衣服睡觉。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8回:“老程师爷是喝得当面退席,和衣而卧。”
不平而鸣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明·瞿佑《剪灯新话·令狐生冥梦录》:“偶以不平而鸣,遽获多言之咎。”
泥而不滓 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作定语;用于比喻句。《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联翩而至 形容人接连来到。
待价而沽 等到好价钱再出售(沽:卖)。比喻做事等待某种条件;或怀才等待赏识者重用。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胡继宗《书言故事 金宝》:“待时而动曰待价而沽。”
出淤泥而不染 淤泥:水底的污泥;染:沾。生长在污泥中;而不被污泥所污染。复句式;作定语、宾语、分句;比喻处于污浊环境保持纯洁品格。宋 朱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连而不妖。”
择善而从 选择好的而遵循;依从。择:选择。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广而言之 一般说来。作状语、分句;用于口语。
三思而后行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作宾语、分句;指思考后才行动。《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出污泥而不染 比喻生于污浊的环境却不受污染,依然保持纯洁的品格。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品格。宋 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柔而不犯 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等。《后汉书 胡广传》:“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
量力而为 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作谓语、定语;指做事实事求是的态度。《左传 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掩口而笑 捂嘴而笑。多指暗笑,窃笑。作谓语、定语;指暗笑。晋·陶渊明《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亮以麈尾掩口而笑。”
满车而归 满:满满地;归:返回。东西装得满满地回来。形容收获极丰富。作谓语、定语;指收获大。明·李贽《又与焦弱侯》:“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一任不往,往必满载而归,兹尚未厌足,如饿狗思想隔日屎,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
探口而出 犹言脱口而出。
凯旋而归 打仗得胜后返回。作谓语;指胜利归来。李晓明《平原枪声》:“等把鬼子打走了,你们凯旋归来,我带领乡亲们到十里开外去迎接。”
应时而生 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作谓语、定语;指新生事物等。姚华《曲海一勺》:“文章应时而生,体各有当。”
指日而待 见“指日可待”。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为期不远。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一回:“将来执掌昭阳,可指日而待,为何夫人双眉反蹙起来?”
焚林而狩 同“焚林而田”。作谓语、定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南朝·宋·袁淑《防御索虏议》:“是由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述而不作 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自己并无创新之见。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人。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不药而愈 愈:病好了。生病不用吃药而自行痊愈。作谓语;指自愈。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37回:“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大约可以不药而愈。”
鱼烂而亡 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因内部祸乱而自取灭亡。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公羊传 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择善而行 谓选择有益的事去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
倡而不和 倡:同“唱”。和:响应。领唱无人应和。形容有人领导,但无人响应的冷清局面。作谓语、定语;用于交往等。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去而之他 去:离开;之:往。离开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去而之他。”
蜂拥而来 象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形容许多人一起过来。作谓语、定语;指杂乱。《史记·项羽本纪》:“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直而不挺 指做事按正直之道而行,但能有变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盖宽饶传》:“夫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讪。”
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此:这;孰:哪个;容:容忍。如果这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的。作宾语、分句;用于感叹。《南齐书·张敬儿传》:“履霜于开运之辰,坚冰于嗣业之世,此而可忍,孰不可容。”
坐而待旦 旦:天亮。坐着等天亮。比喻心情迫切。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坐等。《尚书 太甲上》:“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孟子 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择人而事 事:待奉。选择好人,侍奉终身。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七回:“其实,采秋乘此机会,要择人而事,不理旧业。”
计日而待 计算着日子来等待,意即无须很久。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为时不远。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和衣而睡 和:连着。穿着衣服睡觉。作谓语、宾语、状语;指穿着衣服睡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9卷:“那老道人自去收拾,关门闭户已了,来房中土榻上和衣而睡。”
一饮而尽 饮:喝。一口气就喝完了。形容喝得非常爽快。作谓语、状语;指喝酒。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鸨儿只道他敬客,却自家一饮而尽。”
一而光 比喻彻底清除。同“一扫而空”。
施而不费 给人以恩惠利益,而自己又耗费不多。亦作“惠而不费”。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史记·吴太伯世家》:“广而不宣,施而不费。”
无胫而行 胫:小腿。没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着推行,能迅速传播。作谓语、定语;用于消息等。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继踵而至 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至:到,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段灼传》:“由是四方雄俊继踵而至,故能世为强国,吞灭诸侯,奄有天下。”
妄尘而拜 指迎候有权势的人,看见车扬起的尘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一而二,二而三 由一至二,由二至三。指由此及彼联想开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便可解释这段悲伤。”
王顾左右而言他 指离开话题,回避难以答复的问题。《孟子·梁惠王下》
鼎足而居 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挟制;诸侯:帝王分封的列国统治者。挟制着皇帝,用其名义号令诸侯。比喻借用名义按自己的意思去指挥别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政治要挟。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袁绍传》:“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蓄士马以讨后庭,谁能御之?”
劳而无功 劳:劳累;劳苦;功:功效;成效。花了力气却没有成效。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评价一个人做事的效果。先秦 管仲《管子 形势》:“与不可,强不能,告不知,谓之劳而无功。”
破壳而出 带壳的动植物冲破其外壳而生长。形容新生事物十分顽强。作谓语、状语;多用于比喻句。
取瑟而歌 瑟:弦乐器。弹瑟歌唱。比喻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情意。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春秋·鲁·孔丘《论语·阳货》:“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不期而会 期:约会。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作谓语;指意外会见。《穀梁传 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习而不察 习:习惯。指常见之事,就觉察不到存在的问题。作定语;指常见的事。战国·宋·孟轲《孟子》:“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
望风而逃 远远望见对方的气势很盛;就吓得逃跑了。风:风声;气势。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曹操以百万之众,闻吾之名,望风而逃,今汝何人,敢不投降!”
废然而返 废然:形容疑虑消除。原指怒气消失;恢复常态。现指败兴而归。偏正式;作谓语;含贬义。庄周《庄子 德充符》:“我拂然而怒,而适先生之所,则废然而反。”
似非而是 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挂冠而去 冠:官帽。指辞去官职。作谓语;指弃官。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逢萌传》:“时王莽杀其子宇,萌谓友人曰:‘三纲绝矣!不去,祸将及人。’即解冠挂东都城门,归,将家属浮海,客于辽东。”
直而不肆 直:平直;肆:放肆。指耿直而不放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楚·李耳《老子》第58章:“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鼎足而立 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见机而作 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连动式;作谓语;指看到适当时机立即行动。三国 蜀 诸葛亮《将苑 应机》:“夫必胜之术,合变之形,在于机也。非智者孰能见机而作乎?”
瞠目而视 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惊异或恐惧。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
自然而然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经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样子。复杂式;作状语;含褒义。《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奋袂而起 奋袂:挥袖。袖子一挥站起来。形容奋然而起。偏正式;作谓语;形容愤怒或激动。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5回:“庄王方进午膳,闻申舟见杀,投箸于席,奋袂而起。”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作谓语;指书生发感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知其不可为而为 为:做。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指意志坚决或倔强固执。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郭沫若《南京印象》:“许多事情明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但却丝毫也不能放松,不肯放松。”
侃侃而谈 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指理直气壮、不慌不忙地讲话。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我既这等苦苦相问,你自然就该侃侃而谈。”
随机而变 随着时机或情况而变化。形容灵活机敏。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敦煌变文集·韩擒虎活本》:“大凡男子,随机而变,不如降他。”
援笔而就 就:完成。拿起笔来很快就写完了。作谓语、定语;用于写作等。清·李渔《意中缘·名逋》:“我想求诗求字的,还容易打发。唯有索画一事,最难应酬。须要逐笔画写出来,不是可以倚马而成,援笔而就的。”
背道而驰 背:背向;道:道路;方向;驰:奔跑。朝着相反的方向奔跑。比喻彼此方向不同;目的完全相反。偏正式;作谓语;形容越跑越远,永远达不到目的。唐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