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昧的成语

有关昧的成语

有关昧的成语共收录36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祸来神昧 昧:昏昧。祸患来了,神志昏乱不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高祖天福十二年》:“鄙语有之:福至心灵,祸来神昧。”
昧地谩天 比喻昧着良心隐瞒真实情况,用谎言欺骗他人。亦作“昧地瞒天”。作谓语、定语;用于欺骗。金侯善渊《酹江月》词:“昧地谩天,多能已会,以巧翻为拙。”
不皦不昧 皦:清白、清晰;昧:糊涂。形容恍恍忽忽,难以捉摸。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楚·李耳《老子》:“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此中三昧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音译词,意思是“正定”,即屏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比喻这里面的奥妙之处。作宾语;指这其中的奥妙。唐·李肇《国史补·中》:“长沙僧怀素好草书,自言得草圣三昧。”
诗家三昧 作诗的诀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
暧昧之情 行为不光明,内有不可告人的隐情。也指男女互相爱悦可能的私事。作宾语;用于男女之间。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13卷:“做知县时,便能剖人间暧昧之情,断天下狐疑之狱。”
昧己瞒心 指违背自己的良心干坏事。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元杨显之《潇湘雨》第三折:“他他他,忒很毒,敢敢敢,昧己满心,将我图。”
瞒心昧己 昧:欺瞒。违背良心干坏事。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违背自己良心做坏事。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一折:“我堪那无端的豪户,瞒心昧己使心毒,他可便心狡狠,倒换过文书。”
夙兴昧旦 黎明即起。形容勤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魏书·高祖纪》:“朕永鉴四方,求民不瘼,夙兴昧旦,至于忧勤。”
得其三昧 三昧:梵语,意为正定。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专心致志,达到悟境。引申为诀窍或精义。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熟知精义。作谓语;借指在某方面造诣深湛。宋·苏轼《又赠老谦》:“泻汤旧得茶三昧。”
恕我冒昧 请原谅我的冒昧。作谓语;用于口语。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二部:“恕我冒昧,满小姐,听说在共军之中你有位未婚夫。”
昧昧无闻 闻:出名。指无声无息,无人知晓。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无声无息。《剪灯余话·长安夜行录》:“而使之昧昧无闻,安得不饮恨于九泉,抱痛于百世哉?”
昧地瞒天 欺骗天地。比喻昧着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作谓语、定语;用于欺骗。明 无名氏《活拿萧天佑》头折:“你这般昧地瞒天,谄佞奸僻。”
愚昧落后 愚蠢而不明事理,跟不上形势等。作谓语、定语;用于文化等。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
愚昧无知 非常愚笨;糊涂;又没有知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自顾寡德,国人推尊,令袭大位,光父之业。愚昧无知,敢稀圣旨!”
至诚无昧 昧:欺瞒。极为诚实,不存有欺瞒之心。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贾曾《唐祭汾阴乐章·雍和》:“有豆孔硕,为羞既臧。至诚无昧,精意惟芳。神其醉止,欣欣乐康。”
兼弱攻昧 兼并弱国,讨伐昏聩糊涂的君主。联合式;作谓语;指兼并弱国和攻取政治昏乱之国。《尚书 仲虺之诰》:“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推亡固存,邦乃其昌。”
暧昧不明 指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作谓语、状语;指人的态度。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又把你姑娘一片侠肠埋没得暧昧不明,我安龙媒真真地愧悔无地!”
负恩昧良 昧:隐藏;良:良心。辜负恩情,泯灭良心。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回:“不意今日群芳大放,彼独无花。负恩昧良,莫此为甚。”
谩天昧地 指无限制地隐瞒一切真实情况骗人。作谓语、定语;指欺骗人。金 马钰《满庭芳 叹世》词:“镇日谩天昧地,不顾神明。”
暗昧之事 暗昧:昏暗。指见不得人的丑事。作宾语;指见不得人的丑事。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2回:“庞吉你乃堂堂国戚,如何行此小人暗昧之事?”
拾金不昧 昧:隐瞒;金:原指金钱;现泛指钱物;拾到东西不藏起来据为己有。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 李绿园《歧路灯》:“把家人名分扯倒,又表其拾金不昧。”
瞒天昧地 指瞒上欺下,没有一句真话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闹铜台》第一折:“我那日离山营,到铜城见仓官坏法胡行径,专瞒天昧地不公平。”
不弃草昧 草昧:原始,未开化。不嫌弃蒙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词。《周易·屯》:“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
昧旦丕显 昧旦:天色未亮时;丕显:显扬,光大。天不亮就起床,思考如何光大自己的德业。形容为证勤劳辛苦。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尚书·太甲》:“先王昧爽丕显,坐以待旦。”
蒙昧无知 愚钝糊涂;没有知识;不通事理。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不明事理。《晋书 阮种传》:“臣诚蒙昧,所以为罪。”
寸心不昧 寸心:区区之心;昧:隐藏。指不昧良心。作谓语、宾语;用于为人处世。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二折:“你不将王法依,平将百姓欺,早难道寸心不昧。”
昧旦晨兴 昧旦:破晓。指天不亮就起来。形容勤劳或忧心忡忡。作谓语;指人勤劳。《晋书 简文帝纪》:“何尝不昧旦晨兴,夜分忘寝。”
素昧平生 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素:从来;昧:不明白;不了解。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过去没见过面的人。唐 段成式《剑侠传 郭伦观灯》:“素昧平生,忽蒙救护,脱妻子于危难,先生异人乎?”
天造草昧 ①谓天地之始,万物草创于混沌蒙昧之中。②谓草创之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周易·屯》:“天造草昧。”
不揣冒昧 用于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行事的客气话。联合式;作谓语;用于谦虚的说法。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4回:“晚生还有一句话,不揣冒昧,合老世翁商议。”
素昧生平 彼此一向不了解。指与某人从来不认识。同“素昧平生”。作谓语、定语;指过去没见过面的人。《官场现形记》第二八回:“时筱仁因彼此素昧生平,也乐得装作不知,以免拖累。”
若明若昧 比喻对情况的了解或对问题的认识不清楚。同“若明若暗”。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清 俞正燮《癸巳类稿 以畜寡人义》:“此等若明若昧之论,作记者无由知之。”
昧死以闻 昧:冒。闻:使听到。冒着死罪来禀告您。表示谨慎惶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 赵世家》:“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昧死以闻!”
识昧高卑 识:见识;昧:昏暗。不懂得高下尊卑。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是知牤俗昏鄙,识昧高下,不可以磨极临,而可以诚义感。”
游戏三昧 原为佛家语,意思是排除杂念,使心神平静。也比喻事物的精义、决窍。后指用游戏的态度对待一切。动宾式;作谓语;含褒义。宋 陈岩肖《庚溪诗话》下卷:“东坡谪居齐安,时以文笔游戏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