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吐的成语

有关吐的成语

有关吐的成语共收录73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吞刀吐火 古杂剧之一,泛称魔术。作谓语、宾语;泛称魔术。汉·张衡《西京赋》:“吞刀吐火,云雾杳冥。”
咽苦吐甘 指母亲自己吃粗劣食物,而以甘美之物哺育婴儿。形容母爱之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母性。《旧唐书 礼仪志七》:“子之于母,慈爱特深;非母不育;推燥居湿,咽苦吐甘,生养劳瘁,恩斯极矣。”
握沐吐餐 沐:洗头发;吐:吐出。为了礼贤下士而停止洗头和吃饭。指为国而礼贤下士,求贤若渴。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新唐书·张玄素传》:“周公资圣人,而握沐吐餐,下白屋,况下周公之人哉!”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嘴里说不出好话来。复句式;作宾语、分句;用于讥讽与开玩笑。元 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呕心吐胆 呕:吐。形容费尽心血,历尽艰辛。作谓语、定语;指尽力。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隐秀》:“呕心吐胆,不足语穷;锻发炼年,奚能喻苦?”
吐哺握发 哺:口吕咀嚼着的食物。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头时多次把头发握在手中。比喻为了招揽人才而操心忙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不吐不茹 形容人正直不阿,不欺软怕硬。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刚正不阿。《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交疏吐诚 交:交情;疏:不亲近;吐:谈吐,说话;诚:真诚,诚恳。交往虽然不密切,但说话非常真诚恳切。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知几其神乎,古人以为难;交疏吐诚,今人以为难。”
气吐虹霓 虹霓:彩虹。吐气能成为天上的彩虹。形容气魄宏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聚兽牌》:“气吐虹霓兴宇宙,赤心忠孝保江山。”
吐心吐胆 同“吐肝露胆”。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宋·朱熹《答刘季章书》:“日用之间,应事接物,直是判断得直截分明,而推以及人,吐心吐胆,亦只如此,更无回互。”
吞云吐雾 原形容道士修炼养气,不吃五谷,后形容人吸烟。联合式;作谓语;含讥讽意味。《梁书 沈约传》:“始餐霞而吐雾,终凌虚而倒影。”
吸新吐故 吸进新气,吐出浊气。作谓语、宾语;指新陈代谢。汉·王吉《谏昌邑王疏》:“吸新吐故以练臧,专意积精以适神,于以养生,岂不长哉!”
申冤吐气 洗雪冤屈,发泄怨恨。
吞吞吐吐 想说;但又不痛痛快快地说。形容说话有顾虑。联合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贬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五回:“你一味的吞吞吐吐,支支吾吾;你把我作何等人看待?”
醉吐相茵 后以这一典故喻指宽以待人必然会有好的回报。典出《汉书·丙吉传》:“吉驭吏耆酒,数逋荡,尝从吉出,醉欧丞相车上。西曹主吏白欲斥之,吉曰:‘以醉饱之失去士,使此人将复何所容?西曹地忍之,此不过汙丞相车茵耳。’遂不去也。”此驭吏为边郡人,熟悉边事,后来为防务工作提出切实有用的建议。
柔茹刚吐 软的吃下去,硬的吐出来。比喻欺软怕硬。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惟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
出言吐气 犹言谈吐。指说话。作谓语、宾语;指人的说话等。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魏公]与国夫人卢氏偶坐于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讶而讯之,曰:‘此中有乐人孙子,多出言吐气,甚令人笑。’”
发号吐令 发:发布;号:号令;令:命令。发布命令,下指示进行指挥。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指挥。晋·葛洪《抱朴子·君道》:“发号吐令,则訇若雷霆之激响,而不为邪辨改其正。”
握发吐飧 见“握发吐哺”。
吐哺辍洗 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于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后世遂以“吐哺辍洗”为礼贤下士之典实。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据《韩诗外传》卷三载,周公殷勤待客,甚至于“一饭三吐哺”,唯恐失天下之士。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载,郦食其求见刘邦,刘邦方踞床洗足。郦生不拜,且斥其不宜踞见长者,于是刘邦起而谢之,延上坐。
引新吐故 犹言吐故纳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术,即吐纳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陆机《列仙赋》:“引新吐故,云饮霞餐。”
出词吐气 犹谈吐。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宋·苏轼《送水丘秀才序》:“水丘仙夫,治六经百家说为歌诗,与扬州豪俊交游,头骨硗然,有古丈夫风。其出词吐气,亦往往惊世俗。”
茹柔吐刚 柔:软;刚:硬。吃下软的,吐出硬的。比喻怕强欺软。作谓语、定语;指欺软怕硬。《诗经·大雅·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一吐为快 尽情说出要说的话而感到畅快。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尽情倾吐。谌容《真真假假》:“仿佛全是他积郁在胸中多时的由衷之言,今日终于得以一吐为快。”
辍食吐哺 辍:停止;哺:口中的食物。停止用饭,吐出口中含的食物。作谓语;指人饭中发怒。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吐胆倾心 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京本通俗小说 冯玉梅团圆》:“承信方敢吐胆倾心,告诉道:‘小将建州人,实姓范。’”
吐气扬眉 形容受压抑的心情得以舒展而感到快意。作谓语、定语;指人的心情。明·孙仁孺《东郭记·与之大夫》:“吐气扬眉,青云激励,却怜小友尚穷乏。”
啜食吐哺 辍:中止,停止。停止用饭,吐出口中含的食物。《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半吞半吐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说话含糊。清 袁枚《随园诗话》第五卷:“仿王孟以为高,而半吞半吐者,谓之贫贱骄人。”
口吐珠玑 珠、玑:都是珠宝,圆的叫珠,不圆的叫玑。形容说话有文采。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说话有文采。元 无名氏《醉写赤壁赋》第一折:“因俺夫人闻知苏轼胸怀锦绣,口吐珠玑,有贯世之才。”
喷云吐雾 喷吐出云雾来。形容吸烟;也形容水花飞腾的瀑布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喷吐出云雾来。安正福《敌后插刀》:“炕上还斜躺着几个,正在喷云吐雾抽大烟。”
直吐胸怀 直率而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杨循吉《朱先生诗序》:“余观诗不以格律体裁为论,惟求能直吐胸怀,实叙景象,读之可以喻。”
横眉吐气 犹言扬眉吐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状态后高兴痛快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五代 齐己《轻薄行》:“玉鞭金镫骅骝蹄,横眉吐气如虹霓。”
吐属不凡 吐属:谈吐。形容谈吐出众,不同一般。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曾朴《孽海花》第三回:“开道阔达,吐属不凡。”
轻吞慢吐 形容歌唱时声音轻柔,吐词缓慢。作谓语、状语;多用于唱歌。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0回:“妥娘唱毕,大家又称赞了一会儿,朱贵儿方在轻吞慢吐,嘹嘹呖呖,唱将起来。”
吐珠于泽,谁能不含 含:衔在嘴里。明珠出于水泽,则人人都会取来衔在嘴里。比喻君权旁落,则人人都要谋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翟峬传》:“故孔子曰:‘吐珠于泽,谁能不含。’谕君之权柄外假,则毕竟取以为己利,犹出于泽中,谁能不含。”
含苞吐萼 苞:花未开时包着花骨朵的叶片;萼:在花瓣下部的一圈叶状绿色小片。形容花朵即将开放的状态作定语;用于花。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又命摧花使者,往来保护,以期含苞吐萼之时,加式呈妍。”
挥沐吐餐 谓礼贤下士。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三卷:“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摇首吐舌 摇着头,咬住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表情等。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良久,乃摇首吐舌道:‘长公子太不良了。’”
三吐三握 《史记 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后以“三吐三握”为求贤殷切之典。《史记·鲁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
伸眉吐气 伸:伸展;吐气:吐出怨气。伸展眉毛,吐出怨气。形容摆脱了长期受压抑后高兴痛快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高兴。宋·陈亮《与石天民书》:“对后有何指挥曲折,幸一见报。士人于被吕得对,遂可以伸眉吐气,亦丈夫遇合之会也。”
周公吐哺 《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后用为在位者礼贤下士之典实。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吃人不吐骨头 比喻又残暴,又贪婪。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凶残。端木蕻良《曹雪芹》第27章:“但此人一肚子坏水儿,吃人不吐骨头,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拉拢,不能得罪。”
出言吐语 见“出言吐气”。作谓语、宾语;指人的说话等。《平山冷燕》第六回:“宋信见冷绛雪出言吐语伶牙利齿,先有三分惧怯,不敢多言,只喏喏而已。”
握发吐哺 比喻为国家礼贤下士,殷切求才。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韩诗外传》卷三:“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其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周公世家》亦记此事。
谈吐如流 形容说话滔滔不绝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说话等。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1卷:“是日焦大郎安排晚饭与满生同吃,满生一席之间,谈吐如流,更加酒兴豪迈,痛饮不醉,大郎一发投机,以为相见之晚。”
兴云吐雾 兴:兴起。兴起云彩,掀起雾气。比喻神魔鬼怪法术高明。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哪吒三变》第一折:“此鬼兴云吐雾莫测,利害利害!”
一饭三吐哺 指一顿饭之间,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比喻求贤殷切。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 鲁周公世家》:“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倾心吐胆 比喻痛快地说出了心里话。联合式;作状语;含褒义。元 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每买不转的,都是倾心吐胆说真实话。”
张口吐舌 形容很惊奇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惊讶等。明·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大家张口吐舌,忍气吞声,簇拥翠莲上轿。”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比喻坏人说不出好话。作宾语、分句;用于讥讽与开玩笑。《元曲选 遇上皇》第一折:“父亲和这等东西,有什么好话,讲出什么公理来,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吐食握发 同“吐哺握发”。作谓语、定语;指爱惜人才。晋·葛洪《抱朴子·交际》:“虽笔不集札,菽麦不辨,为之倒屣,吐食握发。”
纳新吐故 吸入新鲜的吐出陈旧的。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指新陈代谢。元 辛文房《唐才子传 吕岩》:“熊经鸟伸,纳新吐故,无七情以夺魂魄。”
格格不吐 谓有所格碍,不能尽情论述。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或说话等。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元丰类稿》:“《上欧阳舍人书》文弱而碎,其论事又格格不吐,此少作故也。”
扬眉吐气 扬眉:扬起眉头;吐气:吐出怨气、闷气。形容摆脱压抑心情后的高兴;得意的神情。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唐 李白《与韩荆州书》:“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谈吐风雅 风雅:风流儒雅。指有文化修养和生活风度。作谓语、定语;指有文化修养。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一回:“钱江听罢,暗忖这人气宇非凡,谈吐风雅,倒把人民两字记在心中,料不是等闲的。”
握发吐餐 握发:握着头发;吐:吐出。为了礼贤下士而停止洗头和吃饭。指为国而礼贤下士。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南朝·宋·何承天《宋鼓吹饶歌·思悲公篇》:“万国康,犹弗已。握发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继殷周。”
吐故纳新 原指人体呼吸。呼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氧气。后比喻扬弃旧的;吸进新的;不断更新。故:旧的;纳:吸入。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
谈吐生风 谈话机敏风趣。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等。清·王韬《淞滨琐话·田荔裳》:“则其人殊魁梧俊伟,谈吐生风。”
倾吐衷肠 完全吐露出内心的真实思想或心理状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倾诉。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 沐:洗头;捉:用手攥住;哺:口中含的食物。洗一次头与吃一顿饭要停顿三次。形容渴求贤才,谦恭下士。形容为延揽贤才而忙碌。作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西汉·司马迁《史记·鲁周公世家》:“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出言吐词 见“出言吐气”。作谓语、宾语;指人的说话等。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词采》:“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雍容之度。”
析肝吐胆 见“析肝刿胆”。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明·高以俭《〈太师张文公集〉跋》:“受顾命,辅冲圣,秉国十年,乃举其生平,析肝吐胆献之天子。”
虹霓吐颖
吐哺捉发 见“吐哺握发”。作谓语、定语;指爱惜人才。唐·韩愈《后廿九日复上书》:“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捉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
上吐下泻 呕吐与腹泻。指人患病。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疾病等。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0回:“化及见军士焦头烂额,后忽然又上吐下泻,一齐病倒,便放声大哭。”
半吐半露 形容说话含糊不清,不直截了当。作状语、定语;形容说话含糊。《红楼梦》第五十回:“因贾母尚未说明,自已也不好拟定,遂半吐半露告诉贾母道:‘可惜了这孩子没福!前年他父亲就没了。’”
吐刚茹柔 柔:软;刚:硬。吐出硬的,吃下软的。比喻怕强欺软。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
谈吐风生 见“谈吐生风”。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等。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1回:“一呼一吸兴致豪,谈吐风生议论高。”
吐丝自缚 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自由。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声闻执法坐禅,如蚕吐丝自缚。”
喷珠吐玉 嘴里喷吐出珍珠美玉。形容博学多才,出口成章。作谓语、定语;指人文才好。
吐肝露胆 喻赤诚相待,说出心里话。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明·李贽《复京中友朋》:“我既真切向道,彼决无有厌恶之理……决无不吐肝露胆与我共证明之意。”
不吐不快 吐:倾诉;快:痛快。不说出来就不痛快。作谓语、定语;指一吐为快。叶圣陶《在民间》:“庞怀着一腔的意思,又丰富,又热烈,不吐不快,故而高兴地这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