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臣的成语

有关臣的成语

有关臣的成语共收录64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贼臣逆子 见“贼臣乱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敦煌变文·降魔变文》:“贼臣逆子设阴谋,虑恐国破人消灭。”
贵极人臣 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作谓语;指高官。《三国志 吴书 孙林传》:“因缘肺腑,位极人臣。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高阳王寺》:“贵极人臣,富兼山海,居止第宅,匹于帝宫。”
市井之臣 市井:古时称做买卖的地方。旧指城市里的老百姓。作宾语;指城市里的老百姓。《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孟子·万章下》:“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
忠臣烈士 指忠义刚烈的臣子。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隋书·李文博传》:“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
君臣佐使 原指君主、臣僚(文武官员)、僚佐(辅助别人的人)、使者(奉命办事的人)四种人;他们在一国之内;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来也用以比喻中医处方中各味药的不同性质和作用。联合式;作定语、宾语;用于中药方面。《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迁臣逐客 指遭贬官放逐之人。作主语、宾语;指遭贬官放逐的人。宋·张端义《<贵耳集>自序》:“子录非《资治通鉴》,奚益于迁臣逐客?火之久矣。”
位极人臣 君主时代指大臣中地位最高的人。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泛指身为重臣,官位很高。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孙綝传》:“臣伏自省,才非干国,因缘肺腑,位极人臣。”
有功之臣 指有功劳的人。作主语、宾语;指有功劳。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回:“庶百姓知陛下宽仁大度,纳谏容流,而保护有功之臣。是一举两得之意,愿陛下准臣施行。”
主圣臣良 君主圣明,臣下忠良。比喻上行下效。亦作“主明臣直”、“主圣臣直”、“主贤臣良”。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北史·仲方传》:“况主圣臣良,兵强国富,陈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险无百二之固,众非九国之师,独此岛夷,而稽天讨!”
主明臣直 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张居正《帝鉴图说》上篇:“妾闻主明臣直,今魏征直,由陛下之明也。”
一朝天子一朝臣 指一个人上台,下面的工作人员就另外换一批。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当权者变动下属也相应变动。明 汤显祖《牡丹亭 虏谍》:“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
柱石之臣 柱石: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担负国家重任的大臣。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元后传》:“位历将相,国家柱石臣也。”
称臣纳贡 旧时指小国向大国臣服而年年进贡。作谓语、定语;指臣服。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凡汉东小国,无不称臣纳贡。”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指文臣武将很多,势力强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51回:“与其坐承大统,兵精粮足,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割地称臣 割让土地,臣服于对方。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投降。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游酆都胡母迪吟诗》:“若放我南归,愿为金邦细作,饶幸一朝得志,必当主持和议,使南朝割地称臣。”
负险不臣 犹言负固不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史·林润传》:“龙文卜筑深山,乘轩衣蟒,有负险不臣之心。”
功臣自居 居:当,任。做了一些成就就以有功之臣而自任。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可能生长。”
奸臣当道 奸佞的小人控制朝政。指坏人当权。作谓语、定语;用于政局等。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5回:“此时因纣王失政,妲己残害生灵,奸臣当道,豺狼满朝,故此天心不顺。”
君圣臣贤 君主圣明,臣子贤良。形容君臣契合,政治清明。《旧唐书·马燧传》:“道无不行,谋无不臧,君圣臣贤,运泰时康。”明·罗贯中《三遂平妖传》第十九回:“当今乃尧舜之世,君圣臣贤。”
遗老孤臣 指改朝换代后已经失势而仍效忠前朝的老臣。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昔者改姓易代,兴亡倏忽,一二遗老孤臣,不忍见宗社之倾,君父之辱,犹或黄冠草履,歌哭空山,乱礁穷岛,相望饮泣。”
逆子贰臣 贰臣:由旧朝投降后在新朝又担任官职的人。忤逆不孝的儿子,不忠的大臣。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瞿秋白《鲁迅的精神》:“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战士。”
贼子乱臣 见“贼臣乱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魏徵寿《隋书·许善心传》:“国恶虽讳,君举必书,故贼子乱臣,天下大惧,元龟明镜,昭然可察。”
社稷之臣 社稷:古代帝王所祭的土神和谷神,代指国家。春秋时对作大国附庸的小国的称谓。指身负国家重任的大臣。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孔丘《论语·季氏》:“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钦差大臣 过去指由皇帝派遣并代表皇帝外出办理重大事件的官员。现在用来讽刺从上级机关派到下面去的;不了解情况;也不进行调查研究就指手画脚发号施令的人。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清 曾朴《孽海花》第九回:“雯青因是钦差大臣,上海道特地派了一只富轮来接。”
主忧臣辱 君主有忧患是作臣子的耻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魏了翁《辞免督视军马乞以参赞军事从丞相行奏札》:“臣窃念主忧臣辱,义不得辞,跼蹐受命,退而差辟官吏、条列事目、调遣将士,凡所以为速发之计者,靡微不周。”
逆子贼臣 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作主语、宾语;指心怀异志的人。《敦煌变文 降魔变文》:“唯有逆臣贼子,欲谋王之国政,怀邪抱佞,不谨风谣。”
臣心如水 心地洁净如水。比喻为官清廉。主谓式;作谓语;指廉洁奉公,心清如水。东汉 班固《汉书 郑崇传》:“上责崇曰:‘君门如市人,何以欲禁切主上?’崇对曰:‘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
逋逃之臣 逃亡的罪臣。作宾语;指逃犯。汉 荀悦《汉纪 成帝纪》:“以单于屈体称臣奉使朝贺,无有二心,而今反受其逋逃之臣,是贪一夫之得,而失一国之心。”
臣门如市 旧时形容居高位、掌大权的人宾客极多。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车马盈门。东汉 班固《汉书 郑崇传》:“臣门如市,臣心如水。愿得考覆。”
猛将如云,谋臣似雨 指文臣武将很多,势力强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况他那里雄兵十万,甲士千员,猛将如云,谋臣似雨。”
乱臣贼子 旧时指不忠君主;不守臣道;作风反叛的大臣。后指破坏国家统一;损害人民利益的恶人。也作“逆子贼臣”。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先秦 孟轲《孟子 滕文公下》:“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忠臣孝子 对君主尽忠对父母尽孝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礼论》:“使生死终始若一,一足以为人愿,是先王之道,忠臣孝子之极也。”
股肱之臣 股:大腿;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指辅佐帝王的重臣。比喻得力助手与亲信。作宾语、定语;指助手与亲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4回:“但叔詹乃吾股肱之臣,岂可去孤左右?”
折冲之臣 谓忠勇之臣。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汉书·王尊传》:“刺讥不惮将相,诛恶不避豪强,诛不制之贼,解国家之忧,功著职修,威信不废,诚国家爪牙之吏,折冲之臣。”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 事:侍奉,服侍。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指忠诚不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子野。”
主圣臣直 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薛广德传》:“张猛进曰:‘臣闻主圣臣直。’”
孤臣孽子 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联合式;作宾语;指孤立的人。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朱熹集注:“孤臣,远臣;孽子,庶子。”
不臣之心 不臣:不守臣子的本分,封建社会中不忠君。意指不忠君的思想。后也指犯上作乱的野心。作宾语;指人的野心。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只说是他自己做的,中怀不臣之心,妄言污蔑妃后,要坐他族灭之罪。”
不按君臣 中医处方,以君臣相配为原则。君是主药,臣是辅药。不按君臣,就是违作谓语、定语;指使用毒药。《水浒传》第一一一回:“解宝身边取出不按君臣的药头,张人眼慢,放在酒壶里。”
草茅之臣 草茅:杂草。比喻在野无权的人。作主语、宾语;用于口语。《仪礼·士相见礼》:“在野则曰草茅之臣。”
逆臣贼子 逆臣:叛乱之臣;贼子:忤逆之子。不忠不孝的反叛臣子。作主语、宾语;指心怀异志的人。《晋书 王导传》:“逆臣贼子,何世无之?岂意今者近出臣族!” 唐 陈子昂《请措刑科》:逆臣贼子,顿伏严诛。”
谋臣猛将 善于谋划的文臣和勇猛善战的将帅。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得力干将。《晋书·石崇传》:“先帝决独断之聪,奋神武之略,荡灭逋寇,易于摧枯。然谋臣猛将,犹有致思竭力之效。”
主忧臣劳 忧:忧患。君主有了忧患,臣下就要为他效力。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臣闻主忧臣劳,主辱臣死。昔者君王辱于会稽,所以不死,为此事也。”
谋臣如雨 形容智谋之士极多。作谓语、定语;指贤士很多。西汉·李陵《答苏武书》:“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
一代鼎臣 见“一代宗臣”。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史·丘灵鞠传》:“公为一代鼎臣,不可复为覆餗sù。”
一代宗臣 一个时代中大家所景仰的大臣。亦作“一代鼎臣”。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书·萧何曹参传赞》:“淮阴黥布等已灭,唯何参擅功名,位冠群臣,声施后世,为一代之宗臣。”
主辱臣死 主:君主。君主蒙受耻辱,臣子只有以死报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张孝祥《代诸父祭伯父文》:“忠愤激发,肝胆轮囷,主辱臣死,臣敢爱身。”
开国功臣 指为建立新的国家或朝代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同“开国元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十回:“他见单雄信好客,是一个做得开国功臣的,因此借寓东岳庙中,图与交往。”
贼臣乱子 指心怀异志、为奸作恶的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崔慧景传》:“臣窃惟太祖、高宗之孝子忠臣,而昏主之贼臣乱子者,江夏王与陛下,先臣与镇军是也。”
窃簪之臣 簪:簪子。比喻拥有一种微末技能可以排除危难的人。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汉·王充《论衡·逢遇》:“亦有以遇者,窃簪之臣,鸡鸣之客是也。”
君辱臣死 封建礼教认为,帝王遭受耻辱,臣僚应当死节。作宾语、定语;指旧礼教规定。《国语·越语下》:“臣闻之,为人臣者,君忧臣劳,君辱臣死。”
谋臣武将 指有计谋的大臣和勇猛的战将。作主语、宾语;指得力助手。汉 张衡《南都赋》:“尔其则有谋臣武将,皆能攫戾执猛,破坚摧刚。”
孽子孤臣 被疏远、孤立的臣子与失宠的庶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二○回:“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委得的。”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 为:作为。为臣的应不惜生命忠于帝王,为子的应不惜生命孝顺父母。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明·吾丘瑞《运甓记·父子死节》:“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孩儿兄弟二人,情愿同爹爹出阵。”
主贤臣良 主:君主。君主圣明,臣下也就正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白居易《敢谏鼓斌》:“声闻于外、以彰我主贤臣良。”
君唱臣和 唱:歌唱,吟咏;和:应和。形容臣子紧紧遵循君主的旨意办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政治等。《晏子外编》:“君唱臣和,教之隆也。”
忠臣良将 忠实的大臣和优秀的将帅。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爱国人士。清·曹雪芹《红楼梦》第36回:“袭人道:‘忠臣良将,出于不得已他才死。’”
忠臣义士 忠诚而有节操的臣民。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徇国家之难。”
买臣覆水 覆:泼。比喻事成定局,无法挽回。相传汉代朱买臣贫贱时,其妻出走,显达后,其妻又回来,朱买臣泼水于地,令妻收回。
骨鲠之臣 骨鲠:比喻刚直。刚正忠直的官员。作宾语;指正直的官员。《史记·刺客列传》:“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茵席之臣 茵席:铺垫的东西,褥垫、草席。指侍奉于皇帝左右的近臣。语出《晏子春秋 内篇 杂上》:“公曰:‘请进服裘。’对曰:‘婴非君茵席之臣也,敢辞。’”
北面称臣 古代君主面南而北,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指臣服于人。作谓语、宾语;指投降。西汉 司马迁《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纳贡称臣 缴纳贡品,自称为臣下。后来也用以比喻心悦诚服,甘拜下风。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投降。《清史稿·太宗本纪》:“宜要其纳贡称臣,以黄河为界。”
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事:侍奉,服侍。忠义之臣,不奉事两个朝代的君主;贞节的妇女,不再嫁第二个丈夫。指忠诚不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49回:“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我为隋臣,不能匡救君恶,致被逆贼所弑,不能报仇,而事别主,何面目立于世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