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泰的成语

有关泰的成语

有关泰的成语共收录75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三阳开泰 《周易》称爻连的为阳卦,断的为阴爻,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常用以称颂岁首或寓意吉祥。作宾语、定语;指称颂岁首的吉祥话。《易·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否极生泰 否:坏;泰:好,顺利。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指厄运终了好运就来。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几时得否极生泰,看别人青云独步立瑶阶。”
否极泰来 否:坏;泰:好;顺利。坏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指事物发展到极点;就会向对立面转化。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汉 赵晔《吴越春秋 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不识泰山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否往泰来 见“否2去泰来”。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唐·林谔《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否往泰来,圣作惠出。”
心安神泰 泰:通畅,平安。心神安宁,泰然自若。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心态等。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100回:“诵得久了,狄希陈口内常有异香喷出,恶梦不生,心安神泰。”
运开时泰 谓时运吉利太平。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梁辰鱼《浣纱记·宴臣》:“台殿风微,山河气转,欣逢运开时泰。”
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我国的名山;在山东省境内。有眼睛;却不认得地位很高或本领很大的著名人物。复句式;作谓语;用于自谦的客套话。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否极泰至 否:坏;泰:好,顺利。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指厄运终了好运就来。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宋·苏轼《量移廉州表》:“否极泰至,虽物理之常然;昔弃今收,岂罪余之敢望!”
时亨运泰 旧时指命运亨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2卷:“也是宋金时亨运泰,恰好有一只大船,因逆浪冲坏了舵,停泊于岸下修舵。”
泰山磐石 比喻安定稳固。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魏秀仁《花月痕》第50回:“我算什么,明相国不动声色,却出斯民于火热水深,措天下于泰山磐石。”
神融气泰 精神融和气息通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金·王若虚《四醉图赞》:“漠乎其如忘其声,茫乎其如忘其形,神融气泰,无欲而无营,渺乎其如物之莫撄也。”
泰阿倒持 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使自己被动。宋·秦观《李训论》:“自德宗惩北军之变,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分委宦官主之,由是太阿倒持,不复可取。”
否终而泰 否:坏;泰:好,顺利。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晋书·庾亮传》:“实冀否终而泰,属运在今。”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作宾语、定语;指头脑简单。《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蔽:遮。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鹗冠子 天则》:“一叶蔽目,不见太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
泰然居之 泰然: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或对待事情毫不在意。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宋·陈亮《王珪确论如何》:“太宗方奋然有运天下豪杰之心,使新进叠用事,而玄龄泰然居之,不以进退自嫌。”
国安民泰 安:安定;泰:平安。国家太平,人民安乐。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国家太平。明·施耐庵《水浒传》第90回:“再拈信香一炷,愿今国安民泰,岁稔年和,三教兴隆,四方宁静。”
泰山压卵 泰山压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极大,强大的一方必然压倒弱小的一方。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晋书 孙惠传》:“猛兽吞狐,泰山压卵,因风燎原,未足方也。”
倒持泰阿 泰阿:宝剑名。倒拿着剑,把剑柄给别人。比喻把大权交给别人,自己反受其害。动宾式;作谓语;比喻轻率相信别人。东汉 班固《汉书 梅福传》:“至秦则不然,张诽谤之罔,以为汉驱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稳如泰山 稳:稳固。稳固得像泰山一样。形容极其稳固;不可动摇。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东汉 班固《汉书 刘向传》:“来势不两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鸿毛泰岱 见“鸿毛泰山”。作宾语、定语;比喻人死的价值轻重悬殊。郭沫若《战声集·〈归国杂吟〉之三》:“四十六年余一死,鸿毛泰岱早安排。”
泰来否极 泰:周易卦名,是好卦。否:周易卦名,是坏卦。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化到它的对立面,好事来到是由于坏事已至终极,坏事变为好事。亦作“否去泰来”、“否极泰至”、“泰来否往”、“否极泰来”。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唐·白居易《遣怀》诗:“乐往转化,泰来犹否极。”
安如泰山 安:安稳;泰山:我国著名的高山;在山东省。像泰山一样稳固;形容事物十分稳固;不可动摇。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坚固不可摧毁,从容不迫。西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否极而泰 否、泰:64卦中的两个卦名。指坏的到了尽头就要好起来。作定语;用于时运。《宋史·韩令坤等传论赞》:“虽太祖善御,诸臣知机,要亦否极而泰之象也。”
骄泰淫泆 同“骄奢淫逸”。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荒淫无度。《东观汉记·阜陵质王延传》:“阜陵质王延,在国骄泰淫泆。”
身名俱泰 名誉、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舒泰。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等。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哆》:“士当令身名俱泰,何至以翁牖语人。”
蚂蚁搬泰山 比喻人多力量大,可以创造奇迹。用作贬义指人自不量力。作宾语、定语;指人自不量力。
持盈保泰 盈:盛满;泰:平安。旧指在富贵极盛的时候要小心谨慎,避免灾祸,以保持住原来的地位。联合式;作谓语;指身居高位要谦虚谨慎以保平安。清 昭槤《啸亭杂录 舒梁阿三公远见》:“今虽府库充盛,然乞皇上以节俭为要,慎勿兴土木之功,黩武之师,以为持盈保泰之计。”
安若泰山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同“安如泰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史 梁纪下论》:“自谓安若泰山,算无遗策。”
泰山若厉 厉:通“砺”,磨刀石。泰山剥蚀得像一块磨刀石那么小。比喻经历时间久远。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东汉·班固《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使黄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存,爱及苗裔。”
泰然处之 形容遇事镇定自如。也指对事不放在心上;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续资治通鉴 元顺帝至正十七年》:“而陛下乃泰然处之,若承平无事,此事安逸所以为根本之祸者也。”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清·张岱《岱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未到泰山者,泰山壁立千丈,不藉寸土,栉沐甚净。”
保盈持泰 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作宾语、定语;指维持社会安定。参见“保泰持盈”。
否终复泰 谓厄运终结,好运转来。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晋书·庚亮传》:“实冀否终而泰,属运在今。”
泰然自若 泰然:镇静的样子;自若:跟平常一样。形容碰上意外、严重或紧急的情况;能沉着镇静;不慌不忙。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金史 颜盏门都传》:“有敌忽来,虽矢石至前,泰然自若。”
身名两泰 见“身名俱泰”。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等。南朝·陈·周弘让《与徐陵书荐方圆》:“吾荷朝思,得安丘壑,身名两泰,夫复奚言。”
否去泰来 指厄运过去,好运到来。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前蜀·韦庄《湘中作》诗:“否去泰来终可待,寒夜休唱《饭牛歌》。”
泰山之安 安:安稳。像泰山那样稳固。形容稳固安定。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汉·枚乘《上书谏吴王》:“以居泰山之安,而欲乘累卵之危。”
泰山不让土壤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史记·李斯无传》:“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笃定泰山 像泰山那样稳定。比喻有绝对把握,无须忧虑。动宾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那没问题,包在我身上,笃定泰山。”
泰山梁木 象泰山崩塌,梁木毁坏一样。比喻伟人死亡。作宾语、定语;比喻伟人死亡。《礼记·檀弓上》:“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染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泰山压顶 比喻遭遇到极大的压力和打击。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明 贾凫西《木皮词 正传》:“给了他个泰山压顶没有躲闪,把那助纣为虐的杀个净,直杀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门。”
泰极而否 好的到了极点,坏的就来了。复句式;作谓语、分句;指好事变坏事。唐 刘禹锡《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帐下生变闻,泰极而否,当歌而哭。”
泰极生否 泰、否:《周易》卦名,泰吉否凶。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好事会变成坏事。作谓语、分句;指好事变坏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91回:“泰极生否,乐盛成悲,今被妖邪捕获。”
穷泰极侈 穷:极;泰:骄恣;侈:奢侈。极端奢侈,尽情享受,生活荒淫腐化。作谓语、定语;指极端奢侈。东汉·班固《西都赋》:“历十二年之延祚,故穷泰而极侈。”
泰山盘石 比喻安定稳固。
时通运泰 泰:平安。时运通泰。形容时世遭遇都很顺利安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且忍耐在家里,俟时通运泰必有发迹的分也。”
泰山可倚 倚:靠。像泰山那样可以依靠。形容有力的靠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郑志鸿《常语寻源》下卷:“人以国忠为泰山可倚,吾视之如冰山耳,若皎月既升,得无失所恃乎?”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秦·李斯《上书秦始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否极泰回 见“否2极泰来”。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明·沈采《千金记·漏贼》:“想何年甚时,否极泰回,夫荣子贵。”
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 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太平天国·洪秀全《原道醒世训》:“是以泰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泰然自得 指身体感到不寻常的舒适的满足。作定语、状语;指人的感觉。
死重泰山 比喻死得光荣。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去泰去甚 泰、甚:过分。适可而止,不可过分。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韩非子·扬权》:“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挟泰山以超北海 挟:夹持;超:跨过。夹着泰山跨过北海。比喻绝对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泰山:山名,在山东省,主峰海拔1524米;鸿毛:大雁的毛。形容意义重大或比大雁的毛还轻,指双重价值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高晓声《刘宇写书》:“是的,刘宇要死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刘宇如果死了,究竟算泰山还是算鸿毛,只有天晓得。”
保泰持盈 指保持安定兴盛的局面。作宾语、定语;指维持社会安定。《明史 孝宗纪赞》:“孝宗儿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蔽:遮盖;泰山:山名。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作宾语、定语;指头脑简单。谢觉哉《关于独立思考》:“至于全体的事,不管好处多大,总是‘一指蔽目,不见泰山’。”
鸿毛泰山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人死的价值轻重悬殊。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否终斯泰 否:坏;泰:好,顺利。坏运到了尽头,好运就来了。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南朝·梁·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夫否终斯泰,屯极则亨,若日月之回环,犹阴阳之报复。”
去甚去泰 指做事不能太过分。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语出《老子》第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韩非子 扬权》:“故去甚去泰,身乃无害。”
泰山北斗 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新唐书 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泰来否往 否、泰:《周易》中的两个卦名。否:卦不顺利;泰:卦顺利;极:尽头。逆境达到极点,就会向顺境转化。指坏运到了头好运就来了。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周易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周易 泰》:“泰,小往大来,吉亨。”《吴越春秋 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泰山鸿毛 比喻轻重相差极大。作宾语、定语;用于比较。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发迹变泰 发迹:由隐微而得志显达;泰:通畅,得意。指由卑微而得志显达,命运变坏为好。作定语;用于人的命运。宋·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瓦舍众伎》:“说公案,皆是搏刀赶棒,乃发迹变泰之事。”
民安国泰 人民安乐,国家太平。作谓语、宾语;同“国泰民安”。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大宋自太祖开基,太宗嗣位,历传真、仁、英、神、哲共是七代帝王,都则偃武修文,民安国泰。”
否终则泰 谓闭塞到极点,则转向通泰。作谓语、宾语;指厄运结束。《易·杂卦》:“否泰,反其类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时过于期,否终则泰。”
泰山其颓 旧时用于哀悼大家敬仰的人。主谓式;作谓语;用于悼词。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上》:“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国泰民安 泰:太平。国家太平;人民生活安定。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宋 吴自牧《梦梁录 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冲激州城,春秋醮祭,诏命学士院撰青词以祈国泰民安。”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还重。作谓语、定语;用于感激词。宋·刘攽《彭城集·次韵孙少述二首》:“君思重泰山,未有毫发酬。”
重于泰山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首。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西汉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处之泰然 处:处理;对待;之:代词。泰:毫不在意很放心的样子。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指对事情无动于衷。也作“泰然处之”。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面对困难与变故的态度。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宋 朱熹注:“颜子之贫如此,而处之泰然,不以害其乐。”
三阳交泰 见“三阳开泰”。《宋史·乐志》:“三阳交泰,日新惟良。”
人心齐,泰山移 只要大家一心,就能发挥出极大的力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王朔《一点正经没有》:“人心齐泰山移蚂蚱还有四两肉一个萝卜一个坑咱们怎么就不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