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自的成语

有关自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自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享帚自珍 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比喻物虽微劣,而自视为宝。作谓语、定语;指爱惜自己的东西。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痛自创艾 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 张居正《素庵戴公墓志铭》:“里中少年有殴母者,公欲与其父直诸有司,置之重典,少年惧,叩头流血请教,公乃许之,而其人亦痛自创艾,卒为善士,为乡里所重如此。”
反身自问 见“反躬自问”。作谓语、宾语;用于人严于律己。清·戴名世《程孝子传》:“呜呼!人孰不有母,读孝子之事,反身自问,竟何如哉!”
自说自话 独自决定,自己说了算。自言自语。作定语、状语;同“自言自语”。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陈世龙心满意足,‘自说自话’地放下诺言:‘我五天以后来接你。’”
自我牺牲 为别人(或事)牺牲自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陶铸《松树的风格》:“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扬扬自得 十分得意的样子。语本《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闲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非常得意。语出《史记·管晏列传》:“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
登高自卑 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事情必须循序渐进。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临危自悔 悔:懊悔。遇到危难时自己懊悔。形容意志不坚定。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意志。元·郑光祖《钟离春智勇定齐》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缚,方才是临危自悔。”
出自意外 出于意料之外。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出乎人们意料之外。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记》:“丘之小不能一亩……余怜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
高自位置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偏正式;作谓语;指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二》:“狂生某者,性悖妄,诋訾今古,高自位置。”
自我解嘲 掩饰、开脱自己被人嘲笑的事。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郁彦《闽西一老人》:“居然没有上火,反而自我解嘲地说:‘年轻人,可别火气太盛!你们就是吃了这个亏!’”
自贻伊戚 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烦恼,自招忧患。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诗经 小雅 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
造茧自缚 作茧自缚。喻做了某事,结果反而使自己受困。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作自受。陶行知《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六:“他们帮助敌人造成联合战线攻打他们自己,他们像蚕一样,造茧自缚。”
自生自灭 自然地生长;自然地消灭。形容任其自然;无人过问。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物、文艺等。唐 白居易《山中五绝句岭上云》诗:“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意气自得 意气:意态,气概;自得:自觉得意。形容骄傲自满、洋洋得意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魏书·北海王子颢传》:“兄颢入洛,成败未分,便以意气自得为时人所笑。”
敝帚自珍 敝:破的;坏了;珍:爱惜。把自己家的破扫帚看成价值千金的宝贝;很爱惜。比喻东西虽差;自己却非常珍惜。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比喻自己的东西不值钱舍不得扔。宋 陆游《秋思》:“遗簪见取终安用,弊帚虽微亦自珍。”
顾影自怜 看着影子;自己怜惜自己。原形容孤独失意;现有自我欣赏的意思。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孤独失意。晋 陆机《赴洛道中作》诗:“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
自立门户 自己独立成为一户人家。指成家自立。多比喻独立出来;另搞一套。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独立成事。清 曾朴《孽海花》第31回:“要称我的心,除非自立门户。”
自相抵牾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章炳麟《答梦庵》:“梦庵既以声闻缘觉与大乘菩萨有悲观乐观之分,而复言佛法无二、何自相抵牾至此!”
自今已后 从今以后。作状语、分句;用于书面语。《后汉书·东夷传·高句骊》:“自今已后,不与县官战斗而自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
自我表现 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作谓语、宾语;指表现自己。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他主张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在自我表现,诗人的利器只有纯粹的直观。”
坦然自若 态度安详,一如常态。作谓语、定语;指人的神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宝钗原不妄言轻动,便此时亦是坦然自若。”?
自以为非 认为自己的看法不对。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植党自私 见“植党营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结党营私。鲁迅《坟·文化偏至论》:“借多陵寡,植党自私,于是战斗以兴。”
自厝同异 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书 沈攸之传》:“卿忘廉、蔺、寇、贾之事邪?吾本以济国活家,岂计彼此之升降。且我能下彼,彼必不能下我,共济艰难,岂可自厝同异。”
自取其咎 自己遭受自己招来的罪过。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此乃学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过也。”
自食其力 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谋生。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不自由,毋宁死 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作谓语、分句;指人追求自由。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比喻本来想损害别人,结果却害了自己。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古华《芙蓉镇》第三章:“活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之孽 孽:罪恶,灾祸。指自己招来的罪孽或灾祸是逃不脱的。作宾语;用于书面语。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44章:“与卖国者言救国,与毁法者言护法……尽王揖唐等自作之草,如何与彼谈判!”
自求多福 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诗经·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躬自菲薄 谓亲身实行俭约。菲薄;微薄。作谓语、定语;指人很节约。《文选·张衡〈东京赋〉》:“文(汉文帝)又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薛综注:“躬自菲薄,谓俭约。”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指一味助长别人的声势,而看不起自己的力量。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众怪上前道:‘大王,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束身自修 谓约束自己,不与坏人坏事同流合污。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后汉书·卓茂传》:“[光武帝]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挽弩自射 弩:强弓。拉弓自射。比喻自己做事害自己。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作自受。《晋书·崔洪传》:“我举鹆丞而还奏我,是挽弩自射也。”
自惟至熟 惟:思、想。自己考虑得已非常成熟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
顾盼自雄 左看右看,自以为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连动式;作谓语;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宋书 范晔传》:“跃马顾盼,自以为一世之雄。”
开合自如 合:按照;适合;自如:不受阻碍;不受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或打开或关闭。主谓式;作谓语;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法 法布尔《蝉》:“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
恶人自有恶人磨 磨:折磨。指狠毒的人自然会有更狠毒的人来折磨他。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八卷:“好人还遇好人救,恶人自有恶人磨。”
嗒焉自丧 嗒焉:沮丧的样子。形容若有所失或灰心丧气的心态作谓语、定语;指灰心。战国·宋·庄周《庄子·齐物论》:“仰天而嘘,嗒焉似丧其耦。”
庸人自扰 平庸的人无事生事;自找麻烦。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新唐书 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而烦耳。”
自己人 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内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钱钟书《围城》:“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神情自若 自若:自然,不变常态。神情态度仍和原来一样。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马南邨《燕山夜话 编一套“特技”丛书吧》:“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神情自若,并不烫手。”
悠然自得 悠然:安闲舒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而舒适。形容态度悠闲;心情舒适。偏正式;作定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晋书 隐逸传 杨柯》:“常食粗饮水,衣褐缊袍,人不堪其忧,而柯悠然自得。”
悔罪自新 悔改罪行,重新做人。作谓语、定语;指重新做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42回:“陈穆公亦有使命至晋,代卫郑致悔罪自新之意。”
自暇自逸 暇:空闲,闲暇;逸:安乐,安闲。自己找空闲安逸。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05回:“而乃自暇自逸,惟宫台是饰,必有危亡之祸矣。”
自相践踏 自己人互相踩。形容军队溃败时各自仓皇逃命的狼狈情况。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0回:“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
具自陈道 自己详尽地述说。
反侧自安 反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心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指安抚人心的措施很奏效。作谓语、定语;用于政策等。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不省,会诸将军烧之,曰:‘令反侧子自安。’”
怡然自得 怡然:安闲、愉快的样子。形容愉快而又自得其乐的神情。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黄帝既寤,怡然自得。”
泾渭自明 见“泾渭分明”。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界限清楚。明·沈德符《野获编·续编小引》:“然咏歌太平,无非圣朝佳话,间有稍关时事者,其泾渭自明。”
临危自省 省:醒悟。临到危难时能够自己觉醒。作谓语;用于遇到危难时。明·无名氏《云台山》第二折:“我与你指迷途,临危自省,我教你得平安,福禄如增。”
自成机杼 机杼:织机和梭子。比喻写文章能创造出新的风格和体裁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姚华《曲海一勺》:“套词连章,自成机杼。”
公道自在人心 公道:公正的道理;自:自然。公正的道理自然存在于众人心里。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陆士谔《续孽海花》第60回:“骑在马上,自言自语道:‘公道自在人心,也不枉我的一番心力了。’”
自古东丁 东丁:象声词,石洞中泉水下滴的声音。比喻某件事情自古以来都是一个老规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汉嘉城西北山麓有一石洞,泉出其间,时闻洞中泉滴声,良久一滴,清如金石,黄鲁直题诗云:‘古人题作东丁水,自古东丁直到今。’”
无为自成 见“无为而成”。
言笑自如 见“言笑自若”。作谓语、状语;指人遇事镇定。清·方苞《通议大夫江南布政使陈介墓志铭》:“群夷纵火,牛街镇去城三十馀里,火光烛天。公言笑自如,日夜为守战计,贼不敢逼。”
自讨没趣 做事不得当,反使自己难堪窘迫。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叶圣陶《孤独》:“他立刻觉得刚才对于孩子的要求没有意思,只不过自讨没趣罢了。”
自生自死 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消灭。形容自然发展,无人过问。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吕皓《上孝宗皇帝书》:“宜宥而不获宥,宜诛而不及诛,是虽匹夫之幸不幸,犹蝼蚁之自生自死于天地之间,固无损于造化之功也。”
头稍自领 见“头梢自领”。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关汉卿《玉镜台》第二折:“老姑娘手把着头稍自领,索什么嘱咐叮咛。”
强食自爱 劝慰人的话。谓努力加餐,保重身体。作谓语、定语;用于劝慰人。东汉·班固《汉书·匡衡传》:“专精神,近医药,强食自爱。”
作法自弊 谓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语出《史记·商君列传》:“(秦惠王)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史记·商君列传》:“(秦惠王)发吏捕商君。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燃糠自照 比喻勤奋好学。《南史·顾欢传》:“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忘者。夕则燃松节读书,或燃糠自照。”
安闲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作谓语、定语;形容清闲得无所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不如在家安闲自在,快活过了日子,却去讨这样烦恼吃!”
泾渭自分 见“泾渭分明”。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界限清楚。唐·李德裕《刘公神道碑铭》:“遇物而泾渭自分,立诚而风雨如晦。”
傲睨自若 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自高自大。宋 王谠《唐语林 豪爽》:“郑太穆郎中为金州刺史,一日忽致书襄阳于司空頔,其言恳切,而傲睨自若,似无郡僚之礼。”
师心自是 师心:以心为师。指固执己见,自以为是。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见有闭门读书,师心自是,稠人广座,谬误差失者多矣。”
晏然自若 晏然:平静安定的样子;自若:不变常态。形容在紧张状态下沉静如常。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三国志 吴志 孙坚传》:“南阳太守张咨,闻军至,晏然自若。”
自讨苦吃 讨:招惹。自己找苦吃。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鲁迅《书信集 致萧军》:“其实《文学》和我并无关系,不过因为有些人要它灭亡,所以偏去支持一下,其实这是自讨苦吃。”
自鸣得意 自己表示得意。形容自我欣赏。鸣:表达;表示。含贬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篇》:“挥策四顾;如辛幼安之歌千古江山;自鸣得意。”
强直自遂 谓刚正而自行其意,不为人所动摇。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东观汉记·朱晖传》:“晖好节概,有所拔用,皆厉行之士,表善黜恶,抑强绝邪,岁常丰熟,吏民畏而爱之,为之歌曰:‘强直自遂,南阳朱季,吏畏其威,民怀其惠。’”
引虎自卫 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作定语;指人的选择不当。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严颜在巴郡,闻刘璋法正请玄德入川,拊心而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
强自取折 见“强自取柱”。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大戴礼记·劝学》:“强自取折,柔自取束。”
自作门户 指自己创立派别或结成宗派。同“自立门户”。作谓语、定语;指独立成事。《旧唐书 韦云起传》:“今朝廷之内,多山东人,而自作门户,更相剡荐,附下罔上,共为朋党。”
自然而然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经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自然:事物本身固有的样子。复杂式;作状语;含褒义。《牟子理惑篇》:“夫吉凶之与善恶,犹善恶之乘形声,自然而然,不得相免也。”
自觉形秽 本指羞愧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后也泛指与人相比,自愧不如。作谓语、定语、宾语;指自愧不如。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容止》:“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见玠辄叹曰:‘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止谤莫如自修 止:停止,平息;谤:指责。要阻止别人毁谤,最好的方法是修身。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昶传》:“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指这里不可居留,自会有可居留的地方。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警世恒言 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先生道:‘若要奉承人,卦就不准了;若说实话,又惹人怪。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遨翔自得 自由自在的样子。
任其自然 任:听凭;不管。指对人、对事听凭他(它)自由发展;不加约束或引导。联合式;作谓语;用于对事物或人的态度。宋 周密《齐东野语 小儿疮痘》:“大要在固脏气之外,任其自然耳。”
自我崇拜 指自己崇拜自己,盲目自大。作谓语、宾语;指自高自大。
汪洋自恣 比喻人的气度或气势宏大。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度或文章。明·袁中道《李温陵传》:“且夫今之言汪洋自恣,莫如《庄子》,然未有因读《庄子》而汪洋自恣者也,即汪洋自恣之人,又未必读《庄子》也。”
自出一家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作谓语、定语;指独特的见解。《魏书 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
自我批评 自己批判自己的缺点等。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我们不但要有自我批评的精神,还要有批评的精神。”
恍然自失 恍然:仿佛;自失:好像失去了什么。形容猛然醒悟后,心神不定的样子。作谓语、状语;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7卷:“程客恍然自失道:‘莫非是做梦么?’”
聊以自慰 聊:姑且;自慰:自我安慰。姑且用以作自我安慰。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姑且用来自我安慰。汉 张衡《鸿赋序》:“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绪,乃为之赋,聊以自慰。”
自食其果 自己吃自己种下的恶果。形容自己做坏事;自己受害。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茅盾《〈呼兰河传〉序》:“除了因为愚昧保守而自食其果,这些人物的的生活原也悠然自得其乐。
独吃自疴 比喻顾己不顾人,一人独吞。
佩弦自急 弦:弓弦。身佩弓弦以提醒自己要像弓弦那样紧张。比喻警惕自己的缺点、错误,避免重新出现。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警惕。战国·韩·韩非《韩非子·观行》:“西门豹之性急,故佩韦以自缓;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自给自足 依靠自己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给:供给;足:满足。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黄帝》:“不施不惠,而物自足。”
不攻自拔 拔:攻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作谓语、定语;形容漏洞太多,不堪一击。《梁书·武帝纪》:“粮食既足,士众稍多,围守两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卧取之耳。”
自崖而反 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作谓语;指送行辞。《庄子·山木》:“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望之而不见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穷,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远矣”
爽然自失 见“爽然若失”。作谓语、定语;指不知所以的样子。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公爽然自失,而悔无及矣。”
优游自若 从容不迫,不变常态。作定语、状语;用于处事。清·陆以湉《冷庐识·彭文勤公》:“凡置卷数百,二仆待侧,左展卷,右收卷,循环不息。待者告疲,公优游自若也。”
自吹自擂 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擂:打鼓。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决不可把自己关在小房子里,自吹自擂,称王称霸。”
芒然自失 芒然:模糊不清。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不知所以的样子。战国·宋·庄周《庄子·说剑》:“此天子之剑也。文王芒然自失。”
神籁自韵 籁:声响;韵:和谐的声音,韵律。指天然之音自成韵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桓麟《西王母传》:“瑶干千寻,无风而神籁自韵,琅琅然皆九奏八会之音也。”
请自隗始 自:从;隗:郭隗自称。原指拿自己做一个榜样。后比喻自愿带头。复句式;作谓语;比喻自愿带头。西汉 刘向《战国策 燕策一》:“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扪心自问 扪:按;摸;心:胸口。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指自我反思;醒悟。连动式;作谓语;用于劝人作自我反省。唐 白居易《和梦游春诗》:“扪心无愧畏,腾口有谤讟。”
自相惊忧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七年》:“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