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漏的成语

有关漏的成语

有关漏的成语共收录62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复句式;作分句;比喻作恶的人会受惩罚。先秦 李耳《老子》第73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漏泄春光 原指透露春天的信息,后比喻泄露男女私情。动宾式;作谓语;比喻泄露男女私情。唐 杜甫《腊日》诗:“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藏头漏影 藏:隐藏。把头藏起来,却露出影子。形容遮遮掩掩,不明不白。作谓语、状语;用于做事和说话等。元·佚名《鸳鸯被》:“当初也无定无媒证,做的来藏头漏影。”
千金之堤,溃于蚁漏 堤:堤坝;溃:崩溃。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方面。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千金之堤,溃于蚁漏,有罅故也。”
不欺室漏 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原指独处于室时慎守善德,无愧于心。后转义为心地光明,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邪念。作谓语、定语;形容为人正直。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3回:“自是大臣守正,不欺室漏。”
玲珑透漏 见“玲珑剔透”。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诗文。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石在亭前池中,高八尺,阔半之,玲珑透漏不瘦不肥,前后俱无斧凿痕,太湖之绝品也。”
走漏风声 泄漏机密或消息。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5回:“今愿陛下守口如瓶,不可提起,万一走漏风声,娘娘与夫人们只道妾等巧诈,以博圣恩眷宠。”
堵塞漏卮 卮:盛酒器。比喻堵塞漏洞。作谓语、定语;指堵漏洞。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五章:“奏请设立纺织局,谋堵塞漏卮。”
漏瓮沃焦釜 用漏瓮里的余水倒在烧焦的锅里。比喻情势危急,亟待挽救。作宾语;比喻情势危急,亟待挽救。《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且救赵之务,宜若奉瓮沃焦釜也。”
挂一漏万 只说到一点;漏掉极多。形容列举不全;漏掉极多。联合式;作谓语;作谦辞。唐 韩愈《南山》诗:“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囊漏贮中 亦作“囊漏储中”。谓粮食从小器漏入大器,其实并未漏掉。常以喻实际利益并未外流。贮,盛米器,大于囊。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汉·贾谊《新书·春秋》:“汝知小计而不知大计。周谚曰:‘囊漏贮中。’而独弗闻欤?”
不欺屋漏 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作谓语;形容为人正直。《好逑传》第八回:“台兄乃不欺屋漏之君子,不胜愧悔。”
不愧屋漏 愧:惭愧;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小帐的地方。原意是虽在宗庙里,但无愧畏之心。后比喻即使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坏念头。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为人正直。《诗经 大雅 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上溢下漏 谓上富下贫。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王制》:“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天是之谓上溢而下漏。”
暗室屋漏 暗室:指没有光亮或隐秘的地方;屋漏:古代室内摆放小帐的地方。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隐私之处。作宾语、定语;指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宋 张世南《游宦纪闻》第四卷:“虽亏雅道,亦使暗室屋漏之下有所警,是亦小道之可观者。”
走漏天机 走漏:泄漏。泄漏秘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曾瑞《留鞋记》第一折:“这件事,心知腹知。口里言,心中计,休得便走漏天机。”
吞舟漏网 见“吞舟是漏”。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清·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始皇》:“宽斯严,简斯定,吞舟漏网,而不敢再触梁笱者何也?”
漏卮难满 卮:励酒器。渗漏的酒器难于盛满。多比喻权利的外溢。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淮南子·氾论训》:“今夫溜水足以溢壶榼,而江河不能实漏卮。”
涓滴不漏 涓滴:小水珠,比喻极小或极少的东西。一点儿也不遗漏。亦作“涓滴不留”、“涓滴不遗”。
滴水不漏 一滴水也都漏不出去。比喻说话做事非常周全、严密;没有丝毫漏失;使人无隙可乘。主谓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公孙官率领军士,拘获车仗人等,真个是滴水不漏。”
泄漏天机 天机:旧指神秘不可知的天意。借指特别秘密的事。指向人透露了不应该让人知道的神秘天意(迷信)或重要秘密。亦作“天机不可泄漏”、“漏泄天机”、“泄露天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王伯成《贬夜郎》第三折:“往常恐东风吹与外人知,怎样这里泄漏天机。”
吞舟是漏 本谓大鱼漏网,后常以喻罪大者逍遥法外。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南史·陈庆之传》:“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
漏尽钟鸣 见“漏尽锺鸣”。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马稚暨妻张氏墓志》:“漏尽钟鸣,箭驰风迫。”
江心补漏 船到了江心;才着手堵塞漏洞。比喻错失良机;补救已迟。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同船到江心补漏迟。元 无名氏《七十二朝人物演义 叶公》:“今为吾主计之,必先预为准备,莫待临歧勒马、江心补漏,是臣之愿也。”
漏网游鱼 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作宾语;用于罪犯等。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14回:“李靖望前飞走,真似失林飞鸟,漏网游鱼,莫知东南西北。”
脱天漏网 谓不受约束地胡作非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6回:“从前只有九姨太有些,脱天漏网的事做的顶多,银子少了不要,至少五百起码,以及几千几万不等。”
漏网之鱼 从网眼里漏出去的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用于罪犯。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网漏于吞舟之鱼。”
不惭屋漏 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安放死者用帐幕遮盖处。独处于室时慎守善德,无愧于心。形容心地光明,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邪念。作谓语;形容为人正直。隋·江总《让尚书仆射表》:“门惊如市,不惭屋漏;心抱如水,无欺暗室。”
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 打头风:逆风。比喻祸不单行,接连遭受意外打击。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人的境遇。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5回:“祸从天降,灾向地上。恰似破屋更遭连夜雨,漏船又遭打头风。”
漏尽锺鸣 比喻人的生命已到尽头。
上漏下湿 上:指屋顶;下:指地面。形容房屋破旧,不能蔽风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上漏下湿,匡坐而弦。”
穷阎漏屋 穷阎:偏僻的里巷;漏屋:通“陋”,狭小的房屋。指僻陋狭小的住处。作宾语、定语;指僻陋狭小的住处。《荀子·儒效》:“虽隐于穷阎漏屋,人莫不贵,贵道诚存也。”
船到江心补漏迟 船到江心才补漏洞。比喻补救不及时,对事情毫无帮助。复句式;作分句;指事先没准备,临时措施不得力。元 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三折:“你如今船到江心补漏迟,抵多少临崖勒马才收骑。”
置水不漏 置:安放。放着的水一滴也不漏掉。形容说话行事缜密,毫无差错。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宋·朱熹《朱子语录》第114卷:“今有学者在某门者,其于考理,非不精当,说得来置水不漏,真是理会得好。”
点水不漏 形容十分周到、严密,毫无差失漏洞。作谓语、状语、补语;指严密。《隋唐演义》第四九回:“罗成见线娘这枝方天戟,使得神出鬼没,点水不漏。”
郁肉漏脯 郁:腐臭;脯:干肉。形容腐臭的肉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葛洪《抱朴子·良规》:“渴者之资口于云日之酒,饥者之取饱于郁肉漏脯也。”
玉漏犹滴 指夜还未过去。玉漏:计时的漏壶。
漏洩春光 ①透露春天的信息。②指密传消息或泄露男女私情。
春光漏泄 柳枝泛绿,透露了春天带来的信息。喻指秘密或男女的私情被泄露出来。作宾语;指男女私情。唐 杜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更长漏永 更:旧时夜间计时单位,1夜=5更,1更=2小时;漏:古时滴水计时的器皿;永:长。形容夜已很深或很长。作宾语、定语;指深夜。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三折:“我为你呵挨了些更长漏永,受了些裘寒枕冷。”
铜壶漏断 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指一天时间已经过去,夜已深。作宾语、定语;指时光流逝。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漏尽更阑 漏: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更:夜间计时单位;阑:尽。夜深的时候。联合式;作宾语、状语;指夜深的时候。元 高文秀《襄阳会》:“直等的漏尽更阑,街衢静悄。”
漏脯充饥 漏脯:挂在檐下风干的肉,因屋漏沾水而有毒。饿了吃腐烂发臭的干肉。比喻只顾眼前,不管后果。作宾语、定语;指只顾眼前,不顾后患。晋·葛洪《抱扑子·嘉遯》:“咀漏脯以充饥,酣鸩酒以止渴也。”
多鱼之漏 《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于多鱼。”杜预注:“多鱼,地名……《传》言貂于此始擅贵宠,漏泄桓公军事,为齐乱张本。”后以“多鱼之漏”指泄漏军事机密。作主语、宾语;用于军事等。《左传·僖公二年》:“齐寺人貂始漏师於多鱼。”杜预注:“多鱼,地名……《传》言貂於此始擅贵宠,漏洩桓公军事,为齐乱张本。”
网漏吞舟 网:渔网,比喻法网;吞舟:吞舟的大鱼,比喻大奸。网里漏掉吞舟大鱼。比喻法律太宽,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网。连动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酷吏列传序》:“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
漏泄天机 天机:重要的机密。走漏了不宜外泄的机密。作谓语、宾语;指泄密。明·罗贯中《平妖传》第25回:“与小人酒食吃了,又将此物出来,叫小人付与州官收受,不许漏泄天机。”
盛水不漏 盛:以器受物。比喻说理严密。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梁启超《霍布士学案》:“霍氏之哲学,理论极密,前呼后应,几有盛水不漏之观。”
补漏订讹 补:补充,填满;讹:错误。补充缺漏,订正错误。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修正。清·叶廷琯《吹网录·钞辑史记正义》:“王板《史记》之外,并博考他书所引,为之补漏订讹,手钞成帖。”
钟鸣漏尽 漏:滴漏,古代计时器。晨钟已经敲呼,漏壶的水也将滴完。比喻年老力衰,已到晚年。也指深夜。联合式;作宾语;指深夜。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田豫传》:“年过七十而以居位,譬犹钟鸣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
囊漏储中 见“囊漏贮中”。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书记》:“谚者,直语也……邹鲁公云‘囊漏储中’,皆其类也。”
补苴罅漏 补苴:补缀;弥缝;罅:孔隙。修补好裂缝和漏洞。原指弥补儒家学说的缺欠和不足。后泛指弥补文章、理论中的缺陷和漏洞。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唐 韩愈《进学解》:“觝排异端,攘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
无愧屋漏 屋漏:古代室内西北角。原指独处于室时慎守善德,无愧于心。后转义为心地光明,在暗中也不做坏事,不起邪念。作谓语;形容为人正直。清·颜光敏《颜氏家藏尺牍·劳副都之辨》:“惟存一矢慎之心,无愧屋漏。”
星移漏转 星位移位,更漏转换。谓夜深。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刘基《花犯·秋夜》词:“夜何其,星移漏转,凉蟾照无睡。”
漏齑搭菜 拖泥带水,不爽利。作定语、状语;指不干脆。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是你辱门败户先自歪,做的来漏齑搭菜,把花言巧语枉铺排。”
天机不可泄漏 旧时迷信认为世事都由上天安排,而事先却不能泄漏。也指涉及机密的事,不到时候不能预先透露。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秦氏道:‘天机不可泄漏。只是我与婶子好了一场,临别赠你两句话,须要记着。’”
铜壶刻漏 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刻漏:一种古代计时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指时光正在流逝作宾语、定语;指时光流逝。唐·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钟漏并歇 比喻年老衰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沈既济《枕中记》:“今年逾八十,位极三事,钟漏并歇,筋骸俱耄。”
补阙挂漏 阙:缺;漏:遗漏。指弥补事物的缺陷和漏洞。联合式;作谓语;指弥补缺陷。清 赵曦明《<颜氏家训>跋》:“至于补阙挂漏,俾臻完善,不能无望于将伯之助云。”
铜壶滴漏 铜壶:古代计时的漏器。用铜壶盛水滴漏来计时刻。作宾语、定语;指时光流逝。唐 温庭筠《鸡鸣埭歌》:“铜壶漏断梦初觉,宝马尘高人未知。”
漏洞百出 漏洞:不周密的地方;百出:形容出现次数很多。破漏的地方非常多。比喻说话、写文章或做事破绽很多。主谓式;作宾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姚雪垠《<歧路灯>序》:“我们从《歧路灯》中感到亲切的部分往往不是道貌岸然的人物,而是各种世俗人物,同时也看出来封建礼教和制度的漏洞百出。”
水泄不漏 犹言滴水不漏。形容说话慎密。作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回:“小小国都,城不高,池不深,被三国兵车,密密扎扎围得水泄不漏,城内好王害怕。”
疏而不漏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作谓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魏书·任城王传》:“天网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