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高的成语

有关高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高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高顾遐视 向高远处看。意谓志向高远,傲视流俗。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明·方孝孺《答俞敬德书》:“某鄙朴戆讷,言行不能及古人,器识不足以达时务,然守愚,孑然莫与,徒望望然高顾遐视而不合于时,此固流俗之所笑且讪,士君子之所不敢自是者也。”
驷马高盖 见“驷马高车”。作宾语、定语;形容显达富贵。《汉书·于定国传》:“少高大闾门,令容驷马高盖车。”《南史·隐逸传上·渔父》:“吾黄金白璧,重礼也;驷马高盖,荣势也。”
高阳公子 高阳:地名,在今河南杞县。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高阳公子休闲过,不比寻常卖酒家。”
不分高下 指分不出高低胜负。
气高志大 意气高昂,志向远大。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气势。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你气高志大,见是如此。”
高节清风 高节:高尚的气节;清风:清廉的作风。气节高尚,作风清廉。比喻人品高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品。明·孙明儒《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高节清风今已矣,英雄须识时宜。”
才高倚马 文才比倚马可待的袁虎还高。形容文思敏捷。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文才。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55回:“那秘书员成竹在胸,才高倚马,立刻草成八九百字。”
高人胜士 指人品清高脱俗,不贪慕虚名利禄的人。作宾语、定语;指人品清高脱俗。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制作楷模》:“或有逸品,皆高人胜士寄兴寓意者,当求之笔墨之外,方为得趣。”
鬼瞰高明 同“鬼瞰其室”。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隋书·裴肃传》:“窃见高熲以天挺良才,元勋佐命,陛下光宠,亦已优隆。但鬼瞰高明,世疵俊异,侧目求其长短者,岂可胜道哉!”
登高自卑 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连动式;作谓语;比喻事情必须循序渐进。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高世之智 高世:超出世人;智:才智。超出世俗的才智。形容非凡的才智。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威烈王二十三年》:“臣光曰: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
沟深垒高 沟:壕沟;垒:堡垒。深挖沟和高筑墙。指坚固的防御工事。作宾语、定语;指坚固的防御工事。战国·齐·孙膑《孙膑兵法·客主人兮》:“沟深垒高,不得以为固;甲坚兵利,不得以为强。”
言高语低 说话不知轻重,没有分寸。作谓语、定语;用于说话。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三折:“店小二云:‘小人早晚言高语低,耽待些儿。’”
高自位置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偏正式;作谓语;指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二》:“狂生某者,性悖妄,诋訾今古,高自位置。”
高鸟尽,良弓藏 比喻功成事定之后,出力的人反而见弃,没有好下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文子 上德》:“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
建瓴高屋 同“高屋建瓴”。作谓语、定语;比喻居高临下。南朝·梁·简文帝《弹棋谱序》:“观兵棋之式道,上异则博艺穹天,赴下则建瓴高屋。”
众人拾柴火焰高 比喻人多力量大。作宾语、分句、定语;指人多力量大。姜树茂《渔岛怒潮》第五章:“‘众人拾柴火焰高’,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搬山山倒,填海海平。”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莆仙戏《父子恨》:“古道:‘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虚论高议 不切实际,高妙空洞的议论。亦作“高谈虚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谈话等。《六韬·上贤》:“博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
肥遁鸣高 退隐避世,自以为清高。联合式;作谓语;指自命清高。清 刘鄂《老残游记》第六回:“昨儿听先生鄙薄那肥遁鸣高的人,说道:‘天地生才有限,不宜妄自菲薄。’”
步步高升 步步:表示距离很短;高升:往上升。指职位不断上升。偏正式;作谓语;用于祝福。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88回:“并且事成之后,大人步步高升,扶摇直上,还望大人栽培呢!”
格高意远 谓文章的格调高雅,含意深远。作谓语、定语;用于作品等。宋·王禹偁《送丁谓序》:“去年得富春生孙何文数十篇,格高意远,大得六经旨趣。”
言语高低
好高鹜远 指不自量力,不愿实际去处理事情。
高堂大厦 见“高楼大厦”。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高大的建筑。元·杨暹《刘行首》第四折:“师父,此处索是幽静,弟子不恋高堂大厦。”
长戟高门 门庭高大,门内列戟。形容旧时显贵人家的威仪。作宾语、定语;用于权贵之家。唐 张鷟《游仙窟》:“鸣钟食鼎,积代衣缨;长戟高门,因循礼乐。”
万丈高楼平地起 比喻凡事要从打基础做起。作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沈从文《虎雏再遇记》:“他记得一句格言:‘万丈高楼平地起’,他因此永远能用起码名分在军队里混。”
林下高风 同“林下风气”。作宾语;用于女性。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13回:“因访知老先生令爱小姐,乃闺中名秀,又擅林下高风,诚当今之淑女。”
好高骛远 好:喜欢;骛:从事;追求。喜欢高的;追求远的。指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宋史 道学传一 程灏》:“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高爵显位 爵:爵位,官爵;显:显要,显赫。指官职很高,爵位显赫。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官位高。明·张溥《五人墓碑记》:“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高情逸兴 清高超逸的情致。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兴致等。《宣和画谱 胡擢》:“尝谓其弟曰:‘吾诗思若在三峡之间闻猿声时。’其高情逸兴如此。”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钱钟书《围城》:“顾先生摇头道:‘唉!名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
高飞远举 举:飞、去。飞得又高又远。比喻前程广大。作谓语;指前程广大。汉·刘向《说苑·八·尊贤·十三节》:“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者六翮也。”
卑之无甚高论 表示只就浅易的说,没有什么过高难行的意见。复句式;作分句;指一般的看法,没有新意。东汉 班固《汉书 张释之传》:“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文帝曰:‘卑之,毋甚高论,令今可行也。’”
高谈雄辩 大发议论,长于说理。形容能言善辩。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能言善辩。唐 杜甫《饮中八仙歌》:“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高人逸士 清高洒脱不慕名利的人。作宾语、定语;指人品清高脱俗。宋·陆九渊《黄氏墓志铭》:“梁君去年尝游庐阜,其谈山水之胜,诵高人逸士之文。”
高不成低不就 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进退两难处境。宋 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存:想念。一心想做高官,大富大贵。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等。明·李贽《焚书·又与焦弱侯》:“彼以为周、程、张、朱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志高气扬 志气高昂而自得。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史记 苏秦列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屈高就下 地位高的人降低身分,迁就地位低的人。作谓语、定语;指人际交往。元·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猥劳君侯屈高就下,降尊临卑。”
兴高采烈 兴致高;精神饱满。采:精神;烈:强烈;旺盛。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
七高八低 形容道路不平坦。作定语、状语;指路不平。清·曾朴《孽海花》第二十三回:“独自一个,在这七高八低的小路上,一脚绊一脚的望前走去。”
高足弟子 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偏正式;作宾语;指成绩优异的学生。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万丈高楼从地起 比喻凡事要从打基础做起。作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沈从文《新与旧》:“‘万丈高楼从地起’,同队人也觉得这家伙将来不可小觑。”
高城深沟 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形容防卫坚固。作宾语、定语;形容防卫坚固。唐·李翱《杨烈妇传》:“项城小邑,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
束置高阁 同“束之高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放着不用。清·江藩《<汉学师承记>序》:“至于濂、洛、关、闽之学,不究礼乐之源,独标性命之旨、义疏诸书、束置高阁,视如糟粕。”
严师出高徒 严:严厉,严格。严格的师傅才能培养出手艺高强的徒弟作宾语、定语;指教师严格的重要性。
高义薄云 薄:迫近。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联合式;作谓语、补语;形容人很讲义气。《宋书 谢灵运传论》:“贾谊、相如振芳尘于后,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眉眼高低 脸上的表情变化。泛指为人处世的方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人处世的方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7回:“只是跟着奶奶,我们学些眉眼高低,出入上下,大小的事儿,也得见识见识。”
高姓大名 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同“高名大姓”。作宾语、定语;用于客气用语。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宋江、花荣慌忙下马,扶起那两位壮士道:‘且请问二位壮士高姓大名?’”
云雨高唐 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作宾语、定语;指男女之间。明·张景《飞丸记·坚持雅操》:“云雨高唐无心梦,良缘自挫甘磨弄。”
年高德卲 年纪大,德行好。邵,亦作“劭”、“韶”,美好。
高抬贵手 旧时恳求人原谅或饶恕的话。意思是您一抬手我就过去了。动宾式;作谓语;用于恳求人原谅或饶恕。元 范康《竹叶舟》第四折:“弟子愚眉肉眼,怎知道真仙下降,只望高抬贵手,与我拂除尘俗者。”
高岸深谷 指幽僻的处所。形容幽峭深邃。也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联合式;作宾语;比喻事物的巨大变化。《诗经 小雅 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弛高骛远 犹好高骛远。比喻不切合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清李渔《闲情偶寄 器玩 制度》:“但其构思落笔之初,未免弛高骛远。”
远瞩高瞻 犹言高瞻远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黄钧宰《金壶浪墨·平山堂》:“既而惮其劳也,携筇散步,随意所之,远瞩高瞻,不复造极。”
高山低头,河水让路 比喻人民群众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无穷力量。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邓拓《英雄的路》:“人们常说的‘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的奇迹,在宝成路上真正实现了。”
高飞远集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语出战国 楚 屈原《九章 惜诵》:“欲高飞而远集兮,君罔谓女何之?”汉 东方朔《七谏 怨世》:“欲高飞而远集兮,恐离罔而灭败。”
曲高和寡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难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讽刺意味。战国 楚 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行短才高 才能虽高而德行欠缺。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明·胡文焕《群音类选·<红拂记·英雄投合>》:“这是负心人行短才高,转眼处把人嘲诮。”
高天厚地 ①比喻长久。②比喻深重。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吴承恩《贺金耻齐翁媪齐寿障词》引:“高天厚地,共启长年。”
置诸高阁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廖仲恺《作事必须有恒心》:“当时兄弟以为这种书干燥无味,太没意趣,所以不甚当心,遂置诸高阁。”
高义薄云天 原指文章表达的内容很有意义。后形容人很讲义气。同“高义薄云”。作谓语、补语;形容人很讲义气。《宋书 谢灵运传论》:“英辞润金石,高义薄云天。”
登高一呼 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作谓语、宾语;比喻有影响的人物发出倡议。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他在外面登高而呼,只怕还容易些。”
高朋故戚 戚:亲近。指至亲好友等。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至亲好友。元·张可久《翻归去来辞》套曲:“悦高朋故戚,共谈玄讲理,办登山玩水,早休官弃职,远红尘是非。”
清风高谊 风格高尚,友谊深厚。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剪灯余话·两川都辖院志》:“以荐冥福,清风高谊,传播江湖间。”
高处不胜寒 胜:承受,经得起。站在高处经不起风寒。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作宾语、定语;用于慨叹。宋·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兼怀子由》词:“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吉星高照 吉星:指福、禄、寿三星;古人以为吉祥之星。吉祥之星高高照临。借指能带来吉祥的人或事物。主谓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书面语。陈残云《热带惊涛录》:“那是他在香港当学徒时刺上的,带有‘吉星高照’之意。”
天高听下 谓天子圣明,虽居朝廷之上而能洞察下情。作定语;用于书面语。《南齐书·王融传》:“皇鉴烛幽,天高听下,赏片言之或善,矜一物之失时。”
这山望着那山高 比喻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环境不满意,老认为别的工作、别的环境更好。作宾语、分句;指不知足。明·李开先《词谑》引刘天民曲:“今日不知明日事,这山望着那山高。”
束之高阁 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晋书 庾翼传》:“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意是宗教家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往往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复句式;作分句;两种可以分开使用。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6卷:“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业随身,终须还账。”
扒高踩低 扒:攀援。比喻对上奉承攀附,对下欺侮压制。作谓语、定语;指上下级关系。《中国民间故事选 叛徒李四一》:“为人就是扒高踩低,浮上水在行。”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高:风非常大。月黑:指黑夜。趁风大放火,趁黑夜杀人。形容盗匪趁机作案的行径。作宾语、定语、分句;指干坏事。元·元怀《拊掌录》:“欧阳公与人行令,各作诗两句,须犯徒以上罪者……一云:‘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
高飞远遁 制摆脱不利的环境,躲避到远防去。同“高飞远走”。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 孔尚任《桃花扇 辞院》:“事不宜迟,趁早高飞远遁,不要连累别人。”
戴高帽子 吹捧、恭维别人。作谓语、宾语;指恭维人。《北史 儒林传下 熊安生》:“道晖好着高翅帽、大屐,州将初临,辄服以谒见。仰头举肘,拜于屐上,自言学士比三公。”
高飞远翔 飞得既高有远。比喻前程远大。作谓语、状语;用于比喻句。汉 刘向《说苑 尊贤》:“鸿鹄高飞远翔,其所恃对者六翮也。”
天高地下 ①比喻尊卑有别。②比喻各种情势。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西汉·戴圣《礼记·乐记》:“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礼制行矣。”
高高兴兴 由来自乐观的性情或由一些特殊的快乐原因产生的生气勃勃和乐观的高兴情绪。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的情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7回:“且说薛姨妈闻知湘莲已说定了尤三姐为妻,心中甚喜,正是高高兴兴要打算替他买房子,治家伙,择吉迎娶。”
好涵高躅
略高一筹 筹:筹码,记数用具。略微超过一个码。形容双方比较,稍强一些。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比较好一点。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辛十四娘》:“小生所以忝出君上者,以起处数语,略高一筹耳。”
高台厚榭 榭:建筑在高台上的房屋。指园林中休息和观览四周的高大建筑物。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建筑。战国·宋·墨翟《墨子·非乐上》:“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高才捷足 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有力量者十二首都做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高才捷足者为尊。”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原为佛家告诫修行者,要警惕外界诱惑。佛,指佛法;魔,指魔法。后用以比喻一方势力(多指正义的)增长,与之对立的另一方势力(多指非正义的)则加倍增长。作宾语、定语;用于口语。明 李贽《与梅衡湘书》:“‘佛高一尺,魔高一丈。’昔人此言,只要人知有佛即有魔,如形之有影,声之有响,必然不相离者。”
堂高级远 堂:厅堂;级:台阶。比喻尊卑有定规。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刘寔传》:“夫堂高级远,主尊相贵。”
惟有读书高 高:高尚。只有读书求进取才是高尚的行径。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元·柯丹丘《荆钗记·会讲》:“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读书高。”
高官重禄 见“高官厚禄”。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职位高,待遇优。金·丘处机《满庭芳·述怀》词:“任使高官重禄,金鱼袋、肥马轻裘。”
日高日上 一天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作谓语、定语;指一天比一天向上长。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
日高三丈 犹日上三竿。作谓语、定语;形容太阳升得很高。明·汤显祖《南柯记·录摄》:“日高三丈,还不见六房站班,可恶可恶!”
高文典策 见“高文典册”。作宾语;指经典性著作。宋·王安石《翰林学士除三司使制》:“闳言崇议,足以经纶王家;高文典策,足以鼓动当世。”
高门大屋 高门:指富贵之家;大屋:高大的房屋。指豪门之家。作宾语、定语;指有钱有势的人家。西汉 司马迁《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皆命曰列大夫,为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
高视阔步 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概不凡。也形容傲慢看不起人的神气。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汉魏 刘桢《隋书 卢思道传》:“俄而抵掌扬眉,高视阔步。”
处高临深 处高:处在显贵重要地位。临深:如临深渊。处在显贵之位,好比面临深渊。旧时指官职高了常有危险性。作谓语、定语;指面临危险。汉·扬雄《酒箴》:“处高临深,动常近危。”
戴高履厚 戴:顶着;履:踩着。头顶天脚踩地。指人活在天地之间。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清·姚元之《竹叶亭杂记》第六卷:“夫念臣一介庸愚,遭逢圣代,荷两朝之恩遇,浃体沦肌;际累世之昌隆,戴高履厚。”
海阔天高 喻天地广阔,征程遥远。作谓语、宾语、状语;形容空间广阔。唐·刘氏瑶《杂曲歌辞·暗别离》:“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
高材疾足 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高世骇俗 高世:超出世人;骇:惊吓,震惊。具有令一般人吃惊的才能。比喻才智超群。
材高知深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才学。汉 王充《论衡 程材》:“今世之将,材高知深,通达众凡,举纲持领,事无不定。”
风急浪高 形容风浪很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风浪很大。《文汇报》1992.3.2:“出海口附近波涛汹涌,风急浪高。”
道高望重 犹言德高望重。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郑观应《与青城山人书》:“道高望重之人……一心一德,力行公天下之制,主张大同,联合世界异同之民族,组织全球统一之政府。其所持之政纲,必以道德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