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叹的成语

有关叹的成语

有关叹的成语共收录47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赞叹不置
摇头叹息 形容感慨或难过的表情。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他们睁着眼睛不看责任制带来的好处,只管继续摇头叹息:‘社会主义已经不成体统了’。”
废书而叹 因有所感而停止读书。作谓语;指书生发感叹。《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
芝焚蕙叹 芝、蕙:同为香草名;焚:烧。芝草被焚,蕙草伤叹。比喻因同类遭到不幸而悲伤。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因同类遭到不幸而悲伤叹息。晋 陆机《叹逝赋》:“信松茂而柏悦,嗟芝焚而蕙叹。”
嗳声叹气 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作谓语、状语、补语;用于忧愁等叹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薛蟠急得说又不好,劝又不好,打又不好,央告又不好,只是出入嗳声叹气。”
喟然而叹 喟然:叹气的样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作谓语;指感慨。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上,喟然而叹。”
一唱三叹 原指宗庙的乐曲;一个人唱;三个人赞叹应和。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先秦 荀况《荀子 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扼腕叹息 扼:握住;抓住。握着手腕发出叹息的声音。形容十分激动地发出长叹的情态。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晋 王隐《晋书 刘锟传》:“臣所以泣血宵呤扼腕长叹者也。”
叹观止矣 用来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的季札在鲁国看各种乐舞,看到舜时的乐舞,十分赞美,说:“观止矣。”
望洋惊叹 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叹息。清·杭世骏《<李太白全集>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忾然叹息 忾:叹息,感慨。感慨叹息。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晋·陆机《吊魏武帝文》:“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怀者久之。”
兴丞相叹 兴:兴起;丞相:宰相;叹:感叹。感叹人的贤与不肖,关键在于自处。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扼腕长叹 用手握腕,长声叹息。形容情绪激动的神态。作定语、状语;用于惋惜。《晋书·刘琨传》:“臣所以泣血宵吟,扼腕长叹者也。”
脾肉之叹 脾:通“髀”,大腿。指痛惜光阴虚度,思欲有所作为。作主语、宾语;指自我感叹。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
短叹长吁 吁:叹息。短一声、长一声不停地叹气。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人不如意时。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四折:“不见时准备着千言万语,得相逢都变做短叹长吁。”
欷歔叹息 欷歔:抽咽声。指低声叹气。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5回:“说时不住的欷歔叹息。”
长嘘短叹 指叹息不已。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人不如意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九章:“他[崇祯]将御案上的文书一推,不由地长嘘短叹,喃喃地自语说:‘饷呵,饷呵,没有饷的日子如何撑持?’”
人鼠之叹 感叹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悬殊。作宾语;指人与人的差距。西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白头之叹 指妇女被遗弃而作晚景凄凉之叹。作宾语;多用于女性。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此身皆托于足下,勿以他日见弃,使妾有白头之叹。”
触目兴叹 看到某种情况而引起感叹。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明·李贽《焚书·杂述·杂说》:“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
凤叹虎视 形容谈吐文雅,器宇轩昂。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气质。《文选·曹植〈与吴季重书〉》:“足下鹰扬其体,凤叹虎视,谓萧曹不足俦,卫霍不足侔也。”李善注:“凤以喻文也,虎以喻武也。叹犹歌也。取美壮之意。”
壹倡三叹 指一人歌唱,三人应和。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书面语。《礼记 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望洋兴叹 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产生;发出。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元 刘壎《隐居通议 诗歌五》:“千古吟人,望洋兴叹。”
望洋而叹 见“望洋而叹”。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叹息。明·唐顺之《与陈后冈参议书》:“俟他日有持《后冈先生集》示我者,我当望洋而叹,或尾后作一二句跋语是则可耳。”
喟然叹息 喟然:叹气的样子。形容因深有感慨而叹息。作谓语、状语;指感慨。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崔琰传》:“太祖贵其公亮,喟然叹息,迁中尉。”
赞叹不已 已:止;完。连声赞赏不止。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庄绍光看了,赞叹不已。”
仰屋兴叹 仰望屋顶长叹。指毫无办法,一筹莫展。作谓语、宾语;指毫无办法。
一倡三叹 《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谓一人歌唱,三人相和。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倡,亦作“唱”。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音乐或诗歌。《荀子·礼论》:“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
司马牛之叹 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作宾语;用于书面语。《论语 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亡羊之叹 亡:丢失。叹:叹息。为丢失了羊而叹息。比喻探索学问,徘徊歧路,结果一无所得,空留遗憾。亦作“亡羊歧路”。
短吁长叹 吁:叹气。长声、短声不住地叹息不止。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人不如意时。元·杨暹《西游记》第四本第15出:“我今日得救还,草舍间、免了些短吁长叹。”
叹为观止 看到这里就够了;不必再看别的。指赞美所见的事物好到极点。连动式;作宾语;用于事情很容易做到。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九年》:“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唉声叹气 唉声:叹气声;因伤感忧闷、苦痛而发出叹息的声音。也写作“哀声叹气”、“嗳声叹气”。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贬义,用于忧愁等叹息。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3回:“我看你脸上一团私欲愁闷气色,这会儿子又唉声叹气,你那些还不足?还不自在?”
哀声叹气 指因伤感郁闷或悲痛而叹息。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叹息。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8卷:“终日他没心没想,哀声叹气。”
长吁短叹 吁:叹气。长声、短声不住地叹气。多为人心情烦闷、郁结不舒的表现。也作“短叹长吁”。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人不如意时。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少可有一万声长吁短叹,五千遍捣枕捶床。”
咳声叹气 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不如意而叹息。《负曝闲谈》第六回:“江裴度无法,只得咳声叹气的出得行门,偏偏包车夫又不知去向,把他恨得跺脚。”
朱弦三叹 《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后因以“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
叹老嗟卑 感叹年已老大而犹未显达。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宋·陆游《岁莫》诗:“小筑幽栖与拙宜,读书写字伴儿嬉,已无叹老嗟卑意,却喜分冬守岁时。”
向若而叹 比喻向高明者折服,而自叹不如。偏正式;作谓语;指自叹不如。先秦 庄周《庄子 秋水》:“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付之一叹 叹一口气。多指对不满意的某件事表示无可奈何。作谓语;用于处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前日之事,我也不计较长短,付之一叹罢了。”
抚髀长叹 髀:股部,大腿。抚摩大腿,发出长长的叹息。指久处安逸而无所作为发出的慨叹。作谓语、宾语;用于感慨。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不觉抚髀长叹道:‘事皆前定,……安能久于人世乎!’”
喟然长叹 喟然:叹气的样子。因感慨而深深地叹气。作谓语、状语;用于感怀。《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击节称叹 节:节拍;击节:打拍子;叹:赞叹。指打着拍子欣赏诗文或艺术作品作谓语、定语;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叶生》:“公期望基切,闱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不意时数限人,文章憎命,及放榜时,依然铩羽。”
仰屋窃叹 窃:私自。仰望屋顶,私自叹息。形容处于困境,无可奈何。作谓语、宾语;指无可奈何。《资治通鉴·汉纪明帝永平十四年》:“及其归舍,口虽不言而仰屋窃叹,莫不知其多冤,无敢牾陛下言者。”
风木叹 风木:同“风树”,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养。指丧父母的悲伤。作宾语;指父母亡故的悲伤。宋·陆游《焚黄》:“早岁已形风木叹,余生永废《蓼莪》诗。”
击节叹赏 节:节拍;击节:打拍子;叹赏:赞叹赏识。指打着拍子欣赏诗文或艺术作品。形容对人的行为、言论、诗文、技艺等十分赞赏。动宾式;作谓语;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宋 王楙《野客丛书 阿房宫赋》:“击节叹赏,以谓善形容广大如此。”
坐愁行叹 坐着发愁,走着叹息。形容终日愁苦,郁郁寡欢。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