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上的成语

有关上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上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惹火上身 惹:招引。比喻自己招灾惹祸害自己。作谓语、定语;比喻自找麻烦。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生怕惹火烧身,连忙把余琳并冯氏,都送将出来。”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着:下棋落子,比喻计策或手段。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了事。作谓语、宾语、分句;用于劝说词。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娘道:‘我儿,三十六着,走为上着,只恐没处走。’”
从壁上观 壁:壁垒。原指双方交战,自己站在壁垒上旁观。后多比喻站在一旁看着,不动手帮助。作谓语、定语;指袖手旁观。《史记 项羽本纪》:“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阪上走丸 阪:斜坡;丸:弹丸。象在斜坡上滚弹丸。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比喻形势发展迅速。东汉 班固《汉书 蒯通传》:“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
长安道上 长安:古都名,在今陕西西安西北。旧喻名利场所。作宾语、定语;指名利场所。五代·无名氏《贺圣朝》词:“长安道上行客,依旧利深名切。”
热锅上蝼蚁 形容心里烦躁、焦急,坐立不安的样子。同“热锅上蚂蚁”。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急躁等。《隋唐演义》第十九回:“这壁厢太子与杨素,是热锅上蝼蚁,盼不到一个消息。”
承上起下 承接前者,引出后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孔颖达疏:“故,承上起下之辞。”
上下其手 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唐 周矩《为索元礼首按制狱疏》:“微讽动以探其情,所推者必上下其手,希圣旨也。”
上天入地 ①升上天空,钻入地下。形容神通广大。②比喻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四处奔走。作谓语、定语;形容无所畏惧。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卢仆射从史》:“吾已得炼形之术也,其术自无形成而炼成三尺之形,则上天入地,乘云驾鹤,千变万化,无不可也。”
老虎头上搔痒 比喻不自量力。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比喻句。蔡东藩《明史演义》第63回:“今严嵩父子,威焰薰天,一百个仇鸾,尚敌不过他,老虎头上搔痒,无补国家,转取祸戾,何苦何苦!”
上下同门 上下:指上一辈与下一辈。姑婿与侄婿的互称。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赵璘《因话录》卷三:“杨仆射於陵在考功时,与李师稷及第。至其子相国嗣复知举,门生集候仆射,而李公在坐,时人谓之杨家上下门生。”自注:“代有姑之婿与侄之婿,谓之上下同门。”
上医医国 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
一拥而上 形容周围的人同时向一个目标猛挤过去。作谓语;用于口语。钱钟书《围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车,时时刻刻鼓励自己,不要畏缩,第一辆新车来了,大家一拥而上。”
捧到天上 比喻吹捧过分。作谓语、定语;用于拍马等。林语堂《说福禄特尔与中国迷》:“中国的文化礼教,曾经被欧人称为世界最高的文化,捧到天上去。”
板上钉钉 比喻事情已经决定,不能改变。主谓式;作定语;比喻已经定下的事情。王蒙《蝴蝶》:“海云是已经定性、已经作了板上钉钉的正式结论的阶级敌人。”
纸上谈兵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发上冲冠 犹言发上指冠。语本《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极端愤怒。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忐上忑下 谓心神不定,恐惧不安。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心神不安定。《宋元戏文辑佚·张资鸳鸯灯》:“吃了万千控持,谙了无限磨难,受了多少忐上忑下。”
送货上门 亲自将货物送到客户门上。指人自愿送上门来承担某种结果。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商业等。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四章:“姑且我们认为那个女孩子不值钱,送货上门,以求达到什么目的,可你王纬宇并不是一头种马。”
坐上琴心 指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载,汉司马相如宴于临邛富人卓王孙家,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相如于座上以琴声传意,文君心悦,遂夜奔相如。
世上无难事 天下没有难事。复句式;作分句;常与只怕有心人连用。宋 陈元靓《事林广记》第九卷:“世上无难事,人心自不坚。”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指处于中间位置。《晋书 王湛传》:“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牵鬼上剑 比喻非常困难。作宾语、定语;用于事情等。明·单本《蕉帕记·下湖》:“读书牵鬼上剑,饮酒车水灌田。”
力争上游 上游:江河的源头。努力争取处于上流源头。比喻努力争取先进。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清 赵翼《闲居读书作》诗:“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天上少有,地下难寻 形容极其稀少。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口语。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上通天文,下察地理,这样先生,天上少有,地下难寻。”
心上心下 形容心神不安。巴金《家》二三:“觉新连忙到房里去把信写好,叫袁成送去。但是这也还不能使众人安心。众人还是心上心下的,害怕送信的袁成还没有回来,一连兵就开进来了。”
弓上弦,刀出鞘 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弓张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战争。明·吴承恩《西游记》第71回:“一个个弓上弦,刀出鞘,支更坐夜。”
饮犊上流 谓蔑视爵禄名位,风操高洁。语本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上气不接下气 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作状语、定语;形容劳累的样子。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下学上达 指学习人情事理,进而认识自然的法则。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论语 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座上宾 座:坐席。指在席上的受主人尊敬的客人,泛指受邀请的客人。作宾语、定语;指客人。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18回:“出门方欲图生计,入室何来座上宾?”
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梁:指上级或长辈。比喻在上的人行为不正,下面的人也跟着做坏事。复句式;作宾语、分句。晋 杨泉《物理论》:“上不正,下参差。”
马上得天下 喻指武功建国。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凭武功建国。《史记 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谄上骄下 谄:讨好、奉承。对上谄媚;对下骄横。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形容对上对下两面三刀。汉 扬雄《法言》:“上交不谄,下交不骄,则可以有为矣。”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取上等的为准则,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标准严要求。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语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太岁头上动土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偏正式;作宾语、分句;用于疑问句。元 无名氏《打董达》第二折:“我儿也,你寻死也,正是太岁头上动土哩!”
奋发向上 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精神状况。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各条战线上形成你追我赶、争当先进、奋发向上的风气。”
上情下达 下面的情况或意见能够通达于上。作宾语、定语;指上下沟通。《管子·明法》:“下情不上通,谓之塞。”
欺上瞒下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上下为难 上面下面都难以应付。
火上弄冰凌 冰凌见火即融。比喻事情很容易办到。作宾语、定语;指事情很容易办到。元·无名氏《气英布》:“则教你,楚江山,觑不得火上弄冰凌,汉乾坤也做不得碗内拿蒸饼。”
人间天上 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多比喻境遇完全不同。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唐 崔颢《七夕词》:“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
诌上抑下 谄:讨好,奉承。讨好上司,压制下级。《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北史·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驾爱厚,不谄上抑下。”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原本指无力与敌人对抗;最好是避开。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复句式;作谓语、分句;用于劝说词。《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马上房子 指当面赞成,背后反对。作宾语;指两面三刀。明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 登坛口授》:“何谓‘马上房子’?只是眼前奉承过去,心中已不然其言。”
谄上抑下 讨好上司,欺压下级。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讨好上司,欺压下级。《北史 安同传》:“(安同)性平正柔和,未尝有喜怒色,忠笃爱厚,不谄上抑下。”
老虎头上打苍蝇 比喻胆大妄为,自己找死。作宾语、分句;指胆大妄为。清·刘鹗《老残游记》第20回:“问他有脑袋没有?谁敢在老虎头上打苍蝇。”
下陵上替 在下者凌驾于上,在上者废弛无所作为。谓上下失序,纲纪废坠。陵,通“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左传 昭公十八年》:“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
羊毛出在羊身上 比喻表面上给了人家好处,但实际上这好处已附加在人家付出的代价里。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明 唐顺之《公移 牌》:“稍稍借贷度日,有收之年送还田主。谚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
谩上不谩下 瞒:欺骗。欺骗上级,对下级无所顾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中层人物。宋·江万里《宣政杂录·通同部》:“又谓制作之法曰:‘谩上不谩下’,通衢用以为戏云。”
矢在弦上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为形势所迫,不得不采取某种行动。作宾语、定语;指情况危急。三国 魏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上交不谄 谄:巴结、奉承。与据高位的人交往,不拍马奉承。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处世等。《易·系辞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
上不得台盘 台:桌子。比喻不懂礼节或地位卑微的人不能在正式的或隆重的场合出现。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胡老爹上不得台盘,只好在厨房里或女儿房里帮着量白布、称肉,乱窜。”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形容略一思考,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复句式;作分句;指猛然想出了一个主意。元 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二折:“韩厥为何自刎了,必然走了赵氏孤儿,怎生是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上竿掇梯 犹上树拔梯。
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比喻两头没有着落。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先秦 韩非《韩非子 解老》:“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
腥闻在上 腥闻: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为丑恶的名声。比喻丑名远扬。作谓语、定语;指臭名远扬。《尚书·酒诰》:“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
难于上天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困难。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
来者居上 后来居上。原指资格浅的新进反居资格老的旧臣之上。语出《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后亦用以称赞后起之秀超过前辈。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语出《史记·汲郑列传》:“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蜂拥而上 像成群的蜂拥挤着飞过来一样。形容许多人一起涌上前。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墨雨遂掇起一根门闩,扫红、锄药手中都是马鞭子,蜂拥而上。”
羲皇上人 伏羲氏以前的人,即太古的人。比喻无忧无虑,生活闲适的人。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晋 陶潜《与子俨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
上智下愚 智:聪明;愚:笨。最聪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认为他们都是先天决定,不可改变。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论语·阳货》:“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作乱犯上 犯:冒犯。违抗尊长或朝廷,为悖逆或叛乱的行为。作谓语、定语;用于反抗或作乱。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智者称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为作乱犯上。”
床上迭床 同“床上施床”。
更上一层楼 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作宾语、分句;用于祝福语。唐 王之涣《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御下蔽上 御:统治。控制下属,蒙骗上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宋·朱熹《已酉拟上封事》:“妒贤嫉能,御下蔽上,而不忧其有害于圣政也。”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箭:弓箭;弦:弓上用以发箭的牛筋绳子。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射。比喻事情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作宾语、定语;比喻情况危急。三国·魏·陈琳《为袁绍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发。”
俎上之肉 俎:菜板。菜板上的肉。比喻可以任人宰割。作宾语;用于比喻句。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如令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颊上三毫 同“颊上三毛”。作宾语;比喻文章或图画的得神之处。清·张岱《右匮书自序》:“至其论赞,则淡淡数语,非颊上三毫,则晴中一画。”
上雨旁风 形容家里贫穷,房屋破旧。作定语;指房屋破旧。唐·韩愈《面海神庙碑》:“上雨旁风,无所盖障。”
难上加难 难:不容易。形容极端的难度。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困难。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七回:“所有上条陈一事,竟是难上加难。”
上溢下漏 谓上富下贫。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赵·荀况《荀子·王制》:“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天是之谓上溢而下漏。”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
刺上化下 讽谕国君,教化下民。
骑鹤上维扬 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同“骑鹤上扬州”。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妄想贪婪。宋·孙惟信《阮郎归》:“许谁骑鹤上维扬,温柔和醉乡。”
骑驴吟灞上 用为苦吟的典故。同“骑驴索句”。
欺上压下 欺骗上级,压制下级。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欺骗。
瞒上不瞒下 瞒:也作“漫”,欺骗,蒙蔽。瞒着上面,不瞒下面。指通同作弊,不使上级知道。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中层人物。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六回:“现在是上头堂官晓得了这桩事情。不瞒老哥说:这些事情原是瞒上不瞒下,常常有的,就是家兄及兄弟也常常替人家经手。”
纸上谭兵 谭:同“谈”。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作宾语、定语;指空谈。清·魏源《圣武记》第13卷:“今日动笑纸上谭兵,不知纸上之功,即有深浅,有一二分之见,有六七分之见,有十分之见。”
日高日上 一天一天高起来,一天比一天向上长。作谓语、定语;指一天比一天向上长。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
地上天官 比喻社会生活繁华安乐。
买上告下 贿赂上司,央告下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施耐庵《水浒传》第36回:“宋太公自来买上告下,使用钱帛。”
龙御上宾 见“龙驭上宾”。作谓语、定语;用于皇帝死的讳饰语。《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涘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不差上下 不分高下,差不多。动宾式;作谓语;形容基本上一致。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80回:“一般是鲜花嫩柳,与众姊妹不差上下。”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比喻按照实际情况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俗话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看情形办理,文章和演说也是这样。”
雪上加霜 积雪上又添加寒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贬义。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伊退步而立。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
心病还从心上医 心里的忧虑或精神负担必须消除造成这种精神负担的因素。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元·吴昌龄《张天师》:“这的是心病还从心上医。”
欺上罔下 对上欺骗,博取信任;对下隐瞒,掩盖真相。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唐 元结《奏免科率状》:“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是臣之罪。”
上楼去梯 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也比喻诱人上当。作谓语、定语;指过河拆桥。《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示?’”
上推下卸 把责任推给上级,卸给下级,自己却不负责任。作谓语、定语;指自己不负责。
弓弩上弦,刀剑出鞘 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弓张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战争。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不许交头接耳,不许语笑喧哗,弓弩上弦,刀剑出鞘。”
虚室上白 室:比喻心;上:尚;白:明亮。指人能够清虚无欲,则道心就会自然生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韦渠牟《商山四皓画图赞并序》:“虚室上白,玄门不关。”
堂上一呼,阶下百诺 诺:答应。堂上一声呼唤,阶下齐声答应。多形容旧时豪门权贵威势烜赫,侍从和奉承的人很多。作宾语、定语;指一呼百应。《吕氏春秋·过理》:“宋王大悦,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尽应;堂上已应,堂下尽应。门外庭中闻之,莫敢不应。”
向上一路 佛教禅宗谓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碧岩录》第二卷:“向上一路,千圣不传。学者劳形,如猿捉影。”
喜上眉梢 眉梢:眉尖。喜悦的神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形容高兴时眉开眼笑。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3回:“思索良久,得了主意,不觉喜上眉梢。”
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 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作定语、状语、分句;指非常贫困。清·张南庄《何典》第九回:“原来刘打鬼收成结果了雌鬼,把活鬼的古老宅基也卖来喂了指头,弄得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只得仍缩在娘身边。”
老虎头上扑苍蝇 比喻自己找死。作宾语、分句;指胆大妄为。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六回:“老虎头上扑苍蝇,怎的?落得做好好先生。”
发上指冠 毛发竖起貌。形容极度愤怒。作谓语、状语、定语;形容极端愤怒。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盗跖闻之,目如明星,发上指冠。”
高高在上 原指地位高,现在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领导者脱离实际。《诗经 周颂 敬之》:“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赤膊上阵 赤膊:光着上身;指不穿盔甲;阵:泛指战场。原指不穿盔甲;裸露上身;上阵作战。形容作战勇敢;全力以赴地进行战斗。后比喻没有准备或毫无掩饰的从事。也作“赤体上阵”。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