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权的成语

有关权的成语

有关权的成语共收录83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专权恣肆 专权:独揽大权;恣肆:放纵,没有约束。大权独揽,肆意胡为。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18回:“邓艾专权恣肆,结好蜀人,早晚必反矣。”
以权谋私 以:凭借;权:权力;权势;谋:谋求;谋取;私:私利。凭着权利谋取私利。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邓小平《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有的党政机关设了许多公司,把国家拨的经费拿去做生意,以权谋私,化公为私。”
有职无权 光有职位而没有实权。作谓语、定语;用于官场。李晓明《平原枪声》:“给他安了个大队副官的名义,有职无权。”
达权通变 通、达:通晓,懂得;权、变:权宜,变通。做理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懂得变通,不死守常规。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灵活机动。《后汉书 贾逵传》:“《左氏》义深于君父,《公羊》多任于权变。
权时制宜 斟酌形势随机应变。作谓语、宾语;指根据形势来处理。汉·王充《论衡·答佞》:“人操行无恒,权时制宜,信者欺人,直者曲挠。”
争权攘利 见“争权夺利”。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李大钊《大哀篇》:“钻营运动、争权攘利之不暇,奚暇计及民生哉?”
权衡轻重 权衡:衡量。衡量哪个轻,哪个重。比喻比较利害得失的大小。动宾式;作谓语、宾语;比喻比较事物主次,考虑得失等。《周书 王褒庾信传论》:“权衡轻重,斟酌古今,和而能壮,丽而能典。”
大权在握 手中掌握有很大权力。作谓语、定语;指手中掌握着实权。曾朴《孽海花》第21回:“总要升到了秤长,这才大权在握,一出一入操纵自如哩!”
专权跋扈 跋扈:霸道,不讲理。专断蛮横,蛮不讲理。作谓语、定语;指蛮不讲理。《清朝野史大观·咸丰季年三奸伏诛》:“惟载垣等前后一切专权跋扈情形,谋危社稷,是皆列祖列宗之罪人。”
应权通变 谓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权尊势重 尊:地位或辈分高。权位高,势力大。作谓语、定语;指处于高官位置。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自己代为首相,权尊势重,朝野侧目。”
招权纳赇 见“招权纳贿”。作谓语、定语;指人贪财。《明史·石亨传》:“因劾亨招权纳赇,肆行无忌。”
权重望崇 权力大而威望高。作宾语、定语;用于权势。前蜀·杜光庭《虬髯客传》:“素骄贵,又以时乱,天下之权重望崇,莫我若也。”
大权独揽 揽:把持;掌握。指独自一人把持处理重要事情的权力。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个人独断专行。清 曾朴《孽海花》第六回:“兵士又没感情,他却忘其所以,大权独揽,只弄些小聪明,闹些空意气。”
权变锋出 随机应变,锋芒毕露。形容言辞辩捷锐利。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世。汉·荀悦《汉纪·武帝纪》:“朔对向响应,权变锋出,文章辞令横无穷,上颇倡优畜之。”
专权擅势 独揽大权,独断专行。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先王之时,春阳君相,专权擅势,蔽晦先王,独制官事。”
大权旁落 处理重大事情的权力落到旁人手里(多指领导人被架空)。主谓式;作谓语;指权力落到旁人手里。明 章懋《辞升尚书疏》:“独揽朝纲,毋使大权旁落。”
生杀之权 生:叫人活;杀:叫人死。操纵着叫人生或死的权力。形容权力很大。作主语、宾语;形容权力很大。汉·荀悦《汉纪》第28卷:“况郭解之论,以匹夫之细,窃生杀之权,罪已不容于诛矣。”
人微权轻 微:低下。指人的资历浅,威望低,权力不能使大家信服。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司马穰苴列传》:“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
持权合变 以权宜之计适应已经变化的局面。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梅曾亮《答朱丹木书》:“阁下前任剧邑,治悍民,不尚黄老;今官督粮道,乃尚黄老,此持权合变才也。”
百草权舆 权舆:草木萌芽状态。指花草萌芽,春天到来。作谓语、定语;指春天到来。《大戴礼记·诰志》第九卷:“于时冰泮发蛰,百草权舆。”
反经合权 反经:不循常规;权:权宜的办法。为顺应形势,违反常规,采取权宜变通的做法。作谓语、宾语;指采取变通的手段。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勃反经合于权。”
达权知变 指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灵活。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一卷:“主四方之事的,顶寇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
舍道用权 权:权变。指变通常道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晋·葛洪《抱朴子·良规》:“周公之摄王位,伊尹之黜太甲,霍光之废昌邑,孙琳之退少帝,谓之舍道用权,以安社稷。”
直权无华 质朴无文采。
篡位夺权 篡:夺取,特指臣子夺取君位。夺取君主的位置及其权柄。作谓语、宾语;指篡位。元·尚仲贤《三夺槊》第四折:“那凶玩很劣,奸滑侥幸,则待篡位夺权。”
挟权倚势 挟:倚仗。凭借和倚仗权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他本是个君子人则挟权倚势,吹一吹登时教人烟灭飞灰。”
鬻宠擅权 凭借宠幸以卖弄权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韩非子·三守》:“鬻宠擅权,矫外以胜内,险言祸福得失之形,以阿主之好恶。”
窃弄威权 指玩弄权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官场等。宋·苏舜钦《火疏》:“在辅弼无椑国体者去之,居左右窃弄威权者去之。”
权倾天下 权势压倒天下。形容权势极大。作谓语、定语;用于官场。宋·魏泰《东轩笔录·吕惠卿》:“熙宁八年,吕惠卿为参知政事,权倾天下。”
应机权变 权:权宜。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无名氏《仙传拾遗·张子房》:“子房读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
以权达变 用灵活的态度去适应变化发展的时势。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清·王韬《变法自强》下:“不知时之所尚,势之所趋,终贵因事制宜,以权达变。”
专权误国 专权:独断行事。指坏人独揽大权,贻误国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40卷:“此指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闻其专权误国……朕当即为处分,卿不可外泄于人。”
一时权宜 权宜:因时因事变通处理。暂时变通处理。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8回:“不穿孝这桩事自己也知是一时权宜,其实去报仇,所以才不穿孝。”
权均力敌 见“权均力齐”。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宋·苏轼《代滕甫论西夏书》:“其有能以地与众降者,即以封之……不出一年必有权均力敌内自相疑者。”
贵戚权门 贵戚:帝王的内外亲戚;权门:权贵豪门。尊贵的皇亲国戚和有权势的豪门大族。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息夫躬传》:“皆交游贵戚,趋权门。”
独揽大权 揽:把持。一个人把持着权力,独断专行。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欧阳山《三家巷》:“不是我小弟看中这份官职,贪恋这份钱财,可总不能让那些赤化分子独揽大权,为所欲为。”
权欲熏心 权力的奢望迷住了心窍。作谓语、定语;指人爱好权力。
男女平权 男女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上的平。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男女地位。清·秋瑾《勉女权歌》:“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窃势拥权 窃:盗取。盗用别人的权势。作谓语、宾语;多用于奸臣等。《晋书·王国宝传论》:“窃势拥权,黩明王之彝典;穷奢纵侈,假凶竖之余威。”
有权有势 势:地位和权力。既有权力,又有地位。作谓语、定语;指权势。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2卷:“从来有权有势的,多不得善终,都是如此。”
权均力齐 双方权势相当,不相上下。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不同心并力则不能自守,权均力齐又不相率,当推一人为将军,共全五郡,观世变动。”
兵不厌权 见“兵不厌诈”。作主语、宾语;用于采用迷惑敌人的方法作战。《后汉书·虞诩传》:“今其众新盛,难与争锋,兵不厌权,愿宽假辔策,勿令有所拘阂而已。”
舍经从权 经:正常;权:权变。指变通常道以适应现实的需要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宾白》:“无论立心端正者,我当设身处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身邪辟者,我亦当舍经从权,誓为邪辟之恩。”
权钧力齐 权:权势;钧:通“均”,平均。双方权势力量相当,不分高低。作谓语、定语;用于矛盾冲突的双方。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窦融传》:“河西斗绝在羌胡中,不同心戮力则不能自守;权钧力齐,复无以相率。”
杯酒释兵权 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作宾语、定语;用于政治斗争。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将领们的兵权。
权衡利弊 权:称砣。衡:称杆。权衡:比较,衡量。比较一下哪一个有利哪一个有害。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邓小平《贵州新区工作的策略》:“在处理杂色武装问题时,要依据不同对象,权衡利弊,审慎处理。”
倚势挟权 挟:倚仗。凭借权势,欺压别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延安府》第一折:“行至郊外,撞见一个倚势挟权地葛彪,马踏死小生的母,又打死的浑家。”
贪权慕禄 贪:贪恋;慕:羡慕。贪恋权位,羡慕俸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等。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七卷:“且今日来代领印,出自圣裁,岂我贪权慕禄,而夺汝之兵柄耶!”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一旦掌了权,就发号施令,指手画脚。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掌权后。明·顾大典《青衫记·承璀受阃》:“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 ,大小三军,听吾命令。”
挟势弄权 倚仗势力,玩弄权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清·洪昇《长生殿·情悔》:“况且弟兄姊妹,挟势弄权,罪恶滔天,总皆由我,如何忏悔的尽!”
择利行权 权:权宜,因时因事变通办法。指选择有利条件,采取应变措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投笔肤谈·兵机》:“惟能因机而制变,择利而行权。”
杀生之权 杀:杀戮;生:生存。执掌生死大权。作宾语;用于书面语。东汉·班固《汉书·游侠传》:“以匹夫之细,窃杀生之权,其罪已不容于诛矣。”
权宜之策 见“权宜之计”。作主语、宾语;用于事情。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前者老舅不知详细,故用权宜之策,今已明白,岂有是理。”
趋权附势 趋:奔走;权:权势。奉承和依附有权有势的人。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势利。宋 李觏《名公手书 萧注》:“注鄙人,然而有志于圣贤之术,心铭足下之道,故发此书以闻,非今之趋炎附势辈,闻足下有大名而沽相知之幸,足下其以为是非。”
争权夺利 追求名誉、地位和私利。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邹韬奋《消弭内战的唯一途径》:“任何为私人私党争权夺利的内战都必然地要为全国民众所唾弃。”
兼权熟计 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虑。作谓语;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虑。《荀子·不苟》:“见其可利也,则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而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招权纳贿 招权:弄权,揽权;纳贿:接受贿赂。抓权力,受贿赂。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宋 叶绍翁《四朝闻见录 臣寮雷孝友上言》:“遂招权纳贿,其门如市。”
通权达变 通:懂得;权:权宜;达:通晓;懂得。通晓权宜;适应变化。指办事不死守常规;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只好通权达变,放在手下备用吧。”
守经达权 经:正道,原则;权:权宜,变通。形容坚持原则而能变通、不固执。作谓语、定语;指人不死板。蔡东藩《唐史演义》第52回:“若殿下只知守经,不知达权,将来人心失望,不可复言。”
权移马鹿 语本秦赵高指鹿为马事。谓恃权专横跋扈,任意颠倒是非。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语出秦·赵高指鹿为马事。
子母相权 子母:古代称钱币重的为母,轻的为子。比喻轻重并行,维持一定的平衡。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国语·周语》:“货币之重者、大者为母,轻者、小者为子。币轻物贵,推行重币以市贵物,称母权子;币重物轻,推行轻币以市贱物,亦不废重,称之权母。”
滥用职权 指过分地或非法地行使自己掌握的权力。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指过分地或非法地行使自己掌握的权力。
丧权辱国 丧:丧失;辱:屈辱;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
一时之权 暂时的权宜。作宾语;用于书面语。《韩非子·难一》:“文公之霸也宜哉!既知一时之权,又知万世之利。”《淮南子·人间训》:“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哉!’”
权宜之计 权:姑且、暂且。宜:适宜。计:计谋、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事情。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王允传》:“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一朝:一旦。一旦掌了权,就发号施令,指手画脚,作威作福。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掌权后。唐·高武仲《中兴间气集》:“一朝权入手,看取令行时。”
招权纳赂 见“招权纳贿”。作谓语、定语;指人贪财。《元史·朴不花传》:“不花骄恣无上,招权纳赂,奔竞之徒,皆出其门,骎骎有赵高、张让、田令孜之风。”
权时救急 权:称量。正确分析形势,挽救危急局面。作谓语;用于处世。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而浮秉征伐之任,欲权时救急,二者皆为国耳。”
权倾中外 权势压倒朝廷内外。形容权势极大。作谓语、定语;用于官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2回:“视秦王之丧,愈加众盛,正是‘权倾中外,威振诸侯’。”
篡党夺权 篡夺党和国家的领导权。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张书绅《正气歌》:“在这无花的春天里,‘四人帮’加快了篡党夺权的步伐。”
比权量力 比:比较;量:估量。比较衡量两方面的权力和力量。作谓语、定语;指权衡轻重得失。汉 贾谊《过秦论上》:“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贪权窃柄 柄:权力。贪图权势,窃取权力。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贪权窃柄者则曰:‘德如尧舜矣,焉用劳神!’”
权豪势要 有权力的豪门;有势力的要人。作宾语、定语;用于权势。元·宫天挺《范张鸡黍》第一折:“只随朝小小的职名,被这大官人家子弟都占去了,赤紧的又有权豪势要之家,三座衙门,把的水泄不通。”
反经行权 经:常道;权:权宜的办法。指违反常规,采取权宜之计。偏正式;作谓语;指采取变通的手段。元 施惠《幽闺记 招商谐偶》:“倘遇不良之人,无赖之辈,强逼为婚,非惟玷污了身己,抑且所配非人。不若反经行权,成就了好事罢。”
兼权尚计 指全面衡量,深思熟虑。联合式;作谓语;指多方面衡量,深入考虑。荀况《荀子 不苟》:“兼权之,孰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取舍。”
通变达权 同“通权达变”。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灵活机动。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二公通变达权,皆可为长民者之法也。”
反经从权 反经:不循常规;权:权宜的办法。为顺应形势,违反常规,采取权宜变通的做法。作谓语、宾语;指采取变通的手段。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二回:“依我所见,不若反经从权,顺从改适,以财礼为公姑养老之资。”
揽权纳贿 揽:把持。纳:接纳。把持权势,并接受贿赂。作谓语、宾语;指受贿。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六回:“到了湖北,方才晓得李统领因为京里有人参他揽权纳贿等事。”
不知权变 权变:随机应变。不能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汉·桓宽《盐铁论·世务》:“故虽有诚信之心,不知权变,危亡之道也。”
通权达理 通晓权宜与事理。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汉·王粲《弹棋赋》序:“因行聘志,通权达理,六博是也。”
权重秩卑 权力大官品低。作谓语、定语;用于官场。清·俞樾《茶香室续钞·额外大学士》:“而后有殿阁大学士之设,官止五品,权重秩卑,殊不相称。”
攘权夺利 犹言争权夺利。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坐是抢攘月余,势成坐困,老师匮财,攘权夺利,凡种种不良之现象,皆缘是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