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承的成语

有关承的成语

有关承的成语共收录51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承上起下 承接前者,引出后者。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礼记·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孔颖达疏:“故,承上起下之辞。”
一力承当 独自负责。作谓语;指独自负责。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1回:“在晋侯面前,一力承当。”
承平盛世 承平:太平。太平、兴盛的时代。作宾语、定语;指太平盛世。《汉书·食货志》:“王莽因汉承平之业,匈奴称藩,百蛮宾服。”
承前启后 承:承接;启:开创、开始。承接前面的;引出后面的。多用于事业、学问方面。也作“承先启后。”连动式;作定语;指连接前后的桥梁作用。明 朱国祯《涌幢小品 曾有菴赠文》:“公承前草创,启后规模,此之功德,垂之永永。”
百般奉承 用各种方式来恭维讨好人。作谓语、宾语;指讨好他人。元 关汉卿《金线池》:“巴不得接着子弟,就是钱龙入门,百般奉承他,常怕一个留他不住,怎么刚刚三日,便要赶他出门?”
望风承旨 见“望风希指”。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晋书·石崇传》:“骏戚属尊重,权势赫奕。内外有司,望风承旨。”
承嬗离合 继承演变。
先意承颜 同“先意承志”。作谓语、定语;指奉承上级。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
四海承平 国家持久太平。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29回:“当今四海承平,万方朝贡,有什么紧急事情,这等大惊小怪?”
口耳相承 谓接受传闻。作宾语、定语;用于没有文字的教育。明·方孝孺《答王仲缙书》:“数年来士大夫不察其实,口耳相承,猥有所称引。”
希旨承颜 指言语行动迎合上级的意图。作谓语、定语;指言语行动迎合上级的意图。《孔丛子·抗志》:“希旨容媚,则君亲之。”《汉书· 不疑传》:“闻暴公子威名久矣,今乃承颜接辞。”
起承转合 起:是开端;承: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转折;合:是结束全文。旧时诗文写作结构章法方面常用的程式。泛指文章的做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泛指文章的做法。元 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主谓式;作谓语;指全国都接受教化。《孔子家语 好生》:“舜之为君也,其政好生而恶杀,……化若四时而变物也。是以四海承风。”
承风希旨 承:顺承;希:企望。指言语行动迎合上级的意图。作谓语、定语;指讨好人。东汉·班固《汉书·薛宣传》:“九卿以下,咸承风指。”
奉命承教 奉:敬受;承教:接受教诲。指奉行命令,接受教诲。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臣自以为奉命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承天之祐 承:受;祐:保佑。蒙受老天的保祐。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周易·大有》:“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敢不承命 敢:反语,“怎敢”、“不敢”之意;承:接受。怎么敢不承受你的命令呢?或怎么敢不接受你的意见呢?作谓语、定语;指不敢推辞。《仪礼·士昏礼》:“吾君子顺先典,贶某重礼,某不敢辞,敢不承命。”
菽水承欢 指供养父母,使父母欢乐。联合式;作谓语;指奉养父母。《群音类选 <祝发记 分食寄姑>》:“慈帏恩爱成抛闪,怎能够菽水承欢。”
宣化承流 宣布恩德,承受风教。指官员奉君命教化百姓。作谓语、定语;指传教。语出《汉书 董仲舒传》:“今之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师帅不贤,则主德不宣,恩泽不流。”
子承父业 儿子继承父亲的事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父子之间。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利山和尚》:“僧问:不历僧只获法身,请师直指。师云:子承父业。”
袭冶承弓 袭:继承;冶:冶炼金属;弓:制造弓箭。比喻继承父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学无师承 师承:相承的师法。学业没有得到老师的指教传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黄庭坚《次韵秦觏过陈无已书院观鄙句之作》诗:“我学少师承,坎井可窥底。”
承天之佑 承:受;佑:保佑。蒙受老天的保佑。《周易 大有》:“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先意承旨 先意:超先想到;承旨:遵从意旨。原指不等父母开口就能迎合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上级意图,极力奉承。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奉承上级。《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礼记·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应天承运 顺应天命,受天世运。作宾语、定语;用于统治阶级。晋·葛洪《抱朴子·酒诫》:“汉高应天承运革命,向虽不醉,犹当斩蛇。”
承星履草 头戴星光,脚踏草地。形容早出晚归辛勤劳作。作定语、状语;指人的辛劳。晋·葛洪《<抱朴子>自叙》:“饥寒困瘁,躬执耕穑,承星履草,密勿畴袭。”
奉天承运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作分句;用于古代皇帝的诏书开头。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先意承志 指孝子不等父母开口就能顺父母的心意去做。后指揣摸人意,谄媚逢迎。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君子之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阿谀奉承 阿谀:用好听的话讨好人;奉承:恭维;讨好。巴结拍马;说恭维人的话;向人讨好。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讨好拍马。明 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却小器易盈,况且是个小人,在人前不过一味阿谀奉承。”
承欢献媚 承欢:迎合他人博取欢心。以自己的媚态博得别人欢心。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曾朴《孽海花》第三回:“四围小花,好像承欢献媚,服从那大花的样子。”
曲意承迎 同“曲意逢迎”。作谓语、定语;指违心讨好人。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九郎》:“生曲意承迎,笑问所来。”
慎终承始 见“慎终如始”。作谓语、定语;指始终要谨慎从事。明·刘基《春秋明经·公会》:“齐侯以治外者善谋也,慎终以承始者道也。”
迎意承旨 旨:意图。善于迎合,顺承受别人的心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新五代史·唐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刘氏多智,善迎意承旨,其他嫔御莫得进见。”
曲意承奉 曲意:违心。违背自己的心意去奉承讨好别人。作谓语、定语;指违心讨好人。明·焦竑《玉堂丛语·方正》:“有曲意承奉者,未尝喜,不见者,未尝怒也。”
一脉相承 一脉:同一血脉;指联络贯通而成的一个系统。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指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文化、思想等。清 李绿园《歧路灯》:“如今这两个侄儿,虽分鸿胪、宜宾两派,毕竟一脉相承,所以一个模样。”
承上启下 承:承接;启:引出;开始。承接上面的;并引出下面的。多指文章的结构。也泛指把事业或学问接过来传下去。连动式;作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故君子戒慎”唐 孔颖达疏:“故,承上启下之辞。”
衣钵相承 衣钵:僧尼穿的袈裟和盛饭的器皿。比喻技术、学术的师徒相传与继承。作谓语、定语;用于技术、学术等。郭沫若《韩非子的批判》:“韩非书中屡次引用申子,正表明其衣钵相承。”
承先启后 继承前代的,启发后代的。连动式;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清 王昶《湖海诗传 尹继善》:“文端公历任封疆,晚归台阁,岁历五十馀载,承先启后,三代平章。”
承颜顺旨 承颜:顺从他人的脸色;顺:顺从。极力迎合顺从他人的旨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晋·陈寿《三国志·吴志·王蕃传》:“蕃体气高亮,不能承颜顺旨。”
承欢膝下 承欢:旧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时依于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旧指侍奉父母。作谓语、定语;指侍奉父母。《孝经·圣治》:“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曰严。”
天下承平 国家持久太平。作谓语、定语;用于局面等。明·酉阳野史《续三国演义》第七回:“内无吴蜀东西之忧,外无南北边防之患,天下承平,甲兵不用。”
仰承鼻息 仰:倚靠;鼻息:呼吸。依赖别人的呼吸来生活。比喻依赖别人而求得生存。作谓语、定语;指傍人门户。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9回:“回省之后,不特通省印委人员仰承鼻息,就是抚台……有时还让他三分。”
一柱承天 见“一柱擎天”。作定语;形容人的能力。元·袁桷《李士弘枯木风竹图》诗:“西山古渊人莫测,一柱承天万牛力。”
承颜候色 看人脸色行事,不敢有不同意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人看人脸色行事,不敢发表自己的看。北齐 魏收《魏书 寇治传》:“畏避势家,承颜候色,不能有所执据。”
摄官承乏 摄:代理,兼理;承乏:指职位空缺,暂由自己代理。指官吏上任的谦词。作谓语、定语;用于官场等。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膝下承欢 膝下:子女幼时依恋于父母膝下;承欢:迎合他人以博取欢心。指殷勤侍奉父母。作谓语、定语;用于家庭。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68回:“更是二位贤弟不时的在膝下承欢,省得老人家寂寞。”
承天之祜 承:蒙受;祜:福。蒙受老天的赐福。作谓语;指蒙受老天的保祐。《诗经·小雅·信南山》:“受天之祜。”
开国承家 谓建立邦国,继承封邑。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周易·师》:“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先意承指 见“先意承志”。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晋·葛洪《抱朴子·臣节》:“先意承指者,佞谄之徒也。”
继继承承 指前后相承,延续不断。作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唐 韩愈《平淮西碑》:“圣子神孙,继继承承,于千万年,敬戒不怠。”
奉令承教 奉:遵从;承:接受。遵从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意图去办事。联合式;作谓语;指完全按照别人的命令行事。战国 乐毅《报燕惠王书》:“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