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饮的成语

有关饮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饮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吞声饮气 犹吞声忍气。作谓语、宾语;指默默承受。《北史·儒林传下》:“吞声饮气,恶呻吟之响,忍酸辛之酷哉!”
吞声饮恨 谓抱恨无言。语本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语出南朝·梁·江淹《恨赋》:“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
渴者易饮 口渴的人喝什么都觉得甘甜。旧时比喻久经苛政而最知对德政感恩。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孟子·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饭蔬饮水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后因以“饭蔬饮水”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生活清贫。《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没卫饮羽 谓连箭的翎都射没在物体中。极言射力之大。作定语;指箭术高明。汉·王充《论衡·儒增》:“儒书之言楚熊渠子、养由基、李广射寝石,矢没卫饮羽者,皆增之也。”
痛饮黄龙府 痛饮:尽情地喝酒;黄龙:府名,金国的都城,在吉林农安县。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作谓语、定语;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李大钊《口占一绝》诗:“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饮冰茹蘖 见“饮冰食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节妇非素有定志,必不能饮冰茹檗数十年。”
如饮醍醐 比喻使人思想上一下就通了。作谓语;指顿开茅塞。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少卿妙论,令我闻之如饮醍醐。”
饮犊上流 谓蔑视爵禄名位,风操高洁。语本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皇甫谧《高士传·许由》:“尧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问其故。对曰:尧欲召我为九州长,恶闻其声,是故洗耳。巢父曰:……子故浮游俗间,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而饮之。”
饮水曲肱 形容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生活。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饮泣吞声 泣:无声的哭;吞声:不敢出声。不敢放声大哭。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宋 王明清《玉照新志》第二卷:“怅然惨,娇魂怨,饮泣吞声。”
饮冰食蘖 谓生活清苦,为人清白。亦作“饮冰茹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之二:“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岩栖谷饮 见“岩栖谷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张居正《得道长生颂》:“故岩栖谷饮、绝粒噏精者,守形之士也。”
饮血崩心 血泪满面,心为之碎。形容极度悲痛。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陈子龙《兵垣奏议·募练水师疏》:“忽闻神京沦陷,先帝升遐,饮血崩心,呼号天地。”
餐松饮涧 食松实,饮涧水。指过隐居生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隐居生活。南朝 梁 沉约《善馆碑》:“达人独往之事,志非易立,餐松饮涧之情,理难轻树。”
餐葩饮露 吞食百花,吸饮露水。形容超尘脱俗的神仙生活。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野外生活等。汉 刘向《列仙传 赤将子舆》:“子舆拔俗,餐葩饮露。”
一饮而尽 饮:喝。一口气就喝完了。形容喝得非常爽快。作谓语、状语;指喝酒。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鸨儿只道他敬客,却自家一饮而尽。”
凿饮耕食 指百姓乐业,天下太平。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汉 王充《论衡 感虚》:“尧时五十之民击壤于涂,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山栖谷饮 栖息于山中,汲取山谷的泉水来喝。形容隐居生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隐居生活。《魏书 肃宗纪》:“其怀道丘园,昧迹版筑,山栖谷饮,舒卷从时者,宜广戋帛,缉和鼎饪。”
饮谷栖丘 犹言栖丘饮谷。作谓语、定语;指隐居。清·吴伟业《口占》:“欲买溪山不用钱,倦来高枕白云眠。吾生此外无他愿,饮谷栖丘二十年。”
饮河鼹鼠 比喻指所需求或所得极有限的人。语本《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语出《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洞天花烛记》:“饮河鼹鼠愧盈腹,止鲁鶢鶋惭厚享。”
餐风饮露 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野外生活等。明 王守仁《瘗旅文》:“餐风饮露,无尔饥兮。”
饮血茹毛 茹:吃。用来描绘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作宾语、定语;指原始生活。《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不饮盗泉 比喻为人廉洁。作谓语、定语;指人有骨气。《尸子》:“(孔子)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
蹈锋饮血 形容勇敢,不怕牺牲。作谓语、定语;指人很勇敢。清·吴敏树《唐子方方伯梦砚斋铭》:“公骤起乡闾,捐家室,誓徒旅,蹈锋饮血,其军最为雄健矣。”
射石饮羽 饮:隐没;羽:箭尾的羽毛。箭射到石头里,隐没了箭尾的羽毛。原形容发箭的力量极强。后也形容武艺高强。作宾语、定语;指武艺高强。《吕氏春秋·精通》:“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
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自己最了解。作宾语、分句;指直接经历的事自己了解。唐·善无畏《大日经疏》第12卷:“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饮流怀源 指喝水时应该想想水源。比喻不能忘本。作谓语、宾语;指不能忘本。北周·庾信《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餐霞饮液 指修炼长生不老之术。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隐居生活。明 袁宗道《李母寿序》:“吾固久知太夫人,不必餐霞饮液,而自翛然出弢帙之外。”
瓯饭瓢饮 瓯:小盆。用小盆吃饭,用瓢喝水。形容穷苦的生活。作宾语、定语;指生活清苦。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曾友于》:“汝父母皆不知,我岂惜瓯饭瓢饮乎?”
牛不饮水强按头 比喻强迫他人干某一件事。作宾语、定语;指强迫。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牛不饮水强按头尚且不行,何况是婚姻大事。”
没石饮羽 汉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隐没不见。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后用以喻指功力精湛。作定语;指箭术高明。汉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箭入石,箭翎也隐没不见。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吞风饮雨 犹言餐风宿露。形容四处奔波,生活艰辛。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明·袁宏道《乞改稿》:“急莫急于国课,去年职开征之始,昼夜焦蒿,吞风饮雨,仅得免于参罚。”
啜菽饮水 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联合式;作谓语;形容生活很艰苦。西汉 刘安《礼记 檀弓下》:“子路曰:‘伤哉贫也!生无以为养,死无以为礼。’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策勋饮至 策勋:把功勋记载在简策上;饮至:指诸侯朝、会、盟、伐后回宗庙饮酒庆功。庆功祝捷。作宾语、定语;用于庆功。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
饮鸩解渴 见“饮鸩止渴”。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方法不对。《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清方档案·清吏条陈》:“此时危急情形,等于然眉,若再恃新军为保卫,无异饮鸩解渴,其危险有不忍言者。”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饥饿的人什么食物都可以吃,口渴的人什么饮品都可以喝。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作定语、分句;比喻需要急迫的人容易满足。《孟子 公孙丑上》:“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椎心饮泣 犹言椎心泣血。作谓语、定语;形容悲恸到极点。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臣等原奏概归无效,拜命之余,不禁椎心饮泣。”
痛饮狂歌 痛:痛快,尽情;狂:越出常度。欢畅饮酒,纵情唱歌。形容喜悦的心情。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唐·杜甫《赠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
餐霞饮瀣 餐食日霞,吸饮沆瀣。指超尘脱俗的仙家生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隐居生活。清 章学诚《文史通义 质性》:“屈原忧极,故有轻举远游、餐霞饮瀣之赋。”
日饮无何 见“日饮亡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赵既见和复次韵答之》:“酸寒可笑分一斗,日饮无何足袁盎。”
鲸吸牛饮 鲸吸:像鲸鱼吸水一样。如鲸吸百川,似牛饮池水。比喻放量狂饮。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四卷:“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道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饮如长鲸吸百川。:
饮恨而终 心怀怨恨而死。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唐·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吞声饮泪 吞声:有话不敢说出来;饮:含忍。形容强忍悲伤。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
饮至策勋 饮至:古代诸侯朝、会、盟、伐后去宗庙饮酒;策勋:计功。指庆功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春秋·鲁·左丘明《左传·桓公二年》:“凡公行告于宗庙,反行饮至,舍爵策勋焉。”
栖丘饮谷 指隐逸山林。作谓语、定语;指隐居。《宋书·隐逸传·宗炳》:“辟宗炳为主簿,不起。问其故,答曰:‘栖丘饮谷,三十余年。’高祖善其对。”
饮恨吞声 饮恨:强忍怨恨;吞声:哭泣而不敢出声。形容忍恨含悲,不敢表露。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南朝 梁 江淹《恨赋》:“莫不饮恨而吞声。”
餐霞饮景 餐食日霞,吞饮日光。指超尘脱俗,修炼成仙。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隐居生活。南朝 梁 陶弘景《冥通记》卷一:“夫作道士,皆须知长生之要。尔既未能餐霞饮景,克己求真,徒在世上,无益于体。”
饮露餐风 喝的是露水,吃的是风。形容超凡脱俗的生活。亦作“饮风餐露”。作谓语、定语;形容旅途艰辛。明·无名氏《破风诗》第三折:“虽然形状不寻常,饮露餐风易隐藏。”
十日之饮 比喻朋友连日尽情欢聚。作宾语;指朋友聚会。《史记·范睢蔡泽列传》:“寡人闻君之高义,愿与君为布衣之友,君幸过寡人,寡人愿与君为十日之饮。”
饮水思源 喝水时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北周 庾信《征调曲》:“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岩居谷饮 在山洞里居住,喝山谷里的水。指隐居生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
弯弓饮羽 形容勇猛善射。作定语;用于书面语。《韩诗外传》卷六:“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石为之开,而况人乎!”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复句式;作分句;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自己最了解。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袁州蒙山道明禅师》:“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吞声饮泣 形容不出声地悲泣。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默默承受。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9回:“琼英知道了这个消息,如万箭攒心,日夜吞声饮泣,珠泪偷弹。”
狂饮暴食 狂:纵情任性。大吃大喝作主语、宾语;指大吃大喝。
饮风餐露 饮食风露。比喻远离世俗而生活或旅途艰辛。作谓语、定语;形容旅途艰辛。明·无名氏《破天阵》第一折:“黄冠鹤氅,息气养神,导咽还丹,饮风餐露。”
鼷鼠饮河 比喻欲望有限。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战国·宋·庄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饮食起居 指人的日常生活。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日常生活。宋·欧阳修《祭杜祁公文》:“公为辅弼,饮食起居,如陋巷之士。”
疏食饮水 疏:粗疏。粗茶淡饭。形容生活俭朴。作宾语、定语;用于生活。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饮河满腹 比喻人应知足,贪多无益。偏正式;作宾语;用于劝诫人。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
饮泉清节 《晋书·良吏传·吴隐之》载:隆安中,吴为广州刺史,经石门,“有水名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吴“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抵任后,吴“清操逾厉”。后遂以“饮泉清节”指廉正清白的节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书·良吏传·吴隐之》载:隆安中,吴为广州刺史,经石门,“有水名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吴“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抵任后,吴“清操逾厉”。
开怀畅饮 开怀:心情无所拘束,十分畅快。比喻敞开胸怀,尽情饮酒。作谓语、宾语;指饮酒。元·无名氏《射柳棰丸》第三折:“令人们安排酒肴,与众大人每玩赏端阳,开怀畅饮。”
饮灰洗胃 灰:古代以草木灰作洗涤剂。比喻悔过自新。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改过自新。《南史·荀伯玉传》:“若许某自新,必吞刀刮肠,饮灰洗胃。”
日饮亡何 每天饮酒,不过问其它的事情。语出《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颜师古注:“无何,言更无馀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语出《汉书·爰盎传》:“南方卑湿,丝能日饮,亡何,说王毋反而已。如此幸得脱”。颜师古注:“无何,言更无馀事”。
饮水食菽 见“饮水啜菽”。作谓语、定语;指生活清苦。晋·皇甫谧《高士传·老莱子》:“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
饮恨而死 饮:含忍。指含恨而死。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章:“他平日也常以岳少保自期,可是岳少保饮恨而死,并未能挽既倒之狂澜!”
饮冰内热 形容十分惶恐焦灼。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人间世》:“今吾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一饮一啄 原指鸟类随心饮食,后也指人的饮食。联合式;作宾语;也指人的饮食。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
饮胆尝血 谓刻苦自励。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苦心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也尝胆也。”
饮冰吞檗 见“饮冰食蘖”。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袁宗道《杂说》:“务此大事,不怙小解,惟求实知,卧薪尝胆,饮冰吞檗。”
饮水啜菽 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饮醇自醉 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作谓语、宾语;指人际关系。《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与周公谨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歠菽饮水 喝豆粥饮白水。喻生活清苦。作谓语、定语;指生活清苦。汉·桓宽《盐铁论·孝养》:“歠菽饮水,足以致其敬。”
吸风饮露 道家及诗文中常用以指神仙的绝食五谷。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比喻不吃饭。先秦 庄周《庄子 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不食五谷,吸风饮露。”
饥飡渴饮 见“饥餐渴饮”。
箪食瓢饮 箪:古代盛饭的圆形竹器。一箪食物;一瓢汤水。指贫苦的生活。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形容生活简朴。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茹毛饮血 茹:音如;吃。用来描写原始人不会用火;连毛带血地生吃禽兽的生活。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野蛮的生活。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枕戈饮胆 见“枕戈尝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唐·姚思廉《梁书·元帝纪》:“孤以不德,天降之灾,枕戈饮胆,扣心泣血。”
饮水栖衡 喝水充饥,住简陋房屋。形容生活清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旧唐书·崔慎由传》:“属岁兵荒,至于绝食,弟兄采佀拾橡实,饮水栖衡,而讲诵不辍,怡然终日。”
饮水知源 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陈宗礼《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口诵心惟,向慕而依归。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乎哉!”
黄龙痛饮 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后遂以“黄龙痛饮”指彻底击败敌人,欢庆胜利。作宾语、定语;指攻克敌人的首都。宋金交战,岳飞曾说要直捣黄龙府,与人痛饮。龚振黄《青岛潮》第十五章:“是以都门学界,纠合学界同志,连络全国人民,黄龙痛饮,岳武穆之是法;马革裹尸,汉伏波之未死。”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泛指自己经历的事,自己知道甘苦。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作宾语、分句;指直接经历的事自己了解。鲁迅《故事新编·序言》:“况且‘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话来说,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罢。”
长夜之饮 指通宵宴饮。作主语、宾语;指通宵宴饮。《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狂歌痛饮 狂:越出常度;痛:痛快,尽情。欢畅饮酒,纵情唱歌。形容喜悦的心情。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生活。金·元好问《摸鱼儿》:“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止渴饮鸩 鸩:毒酒。比喻只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的方法不对。清·壮者《扫迷帚》第24回:“若虑迷信一破,道德堕落,必以保存为得计,此又何异欲止渴而饮鸩,欲疗疮而剜肉?”
饥餐渴饮 饿了吃饭,渴了喝水。形容生活必需。联合式;作宾语;形容生活必需。《京本通俗小说 碾玉观音》:“离不得饥餐渴饮,夜住晓行,迤里来到衢州。”
饮食男女 泛指人的本性。联合式;作宾语;泛指人的本性。西汉 戴圣《礼记 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暴饮暴食 又猛又急地大量吃喝,使身体失调。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不注意饮食卫生。王朔《我是你爸爸》:“长得单薄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即使从现在起就牛肉牛奶地暴饮暴食,换出一身牛力气也得寒暑几载。”
饮鸩止渴 鸩: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的后果。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饮马投钱 比喻为人廉洁,不损公肥私。作宾语、定语;指不贪便宜。唐 徐坚《初学记》卷六引《三辅决录》:“安陵清者有项仲仙,饮马渭水,每投三钱。”
饮冰食檗 喝冷水,吃苦味的东西。形容生活清苦,为人清白。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唐 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饮冰茹檗 茹:吃;檗:俗称黄柏,味苦。喝冷水,吃苦味的东西。比喻处境困苦,心情抑郁。也形容生活清苦。作谓语、定语;形容生活清苦。唐·白居易《三年为刺史》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
痛饮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暢饮。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宋史 岳飞传》:“金将军韩常欲以五万众内附。飞大喜,语其下曰:‘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饮气吞声 谓不喘气,不做声。形容忧惧惶恐。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南朝·梁·任孝恭《为汝南王檄魏文》:“关东英俊,河北雄才,痛桑梓沦芜,室家颠殒,饮气吞声,志申雠怨。”
没金饮羽 谓射箭入石,箭镞和箭杆后的雕翎全都隐没不见。作定语;指箭术高明。《韩诗外传》第六卷:“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
鹑居鷇饮 同“鹑居鷇食”。作宾语、定语;指生活俭朴。《隋书·薛道衡传》:“鹑居鷇饮,不殊于羽族。”
饮水辨源 见“饮水知源”。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清·包世臣《再与杨季子书》:“而得体势于《韩非子》、《吕览》者尤深,徒以薄其为人,不欲形诸论说,然后世有识,饮水辨源,其可掩耶?”
饮马长江 在长江边给战马喝水。谓渡江南下进行征伐。作定语;用于书面语。《南史·檀道济传》:“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偃鼠饮河 比喻所需极有限。作宾语、定语;比喻所需极有限。《庄子·逍遥游》:“偃鼠饮河,不过满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