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贫的成语

有关贫的成语

有关贫的成语共收录93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贫不学俭 谓穷人不必学俭而不得不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陈萧王彰传论》:“其此之谓欤”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曰:“谚言‘贫不学俭,卑不学恭’,非人性分也,势使然耳。”
怜贫恤苦 怜:哀怜,同情;恤:体恤,周济。同情周济贫苦的人。作谓语、宾语;指人富有同情心。明·屠隆《彩毫记·散财结客》:“此间有一李相公仗义,专一怜贫恤苦。”
清贫寡欲 清贫:贫寒。生活贫寒欲望很少。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清贫寡欲,终日长蔬,虽有妻子,独处山舍。”
贫嘴饿舌
身贫如洗 身:自身。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极其贫穷。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如今梁鸿学成满腹文章,争奈身贫如洗,沿门题笔为生。”
一贫如洗 穷得像用水洗过似的;什么都没有。形容十分贫穷。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其贫穷。元 关汉卿《窦娥冤》楔子:“小生一贫如洗,流落在这楚州居住。”
欺贫重富 欺:欺负。欺负贫穷的人,尊重富有的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7卷:“又有一诗,说欺贫重富,世情皆然,不止一买臣之妻也。”
恤老怜贫 周济老人,怜惜穷人。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指怜惜弱小阶层。元·刘时中《端正好·上高监司》:“恤老怜贫,视民如子,起死回生。”
济贫拔苦 指救援贫苦人家。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敦煌变文集 维摩诘讲经文》:“常行慈悲,济贫拔苦,归将有余数不足者,将安乐施厄者。”
贫病交攻 见“贫病交迫”。作谓语、定语;指贫穷和疾病。宋·陈亮《与王季海丞相书》:“入春以来,贫病交攻,更无一日好况。”
安贫守道 道:主张、学说。安于贫穷,恪守信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安于贫穷不愿改变。宋 苏轼《荐布衣陈师道状》:“臣等伏见徐州布衣陈师道文词高古,度越流辈,安贫守道。”
贫困潦倒 生活贫困,精神失意颓丧。
耍贫嘴 没完没了地跟人说废话或玩笑话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张恨水《夜深沉》第十回:“小五,你干吗和她小孩子耍贫嘴。”
贫病交侵 见“贫病交迫”。作谓语、状语;形容生活境况非常艰难。石三友《金陵野史·南京报坛旧事》:“据闻抗战中,何陷身南京,贫病交侵,坚不出任伪职。”
济寒赈贫 济:救济;赈:赈济。救助寒苦,赈济贫穷。作谓语、定语;指救助贫寒。《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养老尊贤,教其术,畜其能,吊死问孤,济寒赈贫,与百姓同甘共苦。”
安贫乐贱 安于贫贱,并以此为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安于贫贱。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蔡邕传》:“夫子生清穆之世,禀醇和之灵,覃思典籍,韫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
馈贫之粮 广博的见闻是赠给知识贫乏者的宝贵的精神食粮。作宾语;指知识。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是以临篇缀虑,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贫,辞溺者伤乱,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
杀富济贫 杀掉那些为富不仁的人,向穷人提供救济和帮助。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大侠等。冯德英《苦菜花》第二章:“远近闻名的神枪手于得海带领着他们,杀富济贫,替穷人做主。”
贫病交迫 贫穷和疾病一起压在身上。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形容生活境况非常艰难。宋 叶适《辞免提举凤翔府上清太平宫状》:“某颓龄暮景,贫病交迫,伏蒙至仁,曲加怜念。”
赤贫如洗 赤贫:穷得一无所有。穷得如同被水洗过一样;什么也没有了。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极端贫穷。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21回:“老人家两个儿子,四个孙子,家里仍然赤贫如洗。”
贫富不均 均:平均。贫穷和富裕很不平均。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社会状况。《魏书·世祖纪上》:“百姓勤劳,废失农业,遭离水旱,致使生民贫富不均,未得家给人足。”
贫嘴贱舌 指话多而尖酸刻薄,使人厌恶。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25回:“黛玉道:‘什么诙谐!不过是贫嘴贱舌的讨人厌罢了。’”
贫无担石 担:古代重量单位,1担=100市斤;石:容量单位:1石=10斗。家里穷得连一担的粮食也没有。形容没什么储备。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明·袁宏道《叙四子稿》:“理本荒也,而剽窃二氏之皮肤,如贫无担石之人,指富家之囷,以夸示乡里也。”
甘贫守分 甘贫:甘愿贫困。守分:保守本分,不思非分之想,不作非分之事。甘受贫困,遵守本分。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明·无名氏《吴起敌秦》:“止不过闭户读书,甘贫守分,中心无愧。”
辞富居贫 辞:推辞,推却。原指拒绝厚禄,只受薄俸。现形容抛弃优厚待遇,甘于清贫的生活。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世。《孟子·万章下》:“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而有时乎为养。为贫者,辞尊居卑,辞富居贫。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柝。”
敬老恤贫 老:年老的人。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敬老怜贫。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四折:“吾神又将小女桂花配与奇童为妻,则为你恤孤念寡,敬老怜贫,因此感动天地也。”
贫而无谄 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敬老怜贫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品德。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四折:“吾神又将小女桂花配与奇童为妻,则为你恤孤念寡,敬老怜贫,因此感动天地也。”
矜贫救厄 矜:怜悯。怜悯救济遭受贫穷苦难的人。作谓语、宾语;指帮助穷苦人。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四十:“与穷恤寡是一药,矜贫救厄是一药。”
打富济贫 打击豪绅、地主,贪官污吏,夺取其财物救济穷人。作谓语、宾语;同“杀富济贫”。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打日本,反汉奸是天经地义啦,他们又打富济贫,这全对他的劲。”
清贫如洗 指穷得一无所有。作谓语、定语;形容贫穷。清·李心衡《金川琐记·示梦先生》:“清贫如洗,无以为殓,龚为经理其丧,复资助旅费。”
贫贱糟糠 指贫贱时一起过患难生活的妻子。语本《后汉书·宋弘传》:“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作宾语、定语;指妻子。语出《后汉书·宋弘传》:“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贫贱之知: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 威武:武力;贱:地位低。不屈从于威势的镇慑之下,不因贫贱而改变节操。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鲁迅《记苏联版画展览会》:“而且证明了我们中国,确有许多‘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必说真话的人们。”
贫嘴恶舌 同“贫嘴贱舌”。作定语、宾语;指说话油滑尖酸。老舍《骆驼祥子》:“他天生来的不愿多说话,所以也不愿学着城里人的贫嘴恶舌。”
欺贫爱富 欺侮贫穷;喜爱富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有那等嫌贫爱富的儿曹辈,将俺这贫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个肯恤孤念寡存仁义。”
贫病交加 交:一齐;同时;加:压上。贫困和疾病一齐压在身上。主谓式;作谓语、状语;形容生活境况非常艰难。清 曹雪芹《红楼梦》:“暮年之人,那禁得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来。”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糟糠:酒糟和糠麸。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不要抛弃共同患难过的妻子。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南齐书·刘悛传》:“后悛从驾登蒋山,上数叹曰:‘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顾谓悛曰:‘此况卿也。’”
贫无立锥 穷得连插锥子的地方都没有。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东汉 班固《汉书 食货志》:“富者田连阡伯,贫者亡立锥之地。”
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 他人:外人;合:聚合。贫贱时亲朋戚友都疏远你,富贵时素不相识的人都会来巴结你。指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人生。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22卷:“有句古诗说得好,道是:‘贫贱亲戚离,富贵他人合。’贾似道做了国戚,朝廷恩宠曰隆,那一个不趋奉他?”
人贫智短 指人一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思想迟钝,办法也就不多了。同“人穷智短”。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穷人的智力。《古今小说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常言道‘人贫智短’,他恁地贫困,如何怪得他失张失智?”
访贫问苦 访问贫苦的老百姓。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关心贫苦人。郭寿《迷路记》:“平地春雷响,来了共产党,访贫问苦下了乡,介梅见太阳。”
贫穷潦倒 家境很穷、衣着破烂、精神状态很差。作谓语、定语;指贫困。
贫嘴薄舌 贫:唠叨令人厌烦;贫嘴:絮絮叨叨;使人厌烦;薄舌;不忠厚;老实。形容人爱说话;言语又尖酸刻薄;惹人生厌。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贬义。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五卷:“叵耐邻里有一班荡子弟,平日见王媪是个俏丽孤孀,闲常时倚门靠壁,不三不四,轻嘴薄舌的狂言挑拨。”
赈贫济乏 赈:救济。救济和帮助穷困的人。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旧唐书·李轨传》:“李轨字处则,武威姑臧人也。有机辩,颇窥书籍,家富于财,赈贫济乏,人亦称之。”
人贫志短 短:短小。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穷人的志向。
安富恤贫 使富有的人安定,贫穷的人得到救济。作谓语、定语;指治国安民的方针。《周礼 地官 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乐贫甘贱 乐:喜欢;甘:甘愿;贱:地位卑微。乐于贫困的生活,甘于卑贱的地位。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3卷:“其次潇洒荜门,乐贫甘贱,抱经济之器,泛若无;洞古今之学,旷若虚,爵之不从,禄之不受。”
贫士市瓜 市:买。穷苦读书人买瓜只挑个大的。比喻以言谈和外貌取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世。《北齐书·杨愔传》:“然取士多以言貌,时致谤言,以为愔之用人,似贫士市瓜,取其大者。”
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作谓语;指安贫乐道。《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贫儿曝富 曝:通“暴”,显露。穷人炫耀财富。比喻稍微有点成绩就炫耀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宋·苏轼《与程全父书》:“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一部,若了此二书,便得贫儿曝富也。”
分贫振穷 分财物救助穷困的人。作谓语、宾语;用于救济。《左传·昭公四年》:“且抚其民,分贫振穷,长孤幼,养老疾。”
爱富嫌贫 嫌:厌恶。嫌弃贫穷,喜爱富有。指对人的好恶以其贫富为准。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贪财。元 施惠《幽闺记 兄弟弹冠》:“你道如何?爱富嫌贫,岳丈倚强凌弱。”
贫富悬殊 贫的和富的相差极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贫穷和富裕。朱自清《论且顾眼前》:“现在的贫富悬殊是史无前例的。”
贫贱之交不可忘 贫贱之交:贫困时的知心朋友。指人富贵时不要忘记贫贱时的朋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唐·陈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夫贫贱之交不可忘,珠玉满堂而不足贵,薛大夫其人也。”
乐退安贫 谓乐于逊退,安于贫穷。作谓语、宾语;指没有竞争意识。唐·司空图《漫书》诗:“乐退安贫知是分,成家报国亦何惭。”
甘贫乐道 甘贫:情愿受贫困;乐道:乐于守道。甘于受贫,乐于守道。是儒家所倡导的处世态度。作谓语、宾语;指儒家思想。《后汉书·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不仰慕之。”
劫富济贫 劫:夺取;济:救济。强夺富人的财物;救济穷苦的百姓。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25回:“ 劫富济贫,自张一帜。”
嫌贫爱富 嫌:厌恶。嫌弃贫穷的;喜爱富有的。指对人的好恶不以德行;而以贫富为标准。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元 关汉卿《斐度还带》:“有那等嫌贫爱富的儿曹辈,将俺这贫傲慢,把他那富追陪,那个肯恤孤念寡存仁义。”
强得易贫 谓非分之得容易失去。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叶圣陶《文心》:“结果必然不成东西,徒然使自己后悔,供人家嘲笑,这便是‘强得易贫’了。”
安贫乐道 安贫:安于贫困;道:原指儒家所信奉的道德;后引申为人生的理想、信念、准则。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甘于贫困恶劣的环境。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韦彪传》:“安贫乐道,恬于进趣,三辅诸儒莫不慕仰之。”
民困国贫 人民困苦,国家贫穷。作宾语、定语;用于时局。《宋史·河渠志》:“当此天灾岁旱,民困国贫之际,不量人力,不顺天时,知其有大不可者五。”
振穷恤贫 救济贫穷的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史·王越传》:“睦族敦旧,振穷恤贫,如恐不及。”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俭:节省;奢:奢侈。穷人不学也会节俭,富人不学也会奢侈。指人的思想受环境习惯的影响。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唐·马周《请崇节俭及制诸王疏》:“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
地瘠民贫 土地瘠薄,人民贫穷。作谓语、定语;用于国情等。清·刘大櫆《送黟令孙君改任凤阳序》:“先时地瘠民贫,催科愈烦,而逋负愈积,逋久不偿,视为固然。”
宁可清贫,不作浊富 宁愿清白而遭受贫困,决不污浊而享受富贵。宋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招庆道匡》:“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
甘贫苦节 甘:情愿,乐意;节:节操。甘心忍受贫穷,刻苦保持忠贞的节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唐·韩愈《举张正甫自代状》:“甘贫苦节,不愧神明。”
贫无置锥 犹言贫无立锥。语本《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作谓语、定语;指十分贫穷。语出《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
怜贫敬老 老:年老的人;怜:怜恤。尊敬老人,怜恤家境困苦的人。形容人有恭谨慈爱的美好品德。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帮助弱势人士。元 无名氏《刘弘嫁婢》第四折:“吾神又将小女桂花配与奇童为妻,则为你恤孤念寡,敬老怜贫,因此感动天地也。”
贫贱不能移 不会因生活贫困,地位卑微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作宾语、定语;指人的性格。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惜老怜贫 惜:爱惜;怜:哀怜;同情。爱护老年人;怜悯穷苦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9回:“我们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
甘贫守节 甘:情愿,乐意。甘受贫困,守住志节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一折:“今日夫为彭泽令,甘贫守节乐恰恰。”
贫无立锥之地 穷得连可以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形容穷困之极。作分句;指非常贫困。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四:“十子者,不能亲也,无置锥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则是圣人之未得志者也。”《汉书·食货志》:“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无)立锥之地。”
贫嘴滑舌 同“贫嘴贱舌”。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嘴多。刘绍棠《蒲柳人家》:“打明天清早起,不许你再跟大姑娘小媳妇儿贫嘴滑舌。”
家贫亲老 家里贫穷,父母年老。旧时指家境困难,又不能离开年老父母出外谋生。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西汉·刘向《说苑·建本》:“子路曰:负重道远者,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者,不择禄而仕。”
贫贱不移 移:改变。不因生活贫困、社会地位低下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形容意志坚定。《孟子 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怜贫恤老 同情和体恤贫穷年老的人。作谓语、宾语;指帮助弱势人士。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如今上了年纪,越发怜贫恤老的了。”
守道安贫 坚守正道,安于贫穷。旧时用来颂扬贫困而有节操的士大夫。作谓语、定语;指安于贫穷不愿改变。《旧唐书·王及善等人传赞》:“守道安贫,坏远当仁。”
贫贱之知 见“贫贱之交”。作宾语;指知心朋友。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卖富差贫 谓对于富人,得钱便予以免除差役;对于穷人,便任意征派劳役。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社会现象。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6卷:“我只道只有阳世间贪官污吏受财枉法,卖富差贫,岂知阴间也自如此!”
贫贱骄人 身处贫贱,但很自豪。指贫贱的人蔑视权贵。主谓式;作谓语、补语;指对富贵权势持轻蔑鄙视态度。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世家》:“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怜贫惜老 同情爱护贫穷的、年老的人。作谓语、宾语;指帮助弱势人士。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42回:“难得老太太和姑奶奶并那些小姐们,连这样怜贫惜老照看我。”
赈贫贷乏 救济穷人。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新唐书·刘仁轨传》:“赈贫贷乏,劝课耕种,为立官社,民皆安其所。”
劫富救贫 劫:强取;救:救助。夺取富人的财产,救助穷苦百姓。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均贫富。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三章:“天地会和饥民纷纷起义,揭‘官逼民反’……‘劫富救贫’等旗号,攻占城市,诛戮官吏。”
甘贫守志 甘:情愿,乐意。甘受贫困,守住志节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四折:“奉圣人的命,因为你梁鸿甘贫守志,孟光举案齐眉,着小官亲赍此封丹诏,与他加官赐赏。”
振贫济乏 接济贫穷的人和没有依靠的人。亦作“振穷恤寡”、“振穷恤贫”。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鲁褒《钱神论》:“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无;达穷开塞,振贫济乏,天不如钱。”
贫贱之交 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作宾语;指知心朋友。《后汉书 宋弘传》:“(光武帝)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家贫如洗 家里穷得像水冲洗过一样;什么都没有。形容贫穷到了极点。主谓式;作状语;形容贫穷到极点。元 秦简夫《剪发待宾》:“小生幼习儒业,颇读诗书,争奈家贫如洗。”
乐道安贫 道:信念;乐道:以守道为乐;安贫:安于贫困。处在贫困的境地中,仍以守道作乐趣。作谓语、宾语、定语;同“安贫乐道”。《晋书·儒林传论》:“……文博之漱流枕石,铲迹销声;宣子方乐道安贫,弘风阐教:斯并通儒之高尚也。”
济苦怜贫 救济爱惜穷苦的人。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救助弱势。元·侯善渊《沁园春》词:“善惠谦柔,济苦怜贫,随方就圆。”
矜贫恤独 矜:怜悯;恤:周济;独:老年无子的人。怜悯救助贫苦和孤独的人。作谓语、宾语;指帮助贫苦人。《魏书 高闾传》:“甄忠明孝,矜贫恤独,开纳谠言,抑绝谗佞。”
周急济贫 周:救济。救济有急难或贫穷的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元·无名氏《看钱奴》第四折:“我怎敢便忘了你那周急济贫时。”
妒富愧贫 忌妒别人富裕,羞愧自己贫穷。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3回:“奈他们有年老的懒于热闹,有家内没有人,又有疾病淹留,要来竟不能来,有一等妒富愧贫不肯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