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鼓的成语

有关鼓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鼓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敝鼓丧豚 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作谓语、定语;指办事方式不对。先秦 荀况《荀子 解蔽》:“故伤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鸣鼓而攻 大张旗鼓地加以讨伐。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敲边鼓 比喻从旁帮腔或助势。动宾式;作宾语;比喻从旁帮腔或助势。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这话须得你老哥自己去找他,我们旁人只能敲敲边鼓。”
重振旗鼓 见“重整旗鼓”。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个人、团体等。清·湘灵子《轩亭冤·惊梦》:“侬欲重振旗鼓,烦你拟篇男女平权文劝戒女子。”
金鼓喧阗 金鼓:金钲和鼓。喧阗:声音大。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清 金捧阊《守一斋笔记 芦花会》:“忽金鼓喧阗,仪卫甚盛,观者踵接肩摩。”
撞钟击鼓 奏乐,指寺院的晨钟暮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郑·墨翟《墨子·非乐上》:“撞巨钟,击鸣鼓。”
鼓噪四起 鼓噪:鸣鼓喧哗。四面战鼓响起,声势浩大。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如遇魏兵,不可大击,只鼓噪呐喊,以疑兵惊之。”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含哺:口含食物;鼓腹:手拍肚皮。口含食物,饱食挺腹。形容人过着安乐的生活。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等。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腰鼓兄弟 腰鼓:古乐器,两头粗,中间细。比喻兄弟辈里居中的的那一个较差。作宾语;用于书面语。《齐书·沈冲传》:“冲与兄淡渊,名誉有优劣,世号为腰鼓兄弟。”
摇唇鼓舌 鼓舌:嚼舌头;指诡辨。摇动嘴唇;鼓动舌头。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先秦 庄周《庄子 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
桴鼓相应 用鼓槌击鼓,鼓就发声。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主谓式;作谓语;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东汉 班固《汉书 李寻传》:“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桴鼓之相应也。”
扯鼓夺旗 形容作战勇敢。作谓语、定语;指人勇敢。元 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三折:“统雄兵劈面相持,驱貔虎扯鼓夺旗。”
鼓舌扬唇 转动舌头,张开嘴唇。形容开口说唱。作谓语、宾语;用于说唱。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一折:“鼓舌扬唇,唱一年家春尽一年家春。”
擂鼓鸣金 金:指锣。指战场上击鼓打锣,以壮声势。作谓语、宾语;指战场上击鼓打锣。元·无名氏《午时牌》第二折:“我今日传了将令,则要您记的叮咛:也不许摇旗呐喊,也不许擂鼓鸣金。”
密锣紧鼓 锣声紧,鼓点密。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声势。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戏剧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陈残云《山谷风烟》第18章:“如今村子上在密锣紧鼓地查什么阴谋,你走路也得当心呵,要带眼识人。”
胶柱鼓瑟 胶:用胶粘住;柱:瑟上调音用的短木;鼓:弹奏;瑟:一种古乐器。用胶把柱粘住;再去弹瑟;比喻拘泥固执而不知变通。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西汉 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村歌社鼓 民间的歌谣、鼓乐。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音乐。元·姚守中《粉蝶儿·牛诉冤》套曲:“为伍的是伴哥王留,受用的是村歌社鼓。”
蒙在鼓里 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作谓语;指受人蒙蔽。清·魏秀仁《花月痕》第12回:“只可怜同秀如蒙在鼓里。”
重兴旗鼓 犹言重整旗鼓。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个人、团体等。清·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现下招集人才,团练军马,倘有机会可乘,一定重兴旗鼓。”
鼓舌掀簧 掉动舌头,掀动乐器中的簧片。谓用动人的言辞蛊惑人。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清·胡泉《貂裘换酒·题〈聊斋志异〉》词:“笔墨久抛荒,懒劳神雕虫小技,鼓舌掀簧。”
含哺鼓腹 哺:口中所含的食物;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过着安乐的生活。庄周《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悬鼓待椎 《渊鉴类函·乐·鼓二》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宋范仲淹一日携子纯仁访民家。民舍有鼓为妖。坐未几,鼓自风滚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谓纯仁曰:‘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令纯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因以“悬鼓待椎”喻急不可待。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渊鉴类函·乐·鼓二》引明陈耀文《天中记》:“宋范仲淹一日携子纯仁访民家。民舍有鼓为妖。坐未几,鼓自风滚至庭不已,民舍皆股栗。仲淹徐谓纯仁曰:‘此鼓久不击,见好客至,故自来庭以寻槌耳。’令纯仁削槌以副之,其鼓立碎。”
悬羊打鼓 悬:吊挂。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古代作战时使用空营诱惑敌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7回:“又暗令兵士通知各位元帅,将各营虚设旗帐,悬羊打鼓。”
明鼓而攻之 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论语 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掩旗息鼓 ①卷起军旗,停擂战鼓。指军队隐蔽行动,避免暴露目标。②比喻停止行动。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明史·流贼传·张献忠》:“献忠因得与山民市盐刍米酪,收溃散,掩旗息鼓,益西走白羊山。”
旗鼓相当 旗鼓:古时作战以摇旗击鼓指挥进退。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隐嚣传》:“如令子阳到汉中、三辅,愿因将军兵马,旗鼓相当。”
掀风鼓浪 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挑起事端。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借着诺蒙坎停战协定的订立和日苏互不侵犯条约的传闻,掀风鼓浪,挑拨中苏两大民族间的感情。”
鼓吹喧阗 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热闹场面。《醒世姻缘传》第九三回:“离店家不上五六里之地,只是后面鼓吹喧阗,回头观看,灯火烛天。”
对牛鼓簧 见“对牛弹琴”。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讥讽别人。《庄子·齐物论》“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晋·郭象注:“是犹对牛鼓簧耳,彼竟不明,故己之道术终于昧然也。”
偃旗仆鼓 见“偃旗息鼓”。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宋·苏洵《权书·法制》:“偃旗仆鼓,寂若无气,严戢兵士,敢哗者斩。”
鼓吻弄舌 鼓弄唇舌。作谓语、宾语;用于说话等。《花月痕》第四四回:“又有一个枭鸟,在秋心院上,鼓吻弄舌,叫得跛脚毛发森竖!”
卧鼓偃旗 卧鼓:停止敲鼓;偃旗:放倒旗子。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比喻句。《周书·王思政传》:“东魏太尉高岳、行台慕容绍宗、同刘丰生等,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城内卧鼓偃旗,若无人者。”
紧锣密鼓 锣鼓点敲得很密。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联合式;作宾语、定语、状语。刘绍棠《狼烟》:“绿树葱茏的太子镇里,传出一阵阵紧锣密鼓的喧响。”
开台锣鼓 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开头部分。也比喻一个事件的开头。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工作或运动的开头。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我的粗枝大叶的东西,就当作一番开台锣鼓好了。”
钟鼓之乐 钟鼓;钟与鼓,乐器。指钟鼓一类的音乐。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汉·贾谊《论时政疏》:“劳智虑,苦身体,乏钟鼓之乐。”
鼓破众人捶 指众人群起攻击落魄失势之人。作宾语、分句;指群起攻击失势之人。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2回:“人常说:墙倒众人推,鼓破乱人捶。”
鼓衰力尽 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悬:吊挂。把羊吊起来,使羊脚乱动击鼓;把铃吊在饿马的蹄子上发出声音。古代作战时使用空营诱惑敌人。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元·无名氏《千里独行》楔子:“俺今夜倒下个空营,着悬羊击鼓,饿马提铃。”
一鼓作气 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櫜弓卧鼓 藏弓息鼓。谓战事停息,天下太平。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休战。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驰使四夷,复其爵号。然后还师振旅,櫜弓卧鼓。申命百姓,各安其所。”
金鼓喧天 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钟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作谓语、定语、分句;形容战斗激烈。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7回:“公子偃命军中举火,一时金鼓喧天,直前冲突。”
鼓噪而起 鼓噪:起哄。喧扰哄闹起来。作谓语、定语;用于场面。《谷梁传·定公十年》:“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
打当面鼓 比喻有话当面说,不背后议论。作谓语、定语;指有话当面说。罗旋《南国峰烟》:“你怎么想就怎么说,噼哩啪拉,把什么都摆出来,打当面鼓,不敲背后锣,我就是喜欢这样的同志。”
鼓脑争头 争着出头;要冒尖,强出头。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全元散曲·柳营曲·风月担》:“勤儿每正鼓脑争头,斗喧呼谢馆秦楼。”
击鼓鸣金 古时两军作战时用鼓和金发号施令,击鼓则进,鸣金则退。作宾语、定语;用于古代军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羊放马。”
村箫社鼓 指民间鼓乐。
当面锣,对面鼓 比喻面对面地商量、对证或争论。作状语;指当面对质或交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1回:“他听见俺娘说不拘几时要对这话,他如何就慌了。要是我,你两个当面锣、对面鼓的对不是!”
鼓盆之戚 旧指死了妻子。偏正式;作宾语;指死了妻子很悲伤。先秦 庄周《庄子 至乐》:“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鼓乐齐鸣 击鼓和奏乐声一齐响。形容热闹景象。作谓语、定语;指气氛热烈。郭沫若《虎符》第二幕:“群众起来,鼓乐齐鸣。”
大张旗鼓 大规模地摇旗擂鼓(张:展开;铺排;旗鼓:古代作战时传达军令的用具)。原形容作成的规模和声势大;现泛指做事规模和声势很大。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集体活动。清 张春帆《宦海》:“李参戎带着这些人陆续出了镇南关,便大张旗鼓,排齐队伍,浩浩荡荡地向前进发。”
撞钟伐鼓 奏乐,指寺院的晨钟暮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柳亚子《论诗五绝答鹅雏》:“撞钟伐鼓几人知?王薼清言世已非。”
布鼓雷门 布鼓:用布蒙的鼓;雷门:古代会稽的城门名。在雷门前击布鼓。比喻在能手面前卖弄本领。联合式;作谓语、补语;比喻在高手面前卖弄本领。东汉 班固《汉书 王尊传》:“毋持布鼓过雷门。”颜师古注:“雷门,会稽城门也,有大鼓,越击此鼓,声闻洛阳,故尊引之也。布鼓,谓以布为鼓,故无声。”
诗肠鼓吹 鼓吹:乐器合奏。特指听到黄鹂鸣声,可以引起诗兴。作宾语;用于作诗。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戴颙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
闷在鼓里 被包在鼓里面。比喻受人蒙蔽,对有关的事情一点儿也不知道。作谓语;指受人蒙蔽。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观天,闷在鼓里,怎么行?”
一鼓而下 一次击鼓发动进攻就把敌人打跨了。指趁有利形势一举打垮敌人。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或军事。明·沈采《千金记·定谋》:“昨日令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迳截赵魏,掩其不备,一鼓而下。”
暮鼓晨钟 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之声。比喻令人警觉醒悟的学说或言论。形容僧尼那样寂寞单调的生活。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南北朝 庚信《陪驾幸终南山和宇文月史》:“戍楼鸣夕鼓,山寺响晨钟。”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鼓:鼓动,振作;上游:比喻前列或高位。把劲头鼓足,努力争取进入先进行列。作谓语、宾语、定语;可分开使用。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在1958年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鼓馁旗靡 鼓点无力,旗帜歪倒。形容军队士气不振。作谓语、定语;用于士气等。清·魏源《圣武记》卷一:“凡行阵参伍弥缝之际,略觉鼓馁旗靡处,得健锐兵数十屹立其间,则整而复进。”
鼓眼努睛 眼睛张大、凸起的样子。谓使眼色。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态。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七:“‘你跟我来,有句话问你。’他鼓眼努睛,对她这样说。”
钟鼓之色 见“钟鼓之色”。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管子·小问》:“夫欣然喜乐者,钟鼓之色也。”
鼓噪而进 鼓噪:擂鼓和呐喊。擂鼓呐喊,大张声势地向前冲去。作谓语;用于战争等。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哀公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举,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陶镕鼓铸 陶镕:烧制陶器;鼓铸: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作宾语、定语;指教育鼓动。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60回:“军机处各大臣,虽经洋翰林、洋进士一番陶镕鼓铸,也只晓得‘立宪,立宪’!”
卧旗息鼓 息鼓:停止敲鼓。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作谓语、定语、宾语;多用于比喻句。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三事曰:“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开四城门,扫地却酒。”
击壤鼓腹 原谓人民吃得饱,有余闲游戏。后用为称颂太平盛世之典。作谓语、定语;指太平盛世。《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仆旗息鼓 息:停止。放倒旗子,停止敲鼓。指隐蔽行军,不暴露目标。比喻无声无息地停止运动。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新唐书·南蛮传》:“会蛮踵来,还攻大度河,仆旗息鼓。”
金鼓齐鸣 金鼓:古时军队演习、作战时用以助军威、壮声势的金钟和战鼓。金钟战鼓一齐鸣响。形容战斗激烈;士气高昂。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战斗气氛紧张激烈。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金鼓以声气也。”
扬锣捣鼓 扬:摇。比喻大声张扬,喧哗吵闹。作谓语;指大肆张扬。曾朴《孽海花》第23回:“料想雯青这回必然要扬锣捣鼓的大闹,所以张夫人身虽在这边,心却在那边。”
羯鼓催花 羯鼓:两面蒙皮,腰部较细的一种鼓。敲击羯鼓,使杏花早开。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南卓《羯鼓录》载:唐玄宗喜好羯鼓,曾经在内庭击鼓,并且自己做了一曲《春光好》。当时正赶上庭中杏花开放,唐玄宗笑着说:“此一事,不唤我作天公可乎?”
鼓唇弄舌 鼓:拨动,振动。振动嘴唇,拨弄舌头。形容凭口舌挑拨、煽动或进行游说。作谓语、宾语;指挑拨是非。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94回:“今已陷之于丧亡,尚不自耻,犹敢鼓唇弄舌于众诸侯之前耶?”
欢呼鼓舞 形容欢乐兴奋之极。作谓语;指高兴。宋·苏轼《缴进免五谷力胜税钱议札子》:“去岁扈从南郊,亲见百姓父老,瞻望圣颜,欢呼鼓舞。”
偃旗卧鼓 见“偃旗息鼓”。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梁书·王僧辩传》:“及贼前锋次江口,僧辩乃命众军,乘城固守,偃旗卧鼓,安若无人。”
渔阳鼙鼓 渔阳:地名,现河北省蓟县,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此;鼙鼓:古代军中用的小鼓。渔阳郡响起了战鼓。指有战事发生。作宾语、定语;指发生战事。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鼓角齐鸣 鼓:战鼓;角:古代军队中的乐器,即号角。战鼓响,号角鸣。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阵势。作谓语;形容军队出击时的雄壮情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前面鼓角齐鸣,一彪军出,放过马谡,拦住张郃。”
欢欣鼓舞 欢欣:快乐而兴奋;鼓舞:振奋。指快乐得欢舞跳跃。形容非常高兴;非常振奋。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宋 苏轼《上知府王龙图书》:“自公始至,释其重荷……是故莫不欢欣鼓舞之至。”
打退堂鼓 退堂:指古代封建官吏坐堂问事完毕。封建官吏在退堂前;差役要打退堂鼓;表示停止办公或审理案件结束。现比喻跟人共同做事时中途退出。也比喻遇到困难或问题时;向后退缩。动宾式;作宾语;比喻遇到困难就中途退缩。元 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
重张旗鼓 重:重新;旗鼓:古时作战用的旌旗与战鼓。比喻失败或受挫折后,重新整顿与组织力量,准备再干。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个人、团体等。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48回:“圣清室已覆,袁为总统,他自然重张旗鼓,又复上台。”
朝锺暮鼓 见“朝钟暮鼓”。
破鼓乱人捶 比喻人失势受到大家的欺侮。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口语。冯骥才《神鞭》:“好啊!破鼓乱人捶呀!等三爷把傻巴儿的辫子揪下来,就砸你的铺子!”
扬铃打鼓 比喻大声张扬。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要是一点子小事便扬铃打鼓,乱折腾起来,不成道理。”
鼓足干劲 鼓:鼓动,振作。把劲头鼓足,准备做事。作谓语、状语;用于做事。朱德《上黔灵山》:“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干劲建家乡。”
偃旗息鼓 偃:放倒;息:停止。原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后用以指休战或不声不响停止行动。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晋 陈寿《三国志 蜀志 赵云传》:“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
卷旗息鼓 犹偃旗息鼓。原指行军时隐蔽行踪,不让敌人觉察。现比喻事情终止或声势减弱。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斗争等。清 孙郁《绣帏灯 公讨》:“须等那不贤之妇亲口道允,我等才卷旗息鼓,暂宽一时。”
鼓乐喧天 鼓:弹奏。喧天:声音大而嘈杂。弹奏着各种乐器,声响大得直冲云天。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热闹场面。《五代史平话 汉史》:“笙歌聒地,鼓乐喧天。”
收锣罢鼓 停止敲击锣鼓。比喻结束,结尾。作谓语、定语、宾语;比喻停止活动等。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骨肉团聚,不过欢笑一场,以此收锣罢鼓,有何趣味。”
鼓角相闻 鼓角:鼓和号角。形容军队戒备不懈,纪律森严。作谓语、定语;用于军队或集体等。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鼓腹含哺 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哺:口中所含的食物。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太平时代无忧无虑的生活。作谓语、定语;指生活太平。《庄子 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
敲锣打鼓 ①谓欢庆祝贺。②形容大造声势,大肆进行舆论宣扬。作谓语、定语;用于欢庆的场面。毛泽东《做革命的促进派》:“我们取得那么大的胜利,人家服服贴贴,敲锣打鼓。”
钟鼓馔玉 谓鸣钟鼓,食珍馐。形容富贵豪华的生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李白《将进酒》诗:“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鼓腹而游 鼓腹:鼓起肚子,即饱食。饱食挺腹,悠闲游玩。形容太平时代人们过着安乐的生活。作谓语、定语;指生活太平。战国·宋·庄周《庄子·马蹄》:“夫赫胥氏之时,民居不知所为,行不知其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
朝钟暮鼓 佛寺晨撞钟,暮击鼓以报时。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唐 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
锣齐鼓不齐 比喻人到不齐或条件不具备。作定语、状语;指条件不具备。
晨钟暮鼓 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联合式;作定语、状语;比喻令人警悟的话。宋 陆游《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钟暮鼓无休时。”
欢忭鼓舞 见“欢忻鼓舞”。
鼓唇摇舌 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何必借我们,你鼓唇摇舌的, 自己开心作戏,却说是称功颂德呢。”"""
金鼓连天 金鼓:古时作战,用金钲和战鼓指挥士兵,击鼓表示前进,鸣金表示后退;连天:响彻云霄。形容军威盛大或战斗激烈。作谓语、分句;形容战斗激烈。明 陈汝元《金莲记 焚券》:“金鼓连天,喊声震地,不是赤眉啸聚,定为碧眼横行,待我出门一看,便知端的。”
商羊鼓舞 商羊:传说鸟名。商羊飞舞定有大雨。比喻重大变故发生之前的预兆。作宾语、定语;指大雨的预兆。《孔子家语·辨政》:“且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公子身边最讲得话、像心称意的,有两个门客……大小事多要串通得这两个,方才弄得成。这两个一鼓一板,只要公子出脱得些,大家有味。”
两部鼓吹 鼓吹:古时仪仗乐队的器乐合奏。两部器乐合奏。特指蛙鸣。作宾语;指蛙鸣。《南齐书·孔稚珪传》:“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中有蛙鸣,或问之曰:‘欲为陈蕃乎?’稚珪笑曰:‘我以此当两部鼓吹,何必期效仲举。’”
锣鼓喧天 喧:声音大。锣鼓的声音震天响。用敲锣打鼓来表示喜庆的意思。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元 尚仲贤《单鞭夺槊》第四折:“早来到北邙前面,猛听的锣鼓喧天,那军不到三千,拥出个将一员,雄纠纠威风武艺显。”
摇唇鼓喙 犹言摇唇鼓舌。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明·宋濂《送徐大年还淳安序》:“世之好议论者,见其辞禄而归,摇唇鼓喙,诩诩相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