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危的成语

有关危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危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涉艰履危 涉:经历;履:踩踏。身涉危难,经历险阻。形容闯过重重困难。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南朝·齐·虞玩之《上表告退》:“经昏践乱,涉艰履危,仰圣德以求全,凭贤辅以申节。”
危如朝露 危险得象清早的露水,太阳一出就会消失。比喻处境极危险。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处境极危险。《史记·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延年益寿乎。”
临危下石 在人家处于危急时向他扔石头。比喻乘人之危,加以打击。作谓语、定语;指陷害人。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9回:“夸谈经济者,少甚么看风使舵、临危下石之人。”
急人之危 急:着急;危:危急。热心主动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作谓语、定语;指帮人解决困难。《新五代史·刘守光传》:“公三晋贤士,独不急人之危乎?”
临危自悔 悔:懊悔。遇到危难时自己懊悔。形容意志不坚定。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意志。元·郑光祖《钟离春智勇定齐》第三折:“您今日遭陷擒缚,方才是临危自悔。”
国步艰危 国步:国家的命运。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作谓语、定语;指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清·顾炎武《赠路舍人泽溥》诗:“国步方艰危,简在卿昆季。”
累卵之危 好比堆叠起来的蛋,极容易打碎。比喻情况极危险。偏正式;作宾语。汉 刘向《极谏用外戚封事》:“王氏与刘氏亦且不并立,如下有泰山之安,则上有累卵之危。”
燕巢危幕 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作宾语、定语;指处境非常危险。《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忠不避危 忠:忠于。避:回避。忠于职守,不回避危险,。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晏子》:“忠不避危,爱无恶言。”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相转化,灾祸与幸福互为因果。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战国 宋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危急关头 不可预见的紧急关头或困境,要求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造成灾难。作宾语、定语;用于特别紧急情况。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对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地站在我一边。”
旦夕之危 旦夕:比喻短时间内。危:危险。形容危险逼近。作宾语;指危险迫在眉睫。《三国志·蜀志·孟光传》:“旦夕之危,倒悬之急。”
危言正色 刚直的言论和严正的态度。作定语、状语;指忠言。唐·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赵汤矍而不回。”
整衣危坐 危坐: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恭敬严肃地坐着。
忧盛危明 犹言居安思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明·陈继儒《读书镜》第二卷:“夫忧盛危明,辟邪镇恶,此皆臣子一念忠义所发,诚不可已。”
临危自省 省:醒悟。临到危难时能够自己觉醒。作谓语;用于遇到危难时。明·无名氏《云台山》第二折:“我与你指迷途,临危自省,我教你得平安,福禄如增。”
危机四伏 到处隐藏着危险的祸根。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茅盾《子夜》九:“不要太乐观。上海此时也是危机四伏。”
临危效命 效:献出。面对危难,勇于献出自己生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宋·欧阳修《谢复龙图阁直学士表》:“徒因学古之勤,粗识事君之节,苟临危效命,尚当不顾以奋身,况为善无伤,何惮竭忠而报国。”
扶危定倾 谓在国家危殆将倾覆之时扶持之使安定。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时局。《周书·李基传》:“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
鸟覆危巢 鸟巢因建于弱枝而倾覆。比喻处境极端危险。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唐·李商隐《行次昭应县道上》诗:“鱼游沸鼎知无日,鸟覆危巢岂待风。”
危言竦论 使人感到惊恐或震动的言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24回:“滞魄幽魂现形惊异类,危言竦论改过望同胞。”
危于累卵 比垒起的蛋还危险。喻极其危险。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十分危险。《战国策·秦策四》:“当是时,魏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汉·枚乘《上书谏吴王》:“必若所欲为,危于累卵,难于上天。”《后汉书·申屠刚传》:“国家危弱,奸谋不禁;六极之效,危于累卵。”
栗栗危惧 栗栗:发抖的样子。形容非常害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害怕。《尚书 汤浩》:“栗栗危惧,若将陨于深渊。”
救难解危 帮助陷入困境的人解除危难。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4回:“这两个女子,便都有些盗贼意思,不比前边这几个报仇雪耻,救难解危,方是修仙正路。”
拨乱济危 平定乱世,救济危难。亦作“拨乱济时”。作谓语、定语;指人力挽狂澜。晋·龚壮《上李寿封事》:“管、蔡既兴,谗谀滋蔓,大义灭亲,拨乱济危。”
临危不惧 临:碰到;面临;惧:害怕;畏惧。面对危难;丝毫也不畏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安危相易 易:变易,转变。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相互转换。作宾语、定语;指平安与危难互为因果。先秦 庄周《庄子 则阳》:“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
危言谠论 危:高耸的样子;谠:正直。指正直的言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王安石《答孙元规大资书》:“伏惟阁下危言谠论,流风善政,简在天子之心,而讽于士大夫之口,名声之盛,位势之尊,不宜以细故苟自贬损。”
临危不挠 挠:屈,折。遇到危险时并不屈服。形容英勇坚贞。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周书·李棠柳桧传论》:“李棠、柳桧并临危不挠,视死如归,其壮志贞情,可与青松白玉比质也。”
扶危持颠 扶:帮助;持:握,把握;颠:倒,倾倒。指挽回处于危难中的国家或人。作谓语、宾语;指人本事大。唐 杜光庭《虬髯客传》:“素骄贵,末年愈甚,无复知所负荷,扶危持颠。”
扶危济困 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生活困苦、处境危急的人。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明 施耐庵《水浒传》:“素知将军仗义行仁,扶危济困,不想果然如此义气!”
临危不苟 临:面对;苟:苟且,草率。指遇到危难不苟且偷生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节。老舍《四世同堂》:“我手无缚鸡之力,不能去杀敌雪耻,我只能临危不苟。”
临危受命 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三国 蜀 诸葛亮《前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危若朝露 危险得像清早的露水一样容易消失。比喻面临死亡。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比喻处境极危险。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
危在旦夕 形容危险就在眼前。旦夕:早晨和晚上;指很短时间之内。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危险。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临危不惮 临:碰到,面临;惮:畏惧。遇到危难,一点也不害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沉着。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临危不惮,赴救远征。”
危言覈论 正直而翔实的言论。
正色危言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宋史 杜衍等传论》:“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
岌岌可危 岌岌: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形容形势极其危险。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非常危险。先秦 孟轲《孟子 万章上》:“天下殆哉,岌岌乎!”
见危致命 见“见危授命”。作谓语、定语;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春秋·鲁·孔丘《论语·子罕》:“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人人自危 每一个人都感到随时有危险出现而恐惧不安。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补语;含贬义。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法令诛罚日益深刻,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
转危为安 由危险转为平安。危:危险。兼语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局势等。汉 刘向《<战国策>书录》:“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亦可观。”
正襟危坐 正襟:正一正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恭敬严肃地坐着。《史记 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
扶危救困 对处境危急、困难的人给以救济帮助。作谓语、定语;指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元·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三折楔子:“今日个扶危救困休辞惮,疾便的牵战马上雕鞍。”
变危为安 变危急为平安。作谓语、定语;用于局势等。宋 司马光《论周琰事乞不坐冯浩状》:“陛下当此之时变危为安,变乱为治,易于返掌。”
孤履危行 谓行为孤高独特。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明·李东阳《冰玉斋记》:“若明仲者,雄谈博辩而人不以为狂,志高远虑而人不以为迂,孤履危行而人不以为异。”
危而不持 持:扶助,支持。国有危急之事,不须外力扶助便能安然平息。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鲁·孔丘《论语》:“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于安思危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作谓语、宾语;用于自勉。《战国策 楚策四》:“臣闻之《春秋》,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居安虑危 同“居安思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宋书·文五王传》:“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虑危,不可不惧。”
危急存亡 危急:危险而紧急。指关系到生存灭亡的紧急关头。作宾语、定语;比喻形势危险急迫。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罢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危言危行 危:正直。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
危言核论 正直而翔实的言论。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郭太传》:“林宗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核论,故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
去危就安 离开危险,达到平安。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北齐书·文襄帝纪》:“去危就安,今归正朔;转祸为福,已脱罗网。”
忘战者危 指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同“忘战必危”。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三国 魏 桓范《兵要》:“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不好不忘,天下之王也。”
忘战必危 战:战备。危:危险,危机。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等。东汉·班固《汉书·主父偃传》:“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
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治:合理。把危亡当作安定,把祸乱当作太平。形容缺乏政治远见,看不到潜在的危机。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汉·贾谊《治安策》:“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时,因天之助,尚惮以危为安,以乱为治。”
人心惟危 惟:是;危:险恶。指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险的。主谓式;作谓语;含贬义。《尚书 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倒悬之危 倒悬:象人被倒挂着一样。比喻处境极端困难。作宾语;比喻处境极端艰难。《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扶危拯溺 溺:落水。扶助危难者,救起落水者。比喻尽力救助别人的危难。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唐·崔佑甫《唐故常州刺史独孤公神道碑铭》:“常州之义笃于友,用之有常,行之可久,扶危拯溺,尔身我手。”
危言悚听 危言:使人吃惊的话。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夸大事实吓唬人。梁启超《米禁危言》:“我国民勿以吾为危言悚听也。”
拯溺扶危 拯:救。溺:落水者。危:危难。救助落水者,扶持危难中的人或国家。亦作“拯危扶溺”、“拯危济困”。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陈书·虞寄传》:“然夷凶剪乱,拯溺扶危,四海乐推,三灵眷命,揖让而居南面者,陈氏也。”
褒衣危冠 褒衣:宽大的衣服。危冠:高帽子。古代儒生的装束。指宽袍高帽。作宾语、定语;指古代儒生的装束。唐·韩愈《上巳日燕太学听弹琴诗序》:“献酬有容,歌风雅之古辞,斥夷狄之新声。褒衣危冠,兴兴如此。”
临危履冰 临:面临;履:踩,踏。面临危境,走在冰上。比喻处境艰危,应时时戒惧谨慎。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90卷:“故圣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常如临危履冰,以大居小,以富居贫。”
临危不顾 临:遇到;危:危险。遇到危难的时候,一点也不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十分英勇。《三国志 魏志 陈留王传》:“和、琇、抚皆抗不挠,拒会凶言,临危不顾。”
救困扶危 救济扶助陷于困境危难中的人。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救济扶助陷于困境危难中的人。元 刘君锡《来生债》第四折:“救困扶危,疏财仗义,都做了注福消愆。”
扶危济急 犹扶危济困。作谓语、定语;指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鎌田诚一墓记》:“君以一九三○年三月至沪……中遭艰巨,笃行靡改,扶危济急,公私两全。”
拯危扶溺 溺:落水者;危:危乱,指动乱中的国家。拯救、帮助受难的百姓和动乱中的国家。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3回:“岂有论道经邦之志,全无拯危扶溺之心。”
燕处危巢 见“燕处焚巢”。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清·筱波山人《爱国魂·勤王》:“怕只怕临安颓厦如燕处危巢。”
危言逆耳 正直的规劝听起来不顺耳。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明·李东阳《太白行》:“龙攀凤附不自由,何乃弃君来事仇。危言逆耳谁为谋?”
涉危履险 涉:经历;履:踩踏。身涉危难,经历险阻。形容闯过重重困难。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度尚传》:“磐身婴甲胄,涉危履险,讨击凶患,斩駗渠帅,余尽鸟窜冒遁,还奔荆州。”
治乱安危 使纷乱的社会得到整治,危急的局势得以安定。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轼《东坡集·司马温公行状》:“其余非天下所以治乱安危者,皆不载。”
齿危发秀 年高眉秀。作谓语、定语;用于老年人。《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至若齿危发秀之老,含经味道之生,莫不北面人宗,自同资敬。”
兵凶战危 指战事凶险可怕。作宾语、定语;指战争可怕。汉 晁错《言兵事疏》:“虽然,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俯卬之间耳。”
治乱扶危 治:治理。治理乱世,扶持危局作谓语、定语;指扭转危局。
阽危之域 阽危:危险;域:境地。危险的境地。作宾语;指危险的境地。南朝·齐·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故能出人于阽危之域,跻俗于仁寿之地。”
救死扶危 救护生命垂危者,照顾危亡者。作定语、宾语、分句;多指医生的职责。唐 张鷟《龙筋凤髓判 左右骁卫》:“重人贱畜,往哲之嘉猷;救死扶危,明王之盛事。”
毁不危身 见“毁不灭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服丧等场合。西汉·戴圣《礼记·檀弓下》:“丧不虑居,毁不危身。”
临危致命 在遇到危难时肯豁出性命。连动式;作谓语;指遇到危难肯豁出生命。先秦 孔子《论语 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
萧墙之危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在内部发生祸乱的危险。作宾语;指内部发生祸乱。战国·韩·韩非《韩非子·用人》:“不谨萧墙之患,而固金城于远境。”
前危后则 前人的危亡,后人应引以为戒。犹言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三年》:“地列酒泉,天垂酒池,杜康妙识,仪狄先知。纣丧殷邦,桀倾夏国,由此言之,前危后则。”
高而不危 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孝经·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济困扶危 济:接济;扶:扶助。帮助陷入危困境地的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元 王实甫《西厢记》:“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
处安思危 处:居于;思:想,考虑。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行不履危 不走有危险的地方。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臣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万乘之主行不履危。”
临危制变 面临危难时紧急应变。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司马懿临危制变,擒渊可计日待也。”
整襟危坐 整衣端坐。形容严肃拘谨。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恭敬严肃地坐着。元·脱脱 《宋史·儒林传六·李道传》:“道传少庄重,稍长读河南程氏书,玩索义理,至忘寝食,虽处暗室,整襟危坐,肃如也。”
破家危国 损毁家庭危害国家。作谓语、定语;指危害大。三国·魏·钟会《母夫人张氏传》:“嫡庶相害,破家危国,古今以为鉴诚。”
存亡安危 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使极其危险的安定下来。形容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作用。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在关键时刻起决定作。《荀子·王制》:“功名之所就,存亡安危之所堕,必将于愉殷赤心之所。”
定倾扶危 倾:危。扶助危倾,使其安定。指挽救国家于危难之时。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汉·恒宽《盐铁论·备胡》:“古者明王讨暴卫弱,定倾扶危,使小国之君悦;讨暴定倾,则无罪之人附。”
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益:更加;势:权势。道德越高尚,为人处事好,就越安全;权势越大,更容易滥用权力,刚愎自用,就越危险。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史记·日者列传》:“道高易安,势高益危。居赫赫之势,失身且有日矣。”
拯危济困 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作谓语、定语;指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
扶困济危 扶:帮助,支持;济:拯救。扶持、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作谓语、定语;指救济有危难和困苦的人。柳洲《风雨桃花洲》:“李大树在二虎子心目中,已成为自己所不及的、不畏强暴、扶困济危、本领高强的英雄。”
扶颠持危 颠:倒,倾倒;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时局。宋·秦观《贺孙中丞启》:“恭惟中丞侍郎,受天间气,为世直儒;力足以扶颠持危,器足以致远任重。”
临危授命 面对危急时勇于献出生命。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先秦 孔子《论语 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济弱扶危 济:救助;弱:弱小。指救助弱小危难的人。作谓语、定语;指救助弱小危难的人。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7回:“如此富贵之时,又昔修桥砌路,济弱扶危。”
存亡危急之秋 指生存、灭亡、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作宾语;指关键时刻。毛泽东《国共合作成立后的迫切任务》:“在存亡危急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的一切,而当与全国国民彻底更始,力谋团结,以保国家之生命与生存。”
扶危持倾 扶:帮助;持:握,把握。指能够挽回颠危的局面,使之转危为安。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时局。晋·陈寿《三国志·许靖传》:“今日足下扶危持倾,为国柱石。”
力尽神危 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作定语、状语;用于人境况。清·曹雪芹《红楼梦》第53回:“话说宝玉见晴雯将雀裘补完,已使得力尽神危,忙命小丫头替他捶着。”
危言耸听 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动。耸听:使人听了吃惊;危言:使人吃惊的话。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宋 吕祖谦《吕东莱文集》:“意者危言骇世,姑一快胸中之愤耶!”
安危与共 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