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字的成语

有关字的成语

有关字的成语共收录9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十字街口 十字街头。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明·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十回:“当下去十字街口,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
一字不落 落:丢下。指整篇文章都仔细逐字逐句地阅读或背诵。作定语、状语;用于读书等。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3回:“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拆白道字 把一个字拆成一句话的一种文字游戏。作宾语、定语;指文字游戏。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一折:“俺孩子拆白道字,顶真续麻,无般不晓,无般不会。”
八字没见一撇 比喻事情毫无眉目,未见端绪。复句式;作分句;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第三卷:“《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自不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咬字眼儿 在措辞方面挑毛病(多指对别人说的话)。
字若涂鸦 涂鸦:比喻书法拙劣或胡乱写作。比喻书法拙劣、幼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卢全《示添丁》诗:“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
严以律己,宽以字人 对自己要求严格,待别人则很宽厚。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为人处世。清·汪琬《送张牖如之任南宁序》:“严以律己,宽以字人。”
逐字逐句 挨次序一字一句地。作状语;指认真读写。程树榛《大学时代》:“她一下又翻到了今年寒假的第一天日记,并饶有兴趣地逐字逐句看了下去。”
片纸只字 指零碎的文字材料;也指简短的书信。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写信等。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25卷:“得其片纸只字者,重如拱璧。”
一字师 指订正一字之误读,即可为师。亦指更换诗文中一、二字的老师。作宾语;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五代 王定宝《唐摭言 切磋》载李相读《春秋》,叔孙婼之“婼”应读“敕略切”,李误为“敕晷切”,小吏言之,公大惭愧,“命小吏受北面之礼,号曰‘一字师’”。
片文只字 指少数的几句话语。作主语、宾语;用于写信等。五代·王定保《唐摭言·争解元》:“孜孜以荐贤为急务,虽州里白丁,片文只字求贡于有司者,莫不尽礼接之。”
一字一板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形容说话从容清楚。老舍《二马》:“温都太太把房钱,吃饭的时间,晚上锁门的时候,和一切的规矩,都当着伊牧师一字一板的交待明白了。”
十字路口 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偏正式;作主语、宾语;指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鲁迅《华盖集 北京通信》:“但不幸我竟力不从心,因为我自己也正站在歧路上,——或者说得较有希望些:站在十字路口。”
字斟句酌 一字一句都推敲、斟酌。形容说话、作文章严谨慎重。斟酌:考虑;推敲。联合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一》:“《论语》、《孟子》,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一字千秋 谓文字警辟,足垂久远。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一》:“夫诗以一字千秋者也,史以千秋一字者也。”
一字不爽 爽:差错,失误。一个字也不错。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所责之事,皆系平日私语一字不爽。”
一字长蛇阵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形容排列成一长条的人或物。作宾语、定语、状语;指排列的人或物。明·施耐庵《水浒传》第88回:“听的里面雷声高举,四七二十八门,一齐分开,变作一字长蛇之阵,便杀出来。”
一字褒贬 一个字的褒扬或贬斥。泛指作文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主谓式;作宾语、定语;指作文用字措辞严谨有分寸。晋 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虽以一字为褒贬,然皆须数句以成言。”
一字值千金 一个字价值千金。指字写得非常好。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作定语、宾语;指文章或字写得好。宋·戴复古《望江南》词:“结屋三间藏万卷,挥毫一字值千金。”
一字不差 一个字也没有更改,与原文雷同。也指一个字也不错。作定语、状语;多用于背诵、抄袭等。明·西湖渔隐主人《欢喜冤家》第17回:“春香把香盒送与了他,把楚楚吩咐言语一字不差传与老孔。”
一字千金 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主谓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南朝 梁 钟嵘《诗品 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俗下文字 指为应付世事而写的平庸的应酬文章。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韩愈《与冯宿论文书》:“时时应事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
十字街头 指纵横交叉;繁华热闹的街道。也指人世间;现实社会。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元 无名氏《村乐堂》:“则这金钗儿是二人口内的招伏状,更压着那十字街头犯由榜,这公事不虚诳。”
天文数字 表示极大的数字。作宾语、定语;指极大的数字。张爱玲《小艾》:“物价已经涨成天文数字,到了天尽头了,还是涨。”
识文谈字 见“识文断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无名氏《薛苞认母》第二折:“孩儿也,你是个识文谈字的人。”
目不识字 指一个字也不认得。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盲。清·顾炎武《与友人论门人书》:“矧纳赀之例行,而目不识字者可为郡邑博士。”
八字打开 象“八”字那样,撇、捺向两边分开。原意是放着正路不走,却走歪门邪道。也形容门路很宽。主谓式;作谓语;比喻简单明了。宋 朱熹《与刘子澄书》:“近日因看《大学》,见得此意甚分明。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但人自不领会,却向外狂走耳。”
春山八字 八字:指眉毛。形容眉如春山秀美。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剪灯余话·江庙泥神记》:“春山八字争妍媚,姨姨妹妹皆殊丽。”
一言半字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三遂平妖传》第二回:“袁公此时那有心情回答他一言半字,舒着双臂拉开,径奔石床上,取了如意册儿,翻身复上天门。”
一字一珠 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含褒义。唐 薛能《赠歌者》诗:“一字新声一颗珠,转喉疑是击珊瑚。”
天字第一号 天:天字是《千字文》首句“天地玄黄”的第一个字。指第一或第一类中的第一号。比喻最高的、最大的或最强的。偏正式;作宾语;比喻最高的。南朝 梁 周兴嗣《千字文》:“天地玄黄”
十字打开 比喻说话明白无隐,开门见山。作谓语、定语;比喻简单明了。宋·陆九渊《象山集·象山语录》:“孟子十字打开更无隐遁,盖时不同也。”
梳文栉字 谓训释文字。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曾国藩《朱慎甫遗书序》:“袭为一种破碎之学,辨物析名,梳文栉字,刺经典一二字,解说或至数千万言,繁称杂引,游衍而不得所归。”
片言只字 不多的几句话,极少的几个字。指零碎的文字材料。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写信等。晋 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事踪笔迹,皆可推校。”
矜句饰字 矜:慎重;饰:整饰。形容写文章时字斟句酌,十分慎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写作等。清·周亮工《书影》第六卷:“彼以句字为辞,而不知古之所谓辞命辞章者,指其首尾结撰,而通谓之辞,非如今人以矜句饰字为辞也。”
三写易字 晋葛洪《抱朴子 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后以“三写易字”谓古书传写易致差错。作宾语、定语;用于文字等。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拆牌道字 见“拆白道字”。作宾语、定语;指文字游戏。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回:“行令猜拳频递盏,拆牌道字漫传钟。”
咬文嚼字 指过分推敲字句;或讥讽迂腐不达事物;寻章搞句的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元 乔吉《小桃红 赠刘牙儿》曲:“含宫泛微,咬文嚼字,谁敢嗑牙儿。”
一字不易 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作定语、状语;指不改变一字。《新唐书 文艺传中 孙逖》:“而逖尤精密,张九龄视其草,欲易一字,卒不能也。”
字里行间 字词里边;文句中间。指文章字句间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字句之间。南朝 梁 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
金字招牌 旧时商店用金粉涂字的招牌;也指商店资金雄厚;信誉卓著。现比喻人炫耀的名义或称号。也作“金字牌匾”。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清 曾朴《孽海花》第25回:“总算一帆风顺,文武全才的金字招牌,还高高挂着。”
鸿章钜字 犹鸿文。作宾语、定语;指作品。清·梅曾亮《复上汪尚书书》:“前由陈中书所递至赐书,伏读数过,鸿章钜字,光辉薄星辰,声气谐《韶》《濩》。”
字顺文从 用词行文自然妥贴,表达清楚。作谓语、定语;指文章用词妥贴通顺。清·陈田《〈明诗纪事戊签〉序》:“其间独照之匠,若荆川、遵岩、震川,变秦汉为欧曾,易诘屈謷牙为字顺文从。”
咬音咂字 形容说话一字一板,郑重其事。作定语、状语;用于说话。萧乾《栗子·皈依》:“‘所以你这臭丫头就没了魂似地跟了下去,对吗?’老妇人咬音咂字地说。”
不立文字 佛家语,指禅家悟道,不涉文字不依经卷,唯以师徒心心相印,理解契合,传法授受。作谓语;指口头传授。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七佛 释迦牟尼佛》:“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识字知书 谓有文化知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渔《奈何天·虑婚》:“莫说别个,就是阙忠辈呵,一般也貌昂藏,识字知书,怎奈这命低微,执镫随鞭。”
一字不苟 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作文每一个字都要斟酌。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6卷:“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
锦字回文 绣在锦缎上的回文。指情诗。作宾语、定语;指情诗。
点指画字 指在合同文约或供词上按手印签字画押。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签约。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指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惜字如金 谓极其节省文字,不多费笔墨。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不轻易动笔。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格局》:“文章所忌者,开口骂题。便说几句闲文,才归正传,亦未尝不可,胡遽惜字如金,而作此卤莽灭裂之状也!”
文字狱 统治者从作者的诗文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而造成的冤狱。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社会。清·龚自珍《咏史》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片言一字 犹片言只字。少量的文字。作主语、宾语;用于讲话、写信等。唐 李邕《兖州曲阜县孔子庙碑》:“片言一字,劝善惩恶,诱进后人,启明先觉。”
识文断字 知晓文字。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有一点文化知识。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8回:“当着人家识文断字的人儿呢?别抡荤,看人家笑话。”
只字不提 只:一个。一个字也不谈起。比喻有意不说。主谓式;作谓语;指有意不说。冰心《关于男人》:“至于儿女们的出生年月和名字,竟是只字不提。”
一字不识 一个字也不认识。作谓语、定语;指文盲。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卷:“那主儿或是年老的,或是貌丑的,或是一字不识的村牛,你却不肮脏了一世。”
知书识字 指有文化修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惟敏《朝天子·自遣》曲:“海翁,命穷,百不会,千无用。知书识字总成空。”
点纸画字 指在契约或供词上捺指模和签押。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签约。宋·陈元靓《事林广记·家礼·婚礼》:“诸婚娶两家,并用点纸画字,写立合同文约,明白具载往回聘礼。”
字夹风霜 夹:夹杂、搀杂。字句里夹杂着风霜。比喻文章森严而有力。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晋·葛洪《西京杂记》:“淮南王刘安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淮南子》,一曰《刘安子》。自云:‘字中皆夹风霜。’”
纥字不识 识:认识。指人不识字。作谓语、定语;指人不识字。《通俗编·文学》引《懒真子》:“汝纥字不识耶!”
一字连城 极言文辞的精妙。作谓语、定语;极言文辞的精妙。《魏书·彭城王勰传》:“黄门侍郎崔光读暮春群臣应诏诗。至勰诗,高祖仍为之改一字……勰曰:‘臣闻《诗》三百,一言可蔽。今陛下赐刊一字,足以价等连城。’”
僻字涩句 冷僻的字、词和晦涩的文句。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冷僻艰涩的字句。清·昭梿《啸亭杂录·诗文涩体》:“其《新唐书》好用僻字涩句,以矜其博。”
十字路头 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作主语、宾语;形容大众谋生场所。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回 :“刽子手叫起恶杀都来,恰好午时三刻,将王庆押到十字路头,读罢犯由,如法凌迟处死。”
咬文啮字 见“咬文嚼字”。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死扣字眼。胡适《<水浒传>考证》:“我又最恨人家咬文啮字的评文,但我却又有点‘考据癖’。”
讲文张字 谓讲求文字工丽并张大其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说话或文章等。唐·孙樵《与高锡望书》:“夫史家条序人物,宜存警训,不当徒以官大庞浓,讲文张字。”
一字一泪 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亦作“一言一泪”。作宾语、状语;指内心凄苦。明·李贽《焚书·书答·与焦漪园》:“写至此,一字一泪,不知当向何人道,当与何人读,想当照旧剃发归山去矣!”
一字之师 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指改正别人诗文中的一个字或纠正一个误读、误写的字。偏正式;作宾语;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明 张岱《与周伯戬之书》:“张乖崖以萧楚才为一字之师。”
一字长城 排列成一长条的阵势。也指一言奏效,可比长城。偏正式;作宾语;指一言奏效。明 汤显祖《牡丹亭 折寇》:“仗恩台一字长城,借寒儒八面威风。”
字正腔圆 形容吐字准确;唱腔圆熟。联合式;作宾语、宾语、定语;含褒义。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接着便也说了这一句谚语,字正腔圆,果然是道地的无锡话。”
文从字顺 文句通顺、用词妥贴。从、顺:妥贴、通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唐 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
八字没一撇 比喻事情还没有眉目。作宾语、定语;指没有眉目。孙锦标《通俗常言疏证 人事》:“《通俗编》:‘朱子《与刘子澄书》:圣贤已是八字打开了,人不自领会。’按今有‘八字不见两撇’之谚,似又因于此语。凡事无端绪者,谓之八字不曾见两撇。”
行间字里 谓文章的字句中间。作主语、宾语;指字句之间。南朝·梁·简文帝《答新渝侯和诗书》:“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清·平步青《霞外■(扌麕)屑·论文下·文章圈点》:“书有圈点勾勒,始自前明中叶选刻时文陋习。然行间字里,触眼特为爽豁,故仿而用之。”
嚼字咬文 嚼:将食物咬烂。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实质。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死扣字眼。清·张南庄《何曲·序》:“讵能嚼字咬文,又何须之乎者也。”
咬文齧字 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同“咬文嚼字”。
句比字栉 见“句栉字比”。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文章等。清·钱谦益《宋子建<遥和集>序》:“宋子建尽取六代三唐之诗,句比字栉,继声属和,名之曰《遥和集》。”
只字片言 只:一个。指零星的文字和言语。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只字片言曾蒙激赏。”
一字一句 ①每字每句。②形容说话清楚从容。作定语、状语;形容人说话清楚从容。林兰《红棉袄》:“三婶子一点一点撕着那发了黑的棉花,一字一句地说:‘老三那孩子言不出语不进的,写不上,算不上,工作团咋派上他这个老实疙瘩。’”
字挟风霜 比喻文笔褒贬森严。作谓语;指文章。
载酒问字 指人有学问,常有人登门求教。也比喻勤学好问。作宾语、定语;比喻勤学好问。《汉书·扬雄传下》:“家素贫,嗜酒,人希至门。时有好事者载酒肴从游学。”又,“乃刘棻尝从雄学作奇字。”
不易一字 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作谓语、状语;指不改动一个字。《新唐书 王勃传》:“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瓜字初分 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两个八字以纪年,即十六岁。多用于女子。作定语;指女子16岁。南朝·宋·吴声歌曲《碧玉歌》:“碧玉破瓜时,郎为情颠倒。”
句斟字酌 指写文章或说话时慎重细致,一字一句地推敲琢磨。联合式;作谓语;指逐句逐字仔细推敲。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一卷:“宋儒积一生精力,字斟句酌,亦断非汉儒所及。”
逐句逐字 见“逐字逐句”。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四十一回:“自上横行退一字成句,逐句逐字逆读,俱成回文。”
一字千钧 一个字有千钧重(钧:古代重量单位;合三十斤)。形容文字很有分量。主谓式;作宾语、定语、分句;含褒义。南朝 梁 钟嵘《诗品 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一字兼金 形容文字极其珍贵。兼金,价值倍常的好金。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四:“苏、黄遗墨流传至今者,一字兼金。”
句栉字比 犹言逐字逐句仔细推敲。作宾语、定语、谓语;用于文章等。清·仇兆鳌《<北诗详注>序》:“求其归宿所在,又从而句栉字比之,庶几得作者苦心于千百年之上。”
字字珠玉 每一个字都像珍珠、宝玉那样珍贵值钱。形容文章作的好,声价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 汤显祖《邯郸记 赠试》:“听的黄榜招贤,尽把所赠资金,引动朝贵,则小生之文字字珠玉矣。”
白纸黑字 白纸上写着黑字。比喻有确凿的文字凭据;不容抵赖或改悔。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有文字凭证。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曾不思宪法之所以有效力,全恃民众之拥护,假使只有白纸黑字之宪法,决不能保证民权,俾不受军阀之摧残。”
字字珠玑 每个字都像珍珠一样。比喻谈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珠玑:珠子。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任凭是篇篇锦绣,字字珠玑,会不上一名进士。”
待字闺中 留在闺房里等待许配(闺:好卧室)。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挑字眼儿 从措辞用字上找小毛病。作谓语、宾语;指找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