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成的成语

有关成的成语

因篇幅关系,成的成语只列出前 100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嗜痂成癖 嗜:爱好;痂:疮口表面的硬壳。形容怪癖的嗜好。作宾语、定语;形容怪癖的嗜好。《南史·刘穆之传》:“邕性嗜食疮痂,以为味似鳆鱼。”
十成九稳 谓相当稳妥可靠。作宾语、定语;指有很大的把握。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二折:“我则道嫁良人十成九稳,今日个越不见末尾三稍。”
不成三瓦 比喻不能要求齐全。《史记·龟策列传》:“物安可全乎?天尚不全。故室为屋,不成三瓦而陈之。”
习以成风 风:风气。习惯了,就形成了风气。作宾语、定语;指成为习俗。宋·朱熹《谏诤》:“今聚天下之不敢言是非者在朝廷,又择其不敢言之甚者为台谏,习以成风,如何做得事。”
不成体统 体统:格局;规矩。指言行没有规矩;不成样子。动宾式;作谓语、补语、分句;表示人言行放肆,或有失庄重。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13回:“刻印不及,以锥画之,全不成体统。”
不成器 器:指人的度量、才干。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多用以指人气质平庸,不能有所成就,没有什么出息。有时也指不学好,自甘堕落。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没有用处。西汉 戴圣《礼记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适以相成 适:恰好。恰好可以相辅相成。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老舍《赵子曰》:“他们两个好像庙门前立着的那对哼、哈二将,唯其不同,适以相成。”
革凡成圣 革除凡习,成为圣哲。作谓语、宾语;用于人的行为等。南朝·梁武帝《敕舍道事佛》:“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
朝成夕毁 形容翻新之速。作宾语、定语;指变化快。宋 苏轼《御试制科策》;“后宫之费不下一敌国,金玉锦绣之工,日作而不息,朝成夕毁,务以相新。”
老羞成怒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因羞愧恼恨而发怒。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改,拿问在监。”
有志者事竟成 者:人;竟:终于;成:成功。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成功。复句式;作状语;含褒义。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耿渰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玉成其美 玉成:“玉汝于成”的缩语,帮助你有所成,后用为成全之意。成全某件好事。亦作“玉成其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5卷:“施齐又提起亲事,李梅轩自请为媒,众人都玉成其美。”
收回成命 取消已公布的命令或决定。动宾式;作谓语;指取消已公布的命令或决定。宋 郑兴裔《辞知庐州表》:“恭望皇帝陛下察臣之诚,鉴臣之拙,收回成命。”
朝成暮遍 早晨刚写成,晚上就到处流传。形容文章流传迅速。作谓语、定语;用于作品等。《南史 刘孝绰传》:“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时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诵传写,流闻河朔,亭苑柱壁莫不题之。”
贯鱼成宠 贯鱼:穿成一串的鱼;宠:宠幸。指宫中的女官依次受到宠爱。作宾语;指宫中的女官依次受到宠爱。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一回:“一时龚、孔二贵嫔,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媛,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并得贯鱼成宠。”
一挥而成 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作谓语、定语;指写文章、画画等。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
现成饭 现成的饭食,已做成的饭。指坐享其成。作主语、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十卷:“父亲今年七十九,明年八十齐头了,何不把家事交卸与孩儿掌管,吃些现成茶饭,岂不为美?”
马到成功 战马一到阵前就取得胜利。形容迅速取得成就。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常与旗开得胜连用。元 张国宾《薛仁贵》楔子:“凭着您孩儿学成武艺,智勇双全,若在两阵之间,怕不马到成功。”
三人成众 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作宾语、定语;指人多。《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必有一长。”
大功毕成 指大工程或大任务宣告完成。同“大功告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顺利完成。《汉书 王莽传上》:“诸生、庶民大和会,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
行成功满 行:道行;功:功德。指功德修炼已成,道行圆满。作谓语、宾语;指成功。金·王喆《夜行船》词:“一炷名香经十卷,三千日行成功满。”
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学的人很多,学成的人极少。形容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三国·魏·蒋济《蒋子万机论》:“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
七步成诗 七步内就能完成一首诗。比喻有才气、文思敏捷。与「七步成章」义同。作宾语、定语;指才思敏捷。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走笔成章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作谓语、定语;用于作文等。元·关汉卿《谢天香》第四折:“况此妇人走笔成章,吟诗谓赋。”
刻鹄成鹜 见“刻鹄类鹜”。作宾语、补语;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清·卷鑫《<蔽庐丛志>序》:“又或食古如鲠,刻鹄成鹜。”
急于求成 急:急切地。急着要取得成功。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二都督道:‘急切不得下手!’”
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失败了就是非法的。作宾语、定语、分句;指成败的结局不同。明·罗贯中《平妖传》第31回:“单枪匹马领三军,成则为王,败则为贼。”
化民成俗 教化百姓,使形成良好的风尚。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指日成功 谓不久即可成功。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觑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二折:“与我谨守堤岸,不可渗泄,指日成功,共享其利。”
练达老成 老练稳重。作谓语、定语;指人老成。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2回:“当那进退维谷的时候,便是个练达老成人也只得如此,何况于你?”
泣不成声 泣:低声哭。哭得噎住了;连声音也发不出来。形容极度悲伤。补充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汉 赵晔《吴越春秋 越王无余外传》:“尧崩,禹服三年之丧,如丧考妣,昼夜哭泣,气不属声。”
铸成大错 铸造一把大锉刀。借指造成大错误。错:错刀;古代币名。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唐昭宗天佑三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艺:技艺;货:财物。学成文武全才,以求得皇帝的赏识重用。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元·无名氏《马陵道》楔子:“自古道,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必然见俺二人学业成就,着俺下山,进取功名。”
兴亡成败 兴盛、衰亡、成功、失败。泛指世事变迁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马致远《黄粱梦》第二折:“隋江山扭做唐世界,也则是兴亡成败。”
不打不成相识 指经过交手,彼此了解,结交起来就更投合。作宾语、分句;用于朋友交往。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38回:“你两个今番却做个至交的弟兄。常言道:‘不打不成相识。’”
屈打成招 用严刑拷打;逼使无辜的人被迫认罪。复杂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如今把姐姐拖到宫中,三推六问,屈打成招。”
自成机杼 机杼:织机和梭子。比喻写文章能创造出新的风格和体裁作谓语、定语;用于文章。姚华《曲海一勺》:“套词连章,自成机杼。”
顺之者成,逆之者败 顺:依顺;成:成功;逆:违背。顺从他的就能成功,违背他的定要失败。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宋·朱熹《寄陈同甫书》:“然区区鄙意,常窃以为亘古亘今只是一体,顺之者成,逆之者败,因非古之圣贤所能独然。”
出语成章 见“出口成章”。作谓语、状语、定语;与“下笔成文”连用。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玄奘精通汉梵文,又深探佛学,译经出语成章,笔人随写,即可披玩。”
功成不居 居:承当,占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紧缩式;作谓语、定语;指不居功自傲。先秦 李耳《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久惯牢成 比喻深于世故。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深于世故。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46回:“你还说你不久惯牢成。”
无为自成 见“无为而成”。
高不成低不就 高者无力得到,低者又不屑迁就。形容求职或婚姻上的两难处境。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进退两难处境。宋 陈师道《宿柴城》诗:“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
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三国时蜀国刘备的军师。比喻人多智广。作宾语、定语、分句;指人多智广。毛泽东《组织起来》:“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一成不易 同“一成不变”。作谓语、定语;指人守旧。《明史·历志一》:“夫天之行度多端,而人之智力有限……惟合古今人之心思,踵事增修,庶几符合。故不能为一成不易之法也。”
习非成俗 指习惯于不好的东西而成风尚。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晋·葛洪《抱朴子·疾谬》:“杯觞路酌,弦歌行奏,转相高尚,习非成俗。”
习非成是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连动式;作谓语、宾语。西汉 扬雄《法言 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
土扶成墙 比喻人应该互相扶助。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北史·尉景传》:“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
家成业就 谓有了家产。作谓语、状语、宾语;指成家立业。《红楼梦》第十九回:“如今爹虽没了,你们却又整理的家成业就,复了元气。”
成日成夜 整日整夜,日日夜夜。作定语、状语;指日夜不断。杜鹏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一章:“成日成夜爆破声不断,好像这里在进行一场决定人类命运的大战。”
成群逐队 见“成群结队”。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很多聚积在一起。《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些富贵人家的女客,成群逐队,里里外外,来往不绝。”
叱石成羊 一声呼喊,居然使石头变成了羊。比喻神奇的事情。作宾语、定语;指神奇的事情。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指鹿为马,秦赵高之欺主;叱石成羊,黄初平之得仙。”
一语成谶 谶:指将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般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一语成谶,就是一句(不好的)话说中了,就是“不幸而言中”(不吉利的事情,诅咒别人似的)。
乐成人美 乐于成全人家的好事。作谓语;指愿意帮助人。清·叶廷琯《吹网录·建康集足本》:“与余无一日之雅,乃慨然乐成人美。”
胸无成算 心中没有完整的谋划打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七回:“莫要胸无成算,孟浪而行,那时临时局促,倒被那厮行凶,反为不美。”
立地成佛 佛家劝善之语;禅宗认为人人都有佛性;只要弃恶从善;立即可以成佛。偏正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否定句。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胸无成竹 谓心中没有完整的谋划打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不熟此书,则胸无成竹,虽有其志,何从措手?”
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牛毛:比喻多;麟角:麒麟的角,比喻少。学的人很多,学成的人极少。形容要学业有成极不容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宋·王应麟《困学纪闻》第13卷:“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出蒋之《万机论》。”
成规陋习 指由于普遍效法而成为社会准则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或做法。作主语、宾语;指不好的规矩。
苦打成招 严刑拷打,迫使无罪的人冤枉招认。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断案。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2回:“苦打成招,不得见其天日,是好苦也!”
画地成图 在地上画出地图,来说明山川河岳等地理形势。形容信手拈来,才能出众。作谓语、宾语;指胸有成竹。东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千秋口对兵事:画地成图,无所忘失。”
失败乃成功之母 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最后取得胜利。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看碧成朱 碧:青绿色;朱:大红色。把绿的看成红的。形容眼花不辨五色。作谓语、定语;形容眼花不辨五色。宋·辛弃疾《水龙吟·寄题京口范南伯知县文官花》词:“倚阑看碧成朱,等闲褪了香袍粉。”
积小成大 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作谓语、宾语;指积少成多。《汉书 董仲舒传》:“聚少成多,积小致巨。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为小恶者,如积小以成大;从微至着,为一恶以至于万恶,一一而皆有祸应。”
势成骑虎 情势像骑在老虎背上一样;很难下来。比喻已在进行中的事情;迫于情势;欲罢不能。主谓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清 吴璿《飞龙全传》:“心里其实害怕;无奈势成骑虎,只得勉强要去厮杀。”
成败兴废 成功或失败,兴起或衰退。作宾语、定语;指世事的变迁。汉·荀悦《汉纪·成帝纪二》:“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有明成败兴废,然后知秉要持权,故尚无为也。”
成败论人 论:衡量;评定。以成功或失败为评价人物的标准。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用于以后。宋 苏轼《孔北海赞序》:“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操得英雄之列。”
学业有成 学业:学问。学问有所成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学习等。明·陶宗仪《辍耕录·孝感》:“虽夫人喜溢于中,不自知其然而然,亦先生学业有成所致与?”
既成事实 既:已经;已然。已经形成事实。动宾式;作定语、宾语;指已经形成的事实。唐 杜甫《雨不绝》诗:“鸣雨既过渐细微,映空摇扬如丝飞。”
涓滴成河 涓滴:小水珠。一点一滴的水珠汇集起来就可以成为河流。形容积少成多。作宾语、定语;同“积少成多”。唐·杜甫《倦夜》:“重露成涓滴,稀量乍有无。”
囿于成见 局限于原有的看法。作主语、宾语、谓语;指固执。
一无所成 一点没有成就。动宾式;作谓语、宾语、补语;含贬义。清 黄遵楷《<人境庐诗草>跋》:“读先兄病笃之书,谓平生怀抱,一无所成,惟近古体诗能自立耳。”
累足成步 比喻不断积累,便能成功。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备成德。”
成竹在胸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习与体成 习:习惯。长期的习惯将会形成一定的性格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孔丛子·执节》:“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矣。”
率尔成章 率尔:不经思索,随意地。不加思索,下笔成文。形容写文章粗疏草率,不认真。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宋·王谠《唐语林·文学》:“诗云:‘书后欲题三百颗,洞庭须待满林霜。’后人多说率尔成章,不知江左尝有人于纸尾寄洞庭霜三百颗。”
张袂成帷 张开袖子成为帷幕。形容人多。作定语;用于书面语。汉·刘向《说苑·奉使》:“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帷,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事败垂成 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作宾语、定语;指功败垂成。明·梁辰鱼《浣纱记·乞降》:“九仞为山,功亏一篑,料想不劳而集,事败垂成。”
眩碧成朱 比喻颠倒是非。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明屠隆《彩毫记 知几引退》:“宫闱萋菲,眩碧成朱,圣主应投杼。”
白手成家 没有依恃,而独立兴起的家业或事业。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在很差的条件下创业。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十二:“朱延年是商人的儿子,他的福佑药房是白手成家的。”
专欲难成 专欲:个人欲望。单凭个人意愿,事情难以办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一厢情愿难以成事。《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剜肉成疮 本想割肉医疮,但被割之处反成新疮。比喻行事只顾一面,结果与预想适得其反。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宋·崔与之《辞免除四川制置使札子》:“剜肉成疮,有根本先拨之虑;张颐待哺,有樵苏后爨之忧。”
行而未成 行:从事;成:成功。虽然行动了但没有成功。比喻时机还没有成熟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周易·乾》:“文言曰: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费用也。”
固守成规 成规:现成的规矩、制度。指思想固执保守,守着老规矩不放,不思改革进取。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思想固执保守。邓小平《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我们过去固守成规,关起门来搞建设,搞了好多年,导致的结果不好。”
相映成趣 相映:对照;趣:兴味。相互衬托着;显得很有趣味;很有意思。偏正式;作谓语;指两者事物之间。朱自清《“子夜”》:“写冯云卿等三人作公债而失败,那不过点缀点缀,取其与吴赵两巨头相映成趣,觉得热闹些。”
天平地成 指万事安排妥当,天下太平。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夏书》曰‘地平天成’,称也。”
胸有成略 指胸有已成的策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周亮工《黄母周宜人七轶序》:“江都天人之学,长沙治安之书,摩切已深,胸有成略,足以应当世之所求。”
米已成炊 比喻事已做出,无可挽回。
功到自然成 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明·吴承恩《西游记》第43回:“这师父原来只是思乡难息!若要那三三行满,有何难哉!常言道:‘功到自然成’哩!”
下笔成文 一下笔就很快写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才华横溢。作谓语;指人才华横溢。清·荑荻散人《玉娇梨》第一回:“舍甥女不但诗才高美,且无书不读,下笔成文,千言立就。”
功成愿遂 事情已经完成,心愿已经了结。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如莲居士《薛刚反唐》第100回:“今已功成愿遂,我复何求,当速去修道,汝不必留我也。”
积土成山 累土可以堆成山。比喻积小而成大。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积少成多。荀况《荀子 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见性成佛 性:本性。佛教禅宗认为只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就可以成佛。作宾语、定语;用于佛教等。宋·释惟白《续传灯录》卷五:“久参泐潭,潭因问:‘禅师西来单传心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子作么生会?’师曰:‘某甲不会。’”
反老成童 反:同“返”,归,还。道教语,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作定语、宾语;用于老年人。《旧唐书·王守澄传》:“服一刀圭,可愈痿弱重膇之疾,复能反老成童。”
白首无成 白首:白头,指年老。头发白了,一事无成。指到老没有成就。作谓语、定语;指人没作为。宋·陆游《谢钱参政启》:“名场蹭蹬,几白首以无成,宦海漂流,顾青衫而自笑。”
成年累月 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联合式;作定语、状语;形容时间很久。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2回:“我那家左右没甚么可惦记的,平日的没事,还在这里成年累月的闲住着,何况来招呼姑娘呢?”
积劳成瘁 积:积之而成的;瘁:忧病,困病。因劳苦过度而致害病。作谓语、宾语;指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唐·陆贽《李澄赠司空制》:“连年野处,积劳成瘁。”
相辅相成 相:互相;辅:帮助;成:促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辅助;缺一不可。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事物相互依存。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二者之说始得无蔽。”
佳偶自天成 佳偶:好的配偶;天成:天作之合。指天意安排的美满的婚姻。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二卷:“良缘由夙缔,佳偶自天成。”
相帅成风 层层影响成为风气。帅,同“率”。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苏辙《龙川别志》上卷:“谏官之势,自此日横,郑公犹倾身下士以求誉,相帅成风,上以谦虚为贤,下以傲诞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