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蠹的成语

有关蠹的成语

有关蠹的成语共收录25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蠹国害民 蠹:损害。危害国家,残害人民。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京本通俗小说 拗相公》:“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
蠹国残民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宋 苏轼《张诚一责授左武卫将军制》:“乃者奸言诐行,蠹国残民之状,论者纷然,方议其罪,而悖德隐恶,达于朕听,考实其状,至不忍言。”
蠹众木折 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灾祸。作宾语、定语;指不利因素多了造成灾祸。《商君子·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蠹国耗民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如是我闻一》:“彼募化亦谋食之一道,必以其不耕不织为蠹国耗民,彼不耕不织而蠹国耗民者,独僧尼耶?”
蠹众木折,隙大墙坏 蠹:蛀虫;折:断;隙:缝隙。蛀虫多了,木头就要折断。墙缝大了就要倒。比喻为害太多,必定造成灾祸,错误不及时纠正,就会造成祸害。作宾语、分句;可分开使用。战国·卫·商鞅《商君书·修权》:“蠹众而木折,隙大而墙坏。”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户枢:门转轴;蠹:虫蛀。流动的水不会发臭,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到外物的侵蚀复句式;作主语、宾语;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贪官蠹役 蠹:蛀虫。贪图财物的官僚和吏役。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史稿·朱之弼传》:“世祖严治贪官蠹役,特立严法,如非官役不用此例。”
神奸巨蠹 指有势力的奸狡恶人。作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等。清·黄六鸿《福惠全书·刑名·监禁》:“有婪官利其赃利,致之死而灭口者;有神奸巨蠹,恐其幸脱而立取病呈者。”
蠹政害民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周书 晋荡公护传》:“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诸子贪残,僚属纵逸,恃护威势,莫不蠹政害民。”
蠹啄剖梁柱 比喻事故或灾害刚一发生就立刻防止。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户枢不蠹 枢:门上的转轴;蠹:蛀。指门的转轴;不会被虫蛀蚀。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主谓式;作主语、宾语;比喻人经常运动可以强身。战国 吕不韦《吕氏春秋 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祛蠹除奸 驱除祸害,消除奸佞。作谓语、宾语;用于比喻句。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6卷:“且说李御史到了福建,巡历地方,祛蠹除奸,雷厉风行,且是做得利害。”
蠹居棋处 比喻坏人深入社会,散布各处。动宾式;作谓语;含贬义,比喻坏人散布很广。唐 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孽臣奸隶,蠹居棋处,摇毒自防,外顺内悖。”
蠹国殃民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明史 方从哲传》:“代营榷税,蠹国殃民。”
蠹国病民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元 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因思一时富贵权势之人,生长纨绮中……非惟不知稼穑之艰难,流于奢淫以蠹国病民,抑又不知世间温饱安逸之正味为不少。”
整纷剔蠹 谓整治纷乱,清除弊害。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元·脱脱《辽史·韩德枢传》:“德枢请往抚字之,授辽兴军节度使。下车整纷剔蠹,恩煦信孚,劝农桑,兴教化,期月民获苏息。”
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 蠹:蛀虫;剖:破开;虻:蚊虫。蛀虫能毁坏梁柱,蚊虻可以赶走牛羊。比喻忽视微小的有害因素就会产生大的祸患。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故蠹啄剖梁柱,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蠹书虫 蛀书的虫子。比喻读死书的人。作宾语、定语;指读死书的人。唐·韩愈《杂诗》:“岂殊蠹书虫,生死文字间。”
蠹政病民 危害国家和人民。同“蠹国害民”。作谓语、定语;同“祸国殃民”。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时皓[孙皓]居武昌,扬州百姓溯流供给,甚苦之;又奢侈无度,公私匮乏。陆凯上疏谏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群党相挟,害忠隐贤,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蠹居棊处 蠹居:像蛀虫一样,深居在蛀坏的器物里。棊:同“棋”。像蛀虫一样深居,像棋子一样密布。形容坏人隐蔽很深,散布在各个要害地方。
蠹简遗编 泛指残存的书籍。作宾语、定语;指古书。唐 罗隐《咏史》:“蠹简遗编试一寻,寂寥前事似如今。”
鼠啮蠹蚀 鼠咬虫蛀。
杅穿皮蠹 杅:饮水器。比喻事先充分准备,谋定而后行动。作宾语、定语;指可能发生的问题应该预计。《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杅不穿,皮不蠹,则不出于四方。”
鼠齧蠹蚀 指鼠咬虫蛀。
积讹成蠹 指谬误积久,败坏人心。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唐 沈亚之《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策》:“京师,诸夏之本也,将以观理,而豪猾时逾检;太学,明教之源也,期于变风,而生徒多堕业;列郡在乎颁条,而干禁或未绝;又在乎按度,而淫巧或未格。俗恬风靡,积讹成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