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关于胸的成语

有关胸的成语

有关胸的成语共收录76个
成语 意思 用法 出处
胸中丘壑 丘:山丘;壑:山沟。指作画前心中已有山水胜迹的轮廓。比喻心中对事物的判断和处置早有定见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宣和画谱》:“于是落笔则胸中邱(丘)壑尽在眼前。”
了然于胸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晋书 袁齐传》:“夫经略大事……智者了然于胸。”
挺胸凸肚 凸:凸出。形容身壮力强,神气活现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得意或傲慢的样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史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
心胸狭隘 心胸:思想,气量。气量非常小。作谓语、定语;指气量非常小。明·施耐庵《水浒传》第20回:“今日为众豪杰至此相聚,争奈王伦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推故不纳,因此火并了这厮,非林冲要图此位。”
挺胸突肚 突:凸出。挺起肚皮,形容威武雄壮而傲慢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得意或傲慢的样子。
锦胸绣口 犹言锦心绣口。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文章等。清·湘灵子《轩亭冤》序:“锦胸绣口,居然妙绪环生。”
胸有丘壑 丘:山丘;壑:山沟。指绘画、作文时,心中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境。也比喻对事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唐 厉霆《大有诗堂》:“胸中元自有丘壑,盏里何妨对圣贤。”
胸无点墨 肚子里没有一点墨水。旧指人没有文化。点:一点;比喻极小;墨:墨水;比喻学问。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师自赞曰:‘匙桃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空虚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
胸无成算 心中没有完整的谋划打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七回:“莫要胸无成算,孟浪而行,那时临时局促,倒被那厮行凶,反为不美。”
胸无成竹 谓心中没有完整的谋划打算。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刘献廷《广阳杂记》第四卷:“不熟此书,则胸无成竹,虽有其志,何从措手?”
成竹在胸 成竹:现成完整的竹子。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主谓式;作谓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簹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胸有成略 指胸有已成的策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周亮工《黄母周宜人七轶序》:“江都天人之学,长沙治安之书,摩切已深,胸有成略,足以应当世之所求。”
怒气填胸 胸中充满了愤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作谓语、状语;指十分愤怒。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却说周瑜怒气填胸,坠于马下,左右急救归船。”
挺胸叠肚 挺着胸脯,鼓起肚皮。形容身壮力强,神气活现的样子。也可形容仗势傲物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得意或傲慢的样子。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回:“史见几个挺胸叠肚,指手画脚的人坐在大门上,说东谈西的。”
椎胸跌足 犹言椎胸顿足。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时的情状。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蚩蚩蚩碎俺姻缘簿,忽刺八掘断俺前程路,空没乱椎胸跌足,揉腮瞪目。”
胸中柴棘 棘:有刺的草。比喻人阴险狠毒。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人谓庾元规名士,胸中柴棘三斗许。”
胸有悬镜 指能洞察一切,犹如明镜在胸。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收获》1981年第1期:“运行人员互相对视了一眼,由衷信服地点着头,这位局长胸有悬镜,明察秋毫。”
胸中万卷 谓读过大量的书。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辛弃疾《声声慢·送上饶黄倅职满赴调》词:“问个里,待怎么销杀,胸中万卷。”
顿脚捶胸 同“顿足搥胸”。作谓语、状语;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中国民间故事选·打碎的碗》:“可是国王顿脚捶胸地骂道:‘没用的东西们,如果发现碗上有一道裂纹,就反你们每本个中绞死一个!’”
胸有城府 形容心机深沉;毫不外露;难于窥测。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心机深沉。《旧唐书 李林甫传》:“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
胸怀大志 怀:怀藏。胸有远大志向。作谓语、宾语;指胸中有远大志向。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胸喘肤汗 汗:出汗。形容疲乏到极点。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疲劳时。东汉·班固《汉书·王褒传》:“胸喘肤汗,人极马倦。”
义愤填胸 指胸中充满义愤。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气愤。《儿女英雄传》第五回:“[十三妹]把白脸儿狼、傻狗二人商量的伤天害理的这段阴谋听了个仔细,登时义愤填胸。”
胸中磊块 指心中郁积的不平之气。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袁宏道《上巳日柬惟长》:“自信胸中磊块甚,开尊恨不泻江湖。”
胸中无墨 胸中没有墨水。比喻学识浅薄。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宋·吴子良《林下偶谈》:“俚俗谓不能文者为胸中无墨,盖亦有据。”
昂头挺胸 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参见“昂首挺胸”。作谓语、状语;指人的神态。语出欧阳予情《小英姑娘》:“她伸开两手昂首挺胸,狂了似的往外跑。”
抚胸呼天 抚胸:拍打胸口。拍打胸口大声叫天。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作谓语、定语;用于悲痛时。宋·陈亮《祭章孟容文》:“今昔见君,累然在疚,抚胸呼天,天不我覆。”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怀:怀藏。胸中怀藏祖国,眼光要放远到全世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张双林《解读北京人》:“上海人过于讲实惠,讲自家的事,而北京人确实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胸有甲兵 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备。比喻胸怀韬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明·沈采《千金记·遇仙》:“才兼文武,惭非伊吕之俦;胸有甲兵,颇让孙吴之术。”
胸有鳞甲 比喻存心险恶。
胸有成竹 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有打算或有把握。成:完全的。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宋 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气夯胸脯 夯:冲撞。形容非常气愤。作谓语;指非常气愤。明·无名氏《宝光殿天真祝万寿》:“你是个朽木之材,在人前强作支吾,有甚么真实的肺腑,不由人气夯胸脯。”
直吐胸怀 直率而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杨循吉《朱先生诗序》:“余观诗不以格律体裁为论,惟求能直吐胸怀,实叙景象,读之可以喻。”
拍胸脯 表示负责,敢打包票。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口语。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六回:“他亲家听了,自然是拍胸脯,一力承当,把他欢喜的了不得。”
袒胸露臂 袒:裸露。敞开上衣,露出胳膊,指没有修养和礼貌。作谓语、定语;指衣冠不整。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37回:“远远望见一个长大汉子,草帽短衣,肩上背了行囊,袒胸露臂,忙忙的走来。”
心胸开阔 心胸:思想,气量。思想坦率接受力强,并非小心眼,心智并不狭窄。作谓语、定语;指人的气量大。宋·朱熹《答吕子约》:“便自胸次开阔,黑白分明。”
胸中正,眸子瞭 眸子:瞳仁,眼睛;瞭:明亮。心地纯正,眼睛明亮。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将胸比肚 犹将心比心。作谓语、定语、分句;用于人与人相处。清·李渔《比目鱼·偕亡》:“劝你自发良心将胸比肚。”
胸无大志 心里没有远大志向。作谓语、定语;指胸中没有远大志向。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实系凡庸之辈,胸无大志,三年来观望风色,动摇不前。”
顿足搥胸 边跺脚边击打胸脯。形容情绪激烈的样子。《水浒传》第一○二回:“王砉顿足搥胸道:‘是我不该来看那逆种!’”
捶胸跌足 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老翁捶胸跌足道:‘眼面前错过了仙缘,悔之何及!’”
顿足椎胸 同“顿足搥胸”。作谓语、状语;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刘立凯《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广州众捣毁日货》:“社会人心异常兴奋,甚至妇人、孺子、车夫、苦力,风元不口谈抵制,戟批痛骂,握拳怒目,顿足椎胸。”
胸中百万兵 比喻胸怀雄谋大略。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夜听琴》第二折:“凭着你灭寇功,举将能,两般儿功效如红定,为甚俺莺娘心下十分顺,都只为君瑞胸中有百万兵。”
捶胸顿脚 见“捶胸跌脚”。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儿女英雄传》第十九回:“[何玉凤]拍着那棺材,捶胸顿脚,放声大哭。这场哭直哭得那铁佛伤心,石人落泪。”
跌脚搥胸 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
胸中之颖 颖:聪明。心中的聪明才智。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汉·王充《论衡·程材》:“博学览古今,计胸中之颖,出谥十万。”
直抒胸臆 谓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明·胡震亨《唐音癸签》第十回:“杜公七律,正以其负力之大,寄悰之深,能直抒胸臆,广酬事物之变而无碍。”
捶胸跺脚 捶:敲打。捶击胸口,用脚跺地。指十分悲伤或痛愤。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茅盾《春蚕》:“‘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
胸中无数 指对情况了解不清楚,心里没有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切都是胸中无'数',结果就不能不犯错误。”
胸罗锦绣 罗:分布,排列;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李汝珍《镜花缘》第52回:“谈春秋胸罗锦绣,讲礼制口吐珠玑。”
胸怀坦白 坦白:坦率。形容心地纯洁,待人诚恳,光明正大。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心地纯洁。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到任之后,会见大先生胸怀坦白,言语爽利,这些秀才们,本不来会的,也要来会会,人人自以为得明师。”
鸡胸龟背 凸胸驼背。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外表。章炳麟《新方言·释形体》:“《说文》:‘奚,大腹也。’今人谓匈(胸)腹间大者为奚匈,呼如鸡匈,遂有‘鸡胸龟背’之语。”
跌脚捶胸 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作谓语、状语;指悲伤。元 关汉卿《五侯宴》第二折:“我这里牵肠割肚把你个孩儿舍,跌脚捶胸,自叹嗟。”
胸中甲兵 甲兵:披甲的士兵。比喻人具有军事才能。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魏书 崔浩传》:“汝曹视此人,尪纤懦弱,手不能弯弓持矛,其胸中所怀,乃逾于甲兵。”
袒胸露背 敞开上衣,露出胳膊。作谓语、定语;指衣冠不整。蔡东藩《南北史演义》第71回:“湛越加咆哮,迫令宫女褫李氏衣,使她袒胸露背,然后取鞭自挞。”
捶胸跌脚 表示极为悲伤或悲愤。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元 无名氏《冻苏秦》第二折:“不是我炒炒闹闹,痛伤情捶胸跌脚。”
胸有成算 犹言胸有成竹。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郑观应《盛世危言·商务》:“各口进出货物盈虚,以及市价涨跌,庶胸有成算,不为租客所欺。”
胸中有数 指对情况有清楚的了解,心里有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胸中有'数'。这是说,对情况和问题一定要主意到它们的数量方面,要有基本的数量的分析。”
胸有邱壑 ①指见多识广,心中记得许多山水胜状。②指胸怀远大,颇有见地。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7回:“众人都道:‘极是。非胸中大有邱壑,焉能想到这里。”
跌脚槌胸 以足跺地,以拳敲胸。表示气愤、着急、悲痛等感情。作谓语、状语;指悲伤。《水浒传》第一○四回:“众人跌脚槌胸,好似掀翻了鸡窠,弄出许多慌来。”
铺胸纳地 一种上半身贴近地面的跪拜礼,表示虔敬与隆重。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三藏展背舒身,铺胸纳地,望金像叩头。”
点胸洗眼 指一洗尘俗,使人豁然明朗。作定语;用于指点、观点等。明·陈继儒《偃曝谈馀》卷下:“《通释》云:‘字原有秦隶汉隶,今当以晋唐书为晋隶唐隶,则自然易晓也。’张绅此言,可为点胸洗眼之语。”
顿足捶胸 用脚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极度悲痛或恼怒,到了极点。作谓语、状语;形容极度悲痛的样子。明·吴元泰《东游记》第七回:“只见杨子哀号哽咽,顿足捶胸,抚棺长恨,欲拔剑自刎。”
捶胸顿足 捶:敲打;顿:跺。两拳捶打胸部;两脚跺着地。形容焦急、痛楚、悔恨的神态。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人焦急、悲伤、无可奈何的。明 李开先《闲居集 昆仑张诗人传》:“有告之者,殊不之信也;已而知其实然,捶胸顿足,若不欲生。”
自出胸臆 臆:胸。出自自己心意。指与众不同的个人见解、旨趣。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清·汪琬《吴道贤诗小序》:“郭恕先、米元章之流,往往于绳墨之外,自出胸臆。”
胸无宿物 宿:过夜。胸中没有过夜的东西。比喻心地坦率,没有成见。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庾赤玉胸中无宿物。”
摧胸破肝 摧:折,伤。心肝断裂剖开。比喻极度悲伤和痛苦。作谓语、定语;指十分悲伤。宋·苏轼《祭柳仲远文》:“讣来逾年,一恸海徼,摧胸破肝,痛我令妹。”
胸中垒块 垒块:积砌成堆的土块。比喻心中郁积的不平之气。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任诞》:“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槌胸蹋地 捶胸顿足。表示极度悲痛或悔恨。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清·金人瑞《青溪行》:“蓦逢老妪犹相识,槌胸蹋地说青溪。”
胸中鳞甲 比喻存心险恶。作谓语、定语;用于坏人。《三国志·蜀志·陈震传》:“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全局在胸 对于全盘棋的走法心中有数。比喻对整个形势非常了解。作宾语、定语;指全面看问题。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胸怀磊落 心地光明正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搔耳捶胸 搔:抓挠。搔耳朵,捶胸膛。形容后悔、烦恼的样子。作谓语、定语;指烦恼的样子。《西湖佳话·三生石迹》:“心下十分悲咽,便搔耳捶胸,焦躁起来。”
胸无城府 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城府:城市和官府;借指待人处事的心机。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全无心机。《宋史 傅尧俞传》:“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椎胸顿足 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时的情状。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第二节:“无以少异于平时,乃椎胸顿足,痛恨于我国民之心既已死尽也。”
昂首挺胸 昂:仰;抬起;挺胸:挺起胸膛。仰着头;挺起胸膛。形容精神饱满的样子。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用于人的精神状态。《上饶集中营 浩气长存》:“个个视死如归,坚贞不屈,昂首挺胸站在那里。”